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好船

环促会寒假调研项目

[复制链接]

157

主题

1076

回帖

2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22517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发表于 2008-1-8 11: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linzigen于2008-01-06 13:22发表的 :
好,整一个吧。这个全额资助吗?
你想整啥?原则上8000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img][/img]

4287

主题

4773

回帖

3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34453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1-9 13: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引导当代青年在“绿色中国”视野下,深入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简称环促会)将继续在全国高校选拔优秀青年团队,展开2008年1-3月寒假实地调研工作。欢迎各校青年学生组团申报。 一、概况
  1、调研宗旨:知行合一、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理性分析与现实关怀相结合。
  2、调研时段:2008年1月底至3月;具体实地调研时间,以7-10天为宜。
  3、团队数目:5支(研究生组队将优先考虑);每队4-6人。
  4、申报方式:团体报名
  5、课题设置(详见附件1):自选课题 & 建议课题
  6、经费标准:根据队员数和调研实际项目自行预算。原则上不超过8000元。
  7、调研地:原则上不鼓励到离出发地超过800公里的地方调研。

二、报名
  1、报名时间:2008年1月3日-1月20日
  2、调研申请团队确定调研主题,组织队员,联系指导老师(不一定随团调研,但要对本队调研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起到专业性的指导作用),组建团队。
  3、填写申报表(附件2),通过邮寄或Email直接申请。
  4、各校学生也可单独报名,在环促会登记备案(附件3),当登记人数达到第一定数目,环促会统一立项组队调研。

三、评审
  对申请课题进行专业审查。主要评审依据为:
  ——明确的调研题目、强烈的问题意识、清晰的课题论证、适当的调研方法;
  ——具体的进度安排;
  ——合理的预算。

四、调研
  1、环促会专人审批后,将对北京地区的调研队进行培训。
  2、各队自选日期赴目的地实地调研。
  3、如果需要官方介绍性和相关手续,环促会可出具证明。

五、报告
  1、调研团队在调研完成后撰写调研报告,整理调研资料。于5月20日前发送环促会。
  ·调研报告必须不少于5000字,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准,对主要问题论述清晰。
  ·调研材料必须包括访谈记录(详细文字记录,电子版),影像录音,全队调研日志,所有原始材料须编号建档。
  2、6月20日(暂定),环促会在京组织优秀调研团队成果报告会。

六、经费划拨方式
  1、批准立项后,下拨经费预算总额的80%作为调研经费。
  2、按时按质完成调研工作和调研报告的团队,环促会在成果报告会后下拨全部余额。
  3、对于报告质量不高或调研工作不力的团队,环促会将视具体情况下拨部分余额。

七、咨询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公关部
  电话:010-51717573;电子邮件:zghch123@yahoo.com.cn

附件:
1、2008“绿色中国与和谐社会”寒假调研课题简介
2、2008“绿色中国与和谐社会”寒假调研申报表
3、2008“绿色中国与和谐社会”寒假调研个人登记表
附件1
“绿色中国与和谐社会”2008寒假调研课题简介

一、自选课题
  申请团队根据如下原则,自行确定并具体论证调研课题。
  1、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的课题,诸如: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城市弱势群体。
  2、与社会热点、国计民生相关的问题,诸如:有关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3、与一些新兴领域相关的问题,诸如:城市中产阶级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想意识。
二、推荐课题

  ·说明:以下仅为课题描述,具体的题目设置、论证结构和预期成果,将由申报团队自行设计,参与选拔。

  1、环境污染与公众健康意识
  环境污染影响健康,已被科学研究所证明。在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通过对公众健康意识的调查,有助于了解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了解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而且,这种调查还可反映当地公众和地方政府,对污染致疾情况的认知水平和采取的相应措施,这也将有助于环保部门制订相应策略。可采切入点:
  ——对普通群众:知道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吗?是从何处知道的?自己了解的区域内是否存在某类性质相近疾病?比如结石、皮肤病、消化道癌症等。信息是从得病人处得到的还是经过第三方转述?自己平时的卫生习惯如何?对受污染的产品还在继续使用吗?为什么?
  ——对地方政府:当地的基层政权(村长、支书和会计)对污染致疾的了解如何?当地的疾病控制中心对污染致疾的了解情况如何?当地的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进行了什么投资?这些投资的运作状况如何?

  2、环境事件中的公众参与和动员机制
  环境事件,尤其是突发的、重大的环境事件,影响的不是单个的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个人,有可能打破“自扫门前雪”的消极习惯,加入到事件的解决中来,从而形成一股合力,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但是,不同的公众参与途径和动员机制,造成的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和平的,有序的,理性的参与,能够促进环境事件的解决,也有助于建立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良好氛围。但不良的沟通、非理性的参与,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在环境事件中,公众以何种方式实现了参与(或者根本没有参与?)公众是如何理解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处理该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机构的?地方政府如何对待公众的参与?各职能单位的信访部门、人大、政协等传统公众参与途径的状况如何?公众参与的主要结果是事件层次还是制度、政策层次?
  ——公众的参与有没有系统的组织和动员?组织和动员是如何进行的?什么机构或个人在这种组织和动员中能起到维护秩序、加强互信、安定社会、保证和谐的作用?
  ——在环境事件发生后,公众主要从何途径得到消息?有没有非官方途径(比如口口相传)的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媒体在此事件中的作用如何?

