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780|回复: 1

民间环保组织的缩影 ——绿网追忆by绿风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1 00: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绿风暴
http://bbs.green-web.org/showthr ... tid=78067#post78067

一、那时候傻乎乎的

1998年,中国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那时我正在做一个互联网媒体的工作,因此成为较早的一批网民,也较早关注到互联网的作用和重要性。因为喜欢户外活动,喜欢旅游,我在大学的时候出去走了走。所到之处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个时候媒体还不是很关注环保这个话题。我想,我能做些什么呢?我没有办法直接去改变那些破坏的事实,也许我能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是个“事儿”,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考虑去改变它。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唤起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1999年,网易推出“网络社区”的新服务形式,预先设置了一个环保版,也没有什么人气。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应当将这个地方利用起来,趁工作之便,开始在那里“刷屏”——连续发布各种各样能找得到的环保信息。虽然相比网易的用户总量来说这个版块的人是很少的,但借助网易的市场推广,不久也聚集了十几个比较说得来的网友。那时候网友们热衷于自建网站,大家一商量,就独立出来做了绿网这样一个网站。

我原来的思路是,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先有一个知识上的提升,就是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什么,了解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解决问题,之后才可能真的对环境产生一些作用,所以网站着重于环境科普。同时它也是一个交友社区,很多对环境问题感兴趣的人在这里结识,通过这里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就会对解决环境问题很有价值。

到2000年尾,我辞去了专职工作,开始自由职业生涯,这样就会有更多一些时间放在绿网上。做网站时,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不能只做网上的讨论,必须去做具体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抓到一个主题,就是废旧电池的危害问题。媒体上废旧电池一度被“炒”得火热,报道废旧电池不做任何处理地和普通垃圾一同填埋会有很大的污染。媒体传播了什么样的信息和知识,有一些什么建议,都被我们整理出来,做成网络专题,及时地发布到绿网上。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左右的,呵呵。

网络传播知识的同时,我们发动参与的网友在各自生活的小区做一些废旧电池的危害宣传和回收活动。网友自发地分头行动,绿网给予一些支持,例如帮大家设计印制宣传品,争取些小赞助。没有任何经费,都是大家自己垫钱来做这些事情。做了几个小区,大家“傻乎乎”的干得可带劲儿了。北京环卫部门还专门开辟了空间来储存民间收集的废旧电池。时间一久,废旧电池这个话题就被淡化掉了,但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比以前增加了,绿网把社区里废旧电池的活动扩展成了关注更多环境问题的宣传活动——“绿色生活实践”。

参与绿网的人干什么的都有,有做IT的,有做动物研究的,有些就是普通的公司职员。大家关注的点又有所不同,有些人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些人更关注流浪动物,有些人比较倾向于生态旅游等一些概念的推广和实践,还有一些人越来越关注世界公民教育……慢慢地,绿网本身的功能也开始增多,除了网络专题外, BBS里面就有不同的版块。

我一开始就是很单纯地认为要保护自然环境,但是在做绿网志愿者的这些年里,我最大的体会却是:环保运动不是改变环境的,其实它改变的是人——人的思想,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一些改变才能使环境发生一些变化。我虽然很重视环境知识和学技术,但并不像某些观点那样,认为人是靠不住的,只要技术提升了,环境问题就可以解决。我认为环境保护的根本是在人的改变。技术再好,如果人没有这个意识,不认同这个技术的价值,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进一步思考,我认为环境问题只是人的问题的一种体现而已。比如说一个村子,它的生态环境原本是很好的,后来变差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会说是因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他们都追求利益,所以搞一些小的工厂,环境就给破坏、污染了。人都愿意生活得好一点,他不会看不到他身边这些环境的危害,但为什么还会有人这么做?其实真正这么做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人,他有一定的权力,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他才可能在这儿搞一个工厂;他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才会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为什么别的人看到这个东西却又无力改变呢?其实这不是环境知识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这个村子的其他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利,有没有主张这种权利的机制的问题。如果有这种机制的话,这些人不会有机会把环境败坏到很差的地步。他会被制止。现状说明,中国人没有办法去主张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权利,而且也无法集合起来使这种权利得到保障。当然村子的例子也必须分析外部的因素,但我比较看重的是它内部的因素。这就使我从当初关心纯生态环境发展为关注公民社会发展。说实话,最开始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环境很美,破坏了很可惜,应该让它留存下去。

