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322|回复: 4

[CUPF脚印]中国大学生公益论坛成长录(一)

[复制链接]

9

主题

21

回帖

80

积分

清泉

积分
80
发表于 2007-11-5 21: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最近这段时间,自己都在与外界积极的沟通和联系,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并支持我们的论坛、我们的培训项目。自己也会将每天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及时地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快乐、我们的思想~~~~~~~~~~~

一、10月28日 北京爱知行研究所 会见政策项目协调人和研究所所长

约好见面的时间是上午10点。去办公室的时候,看见了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公益机构的招牌,心中有些感慨:不管是商业也好,公益也好,还是穷人也好,富人也好,都是比较喜欢扎堆的。

接见我的是它们的一个项目政策协调员,起先我还以为会是一个老师什么的,见面交谈后才知道也是一个毕业一年的大学生,有些意外。会谈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双方彼此介绍,加深认识和了解。整个会谈过程有半个小时左右。期间也有些分歧和讨论。随后,我和他们的所长也有个简单的会谈:所长就我们的培训内容和讲师团队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询问,并给我泼了些凉水:如果没有一个核心的课程内容,我们项目所产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有限的。他们也不会考虑对我们的任何支持。

整个会谈虽说没有获得他们对我们论坛、项目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但在其过程中,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有以下几点:

1、心胸和思维:在和它们的项目政策协调人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明显的感觉到了他思维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只把自己局限于自己、单位所从事的领域里,对其他的公益机构及项目所知甚少。当我向他提到这一点时,还有点自我欣赏似的说我们只关注于艾滋病,对于其他的,我们不管。还有就是对企业、公司的看法。和很多其他草根组织一样,把自己置于道德的高尚名义下,骨子里就有一种对企业、公司看不起的心态,认为企业、公司所从事的任何活动就是为了利润。这一点觉得特别的不好:其实这个社会上真正伟大的还是那些企业、那些公司:是他们,而不是我们,创造了社会财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为国家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税收,并为我们这些公益机构提供资金。因此,我现在对我们的定位是:做一个伟大的社会企业,支持、促进高校公益事业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公民意识,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主要是在和他们的所长交谈时所想到的。其实做公益和做公司也是一样的:我们凭什么生存和发展?这就靠核心竞争力。那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在哪呢?个人认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有的,只是不够完善。高度决定影响力。就我们的理念而言: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公民意识,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决策者和主力军,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公益意识和公民意识,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也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的这个项目、这个论坛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奋斗的。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需要在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们,使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最大化。而需要我们完善的地方有:1、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切实的满足高校公益社团的培训需求,并能给予他们以引导。2、讲师团队:能够让大家自觉自愿的接受、理解我们的培训内容。3、团队:任何事情都是人来做的,我们要完成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执行力的团队。草根公益机构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其管理必须实现企业化。对于这句话我是深表赞同和欣赏的。4、资金:可以说这是一个系统的公益工程,高质量的完成她,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这也是我们要做企业、做公司的原因、使命所在:如果一味的靠向基金会申请资金、靠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的话,那我们将很难自主的将我们的理念和思想得以实现。

还是那句话:任何事情都是人来做的。实现我们的这一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我们就必须自觉自愿地为之努力和奋斗。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吸引、吸纳更多的、认同我们理念的人与我们一起努力和奋斗!

http://www.cupf.org/bbs/dispbbs. ... p;ID=399&page=1
我来了 我看见了 我成长了

9

主题

21

回帖

80

积分

清泉

积分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20: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10月31日 YBC青年创业国际计划 会见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项目主任崔志如老师,在他的引荐下,结识人民政协报的记者顾磊。

与崔老师的相识、见面有些意外。给他写信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中国健康扶贫上海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收到的回信的时候才知道他现在的身份是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项目主任,而他们办公的地点就在离我们学校附近不远的北京友谊宾馆苏园写字楼。(有些意外,更多的是惊喜。同志就在身边!)

在这里,还要附带的提一下崔老师给我的回信,看的时候,深受鼓舞。具体内容如下:

忠良,你好!关注公益其实是在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前天和搜狐的张朝阳交流,明显感觉到他已经开始沉浸在自我生命反省中,专注于研究印度教和生命终极关怀.所以人无论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还是到了一定年龄\\一定财富级,会探寻到精神生活的,所以,我很高兴和感动于你的行动,至于具体的资源整合和方案,我认真看完再与你交流一下.

崔志如

目前在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NGO)服务

这封信,深受鼓舞之外,更是坚定了我们的信念: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公益也都是在积极的追询和探索的,因此,我们的论坛、我们的项目也就是有社会生存的土壤的。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也就是要和这些对公益、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追寻和探索的社会成功人士接触、了解、认识,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以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这项事业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和繁荣!

