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321|回复: 1

NGO零距离  农民积极参与 重建乡村生态 

[复制链接]

4287

主题

4773

回帖

3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34453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7-11 15: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15日,风和日丽,空气中弥漫着青翠的稻田在灿烂的阳光下蒸发出的甜香。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的获奖项目——“村民之家和生态广场”在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正式落成,作为项目实施者的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工作人员和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君问村民们:“以后见到游客随手丢下的垃圾,都要主动捡起来,你们能做到吗?”“能。”村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3年前,也就是2004年3月,五山镇堰河村所在的深山坳里,早春的寒意在慢慢消退。村民大会上,孙君也是这样问村民们:“你们要不要垃圾分类啊?”“我们要。”村民们同样异口同声地回答。就从这个小小的约定开始,“绿十字”走进了堰河村。
  1
  “在五山倡导垃圾分类,我们认为这是农村最容易做的。不需要多少钱,主要是观念,是村民要明白分类的意义。虽然没有带一分钱做项目,但五山人接受了‘绿十字’的观点,这就值一百万。”
  ——孙君《五山日记》
  刚到堰河村的时候,孙君在村民大会上给村民们讲为什么要垃圾分类。“搞卫生和不扔垃圾能致富吗?”有村民问孙君。“不能。”孙君回答:“可是村庄这么脏
  当然更不可能致富。如果我们的村子青山绿水,那你们说木耳、蘑菇和茶叶是绿色环保的,别人信不信?”“信。”“那你们说搞卫生有没有可能致富?”“有。”孙君又把村里被污染的照片一张一张放给大伙看,村民们一声不吭,他们在看这个曾经美丽的村庄在他们手里变成了什么样。这时,孙君问:“你们在一个月后把垃圾分类做好,能不能?”“能。”村民们发自内心地大声回答。
  孙君说,“绿十字”第一步就是要让村民知情,知情才能明理,明理才能参与,参与才有希望。
  2004年3月13日晚,堰河村要召开正式的垃圾分类村民动员大会,但是当天中午,孙君踏上了回北京的路。堰河村村支书闵洪彦一个劲儿地对孙君说:“孙老师,垃圾分类启动是你最想看到的,你明天再走不行吗?”但是孙君摇摇头。
  现在回忆起来,他仍然认为当初是对的。“为什么很多项目只要环保NGO一离开,农民的状态又回到以前呢?我们是为完成项目而做项目,还是为了农民而做项目?堰河村的垃圾分类不是我在宣布,而是农民自己在行动。我不参加,
  正说明我完成了我的使命。”
  一个月后,孙君如约从北京回到堰河村,他很想去看看垃圾分类进行得怎么样了,但是真的能做得和他希望的一样吗?他又实在有点怕去。
  一进村,就看到了垃圾桶,桶、筐、纸盒……什么样的都有。村里没有钱买统一漂亮的垃圾桶,就每户自己装备,能分类就行。来到村民季大爷家,季大爷又是握手又是拥抱,热情地对孙君说:“你回来了?”孙君愣了一下,但马上反应过来:“回来了,回家了。”
  “垃圾分类习惯吗?”孙君问。季大爷开心地笑了:“怎么不习惯啊,都是顺手的事。”他还拉着孙君走到家门口的田边,说这里以前都是垃圾,怕弄不干净,把地下挖了一米,把多年的垃圾都挖出来了。
  村支书闵洪彦说,开始也有人想不通,不行动,又不能下硬命令,只能引导。后来等他的邻居做了一段时间,他也自然跟着做了。“到今天,不让做还不习惯呢。”
  堰河村的垃圾分类很简单,只分成干垃圾、湿垃圾和有害垃圾3种,没有哪个村民不懂的。孙君说,教育公众要用他们能明白的语言和方法。
  记者问垃圾分类对村民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孙君说,刚开始做垃圾分类,村民只是同意试一下。做了3天,他们就感觉自己的村子里有变化,邻村的人也都开始夸这里干净整洁,他们自己就很高兴,积极性很高。“环保给他们带来了自尊、自信。”
  2
  “
  垃圾分类进入农民的生活后,就能建起一个生态链——用垃圾分类这件小事带动农村经济,用经济推动农村的文明,用文明来持续发展。”
  ——孙君《五山日记》
  走进堰河村,就像走进了一幅景色宜人的画。山上是一垄一垄的茶树,山下是一片一片的稻田,小河依着青山蜿蜒而过,农舍错落,街道整洁,不管目光落在哪里,都让人觉得舒服。在孙君和闵洪彦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整个村子。闵洪彦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村过去贫穷落后,是有名的脏、乱、差。这3年来做垃圾分类,越做喜事越多。”
  在村边的资源回收中心记者看到,村民用石头整齐地砌起半圈围墙,里面分了几个格子。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布分别存放,定期由山外的废物回收公
  司来回收。我们还在路上遇到了村里的保洁员杨世伟,他隔一天就要把村民家里分好的垃圾集中收集整理,保持村容整洁。这个工作他已经做了3年,每个月300元工资。他儿子在广东打工,叫他也过去,一个月可以挣1000多元,但他不去,专心在村里当保洁员。村民李大妈对记者说:“我孙子3岁半,吃完糖拿着纸都不往地上扔,要找垃圾桶。我儿子家在城里,我看都不如我们这里干净。”