二、别把俱乐部不当组织

因为绿网是从网上发起的组成的,我们也有一种朦胧的民主意识,觉得它是一个集体决策、共同发展的团体。最开始还没有“组织”的概念,当跟越来越多的环保组织接触以后,绿网战友们也觉得纯志愿者投入无法保障效率和效果,便产生了把绿网组织化的念头。大约在2002年的时候,大家花了很多的精力讨论分析,确定一些方向,促使绿网变成一个组织。现在经常碰到一些朋友认为绿网是个是个环保组织。其实,这里的“组织”是个泛泛的说法。我个人觉得,从互联网上看,绿网是一个网站;从现实生活中看,它是一个松散的团体。严格地界定它,更像个俱乐部,一个环保爱好者的俱乐部,而不是个规范的组织形式。这跟我以前的一些想法和认识的局限性有关系。

我一开始特别强调绿网是每一位绿网成员的,应该集体决策。看到了当时一些“老字号”环保组织的情况,更坚定了这样一个认识。那时候的环保组织大都是有一两个核心人物,有社会资源,有背景,是所谓“精英”。他们来带领其他人形成一个组织,往往是家长制的管理,没有科学的组织机制。我觉得我们年轻,应该颠覆老套路,大家都是平等的,建立过去所谓“共产主义农庄”那样的形式,什么事情都是集体决策的。

2002年,绿网站友们提出绿网的事务不应该由一两个发起人决策。我很高兴,推波助澜地使绿网走上组织化的道路。当时绿网与乐施会合作一些项目,接下来三年的时间里专职工作人员一度达到四个。看上去它也是个组织了,但时间一久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绿网在做一些项目,看上去像一个组织的运作;另一方面它有一个网友的群体基础,希望带动这些网友去参与环保行动。但是这些网友却不觉得具体项目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这些项目对绿网原来的网友群体也缺乏影响。到项目周期结束的时候,项目工作人员发现自己很尴尬:这到底是绿网的一个长期的工作呢,还是一少部分人感兴趣的一个事情?这种分歧导致绿网现在处于一个很奇怪的状态,跟其他环保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

很多环保的草根组织都是第一缺钱,第二缺人。但绿网有一定的自有经费,有免费的办公空间,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还有大量以前搜集来的书籍资料。这些东西是现成的,但是已经没有人做什么事情了。网站还在运转,但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绿网已经“融化”了。现在民间环保领域的朋友还问起绿网怎么样。这个现象也挺有趣的:大家都倾向于一个组织不应该散掉,一旦萌生就很难接受它的消亡。

我分析,绿网缺少的是一个治理的群体。我们以前只是在考虑做什么事情,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一直投入地把这个事情推动下去,往往被忽略了,有时候是被故意“忽略”了。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头疼的地方。想解决一个问题,例如治理一条河的污染,我既可以从技术的角度找答案,也可以考虑如何动员这条河周围的居民。技术有技术的难题,动员人要面临另外一些麻烦,我们要自己作出选择。愿意做人的工作的人很少,因为做人的工作太难:需要很长时间,很多投入,但也未必有效果。所以,绿网的大多数人认为它就应该是一个俱乐部形态,没必要搞成一个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想法也经历着变化。最开始我认为大家是平等的,应该做集体决策。后来我发现,绿网的实践还是需要有带动的人,要有走在前面的人。我检讨自己做得不好,太早地去强调每个人的作用,推卸了我作为创办人之一的责任。当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准备再来牵头的时候,绿网已经是一盘散沙,很难再聚起来了。

我非常非常感谢绿网站友们。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又没有为它做足够多的贡献,让我心里一直放不下。它是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的缩影,从无到有,从盛到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生命过程,也是难得的。我也乐意去剖析它,因为除了我们自己,也会给其他组织一些学习的资料。我也始终在思考,从环境组织的角度看中国的民间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发展,这个轨迹我经历了,它还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

三、保护环境需要“又绿又专”

绿网还犯了一个“老”毛病,就是没有把自己的目标群体定位清楚。那时候我们要通过互联网做影响人的工作。可实际上影响哪部分人也需要再清晰地界定。上网的各色人等有不同特征,只有明确的定位才能够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工作上。应该说我们做得不专业。