和崔老师的会谈没有什么涉及到我们的项目,在他的办公室简单的交流了会,就被他拉着去中国政协报,会见一个热心于公益的记者顾磊。到中国政协报的时候,也就快中午了。于是我们先去吃饭。吃饭的过程中,我们就公益的话题:中国公益现状,一些公益项目,公益机构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吃完饭后,我们又来到顾磊他们办公大楼的一间茶吧,边喝茶,边继续交流、讨论有关公益的话题,颇有些坐茶论道的意味。感觉非常的好,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有种心灵的启发和精神的愉悦!交流中,对公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公益,每一个人,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当作公益来做。而公益,不论事情大小、金钱多少,其本质都是平等的,都是在倡导、宣传一种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有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

会谈过程中,给予我的另一启发是:其实每一个群体都是有一个圈子的,商业也商业的圈子,媒体有媒体的圈子,公益也有公益的圈子~~~在大的圈子下面,又有各个不同的小圈子。如果我们想要在这一行业里立足并具有影响力,也就应该进入公益的这个圈子里。在这里,也就是强烈的建议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多关注公益这一块,多加入一些圈子,积极的思考、写文章、做项目,不断的扩大我们在这个圈子里的影响力和共信力。(建议大家去NGO发展交流网、中国NGO互动论坛注册帐号,并积极的发言),除了公益这个圈子,我们还要积极的融入其他领域的圈子:不同的圈子其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融入不同的圈子,也就能接触、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一基础上,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交流,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和灵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思维和创意才能源源不断,我们个人、我们团队才能永葆活力。

http://www.cupf.org/bbs/dispbbs. ... p;ID=401&page=1
我来了 我看见了 我成长了

9

主题

21

回帖

80

积分

清泉

积分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20: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11月2日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即将会见)

呵呵,现在已经会见回来了,特将过程及启发、思考补上,与大家分享。

去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办公室,有点小插曲:到他们的办公楼时迟到了10几分钟,找到了他们的一个办公室,却空无一人,心里发虚:以为自己迟到了,人家久等不到,就走了。又没记下电话约我面谈的人的电话和姓名,不知道怎么办(细节决定成败,真的没有说错啊)。还好,我这个人现在已经有些磨练了,过来一个人,我上去就问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办公室在哪?自己是做什么的。他就把我引到了空办公室里面的一间小办公室里,里面坐着一个领导似的人物,简单的交谈后,就发现找我来的不是他。他就拨电话询问,一会儿,就有一个人从另一间办公室出来,把我领到了另一间办公室。只坐了一会,黄老师就进来了(后来看名片的时候才知道是基金会秘书长的助理兼行政中心主任,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第一批国家派往国外留学的)

进来坐好后,让我首先自我介绍下,心里一楞,怎么就像面试一样(最近也是一直在面试找工作,对面试都很敏感了)我条件式的就说了一句:我不是来面试的。随后才开始自我介绍。和黄老师的交流以我们的项目为基点,涉及了很多方面:关于我、关于我们的想法、关于公益、关于大学教育、关于工作、关于人生等等。会谈从10;30一直持续到12;30多,谈了很多,收获也很多,感觉就像是他在给我上课一样!

对于这次会谈,印象深刻的有:在整个会谈的过程中,黄老师都一直不断的询问我: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之前觉得我们对这个问题思考得比较清楚的,就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培训项目,以点带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公民意识,推动公民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他也是这么说后,他仍一直在问这个问题,心里也就有些疑惑,并问自己: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关于这一点,黄老师也是比较认同我们的理念,认为我们所考虑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很好,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则有个如何操作的问题,这又牵涉到我们的身份问题。因为我们现在只是一个网络虚体,其社会认可度及信任度是非常低的,而这个社会的一个生存法则是:组织只对组织对话,个人是没有资格与组织对话的,以目前我们的身份,是很难获得社会外界的资源的,也就很难将我们的这个战略性思考贯彻落实到实处。就也就牵涉到我们团队所提到的那个问题:网络实体化。(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将就这个问题写点东西发给大家,大家也认真地思考下这个问题)

在这次会谈中,黄老师还和我分享了他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智慧:实战。一人人,如果想在某一领域里成功的话,至少需要10年,甚至是20年的沉淀与积累,在这断时间里,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战中充实提高自己。回到我们身上,也就需要我们做好努力、奋斗10年,甚至20年的思想准备,并不断的去实战:与专家谈、与公司企业谈、与基金会谈、与媒体谈、与政府谈~~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并不断的开发、丰富、完善我们的公益项目产品,我们的团队。

