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557|回复: 0

企业的参与和公益项目的专业化

[复制链接]

4287

主题

4773

回帖

3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34425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12-15 18: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益是一个行业,公益项目是一个产品,助人为乐是一个专门的技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项目处副处长杨小强指出,企业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以及公益组织如何引导企业参与,都需要更加专业和标准化。
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动机,一是出于对弱势群体本能的关怀和关注,另外也是社会的一种分配方式,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实际上是基于社会财富充足积累下的资源再分配。但由于国内社会财富的积累及资源分配方式还没有达到像美国那样的水平,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一次、二次分配,所以也就造成企业一是较少参与公益事业,二是在通过公益渠道进行社会资源分配时存在一些误区。

很多企业在参与公益事业时不知道如何参与,有时候会越位,有时候不到位。从基金会管理条例来讲,企业捐款给公益机构之后,捐款的所有权已经发生变更,善款的用途实际上是公益机构和企业来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不能和企业市场营销等商业活动联系起来,公益组织也不是企业的一个部门或委托机构。跨国公司做公益活动比较有经验,他们往往把参与公益事业纳入一种管理战略体系,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公益机构也需专业化

但目前不是企业缺乏爱心,而是缺乏高水准的公益机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基金会同样开展一个大学生项目,针对不同的企业,比如针对汽车行业,我们的公益产品到底怎么设计?选择什么样的群体?这个实际上是需要非常深入地调研和分析的。”杨小强说。

公益机构的自身发展尚不成熟,缺乏一些规范、高水准的组织,造成企业和公益机构之间缺乏公信和互相信任。目前很多组织只要给钱什么项目都接,从专业角度讲并不是每个机构能做所有事情,公益机构也有一个专业化、成熟发展的过程,尤其以了解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

“公益机构的自身发展还应该向专业化的方向去努力,目前大量非公共机构的出现是一个趋势,但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目标是专业化、高水准的、分层次的模式,这是我们的公益目标。”

请“非公募”帮忙

“参与公益事业真正需要的是管理,其实企业最具有这种效能和管理知识。”

“国内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大多数都关注儿童和教育领域,其他领域几乎很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和策略单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按照国际上的经验和模式,一个完整的公益组织结构中,会有很多给底层草根机构以支持的基金会,草根组织再去支持受益群体。而中国以前的基金会却不是支持性的组织,而是一手向企业拿钱一手自己做项目,这样就造成了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和策略日益单一化。

“中国本土企业可能还要更加多元化,也要向跨国公司学习,不仅捐钱,而且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投入,而且也要关注社会。”跨国公司正在从过去单一的资助转向一种公益创投,不仅只是给一点点钱,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像企业的风险投资一样做社会的公益创投。并且就参与NGO草根个体组织的层面上,已经从原来的单一关注发展为对整体的关注。

非公募基金成长迅速

自从2004年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以来,企业成立基金会已经受到日益重视,最近几年非公募基金会成长非常快,成为了未来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邓国胜介绍说,目前在北京地区就有30家类似基金会。他表示,这种形势正在成为企业做公益事业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新的策略形式。

中国正在出现一批支持性的NGO,而现在随着这种支持性组织的出现,就会扶持很多“真正的草根组织”、使得大量的NGO有支持性的组织,“这种支持性的基金会的出现,可能对真正扎根于基层的草根组织有很大的好处”,邓国胜再次强调说。“只有透过这种支持性组织,通过成长的NGO才真正有生命力,有活力。”

“几个跨国公司合作起来做公益,或者跟本土企业合作,这种网络化倾向正在成为一种时尚”。邓国胜说,“未来中国NGO的成长可能需要大量支持性的组织存在。”

中间组织串起产业链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公益,但目前的慈善捐赠还是少得可怜,归纳起来,原因有五点:一是政府揽权太多,放权不够;二是公民意识不够,需要培养;三是富人出生太晚,还不成熟;四是慈善组织能力不足,信誉不高;五是税收政策落后,不利捐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就目前公益事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做了具体分析。

