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7网络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2007.12.27 21:00
会议地点:CYCAN内部工作群
参会人员:李立,郭云哲,陈清杰,沈瑞松,邱佳畅,来丰,费晓静,赵春红,罗锐,包忠碧
会议主题: 1. 关于12.29巴厘岛会议分享会的保障。
2. 关于CYCAN的发展问题。
会议内容:
一、 关于12.29分享会的保障
当前进度:1.沈瑞松已于12.24向主讲嘉宾喻捷女士发出邀请函,并随后发布通知。届时由邱佳畅担任分享会主持人,沈瑞松负责纪律协调;
2.分享会流程暂时定为首先介绍喻、罗、赵,然后由喻捷来给大家分享,罗和赵补充,到了提问环节,谁想到了就先回答。提问环节结束后,会是关于明年各试点高校开展活动的建议,希望现在就能思考,包括试点高校的单独活动和联合常规项目的活动等。
存在问题:1.主讲嘉宾不会使用QQ;
2. 各试点高校负责人能否准时到会?
解决途径:1.由罗锐、赵春红和主讲人沟通,教她如何使用QQ。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如主讲
人不能按时到会等,将由罗与赵共同完成此次分享会。
2.将分享会的通知以邮件的形式通过CEF列表发一次,各地区协调人用短信或
邮件再通知一次。
二、 关于CYCAN的发展问题
GGF温波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GGF能提供部分的费用,用于论坛数据库的建设和试点学校计划预算的申请;
第二,在CYCAN整体计划出来以后,首先在北京建立学习机制的试点,由论坛负责人写计划和预算,向CYCAN申请;
第三,我国气候变化的资助机构比较多,如果做好了论坛,将来的筹资将会更加的容易;
第四,CYCAN作为一个民间的组织,就要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
第五,CYCAN不能太过于强调调查,毕竟初衷不是这样;
第六,CYCAN应该推动学生去关注比较实际、可行的行动,这点必须得和试点高校强调;
第七,财务管理方面,李立作为总协调,然后加上几个核心人员进行协调管理和评选。
关于学习机制
以各个试点高校为基础,定时的学习讨论。(网络讨论,每周一次)此学习机制的具体执行将为试点高校的内部讨论学习机制。具体形式如下:
每周的固定时间由两所试点高校负责人为主持,分享最新气候变化消息、探讨某一气候变化问题,并引导大家对上周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分为内部解决和外部解决。我们相信,只要是自主的行为都能使困难的问题简单化,关键是看大家的自主度。CYCAN也会在开始的第一期、第二期由专人指导如何进行学习机制。
学习、讨论目的是解决问题,方式是通过我们的参与、引导他们自己去讨论、实践、解决。
网络学习机制的重点在于参与的每一个人的前期准备,是交流的学习,不是单一的分享。
每周一个主题,高校自定,寒假的时候向试点高校说清楚学习机制的意义并征集议题,顺便考察各高校对学习机制的热情,最终结合试点高校的需求列出议题表。
参考材料:CDM的学习机制(见附件)
关于调查项目
1.寒假时落实行动指导手册;
2.调查是手段,不是目的,调查只是发现问题的前提,调查也是为了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对学校能耗的现状和问题了解得更深入,最后应该落实到学生行为的转变,通过这个调查能自己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项目;
3. 和试点高校做好沟通,使其明白调查项目的意义,真正站在试点高校成员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要;
4.引入激励机制,多种方式引导,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积极性。
关于轮值
内部工作人员下学期要主动轮值,比如内部网络会议主持和试点高校的学习机制的引导等。
轮值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这样给大家每一个都提供机会。看起来有些压力 可是你会发现 当你到那个位置的时候一些潜能才能激发,你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寒假中将做好内部的轮值规划。
费晓静的疑问:
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调查、数据库完成之后,试点高校怎么做?不是一个概念,说可以这样那样,而是有计划可实现的步骤。碳中性的项目可以做,但是那些参与调查的学校如果做不了,怎么办?不从试点高校的角度考虑,我们任何好的想法就变得一厢情愿。
罗锐对如何做好能源项目的建议:
调查的目的是以后社团通过这个调查能自己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项目,多样化的标准和表现特色才是青年学生的特点,不是一直教人做事情。
如果学校要作碳中性的宣传,历史的定量排放才是他们中和宣传的手段,也是要实实在在做offset(补偿)的基础
一直以来定量的方面非常缺乏,学校能耗观察也好,学校管理上没有做过这种可以通过学生第三方检测的数据报告,调查出来就是宣传——针对碳中和的行动的宣传。
每个人的任何在校行为都会带来碳排放,要让学校做出碳中性的行动,那么学生先主动自己做,中和一部分自己的排放,如买一些NGO造林项目的减排。
中和的行为是自愿的,学校基本不做是自然的,我们的成员是学生,学生愿意先做。
最基本的就是两条线 一个是能作清单的作定量调查,一个是宣传和活动。
和能源相关的学生活动,如果不定量调查,再怎么宣传都没有用。
附件:CDM的学习机制
CDM以小组的形式进行,10个人按照兴趣分成几个小组,一个星期学成以后和大家分享。
说得通俗点,就是一个人先对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讲,然后其他人提出问题,如果这个讲的人也有点不明白,于是大家开始共同学习。
首先人数不要多,10人为上限。因为学习小组要保证每个人能表达意见。选择两三个话题,10个人里面至少有1/3对一个话题感兴趣。
学习小组需要具备的是愿意交流和共享信息的态度。就是因为不懂才一起学习,在讨论时让参加学习小组的人讨论之后找到更清晰的思路自己学习,再和大家交流。
学习机制不是把大家都培养成专业人才,所以最好是有一个小组深入学习,然后再和其他人交流分享,要想把一个问题讲明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挖掘得更深入了.
记录整理:沈瑞松
应李立要求,补充以下两点:
费晓静的疑问:
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调查、数据库完成之后,试点高校怎么做?不是一个概念,说可以这样那样,而是有计划可实现的步骤。碳中性的项目可以做,但是那些参与调查的学校如果做不了,怎么办?不从试点高校的角度考虑,我们任何好的想法就变得一厢情愿。
罗锐对如何做好能源项目的建议:
调查的目的是以后社团通过这个调查能自己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项目,多样化的标准和表现特色才是青年学生的特点,不是一直教人做事情。
如果学校要作碳中性的宣传,历史的定量排放才是他们中和宣传的手段,也是要实实在在做offset(补偿)的基础
一直以来定量的方面非常缺乏,学校能耗观察也好,学校管理上没有做过这种可以通过学生第三方检测的数据报告,调查出来就是宣传——针对碳中和的行动的宣传。
每个人的任何在校行为都会带来碳排放,要让学校做出碳中性的行动,那么学生先主动自己做,中和一部分自己的排放,如买一些NGO造林项目的减排。
中和的行为是自愿的,学校基本不做是自然的,我们的成员是学生,学生愿意先做。
最基本的就是两条线 一个是能作清单的作定量调查,一个是宣传和活动。
和能源相关的学生活动,如果不定量调查,再怎么宣传都没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