会谈快结束的时候,黄老师翻了翻我带过去的资料:第四届培训会议资料和签到表。并指出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就是那个签到表,说明我们已经成功地凝聚了这么多的公益社团,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如何将这一巨大的资源进行相应的转换,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思考的。另外,他还提到了一点:任何一个基金会都是需要有一个庞大的志愿者库的。我就想: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培训活动都做起来了的话,那我们手里也就具有了一个庞大的志愿者库,我们也就可以以此为基础,与各基金会谈,达成战略合作:基金会给予我们资金支持,我们给予他们志愿者支持。觉得这可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回来的路上,与广州那边的南农实验(也给他们写过信)电话沟通和交流了好一会。他之前也是在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做过志愿者,沟通起来也就比较方便。电话交谈了以下几个内容:1、他对我们项目的赞同:有意义、有价值,值得做。他们也开始准备想把广州那边的公益社团组织起来进行类似的培训。2、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因为他们有这个想法,而我们也是想把广州那边的工作开展起来,且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因此完成有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和他一沟通,他也表示赞同。具体的合作方式和细节需要再和他邮件沟通和交流。

今天过的还是比较愉快的!

http://www.cupf.org/bbs/dispbbs. ... p;ID=402&page=1
我来了 我看见了 我成长了

45

主题

478

回帖

279

积分

溪流

积分
279
发表于 2007-11-5 21: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公民意识,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我们高校环保社团是一条心哦
服务安徽高校环保社团,培养青年环保人才 Haven邮箱:guiyonglong5500@163.com 安联公共邮箱:anhuigsf@163.com

9

主题

21

回帖

80

积分

清泉

积分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2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10月30日 北京绿之光文化发展中心 会见王晓明老师 收获颇多

之前和王老师有过邮件联系。在信件中,王老师对我们的论坛和项目都是非常的赞同和欣赏,并愿意和我们一起推动她的发展和强大,也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才有了我们这次的会面。

会见时间是下午3:00,地点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王老师之前在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工作三十年,是杂志社的编委、记者部和编辑部主任,前年退休后在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做国际项目,今年开始在北京绿之光文化发展中心做大学生项目。因为都是在做大学生能力建设项目,在理念及方式、方法上都有很多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起来也就特别的愉快。

整个会谈王老师对我们的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询问:规模、周期、内容、讲师、遇到的困难等,我都一一如实的给予了回答。会谈中,我们还就双方的合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就合作的形式、培训方式等也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整个会谈轻松愉快,持续了两个小时。这次会谈,收获很多,除了王老师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意向和协议,最大的收获就在于结识了王老师这样的,认同我们,并愿意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

在推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是接触了不少的人和公司,很多人对我们的这个项目、这个理念也是非常的赞同,更有的人预测这将是一个伟大的项目。但是一旦涉及的支持和赞助时,很多人就不见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像沈腾老师、王老师这样给予我们无私帮助支持的人,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和支持,我们才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在这里,谨对沈腾老师、王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整个会谈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还有王老师所提到的“种子”的概念:希望这些培训的人是种子,而不是土地。培训回去后,能在所在的学校积极的开展公益活动,能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接触、了解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在他们的心中再种下公益的种子,从而去影响更多的社会人。在此基础上,我也就想到了“高校志愿者和社团领袖能力训练精英营”这样的一个项目:通过对高校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公益社团负责人进行为期3天的、全封闭式的系统培训,使其在公益意识和能力上都有个质的飞跃和发展,成为一粒传播公益意识和理念的种子,并通过他们,使公益意识和理念在高校校园里生根和发芽,进而在整个社会里生根发芽。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的这个项目,与其说是一个能力培训项目,倒不如说是一个公民公益意识的教育项目。之所以要建“高校志愿者和社团领袖能力训练精英营”,另一个主要目的也就是为我们高素质、高执行力的团队培养、储备人才。对其中认同我们的理念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人才,积极的加以吸纳和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会谈于下午5点结束,结束后,接到华侨基金会的一个工作人员的电话(我给他们发过邮件),就我们的项目提了一些质问。这位工作人员之前在北京参加过类似的学生活动,感于学生活动都流于形式,限于大家在一起见见面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我们的活动也是这样,而对我们的活动有些不屑(语气听出来的)。诚然,我也承认我们的活动目前也存在着他所说的那些问题,但即使是这样,我们的活动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搭建了高校公益社团之间、高校公益社团与社会公益机构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此外,我觉得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一个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期间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我们对这些问题又将如何看待:是以此为由而对不屑还是坦然的面对并积极的探索解决方法呢? 理性,更要建设性。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在面对这样的问题和选择时多要坚持的态度和方式:只要这个事物本身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就应该不断的对它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在一旁泼冷水、漫骂、指责、批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而我们在做这个论坛、项目的过程中,也要具有不断反思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我们的项目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再次感谢王老师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感谢沈腾老师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谢谢您们!谢谢~~~~~~

http://www.cupf.org/bbs/dispbbs. ... p;ID=400&page=1
我来了 我看见了 我成长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3 20:44 , Processed in 0.03402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