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429|回复: 2

[文帮] WCS首席科学家乔治·夏勒博士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转]

[复制链接]

375

主题

2753

回帖

79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791383

认知组医师组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10-14 23: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他是第一个研究大熊猫的外国专家,他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羌塘的外国专家,他的建议导致了世界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他也是最早揭示藏羚羊被大量盗猎真相的人。他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工作长达50多年,74岁高龄每年仍然在野外工作8个多月。

  他获得过国际宇宙奖、泰勒环境成就奖和2007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他就是现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裁的乔治·夏勒博士。

  本期搜狐户外频道与《户外探险》杂志联合主办的《户外大讲堂》,有幸邀请到乔治·夏勒博士来跟我们谈一些关于野生动物的话题。同时我们也有幸邀请到WCS的中国项目主任解焱博士为这次访谈客串翻译。
(本期《户外大讲堂》主持人:《户外探险》杂志首席编辑马德民)


WCS中国项目主任解焱博士、WCS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裁乔治·夏勒博士、《户外探险》杂志首席编辑马德民

背景资料:
  20世纪80年代,乔治?夏勒博士受邀代表WCS进入中国,在四川和羌塘开展大熊猫与高原有蹄类的研究保护工作,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乔治?夏勒博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之一。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他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长期以来,夏勒博士担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科学探险部主任,在非洲、美洲、亚洲开展先锋性的研究工作。他将深奥的科学研究、公众交流、政府合作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及其现状告知世人,并协助多个国家的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乔治?夏勒博士简介:

  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乔治?夏勒博士一直从事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1933年他生于德国柏林,从大学开始,至今每年仍有8个多月都在野外度过。

  从非洲的狮子、大猩猩,到亚洲的野羊和藏羚羊,他是许多长期研究项目的开创者和保护问题的揭示者,对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影响至深。

  执著和敏锐使他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学家之一,并先后获得国际宇宙奖(日本)和泰勒环境成就奖(美国)、2007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迄今,他已经发表了众多的科学论文,出版了15本书,其中《塞伦盖提的狮子》获得了197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他写的《最后的熊猫》一书曾为众多中国读者所熟知,成为他们心中对野生动物关注和保护意识的最初启蒙。

  他是第一个研究大熊猫的外国专家

  他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羌塘的外国专家

  他是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的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

  他第一个将“沙图什贸易”和藏羚羊的锐减联系在一起,1984年,乔治治夏勒博士开始在羌塘无人区开展研究,他的著作《青藏高原上的生灵》和最新出版的《西藏生灵》(Tibet's Hidden Wilderness-Wildlife and Nomads of Changtang Reserve)将帮助你了解那片土地。

  中国西部旗舰性的景观区域是青藏高原,特别是其腹地的羌塘地区。这里的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后的未被破坏的大型草原之一。WCS的羌塘项目从1985年开始,以藏羚羊作为这一区域的旗舰物种。

  在1987年-1995年的项目中,夏勒博士获得了两个特别令人鼓舞的成果。当地政府根据这个项目的调查结果和保护建议,于1993年建立了面积达300,000平方公里的羌塘自然保护区,并在2000年升级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目前为世界上第二大保护区。同时,夏勒博士在这项研究中揭示了藏羚羊被大量猎杀和藏羚羊绒非法出口到印度制成沙图什之间的联系。之后联合多家保护机构一同使藏羚羊成为国内和国际上的关注热点,极大程度上推动了藏羚羊的保护工作。

