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684|回复: 1

写在自然大学植物学院开学之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4 21: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交“学费”好,还是做些研究好?
——写在自然大学植物学院开学之际
冯永锋
2008年3月29日,自然大学鸟学院北京分校圆明园教学点也初次开班,大概是受头天下雨的影响,也大概是受要买门票的通知的影响,圆明园教学点没有新生来入学。约好的8点钟,过去了5分钟之后,付建平老师说,我们进去吧,再等也是枉然。
她不知道我9点钟还有另外一个“约会”,因此,我随他们进去走了几步,看到一只雌鸳鸯在排干了水的湖底泥滩上蹒跚挪步之后,我就离开了圆明园鸟类调查小组,赶往紫竹院公园。是的,我必须在9点前赶到紫竹院公园,这是自然大学植物学院开学后的首次教学点。在路上,我有些担心。
8点40我赶到时,杨斧老师已经和好几个同学在门口等候了。到9点5分我们进入园子时,已经有了二十多人。感谢雨水的发挥,早开堇菜上多了一层露珠;感谢雨水的馈赠,整个公园都抹上了一层云雾;感谢雨水的助成,黄绿色的柳树又一次成了“烟柳”。
头天下雨未必第二天下雨,何况,雨水能给北京春天大大增色,下过雨的春,比干巴巴的春,总是多了一道神秘与柔和,多了一些在雨雾之时才可能领略到的自然细节之美。按照自然大学水学院“走出来的理想”,无论刮风下雨,无论节日盛会,每周六的“乐水行”活动,都是会照常进行的,都要考察一条河流。哪怕只有一个人前行。何况,风雨是大自然的常态,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只能有阳光才算好日子、正常日子。要体会风雨,只有走进风雨中,避开、绕开、遮盖、躲藏、隔着玻璃,撑着雨伞,都是无法获取风雨的真正美感的。要获取风,就要卷进风中,任风劲吹;要理解雨,就要用被雨水淋湿的眼睛通过雨帘看雨水下的自然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与自然界为友,好处是明显的。虽然我一直在说中国古代的人根本不热爱自然界,但确实,古代的人有一套与自然交友的方法。自然在他们面前,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神秘的、不需对其进行细分的生命体或者有机体。中国本来就是个形意化的民族,而“形”全来自于自然元素,意,全来自于人类的行为和感情。因此,古人的诗歌、书法、绘画、家具、住宅、园林,无一不渗透着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依恋。中国古代有太多的罪恶,都是因为不与自然交友造成的;中国古代有太多的人与人之间的纠葛,都是缺乏自然界的纠偏造成的。中国古代聪明一些的人,都很知道用自然界来涤滤心中的罪恶感和虚无感,他们一旦投身自然的怀抱,马上就发现,不仅对人事的焦虑感在淡化,价值观在转换,而且人生的目标似乎也一下子变得意义非凡起来,生命的过程也一下子变得隆重起来,日常的生活也一下子变得扎实起来。
但确实,中国古代的对自然的认知,也就到此为止。古代的人,自然只存在审美价值,而很少有科学逻辑的必要;自然的社会科学价值,远大于“自然科学”价值。山水树木空气阳光,草木鸟兽虫鱼,它们混合在一起,混沌但充满美感。古代的人都很少去追究每个自然本体后面的细节和“再细节”。因此,古代的人能叫出来的鸟的名字,很少;古代的人能叫出来的花的名字,也很少;古代的人能叫出来的树木的名字,也很少。只有这些花草树木与人类生活发生实用性关联时,有些自然细节才会被人类所注意。而且,如果你留神就会发现,一旦与人类发生了关联,这些自然细节都会被取个美感极强的名字,附会个文学感染力极强的传说。但那些远离的就永远远离,陌生的就永远陌生,妖异化的就永远妖异化。
在我们入园子之前,大概很少有人用如此着迷的眼光欣赏紫竹院里的一棵棵植物。当二十几号人把目光同时对准一棵树、一丛花、一撮草、一片风景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自然是很容易穿透的,平凡的、路边的、易见的自然细节之美是很容易被捕捉和感悟的。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时间,只要我们撕掉横陈在眼睛与自然物体之中的那层阻隔膜,只要我们抛弃掉人类的那些成见和欲望。说起来只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可有太多的人发出了感叹:自然信息太丰盛了,无论是知识的信息还是美学的领会,都让人喘不过气来;真没想到,仅仅是公园里的一些花草,就让我们如此惊讶和感动。
是的,知识是有美感的,知识是有味道、有动作、有颜色、有芳香的;是的,知识不是进入一个人的脑海,而是进入一个人的心灵;是的,封闭的、孤立的状态能够吸收到知识,但开放的、自由的状态更容易感知知识;是的,接收知识的过程绝对不是简单的推理过程和吸附过程,而是伴随着感染的过程和喜悦的过程;是的,人绝大部分时间不是活在科学泳池里,而是活在文学湿地中。因此,知识必然会成为荡漾的每个人心头的一种情感。知识不仅能够开阔你的眼界,而且能够开阔你的心胸,知识不仅能够增加一个人的应对力,而且肯定可以激发一个人的美学才能。
那么,说到这里,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家长通则”,犯的错误就清晰了。当我们认为知识只能记录在书本上的时候,当我们认为知识记录得越多,就享受、掌握得越多的时候,当我们认为知识的获取要在封闭的、孤立的环境中的时候,我们都忽视了知识的本性,都是在违逆人性的同时,违逆着知识性。