目前的社会捐赠大都集中于有官方背景的GONGO,它们理应是高效应、低成本、安全的,但最大的问题却是强化了政府对捐赠资源的垄断。有的公益项目由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但最终落实到受益群体,又都是由政府来实施。“

“中国很多公益组织的领导人缺乏管理经验,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资源,只能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和小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且,从整体上看,中国还缺乏资助型的基金会。”NGO和企业这两条腿没有办法站稳时,就要借助于第三条腿,才能三足鼎立。

麦肯锡联合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基金会成立的公益事业伙伴基金会(Non-ProfitPartners,简称NPP),实际上就是一个公益创投基金会,同时又是一个中介机构。既作为创投机构用从大企业和基金会拿到的钱对一些优秀的公益组织进行创业投资,又会作为中介机构对公益组织进行技术服务。

与大多数直接从事各种慈善事业的公益机构不同的是,NPP的服务对象是民间公益组织。据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顾问陈宇廷介绍,NPP将针对整个公益行业面临的发展障碍,通过提供策略、管理、财务、营销、人力培训等方面的义务援助和长期扶植,有效地提升民间公益组织的管理营运和资金筹措等能力,进而提升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通过类似这样的中间组织,资金供应者、公益产业投资人,创投机构,中介机构,公益组织就会完整地构成一个产业链。一部分非公募基金会直接投资给一些优秀的组织、优秀的项目;一部分资金直接到创投机构,再由创投机构来培育优秀的公益组织,草根机构也就会如愿得到资金的支持。这样的话,中国的公益产业发展可能就有一个比较好的形势。

最关键的是人才

“人才很重要。”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做公益事业的人有两种。一种像比尔·盖茨这样的,财富累计到一定程度想回过头来做慈善,满足社会回报的愿望;另一种一般是称之为“高尚大德”或者是有信仰的人,比如说基督教徒出于信仰教义所做的慈善福音。

“事实上99%在公益领域的人,都是将其作为谋生手段。”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主任吕朝用一个数字,将公益组织人才的职业性质与企业员工的职业性质画上了等号。

“前面两种做公益的人其实是两种神,一个是财神、一个是圣人。而我们需要的是人。”中国青基会副理事长徐永光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

据了解,目前从事公益事业工作的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部门,这是人们常说的第一代公益事业者;另一方面则来自企业,而这也是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日益增多的必然现象。很多优秀企业员工在保证了基本生活条件前提下,往往对钱并不是很在乎,在这种情况下愿意回报社会,将会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大军。

近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拥有高薪收入、实现财富梦想似乎成为了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随着公益慈善的发展,投身公益也渐渐成为了衡量个人价值的另一个标准,给很多年轻人提供了回报社会、提升自我人生价值的良好机会。这其中,很多来自企业界的人士也逐渐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做公益不会比做企业简单到哪里去,甚至有些时候比做企业还要困难。”麦肯锡公司资深顾问陈宇廷就公益组织人才建设问题表示,“做一流的事情就需要有一流的人才。美国著名的罗宾汉基金会就是从麦肯锡公司、高曼(音)律师事务所去挖掘出一些优秀人才。我一直觉得做公益最重要的关键就是人。”

“有大量的白领写信来告诉我们,他的钱已经足够用于生活,希望下半辈子能投身去做社会公益事业”。陈宇廷说,“这些人愿意这样做也是有百分之百的爱心,他们希望能够回报社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认为,一些真正有志于公益事业领域的大学生们会愿意投身于社会事业的创业,只要公益组织同样提供和企业相似的工作条件和发展机会,“我想未来企业可能在这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摘自:《公益时报》
人人婚礼网 www.renrenhunli.com中国青年结婚消费指南网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3 13:02 , Processed in 0.0281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