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kefodshen

为杨振宁竖铜像前 谁来为邓稼先竖座铜像ZT

[复制链接]

736

主题

848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6144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25 12: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绿源”环保协会  地球,你我共有;绿色,你我共享。http://www.hnly.org 凤凰环境保护发展中心:http://www.pepdc.cn  创建和谐的绿色家园是我一生的梦想!

141

主题

701

回帖

512

积分

湖泊

积分
51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25 14: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刚看见了,没敢发上来。只是发了一个关于杨谈中国教育的东西发了上来,呵呵,怕牵涉政治的东西
欢迎光临GreenSOS--中国绿色学生组织网仰天大笑看过去,我辈岂是无聊人!

141

主题

701

回帖

512

积分

湖泊

积分
51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25 14: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1922--),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63年起任库兰特研究所管理委员会委员。1966年起任纽约石溪州立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原理,并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著有《基本粒子发展简史》等。
不论在海内还是海外,杨振宁这个名字在华人中是很响亮的。他,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领奖台,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无不为自己的同胞在世界科学殿堂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坛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在1976年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教授如是说。
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曾留学美国攻读数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聪颖的天赋,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杨振宁从小就很有\"异禀\"。他不但书念得好,而且兴趣广泛,还是读中学时,他就对父亲说过:“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
抗日战争期间,杨武之任教的清华大学被迫南迁长沙,与北大、南开合并成临时大学。日军攻占南京后,临时大学撤至昆明,并改名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也随父母颠沛流离长途奔波来到昆明,他在念完高中二年级之后,未上高三就考上了西南联大。当时的西南联大集中了许许多多各个学科的著名教授,形成一个灿烂的教师群,是中国最大的教育中心。在这里,杨振宁得到了名师们的极好指点。他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学士论文。大学毕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后,即入研究生院深造,在王竹溪教授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取得硕士学位。
1945年,杨振宁作为“留美公费生”赴美,寻找他所敬慕的物理大师E·费米教授,成为费米主持的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班的博士研究生,并得遇后来被称为“氢弹之父”的E·特勒教授。他深受费米的熏陶和影响,在泰勒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在应校方聘请,留校当了一年教员之后,他于1949年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1955至1966年任该所教授。从1966年起,他担任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学研究所所长。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他们是抄我的!!!!
欢迎光临GreenSOS--中国绿色学生组织网仰天大笑看过去,我辈岂是无聊人!

141

主题

701

回帖

512

积分

湖泊

积分
51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25 14: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镜头一: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

镜头二: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镜头三: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邓稼先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

镜头四:已是美国公民的杨振宁在中美建交前夕造访中国(做为中美亲善大使名致实归)

镜头四:杨振宁因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在联合国总部痛哭(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效果)。

镜头五:杨振宁访问中国,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是负责人),邓稼先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

镜头六:杨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邓稼先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

镜头七:大量杨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杨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

镜头八:戈壁滩上,某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众人面面相嘘,邓稼先说了句“我是总指挥”,然后只身走进实验场双手捧出哑弹。

镜头九:几年后,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数年,两弹解密,中央始大张旗鼓宣传,邓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镜头十:杨振宁写悼文追念邓稼先,大家恍然:原来两人是校友。

镜头十一:应母校多次邀请,杨振宁毅然决定回清华园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办理中国绿卡,入住装修一新的带电梯的两层别墅,开始教授本科物理。

镜头十三:杨振宁通过亲友向媒体透露要和28岁的翁MM订婚(让我的老灵魂得到。。。)
镜头十四:杨振宁故做深沉的说“我最大的贡献是帮助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看见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我感到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岁就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
邓稼先,钱学森等一大批爱国学者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帮助祖国建设之际,杨博士只是在国外把“爱国”的空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不到过了气、没人要、爬不动的七老八十的退休之年绝不回国,即使在七老八十的退休之年回国来捡便宜养老也拒不放弃美国国籍而加入他口口声声热爱的中国国籍;甚至也不是杨博士对中国的建设寸功未立而恬着脸退休以后到中国来捞厚票子、大房子、高帽子、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事实上他也确实捞到了中国冤大头白送的厚厚的人民币票子、上千万元的“归根居”别墅楼的大房子、“为人师表”的高帽子、“爱国学者”的神位子)
欢迎光临GreenSOS--中国绿色学生组织网仰天大笑看过去,我辈岂是无聊人!