  基于夏勒博士提出的前瞻性的保护建议,WCS于2006年制定了在青藏高原上的长远工作规划,在未来数年时间中,把羌塘地区作为重点工作区域。希望在数年之内,通过对羌塘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旗舰物种的调查和评估,初步建立关键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GIS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可行的大羌塘地区的景观管理计划,用于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与自治区政府和当地政府紧密合作,把WCS的保护理念和措施融合到政府的宏观管理政策中,同时调动当地社区在自然保护方面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入社区对自然保护的共管模式,使WCS、政府和当地社区组成一个紧密的合作体,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和谐。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缩写为WCS)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自然保护组织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致力于保护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在全球64个国家开展保护项目。在中国主要从事西藏羌塘的藏羚羊、东北地区的东北虎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扬子鳄等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首席科学家乔治·夏勒博士,来跟我们谈一些关于野生动物的话题。我们也有幸邀请到WCS的中国项目主任解焱博士为这次访谈做翻译。下面请夏勒博士和解焱博士跟大家打个招呼。

  乔治·夏勒:各位网友,大家好!

  解焱:大家好!

  主持人:WCS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缩写,20世纪80年代夏勒博士受邀请代表WCS来到中国进行野生动物的调查,我第一个问题想问问夏勒博士,您当时来中国做调查是一个什么样的任务呢?

  乔治·夏勒:1980年是受WWF的邀请,和中国的生物学家,分别是北京大学的潘文石先生,和四川的西南师范学院的胡锦矗老师一块做研究。

  主持人:好像夏勒博士有一本在中国非常畅销的书,叫《最后的大熊猫》,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当时中国野生生物的生存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给我们讲一讲好吗?

  乔治·夏勒:在那个时候中国刚刚开始开展一些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25年过去了,中国的保护力度已经大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大熊猫的保护上。


夏勒博士

  主持人:熊猫确实是受到了非常高的待遇,我也想了解一下,夏勒博士做野生动物的研究大概有50多年了,为什么一直选择作为WCS首席的科学家?另外,我们也想知道WCS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介绍给广大的网友。

  乔治·夏勒:WCS全称叫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是1895年在纽约成立的一个组织,当时是做动物园的保护工作,现在WCS在全世界64个国家做着几百个项目,和当地的政府、和当地的科学家,一起在做全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1956年我得到WCS的资助,在阿拉斯加开展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WCS,因为WCS给了我很多在全世界做野生动物保护的机会,而且能够接触非常多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所以我在WCS几十年的工作是非常愉快的。

  主持人:我也想了解,夏勒博士在中国的研究已经超过了25个年头,对比25年前和今天,现在保护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乔治·夏勒:首先,在中国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人员在野外做着野生生物生态、行为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另外,在中国已经建立了非常多的国家级、省级以及县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两个状况的改善可以说对中国的野生动物和栖息地起着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另外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中国还需要更多更多更多的,比现在多得多的野外研究工作者,我们现在已经建立起了很多的保护区,但是保护区需要加强保护,在管理方面也需要大大的提高。


WCS中国项目主任解焱博士
  乔治·夏勒:谈到野外工作者这一块,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关于雪豹,中国的雪豹数量大概是全世界雪豹数量的三分之一,可能有1600、1800到2000这样的数量,但是实际上我们并不了解到底是多少,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我们对于雪豹,甚至不知道它存在不存在,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少。

  要做物种的保护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它到底分布在哪里、数量有多少,比如说昆仑山非常的长,有一千多公里的区域,我们完全不知道雪豹在那儿分布在什么地方、它的数量有多少。

  主持人:我前段时间也听说国际雪豹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而且WCS也是这次会议的一个主办、承办机构,另外我们也在网络上看到关于雪豹视频的消息,我想了解一下,这次雪豹大会有什么新的信息能够告诉我们?雪豹现在的现状究竟是更好,还是会更差?我们想知道这方面的信息。

乔治·夏勒:这次研讨会的目的首先是把全世界有雪豹分布国家的专家和官员集中在一起,像不丹、巴基斯坦、印度、蒙古,他们做了很多很好的雪豹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中国在和他们的交流当中可以学到很多关于雪豹保护的知识或者信息。

  我想加一点的就是,雪豹是生态系统当中所有生物的一个代表,对雪豹的保护实际上就保护了雪豹所在的栖息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其中各种各样的野生动植物。同时,当地很多的老百姓都依赖于这样的生态系统而生存,所以雪豹的保护实际上也和当地人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德民

  主持人:因为我也是刚刚从加拿大回来,我们经常会和一些野生动物很近距离的去接触,这个确实对我触动非常大,我也想哪一天在中国我们也能这样近的跟野生动物接触,那该有多好,所以现在会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中国的保护工作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工作是什么?

