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时尚生活@新京报网站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lifestyle/food/2007/12-25/014@112751.htm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2-25 11:27:51 · 来源: 新京报
12月5日,全世界志愿者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国际志愿者日”,越来越多的人们自觉地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在志愿工作中收获未曾体会的人生顿悟,当然,志愿者们也会因为各自的服务动机、不够成熟服务方式,而遭遇心理的波动,如何跨越这些生命之坎,收获心灵的成长,也是目前志愿者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2007年好运北京系列赛中,志愿者在棒球场内教观众跳舞。
本报记者 吴江 摄
从1985年开始,联合国给12月5日这个普通的日子赋予了新的意义———国际志愿者日。当初主要由政府、企业,或者有官方背景的社团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取报酬的义务精神和公众参与的民间态度。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的工作当中,为这个城市塑造一种新气象:松堂医院里从来没有断过的临终关怀志愿者,太阳村里每到周末就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的年轻人,东直门汽车站那个叫做谢亮的义务指路员,打工子弟学校讲台上认真讲课的代课老师,以及在奥运来临之前便已沸腾了的奥运志愿者……
可以说,北京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志愿者存在,正如青春热线总督导陆小娅所言:志愿服务给个人成长提供了契机和空间,使年轻人在上路之时就能超越小我,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襟;使中年人得以“蜕变”,开始寻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使老年人仍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坦然、快乐而有尊严地走向生命的终结。
在志愿者群体当中,工作繁忙的城市白领虽然承担的社会压力最大,但他们依然是其中非常活跃的分子。他们巧妙地将志愿服务当作了一种化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渠道,并从中收获了归属感、满足感、认同感,丰富了生命历程。
■志愿者故事
倒计时牌前朗诵诗歌 1995年,我第一次加入脑瘫患者丁铁军办的“爱康社区康复中心”,当时,我更多的是怀着一颗报恩的心,因为从小体弱多病的我收获过很多人的无私帮助。在参与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多:从那些身残志坚的人身上找到了新的面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学会了跟更多的人交流沟通,掌握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同时还收获了很多“一生的朋友”,赢得了别人的信赖。
我还记得十年前香港回归前的一幕:我和残疾朋友及志愿者在天安门参加一次迎回归活动,我们这支特殊的群体在“倒计时牌”前成了焦点,很多残疾朋友也真正走出了自闭,当脑瘫青年晓魁当众朗读了他自己写的诗歌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流泪了。我感觉到自己的生命终于在这一点上成为了激发另一个生命的因子。
抗洪志愿者的感动 1998年洪水肆虐的时候,我利用休假机会到湖北黄石加入了抗洪志愿者队伍。我的工作就是和其他人一起在大堤上巡查管涌等潜在危险,在这七天七夜里,生活条件的确非常艰苦,但是这段经历却让我感觉到:作为一个志愿者,我赢得了其他人的尊重———当时吃饭都是大锅饭,但其他人不时会给我开小灶;睡觉都是很多人挤在一起就地休息,但黄石团市委的朋友还是为我找来了一张竹床。这是一个异常艰难岁月当中的动人细节,我不是欣慰这种特殊待遇,而是感动这种被尊重。
我想我的生命已经无法同志愿活动分开了,不管参与频率、参与形式。我想生命最精彩的应该是传承,志愿服务也不例外吧。
●罗丹,男,36岁,北京双鹤药业职工,1995年开始志愿活动,全国十佳青年志愿者
■对话志愿者
我也曾怀疑志愿工作 ●陈子雄,中国志愿者网工作人员,从事志愿活动6年
记者:第一次做志愿者是参与什么活动?最初是怎么想的?
陈子雄:第一次是在北京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做代课老师。最初的想法只是充实一下个人生活,但去之前的确没有预料到自己能从志愿活动当中收获如此多东西,比如在讲解一道题时某个学生对你点头微笑,比如下课的时候某个学生问你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这都让我感觉到自己忽然从一个个体转变成为一个和其他人联系密切的人,自己成为了一个让别人信赖甚至依靠的人,这是一种能够引起心灵震撼的生命细节。
记者:听说后来那个打工子弟学校拆掉了,你当时心里能接受吗?