141

主题

701

回帖

512

积分

湖泊

积分
51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25 14: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涯杂谈』杨振宁比邓稼先更值得留名青史


没有爱因斯坦,世界将会怎样?
  
  世界将不会怎样,也许会在没有核武的威胁下多和平100年,直到另一个天才发明出E=MC2
  
  物理学家是对世界威胁最大的“兵种”,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导弹,都是在物理学家的手中诞生的。为希特勒造出V2导弹的科学家们也许认为自己是在为科学献身,实际上无异于把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的渔夫。
  
  我们看看邓稼先究竟有多大的贡献。美国为什么放邓稼先回国,难道他们不知道邓有可能成为造出原子弹的第一人吗?其实他们应该知道,但是他们还是把邓放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放不放邓,中国早晚还是要研究出原子弹的,原子弹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一个国家集全国之力,必然能研究出来,何况背后还有苏联的撑腰,中苏蜜月期间,中国有可能从苏联获得核技术,中苏如果翻脸,让中国也持有核武器,对苏联是个更大的威胁,毕竟,中苏离得近嘛。
  
  邓稼先就是这么一个代表,他的出现,让中国喜出望外地在大饥荒饿死千万人的时间段,穷兵黩武地研究核武器,让有了底气的老毛放狂言可以牺牲中国一半的人口来打核大战。当年,当千万中国人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尽管他们面有菜色,衣着敝旧,他们还是狂喜地流下激动的泪,愚蠢的泪。就好比如今,朝鲜民众热烈地庆祝在他们的领袖领导下又成功发射了一枚导弹一样,我们只能冷笑之。有了核武,被美苏的核武炸死的是小民,没有核武,被美苏的核武炸死的还是小民。
  
  杨振宁没有从事为一个集权国家制造核武器的工作,他发现了宇称不守恒,他的贡献跟牛顿一样,是属于全人类的,在人类多年后的历史书中,杨可能是一个公式的发明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邓稼先只能被描述为制造出杀人武器的一个工程师罢了。
  
  杨振宁没有德行亏欠,更没有为害社会,为何大家对他的评价奇低?窃以为,私人的生活方式,不妨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欢迎光临GreenSOS--中国绿色学生组织网仰天大笑看过去,我辈岂是无聊人!

141

主题

701

回帖

512

积分

湖泊

积分
51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25 14: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眼中的同窗好友邓稼先
杨振宁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100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1924-1986)。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到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读理论物理,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被任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再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 R. Oppenheimer, 1904-1967)。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所以他和我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20多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Gottingen) 做玻恩(M. Born, 1882-1970) 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40多岁了,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

  奥本海默的演讲十分吸引人,他善于辞令,听者往往会着迷。1964年为了庆祝他60岁的生日, 三位同事和我编辑了一期刊物,在前言中我们写道:“他的文章不可速读,它们包容了悠雅的风格和节奏,它们描述了近代科学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的问题, 详尽而奥妙。”像他的文章一样,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诚真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你和我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1913-1992)和格若夫斯(L.R.Groves, 1896-1970),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 骄傲?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于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此事业的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中文名字,原名Joan Hinton)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寒春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武器试验室做费米(E.Fermi, 1901-1954)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年8月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说“在外地工作”,我就没有再问。但我曾问他,是不是寒春曾参加中国原子弹工作,象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到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经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渺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暗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长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免的。1982年, 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5 5 5 5 |5.6 4.5 3.3 1 |
中 国 男 儿 中 国 男 儿
2 2 2. 2 |2.3 1.2 5 - |
要 将 只 手 撑 天 空
6 6 5 5 1 1 6 6 |2 2 1 1 3 3 2 2|
长江 大河 亚洲 之东 峨峨 昆仑 ......
|2 2 3 3 1 1 2|
古今 多少 奇丈 夫
6 6 5 5 1 1 3 3 |2 1 2 1 2 5 |
碎首 黄尘 燕然 勒功 至今 热血 尤 殷
1 - |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经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当为他庆幸。