  乔治·夏勒:要保护野生动物首先要保护他们的栖息地,那些栖息地里头有各种各样的物种,相互之间也都是互相联系的,像食肉动物,需要吃一些动物,生态系统里面的栖息地保护好了,这些动物的数量增加了,食肉动物自然也就得到保护了。


野生动物已经适应了青藏铁路 夏勒博士摄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到北美洲去看野生动物呢?因为这些野生动物都不怕人,这样人可以很接近它们,这个对于保护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很多人能够感受到野生动物对人类的吸引力,从而能够采取更多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也应该做同样的事情。

  对于所有的大型动物而言,只要你不猎杀、不驱赶它们,它们就可以很容易地习惯和人在一起,比如在印度你就可以在车里,老虎离你只有三米远那样的距离。要让人能够如此的接近这个动物,就是不要去猎杀它们,不要让它们对人类感到害怕。你在别的国家看到很多盘羊,可以走的很近,但实际上在咱们中国,在帕米尔对马可波罗盘羊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只要你不猎杀它们,它们就会习惯于和人在一起,当地人也可以从中受益,可以从旅游、做向导,获得收入。


   主持人:因为夏勒博士在中国做研究这么长时间,熊猫、雪豹、藏羚羊这些项目都是您经历过的项目,我想了解现在目前来说夏勒博士研究的主要的物种是哪些物种?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乔治·夏勒:如果有人去过像羌塘这种中国的自然遗产宝地,其中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像藏羚羊、熊、雪豹、藏野驴等非常多的大型哺乳动物,都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到了这个地方就很难再掉头离开这个地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羌塘工作了非常非常多年,我是1985年就到了羌塘,到现在仍然在羌塘。

乔治夏勒和羚羊宝宝1——蔡新斌摄

 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应该长期的坚持工作下去呢?因为情况总是在发生变化,没有一个把工作做完的时候。在羌塘,经济、土地利用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当地放牧的方式也发生变化,以前都是大集体,大家都可以游牧,但是现在把草场承包到了家庭,就形成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的野生动物都会有影响,所以像保护的工作是一个持续性的,而且根据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么一个工作。

  另外一个我正在做的工作就是,咱们新疆塔什库尔干那个地方的马克波罗盘羊,马克波罗盘羊在四个国家之间跨国界的游走,在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那四个国家交界的地方就是马克波罗盘羊很好的栖息地,要保护马克波罗盘羊,就必须要这四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的合作,所以我们四个国家必须坐在一起讨论这个计划,现在合作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主持人:我们理解夏勒博士做的事是构架一个保护的机制或者是体系,可能牵扯到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些人的因素,我现在也有一个担心,因为最近这几年全球变暖的影响对很多地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想问问夏勒博士在羌塘最近几年做调查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全球变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乔治·夏勒:气候变化其实一直都在发生,5000年前羌塘还有树,湖泊面积也更大,现在却是草原。问题是现在的气候变化非常非常快。比如说以前很多的冰川,现在冰川融化,然后就没有水了,水的缺乏对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野生动物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当地的老百姓也说,现在的风刮的比以前大,春天变的越来越干,气候变的难以预料,另外,当地的过度放牧这些问题也会产生很多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综合在一起,就对当地的老百姓的放牧生活方式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当然同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