陈子雄:其实做志愿活动这么多年,我自己的心态也是有很大的波动。打工子弟学校被拆的时候,我正在对志愿活动产生一种怀疑:我总是感觉到这种一两次的志愿活动对于帮助对象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有些学生还是辍学了、学校最后还是拆掉了。我想这也会是很多初次接触志愿活动的人的心态———着急、无助和怀疑。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徘徊之后,我才真正想明白了,至少我是努力过了,我的每一次努力都可能会影响到某一个孩子的想法、做法甚至是他们的人生,但这种影响和变化或许不是我能够看到的,但的确是存在的。
记者:听说你已经决定了去西藏支教,那你现在的心态如何呢?
陈子雄:做了多年的志愿活动,反而有一些战战兢兢了。现在我做每一次志愿活动都是非常谨慎的,我越来越觉得志愿活动首先应该做到对自身的理性认识,勉强去做、没有准备去做,很可能会对帮助对象造成伤害,而也会增加自己心理上的负疚感、挫折感。我最近决定去西藏支教,就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认定了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和耐心。
■专家视角
后现代价值观关注生命过程 ●陆小娅,青春热线创办人、总督导。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委员
志愿活动之所以成为目前的一种社会潮流,跟目前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在从现代价值观转变为后现代价值观———现代价值观更强调个人的事业成功,而后现代价值观则更关注生命过程本身,追求生命的丰富和精彩。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而志愿活动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让人实现更多生命价值的事。心理治疗家维克多·弗兰克认为人是一种寻找“意义”的动物,志愿服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获得生命意义的有效方式。
同时,志愿活动不会意味着只有付出而没有获得。具体说来,通过志愿服务,志愿者们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对他人、对社会是有价值的,虽然这个世界存在很多的不美好,但是自己却是让世界更美好的一分子。其次,在有组织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也往往能够获得归属感,感受到团队的温暖,获得彼此之间的支持。再次,生命其实是需要和很多不同的东西相遇的。志愿活动能够让志愿者从心理上突破狭小的圈子,从与自己不同的人,包括服务对象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能够让生命的际遇更为丰富多彩。
■专家视角
顿悟发生在特定环境中 ●赵鹏,中国志愿者网CEO
中国的志愿活动有着长久的历史底蕴,中国人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心理倾向,从“希望工程”来看,大部分善款正是来自低收入阶层,这其实是一种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和回归。同时,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我们在温饱之后会产生更多的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是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的一个原因。
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到目前有一些人的志愿活动是带有功利性目的的。但是我想说“顿悟的过程一定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发生的”,没有进入到志愿者的特定环境当中,永远都无法体会到那种普通人、普通情感带给人的特殊的感动和震撼。不管是什么样的目的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去的,我相信善的力量一定会让他们开始对生命有新的正面的体验,完成他们的自我救赎的过程。
■提醒
志愿者的心灵也需要成长 青春热线总督导陆小娅认为,志愿者的“个人成长”也是志愿者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当志愿行动出现挑战时,志愿者可能会感到害怕和失望。有时因为缺乏自我价值感,志愿者还会刻意凸显个人,或把个人意志强加给服务对象,这时志愿行动就变成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要。因此,志愿者对自己的需要要有敏锐的觉察,对自己的行为要有警觉和反思的能力。
其次,要学会与生命联结。真心地尊重和欣赏每一个生命,谦卑地对待生命和不同的差异,不居高临下、不论断指责,用生命去影响他人而非用命令去驱使他人。
再次,志愿者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自己需要完成生命的课题,在志愿行动中还可能会面对苦难、丧失等生活的阴暗面。如何面对自己、面对志愿行动中的压力、挫折,都是志愿者的成长课题。
采写/本报记者 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