来源:中科院系统计算研究所网站
欢迎光临GreenSOS--中国绿色学生组织网仰天大笑看过去,我辈岂是无聊人!

141

主题

701

回帖

512

积分

湖泊

积分
51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25 14: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六部口,30年代的崇德中学有一双童年时期的好朋友,大两岁的是杨振宁,小两岁的是邓稼先,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和哲学系教授邓以蛰的孩子。数十年的友谊是从逮知了的大树上,从弹玻璃球的泥地上开始的。这友谊一直延伸到了大洋彼岸。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即将回国的邓稼先与杨振宁、杨振平兄弟俩分手在芝加哥市。此后二十年,邓杳无音信。
1972年,杨振宁第二次来华。有关部门批准邓稼先在自己的家中接待他童年的朋友。旧家具被人匆匆搬走。上面特地派来木工,把邓稼先的一个旧书橱打磨赶制,又匆匆装上一面穿衣镜,使之一天之内就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大衣柜;破旧的地板上了蜡,又有人从办公室扛来沙发,送来了良种西瓜、巧克力和一箱汽水。仿佛是在戏台上置景。邓稼先默认了。
杨振宁来的那天晚上,大院里特意放电影,把人们都引到电影场上。楼里显得别样的清静。杨振宁一进屋门,环视片刻,便径直向书架走去。这已是一个纯粹的医学专家的书柜,除了最显著位置上的两本毛泽东著作和厚厚一叠特意摆放的祖国风光明信片。
杨振宁回过头来,含笑的眼睛颇有意味地盯着他的朋友。早在1964年,他就从美国报纸上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报道中看到了邓稼先的名字。他不愿点破,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像在说,你收拾得很干净。
这次会面的气氛比1971年的第一次会面要自然和活泼得多。那一次是在宾馆,大概这一次毕竟是在家中。杨振宁吃着西瓜,喝着汽水,一会儿直言不讳地评论中国“不能调动人的进取心”,一会儿说起他在美国搜集的中国“文革”街头小报,一会儿又谈开了联邦调查局。忽然,他问:“这是你们的家吗?”
“是,是,”邓稼先用事先统一过的口径回答,“是许鹿希医学院的宿舍。”
“怎么没有儿子的床?”杨振宁聪明过人。
儿子的床的确在布置“客厅”时拆了。邓稼先没料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会看得如此精确。还是许鹿希反应敏捷,她忙打掩护:“儿子在爷爷家住。”
  后来邓稼先又请杨振宁吃了一次烤鸭。和他在一起,邓稼先总感到有点紧张。他害怕童年时代的朋友会突然问起他的工作。可是杨振宁像是忘了这桩事。两个物理学家都在有意选择非物理学的话题。
这出戏直到杨振宁离北京去上海时才结束。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回转身,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他叫寒春,这是真的吗?”邓稼先的神情惊愕起来,他激动地张了张嘴,可是立刻又把嘴唇咬住了。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
飞机腾空不久,邓稼先马上向上级报告并请示了他遇到的提问。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激动万分的邓稼先迫不及待地写了封信,立即交专人乘民航班机赶往上海。杨振宁是在上海市“革委会”为他饯行的宴会上接到这份急件的。当他拆开信封,一眼看到熟悉的邓稼先的笔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时,泪水夺眶而出。
1957年,当杨振宁赴瑞典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评委会要他提供一份英文的演说稿。杨振宁回答:“不,我要用中文写。”评委会说:“中文演说稿无法排印。”他坚定地回答:“那就请复制我的手稿。”
  杨振宁常常从美国飞来。邓稼先的家是他平静而温暖的港湾,在邓稼先的身边是自由的。
———你给我找辆自行车!
———干什么?
———我们一块儿到香山去玩!
———我可不敢。人家能让吗?!
———真遗憾。那我们谈点什么吧,宇宙不守恒定理?规范场论?
常常,他俩的谈话就是一张纸一支笔。
那天在仿膳,席间,轻松的谈话之余,杨振宁忽然问:“稼先,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七年,苏联人用了三年多,英国人用了四年,法国人用了八年,为什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邓稼先没有说话。他的神色突然变得严肃了。他知道这是杨振宁在心中憋了许久的一个问号,一缕歉意在他心中浮沉,但他无法满足朋友的探究心愿。这不是一个人的秘密,是一个民族对于世界的秘密。沉默,这是渴望理解和渴望被理解之间的沉默。
出仿膳,邓稼先夫妇陪同杨振宁到北京图书馆,杨振宁要查阅一本古籍珍本。许鹿希后来隐约记得,那是一本中国古代哲人的著作。杨振宁查阅完毕,在许鹿希的小本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难实至易似至繁实至简。1986年5月30日下午,杨振宁去医院看望术后不久的邓稼先。当他滔滔不绝地对邓稼先谈起世界前沿科学的进展情况时,邓稼先的额上正沁出一粒粒虚汗。
6月13日,是杨振宁离北京回美国的日子,他又一次来到医院。两双手———打墙球的手,写物理公式的手———握紧又握紧———是真正的告别,不再是“再见”了。(黄艾华摘自《蔚蓝的思维———科学人文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钱钢)
欢迎光临GreenSOS--中国绿色学生组织网仰天大笑看过去,我辈岂是无聊人!