   主持人:我最近也听到这样一个新闻,在新疆卡拉麦里这个地方,很多野生动物没有食物,可能面临饿死的情况,而且据我所知像类似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今年第一次,已经有好几年发生了,就是说可能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会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怀抱着一个仁慈的心理,应该给那些挨饿的动物一些食物,让它们度过难关,但是对动物来说,给它们喂食是错误的,因为时间长喂食的话可能会有一个依赖的心理,对动物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在这种矛盾下,夏勒博士认为这样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乔治·夏勒:我今年听到了很多关于雪灾的事情,在塔什库尔干雪很深,也导致了马克波罗盘羊没有吃的,在青海藏羚羊也出现了死亡的状况,你刚刚谈到卡拉麦里,这种灾害实际上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在1985年我就亲眼看到在青藏高原上大量的藏羚羊死亡,就是因为雪太厚了。物种种群随着自然灾害会有一个波动的状况,有时候会低一点,之后会好点,然后突然一个灾害又会下降。当然我觉得像在青藏高原那种这么大块的地方,即使是给动物提供一些食物,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面积那么大,这么多动物不可能都给它充足的食物,但是在人住的周围给它们提供食物然后让动物来吃,也应该没有什么坏处,因为这样的过程可能也会让这些动物更适应于人的这种环境,然后能够更容易的接近这些动物。但是总体来讲,这样的灾害总会导致物种数量下降,但如果没有人的狩猎,这个种群的数量是会恢复过来的。

羌塘的藏羚羊-夏勒博士摄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曾经一个国家公园采取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管理措施,每年冬天的时候都为那个地方的马鹿提供食物,这些马鹿就会下山来吃这些食物,所以它们冬天不会因为天冷或者没有草料这样的情况而死掉,所以就使得那个地方的马鹿不断地增加不断地增加,最后就形成了灾害,马鹿成了当地植被的破坏物种之一,而且也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总之每年冬天不断地给动物提供食物,其实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来讲不是合适的。

  主持人:从夏勒博士的回答我感觉到他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其实对野生动物来说人的影响力要比自然的影响力大得多。

  乔治·夏勒:人类现在影响着世界上所有的东西。

  主持人:我们的话题再回到羌塘,我曾经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一个报道:2002年有四位美国的探险家,他们在读了夏勒博士撰写的一篇关于藏羚羊的文章以后,他们也徒步去穿越羌塘的一部分地区,然后跟踪了一些产仔的母羊,这个故事非常非常的感人,而且这些探险家把这个故事带回去以后,有一些户外的专业公司,像巴塔哥尼亚也出来对WCS的一些计划给予一些赞助,我也想跟夏勒博士聊聊您在羌塘穿越中的故事。我们知道,在06年夏勒博士曾经带领WCS的研究小组对羌塘进行科学调查,能不能给我们讲讲那次大概的情况?

  乔治·夏勒:羌塘是很大的一个地方,中国政府做了很多事情,在那个地方建立了很大的自然保护区,在那儿几个自然保护区加起来的面积超过了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德国的面积。但是我们现在对这些大区域的了解实际上非常的少,我们不断的到这样的区域里去做调查,在那种地方除了我们不知道藏羚羊到底有多少数目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动物,甚至比藏羚羊还要濒危的动物,比如野牦牛,我们对野牦牛的了解也是非常非常少,所以像这些地方还需要更多的野外调查的工作。


野牦牛-夏勒博士摄


  2006年的那次羌塘考察,有十个西藏人一块参加了,还有我们WCS的康霭黎博士、北京大学的王浩,我们一共是走了差不多2500多公里,主要的区域海拔高度都是4500到5000米之间。这个区域在1896年的时候,西方人做过一次考察,那次是在夏季,我们这次2006年是在冬季,温度达到零下35度这样的时间,去做这样的考察,就是想了解在冬天那些地方野生动物的状况。

  在那次考察当中我们看到了比我们预计更多的藏羚羊和野牦牛。我觉得那次考察当中最好的事情是,走的这段路程当中有一段1500公里的路程上没有见到一个人,你可以想像现在在世界上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完全看不见人,又看见很多的野生动物,所以我觉得那次的考察非常高兴。