  远远看着堰河村三组的农户门前有一片绿藤,走近一看才发现,这里居然是名为“天棚别墅”的猪圈。孙君说,以前这里的猪圈、厕所和农户正对着,臭味很大,卫生又差。垃圾分类做好了,就引导村民建沼气。所以后来对猪圈和厕所降低高度,建起沼气池,变成了现在的“天棚别墅”。
  走进一户农家,记者问起沼气怎么样时,村民高兴地说:“过去每天烧两三斤柴,现在有沼气了,实在不够用才烧柴,又干净,一年还能省两罐液化气。”据闵洪彦介绍,村里80%的农户都已用上了沼气,每年可以少砍山上1500亩的柴,而且猪圈和厕所都干净了。“现在村民的语言都变了,过去管厕所叫茅坑,现在都叫卫生间了。”闵洪彦说。
  “天棚别墅”下面是新建的中水回用池,堰河村决定等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建一套小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中水可以回用。
  环境整治好了,堰河村又在“绿十字”的指导下建起生态茶庄,发展起有机茶和“农家乐”。闵洪彦介绍说,周末一天有一两百人来参观,“五一”时一天来几百人,去年村里“农家乐”的收入就有100多万元。
  3
  “
  走进乡村,三方合作,融入生活,开启民智,重建生态,这就是五山模式的内涵。”
  ——孙君《五山日记》
  在孙君眼里,五山镇前任党委书记余宝军是个有文化、有思想、感性和理智相结合的基层党委书记;在余宝军眼里,孙君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给五山带来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孙君和余宝军以及堰河村村支书闵洪彦都是“五山模式”的核
  心人物,以堰河村为试点的“五山模式”也恰恰诠释了政府与环保NGO合作的和谐与默契。
  孙君认为,“五山模式”的实践是以政府为主体,以经济为媒介,由民间环保组织推动和策划的。“政府推动可持续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通过垃圾分类、中水回用、生态农业等实际运作传递给政府和农民,政府、农民、NGO是共同参与的力量,环保NGO架起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
  2005年6月,“五山模式”确定了5个复制村,五山镇政府和“绿十字”希望选择积极参与的村进行推广。“五山模式”复制的不是简单的模式,而是方法、理念和思想的传递。孙君等“五山模式”的倡导者又开始对乡镇干部进行培训,传递“五山模式”的方法和观念。刚开始,机关里的干部们不理解,认为垃圾分类是虚家伙,没用。但是后来,他们慢慢理解并适应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五山真切的变化。
  “很多人问我,凭什么农民能听你的话,凭什么政府支持你?我说非常简单,因为信任他们,我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无休止的‘问题’,而是希望。”孙君说。
  采访手记
  授之以渔
  五山之行收获良多,回到北京后,我一直在考虑应该写什么?
  “五山模式”的灵魂人物是“绿十字”的孙君,是他领导的环保NGO给五山带来了绿色的希望。我可以写他3年里25次来到五山,住在村委会的一间小屋子里,十几天洗不上一次澡;可以写他遇到的困难、打击,以及承受的非议、孤独;可以写他在最困难的时候看病都需要借钱的窘境,也可以写“绿十字”不止一次因发不出工资而面临解散的危机。我可以写得感人,写得人看了想流眼泪。
  但是,我觉得,如今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需要的不是感动和眼泪,我们更多需要的,是科学的理念,是务实的作风,是理性分析的能力,这才是对很多环保NGO乃至政府部门而言都更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而这些,也正是“绿十字”和孙君最有价值和最引人深思的地方。
  于是,我明确了我的报道思路。孙君说“绿十字”的信条就是一个字——“做”,那我就梳理“绿十字”和孙君在五山到底做了什么。通过他们做的事,折射出他们树立公众参与环保的信心,教会公众参与环保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种种思路。这里有他们对环保事业的思考,有他们对环保NGO的思考,这是他们通过长达3年时间扎扎实实的努力摸索出的与政府和公众合作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贵经验。
  很多年没有见过萤火虫了,这次到五山,黑得纯净清澈的夜色中,又看到萤火虫梦幻般的点点亮光。我想,“绿十字”和孙君也正像这萤火虫,点亮一丝希望,执著前行。
广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人婚礼网 www.renrenhunli.com中国青年结婚消费指南网站

31

主题

1942

回帖

1025

积分

溪流

积分
1025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7-11 17: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就有希望,支持
让世界充满绿色,让生活充满和谐!共建和谐社会,营造绿色家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8 12:11 , Processed in 0.03596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