我认为专业和职业是两个概念。很多组织都在尝试把民间环保工作职业化,是因为吃了志愿者为主要力量的苦头,比如志愿者的投入时间很难保证,工作质量无法追究,效率、效果缺乏保障。不少的民间组织都希望是职业化的、专职的人员来做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明确的要求。职业化有它好的一面,现在大家很重视。

现在在环保组织中,专业化的问题往往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这四个字太宽泛了,必须进一步细分,针对纯生态环境做工作,还是针对人做工作。前者又可以分为针对植物还是针对动物。相对来讲,在国外分得比较细。比如说国际鹤类基金会,在动物保护中定位在鸟,在鸟类中定位在鹤,把目标定得非常清楚。在针对鹤类的基础上,它仍然要去做大量的工作,更不用说我们不去区分界定工作对象。泛泛地说自己是一个环保组织,要么是不负责任,要么是没有意识到界定自己的工作目标有多重要。如果做人的工作,还要界定做哪个阶层的人的工作,是政府里的人,还是普通市民,还是教师……越细分,这个组织才能越有效。一旦细分就会发现,我们需要专业的能力,不细分的话好糊弄。

最初我们那种志愿行为就是在糊弄,因为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些。一旦某个具体的人提出需要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我不懂,那个也不懂。所以当时我们设想通过互联网这种渠道实现对接。有些人是有环境方面的需要的,例如一个村子因为挖矿的问题导致水污染,它就迫切地想知道这个应该怎么解决,这对它来说是个生存问题。这需要环境化工方面的专家,但是村子里不一定能找到。绿网可以作为这样一个渠道帮村子找到专家,志愿地投入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当然,其实上很难找到这种专家。有很多做化工工作的人,但是这些人里真地对生态问题有认识,然后又愿意有一些志愿投入的人,非常难找到。

回到专业问题上来说,环保组织在没有定位清楚目标、对象的情况下,专业压力不大,通常只会去做一些泛泛地环境宣传、环境教育等工作。最近几年,一些比较成熟、时间悠久的环保组织都开始向进行调整,尝试招聘一些专业的人才来做管理工作。但是草根组织还没有缺乏这种眼光和资源。有一个现象也反映了这种变化。在新世纪最初几年,环保组织的数量激增。这既因为大范围环境恶化的因素,也有媒体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往很多人意识到环境问题但不知用什么方式来回应它,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了可以搞一个组织。政策方面也不限制环保组织的出现。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于是环保组织越来越多。经过这些年你会发现,很多组织已经不再提自己是环保组织了。其实这是好现象,当你发现自己需要针对某一领域做事情的时候,就正在趋向于专业化,这时再泛泛地称自己是一个环保组织,是不负责任的。

四、激励着我的人们

绿网给我很多的激励。我本身是一个很悲观的人,比如说我并不觉得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能够根本解决。因为这种发展观就决定了你是要不断地去攫取自然资源提高所谓的生活质量。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素质,不要说改善环境,连遏制破坏都非常非常难。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做绿网这么多年还乐此不疲?能让我一直做下来的,就是不断会有一些人加入到绿网当中来,这些人本来可能是对环境问题没有太多概念的,因为绿网上的一些知识使他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有一些人是本来已思考这些问题,但是找不到同伴,很孤独,突然发现绿网上有这样一群人,便加入进来。因为这样不断加入的人,使我觉得绿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愿意推动它运转下去。

早期加入绿网的一些人,那时候都还在大学里读书。现在他们已工作很多年,甚至为人父母了。其中一部分人选择在民间组织工作,还有一些人没进民间组织,但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是带着这种生态视角工作。虽然这样的人数有限,可我觉得是比较实在的。如果说搞一个全国性的活动,轰轰烈烈地有很多人签名,有很多人参赛、得奖,这些是一种成就的话,我更看重一个一个的人的变化。这一个一个的改变,是因为绿网,是刻在心里的。他们会一直有这样一个态度。他们会影响别人。我想,绿网的市场推广应该以口碑营销的方式来做,而不是通过电视、报纸这样的媒体起作用。我很高兴绿网一直是直接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发挥作用。所以,绿网对于我来说确实也不太像个组织,我觉得它更像一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这也算环保组织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吧。

1

主题

182

回帖

37

积分

水滴

积分
37
QQ
发表于 2008-11-4 20: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 [s:55]
走自己的路,俯仰天地,一切随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4 19:21 , Processed in 0.0367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