  我认为中国应该有很大的责任来很好的保护羌塘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世界上可以说野生动物栖息来讲最好的地方之一了。


夏勒博士、康蔼黎博士与当地保护人员在一起 扎西多杰摄

  这次考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而且环境特别恶劣,温度也很低,风也很大,又下雪。但是参加这个考察的这些队员,大家在一起相处得非常非常好,所以每一个人在这次的考察当中都感觉非常愉快。

  在这次考察当中我们也到了一些当地的牧民家里头,我非常高兴的就是,发现当地的这些牧民开始自愿的发起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这些当地的牧民甚至划出一些区域,专门给野牦牛或者藏羚羊,里面没有放养家畜。同时也开始在计数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的看数量每年的变化。同时当地人还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如禁止打猎等等,我觉得作为保护来讲非常重要的就是当地的社区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这个保护当中去,他们不仅采取行动来保护,而且从心里愿意去做这些保护工作。


  主持人: 刚刚一直在谈野生动物保护,感觉是非常沉重的,刚刚夏勒博士回答以后才觉得他有一些很开心的事情,回忆起来,实际上在中国做野生动物保护确实是非常难的事,我也想了解现在以夏勒博士为代表的WCS在中国的项目开展过程中有哪些困难需要去解决?希望社会的各方面如果能够为WCS的项目做一些事的话,哪些是最好的?

   乔治·夏勒:研究实际上是非常简单,而且也非常愉快的一个工作,但是做保护必须要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这些内容,要实现保护目标实际上需要政府部门极大的支持。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当中,如果你看到有人吃野生动物、有人销售濒危野生动物的时候,可以向管理机构汇报,另外现在有很多热爱大自然的人到森林中游玩,如果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都可以向管理机构汇报,如果在全国咱们都形成这样一个很大范围的大家都来监督的机制的话,咱们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自然就会大大地提高。


羌塘-夏勒博士摄


  保护应该说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职责,但是同时从野生动物方面,人类实际上可以获得很多令人欢愉的利益,比如说可以去参加观鸟协会,帮助当地的各种保护组织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在这些工作当中你也会获得很多的乐趣。如果你在这些观鸟活动当中看见了一些行为或者是一些动物,你都可以向WCS或者其他保护机构汇报,这些信息都可以进入到保护的数据库当中,这样能帮助我们对野生动物的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还希望一些年轻人能够投身到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当中,在学校接受培训之后能够有更多的人到野外做长期的野外工作。在全世界都是这种状况,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到野外,就喜欢在办公室里对着计算机工作,我们要是想对我们的自然社会有更多了解的话,就需要到刮风下雨的大自然当中去做工作。

在玛多县,完成大羌塘全程穿越考察人员拍照留念

  主持人:夏勒博士的意思我也理解了,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人人都是保护员,我发现最近在国内网络上面非常红火的“周老虎”、“刘羚羊”这些事件,可以某种程度上说明公众对于野生动物的信息还是有关注的,所以才会有关于这些照片真假的问题,所以我也觉得对我们很多的网友或者是读者来说,在户外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去关注野生动物保护这方面的问题。

  乔治·夏勒:你说的很对,公众对野生动物的兴趣实际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大家过去没有注意,所以我们的老虎数量已经下降到现在如此少的数量,另外我们的白鳍豚基本上消失了,我们对大熊猫都很重视,所以我们现在大熊猫保护的很好。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夏勒博士给我们讲一些关于野生动物的事情,同时也感谢WCS中国项目主任解焱博士给我们做了这么精彩翻译,这次由搜狐户外频道和《户外探险》杂志联合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75

主题

1245

回帖

2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24446

认知组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10-15 17: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野保的达人老外,学习学习~ [s:71]

88

主题

1137

回帖

2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26230

认知组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10-20 11: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深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5-14 09:42 , Processed in 0.0379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