在整个行进过程中,我经常对自己说的是一句话:自然大学植物学院就是给大家创造与植物接触的机会,因此,要想认识它们,就要多多触摸它们,多多闻嗅它们,多多细细观察它们。扯下它们正开的花,我们不能做,但从地上捡个掉落的花瓣,总是过得去的;拔起一棵正在成长的草,我们不会做,但趴在它旁边闻一闻它的味道,总是有必要的;撕下一棵树的皮以看看树的“内脏”,我们不会做,但站在这棵树在下时间仰望、仔细拍下几张皮的照片,拿它对相似的树进行有心对比,总是必要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午,一个上午的学习盛宴结束了,大家有些恋恋不舍地分手。有人提出:植物学院能否每周末都开办啊?我想,那是当然,水学院每周末开办,鸟学院每周末都开办,植物学院当然也是每周末都开办。有人又提出:光紫竹院是不是不够,也许可能到更多的地方,我想,这都可以考虑,北京的公园多,北京的郊区也广,我们可以定点观察几个,同时也创造机会去欣赏其他地方。有人又提出,植物学院能否有些好的产出,我说那当然,自然大学研究中心准备马上与植物学院配合,对开展常规教学活动的紫竹院公园和元大都遗址公园进行“观察型研究”,组织研究小组,争取到年底拿出两个公园的“植物实地记录”,以让更多的人共享,也给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
有人又提出:光杨斧老师一个人,是不是教学力量太薄弱?万一人来得太多,讲课的声音都听不到;万一杨老师有其他事,谁能够来替班。对这个问题我也是焦虑的,自然大学一直相信社会体内储藏着无限的矿藏,自然大学志在激发沉淀于社会中的诸多力量,其中,水学院一直想寻找更多的北京历史地理专家,鸟学院一直想激发更多的野外鸟类观察高手;植物学院自然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有实践经验的人,这个人,头衔是不重要的,身份是不重要的,学位是不重要的,论文是不重要的,标本是不重要的,博物馆是不重要的,甚至分类学都是次要的,但对现实中的、活生生的植物的欣赏、辨认和解说门道的能力,却是最重要的。自然大学追求的是主动认知的精神,是亲自到自然界是认知的精神,因此,我们会用更多的精力,激发出这样的专家。当然,通过自身滚动,慢慢地让一些人能力壮大,成为自然导师,也不失为一个有心的办法。
又有人提出,自然大学是不是可以收些费用?老师来讲课很辛苦,大家交些费用,是应该的,而且现在大家也交得起;为了自然大学的可持续性,交些费用也是应该的。我想,自然大学有一个规则,就是全开放,全免费,全公益,这种精神是一定要秉持的;这才是自然大学可持续的基础。因为大学只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公益之心去传播正确知识,二是以公益之心去发现正确知识。而正确的知识,在中国的难得,甚至超过久旱之后的雨水。在全国许多地方,还没有环保组织,侥幸有了环保组织的地方,也没有就地观察、持续观察的项目。因此,这个项目在有环保组织的地方,能够强化这个环保组织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培养观察自然的精神;在没有环保组织的地方,这个项目还能够孵化出一个环保组织。因此,自然大学不仅不收费,我们还想努力筹资,争取每年给每个城市都筹集10万元,以帮助项目的正常开展;同时,还要筹集更多的钱,来支撑自然大学研究中心,不停地设立小型研究项目,组织小组研究各个现实中发现的“自然小问题”,给大家一些交通补贴。
自然大学没有办法给大家封官,也没有办法给大家钱财上的收益,唯一能够给大家提供的就是知识增持和境界拓展,附带能提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情感。自然大学希望培育的是激发型的社会生态,自然大学的理想是在中国构建获得正确知识的正确方法。
于是在中国,一个人成为好人、做好事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重要的一种,是让自己成为正确的人,拥有正确的知识,获得正确的财富,同时把正确的知识和财富,“对社会开放”,让足够多的人分享。我又想,其实一个人付出的方式有许多种。如果你实在想交钱,可以把钱交给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购买一些环保书籍或者产品,支持他们的项目。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地参与到自然学习中,争取早日把自己强化为自然教授、自然研究员,然后满怀好意地把自己的所有,传播给更多的陌生人、自然新人,成为社会的自然导师。这样,你的价值反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自然大学也不会被学员们的钱所羁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家之后,我又写了两个研究项目建议书。一个就是与植物学院今年要做的“两个公园植物实地记录”,这个大概需要一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一个是“北京人工鸟巢对植物的影响”。因为观鸟志愿者王玉其在圆明园对我说,他发现颐和园有三十多个人工鸟巢,当年是用铁丝绑上去的,如今,随着树一天天长大,铁丝就成了勒在它们身上的一道铁箍。因此,我想马上筹集一小笔经费,几千元就够了,组织一个由鸟学院和植物学院学员共同参与的研究小组,调查清楚北京公园里人工鸟巢的现状,最后写出报告,提出改良对策。
自然大学就是这个样子,它相信成年人的力量,它相信主动学习者的力量,它总是试图发现小问题,然后试图通过组合社会上的“学术新手”,把问题搞清楚。慢慢地,我们这股渐进的、柔弱的力量,就有可能发出有效的声音,给出有效的改良方法。(2008.3.3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163

主题

4341

回帖

2497

积分

长江

积分
2497

认知组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8-4-4 23: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项目一直感觉很好,只是需要更多的人加入。
www.greenhau.or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9-27 11:48 , Processed in 0.03341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