141

主题

701

回帖

512

积分

湖泊

积分
51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25 14: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针对他?
1、因为他娶了个28岁的女人?靠,我女人比那姓翁的漂亮多了,又不是翁虹,就算是翁虹也跟我没关系,关美人还跟了黄家诺,没看见骂黄家诺的?那些说我们因为娶老婆而骂他的可以住嘴了。
2、因为他的成就?靠,获诺贝尔的多了去了,怎么单骂他?怎么没人骂李政道?
3、因为他有地位?靠,他那叫什么地位?真正大师级的人物会通过到处赶场来维持声望?又不是娱乐明星。
4、因为他不回国?靠,他不回国我们照样两弹一星,他不回国我们照样改革开放,他回不回国我们都照样生活。
5、有人说我干吗攻击一个成功人士。靠,说这话的就是一天生的奴才,骨子里都是奴性,成功人士就不能说了?那些大奸大恶在被揭露前哪一个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是被你这种狗奴才顶礼膜拜?而倒了以后踩得最狠的也是这些狗奴才。你可以住嘴了。
6、说我攻击一个老者?靠,为老不尊者人人得而骂之,老匹夫。正因为老者,有社会影响的人,他的行为举止将是传世楷模,将是后辈的榜样,而杨这样的老者将给这个社会一个什么样的楷模?什么样的指引?

为什么要骂他?就是因为我不能容忍一个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抛弃祖国,而在新主人面前摇不动尾巴的时候又跳回来不择手段甚至靠花边新闻来捞取声望的道德沦丧的外国科学家,还被我们这个社会接纳并还把他做为楷模,做为典范。公理何在?公德何在?这不是我们这个有5000年文明的国度应有的社会风气。所以我要骂,而我又骂不好,所以转贴别人的文章,算是我对他杨老匹夫的新婚贺词!
欢迎光临GreenSOS--中国绿色学生组织网仰天大笑看过去,我辈岂是无聊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8 21:36 , Processed in 0.0382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