  3、民间组织在环境事件中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作为某些特定公众在特定利益上的代表,作为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在公共领域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政府组织良好的健康的发展,与政府紧密信任的合作,对于处理公共事务尤其是突发性矛盾,有着巨大的作用。在环境事件中,民间组织长期、有序的参与,不仅可以起到协调矛盾、处理危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在事件未发生时起到监控环境,预防危机的作用。可采切入点:
  ——民间组织的服务对象与资源获取策略:民间组织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位,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同时,民间组织也需要资源来生存和发展,需要确定自己的资源获取策略。这两者确定了民间组织的定位和其社会关系网络构成。可以通过民间组织的日常工作,主要合作单位、和危机处理案例来了解此类信息。
  ——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关系。通过了解地方政府(一般通过民政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了解地方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态度和政策。地方政府开放的态度、有序的监管和积极的支持,将有利于各种良性民间组织的发展。并充当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平时能够预防危机,在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缓和矛盾,团结公众,帮助政府应对危机。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层政治结构
  50多年来,农村和农民作为工业发展的脐带和保险带,为共和国的建设,为现代化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当我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体系,有能力反哺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时候,党和政府开始把三农问题提到越来越高的高度。中国有8亿7千万农业人口,建设和谐社会,无论如何也不能回避三农问题。中央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着三农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和免除农业税,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的动作,更是体现了中央的信心和决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在改善农村环境的工作中,有必要认真地考察农村直选出的乡村基层政权,农村自发形成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社,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关系。可采切入点:
  ——农村直选实行后,民主模式在农村的宗族、“能人”的利益格局面前,显示了一些问题。比如在选举中,唯“能人”的经济影响力为导向,比如唯大姓欺压小姓等。有些专家认为,那种西方式的直选与中国传统的农村自治不是一个概念,需要调整农村基层民主的一些具体做法。调研地基层政权的产生、运作情况如何?调研地代表国家的基层党支部和基层公检法系统,在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如何。农村合作社、农村“能人”、宗族等其它政治力量与村两委的关系如何?调研队伍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调研和讨论。
  ——废除农业税以后,国家更少对农民索取,更多向农民投入。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基层政权失去税收的职能和集资(如“三提五统”)的权力,基层政权变得弱化,经济资源也变得匮乏,难以组织力量整修水利、道路等公共产品。在那些基层政权弱化乃至瘫痪的地方,有农民认为“国家不收农业税了,可是国家也不管我们了”。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的公共治理或基层政权秩序现在由谁来承担?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
  中国的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许多的社会管理成本都由熟人社会的“关系”所承担,很多社会秩序的建立也由“辈份”为基础。而农村的文化传播,也很大程度上通过人际网络进行。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可以利用的优势。可采切入点:
  ——农村中越来越普及的专业经济合作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农民的冲击。而农民工在寻找工作和保护权益方面,自发形成的关系网络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这种农民自发的合作组织和互助网络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何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很多地方除了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以外,还把建设良好的居民生活环境,集中土地,旧村改造作为重点来抓。在这样的生活环境的变动中,农民的公共空间,社会关系和心理状态有什么样的变化?
  ——农民的文化生活基本情况如何?农民对农村,对社会的风气道德的看法如何?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发展状态如何?文化元素如何传播?

  6、新传播方式在公众参与中的作用
  随着通讯手段和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传播方式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有些情况下,诸如网络传播和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在动员、聚合、分流群体参与形式的过程中,甚至起着关键性作用。这种即时性、快速性、匿名性的特征,已经完全不同于书面传播和口口相传的方式,它引起的问题涉及公众参与的动员模式、性质、特征和后续效应。本课题可以通过选择具体的公众参与事件,实地调查研究以下问题:
  ——当下公众参与事件或群体事件的传播方式都有哪些类别?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带来的可能社会效应有哪些?
  ——新传播方式在公从参与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这种作用带来的正负效应如何?所耗管理成本又如何?
  ——新传播方式在公众参与中的应用前景如何?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和普通参与群体,如何利用新传播方式达成一个良性的沟通机制?
  

附件2: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
“绿色中国与和谐社会”
2008寒假调研项目
团 体 申 报 表
   课题名称:
   调研地点:               
   调研时段:
   队长姓名:
   所在学校:
   联系电话(手机):               
   Email地址
   申请日期:

A:申请人(队长)基本信息
申请人姓名 本人电子照片
性别
出生日期
出生地
年级 / 专业
手机 宿舍电话
个人电邮 邮编
通信地址


B:本队指导专家信息

姓名研究领域所在学校手机号

C:本队队员基本信息
     
申请表可填写电子版,回传chenshou@126.comzghch123@yahoo.com.cn 或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42号中裕商务花园33栋B座4层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公关部 收 邮政编码:100036
D:团队成员的调研经历或所获荣誉


E:调研课题论证(可加页详细填写)

课题名称


选题背景(已有研究综述、调研意义及其创新性)


调研的核心问题


理论与方法


结论预设


F:进度控制(日程安排)

G:调研预算

H:学校主管单位推荐意见(团委或各院系行政单位意见)

                 签 名:
                 (印章)
                    2008年 月 日



I:环促会主管部门意见






                 签 名:
                 (印章)
                    2008年 月 日





附件3:


2008“绿色中国与和谐社会”青年调研个人登记表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size=+0]
·登记表可填写电子版,回传chenshou@126.comzghch123@yahoo.com.cn或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42号中裕商务花园33栋B座4层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公关部 收 邮政编码:100036

[align=justify]
姓名 出生年月 电子照片
性别 政治面貌
民族 籍贯
学校 年级/专业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方式手机:         Email:
兴趣/特长
[align=justify][align=justify][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align=justify][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align=justify][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
[个性化介绍]
[align=justify]·登记表可填写电子版,[url=http://218.249.33.14/ngo/article/mailt
人人婚礼网 www.renrenhunli.com中国青年结婚消费指南网站

4

主题

201

回帖

23

积分

溪流

积分
23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8-1-19 19: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试试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21 07:01 , Processed in 0.0414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