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203|回复: 0

南京秦淮河治理: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

[复制链接]

45

主题

185

回帖

167

积分

清泉

积分
167
发表于 2005-10-8 02: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江苏频道10月7日电(徐机玲、蔡玉高) 古都南京,沿明城墙蜿蜒流淌的秦淮河,昔日曾藏污纳垢,污水横流。经3年综合整治,这里又重现碧水清波、两岸垂柳的秀美风光,赢得百姓一片赞许。
   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执行主任安娜.迪蒂贝琼经实地考察认为:"秦淮河环境改善是政府财力、公共资源成功用于环境治理的样榜。"
作为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尝试,秦淮河治理工程为深化城市建设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注民生   生态治理是城建之重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城于秦淮河畔,自此两岸逐渐繁荣昌盛,孕育了灿烂的秦淮文化。古往今来,碧波荡漾、桨声灯影的秦淮盛景名扬天下,令无数游人神往。
   然而,随着人口、经济的增长,秦淮河水质污染日趋恶化,河水变黑发臭;河道两岸凌乱的违章搭建,严重影响城市景观。1984年至2000年,南京采取"排涝与治污并重"的方针,全面整治横贯老城主城区、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内秦淮河,显著改善了水质和沿河风貌。但自秦淮河上游至长江入江口,依傍古城墙绵延10多公里的外秦淮河,仍然是全市主要的排污河道,不仅面貌未改,污染更加剧。
   "秦淮文化是南京人民的骄傲,但遭受污染的秦淮河却成了南京市民心中的痛!"南京大学包浩生教授告诉记者:"未整治前的外秦淮河水乌黑一片,不能吃、不能用,枯水季节成了臭河沟、垃圾场,难闻的气味使沿河老百姓夏天不敢开窗,两岸的房子也都是背河而建。2002年1月8日,包浩生与南京大学10多位院士、教授联名向市政府建议:"加快规划、建设秦淮河风光带,发展秦淮河(全线)旅游。"许多南京市民也通过市长信箱、"两会"提案等多种形式,为治理秦淮河建言献策。
   群众的强烈呼声和期盼,使南京市党政领导深刻认识到:城市水系的生态环境关乎民生大事,也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注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必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市委书记罗志军说:"历史文化是南京最宝贵的财富,千年流淌的秦淮河传承着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把它治理好、保护好,使其成为一条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
   根据南京发展规划,秦淮河西岸正在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原先环绕古城的外秦淮河已成为纵贯全城的城中之河。2002年底,在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南京市正式启动对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以2005年10月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的时间为节点,治理目标为:自上游武定门闸至下游入江口12.5公里的主城区河段,河水由污变清,拆除沿河私搭乱建的棚户,在河道两岸兴建起富有秦淮文化意象和鲜明城市特征的绿色景观带。

突破难点   公益项目市场化运作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有水利、治污、拆迁以及景观和路网建设5大工程,涉及沿岸5个城区,是一项总投资达30亿元,需规划、水利、交通、环保、市政公用、文化等多个部门倾力协作的浩大工程。
   "按传统思路,水环境治理等公益性项目应由政府出资建设,但依靠现有地方财力和管理模式难以支撑秦淮河整治工程的投资和建设。为此,南京市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创新,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探索出一条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径。"据南京市建委主任陆平贵介绍,破解秦淮河整治的融资、建设难题主要有两项改革举措:其一,利用政府的政策性资金,"用时间换空间",以增量资本盘活存量资产。具体做法是以20年时限从全市每年新增污水处理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以及部分划拨土地的收益为信用担保,获取银团贷款和个人投资委托贷款。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水利专项资金,从而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筹措到一期工程的25亿元建设资金。其二,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南京市城建集团组建的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承担整治项目的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此举开拓了城市公共项目建设的新模式,使政府部门从繁杂的工程建设事务中解脱出来,降低了建设成本和管理费用,提高了工程效率。而项目公司在市场化运作中,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特许经营权,搭建起融资平台,并通过项目建设的公开招投标,加强了工程管理和质量,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陆平贵说,对公益性项目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并没有放任不管。早在项目实施之前,市政府就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3位副市长参与的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并在建委设立了办公室。对治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提供各项保障和服务。
正是得益于政府指导、相关部门协作、项目法人公司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机制,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两年多来,顺利动迁了4356户居民和97家工企单位,完成拆迁面积38万平方米;改造防洪墙20公里;铺设污水截流管道25公里,截流大小排污口550个;沿线修缮城墙5公里、改造出新房屋110余幢,美化亮化桥梁13座;在两岸种植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
   今年9月,如期实现一期工程目标的外秦淮河,水质从整治前的劣5类水提升为4类水,10多公里的河道碧波荡漾、垂柳依依,曲折穿行于古城墙和现代化楼群之间,宛如一条如诗如画、欢畅奔流的绿色生态长廊。

生态建设   留下的不是包袱是财富

   重现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秦淮美景,给南京市民带来了惊喜。"秦淮河现在水清了、有鱼了,鸟儿也飞来了,景色更美了!"70多岁的"老南京"陈大爷喜孜孜地告诉记者,近一个月来,许多人扶老携幼,专程来到秦淮河畔踏青赏绿,或登上画舫泛舟秦淮。
从武定门闸顺流而下,一路上可以欣赏到再现李白、杜牧、陆游当年在金陵写作的名篇佳作群雕"两小无猜""牧童遥指""登赏心亭";也可在防洪墙浮雕上,看到生动简洁的"运动永恒",气象万千的"南京新貌",长达160米、展示600多年前南京民俗风情的《南都繁绘图》石刻,可与《清明上河图》媲美、。
   秦淮河整治不仅是生态、经济工程,也是文化工程。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朴介绍,近两年公司邀请专家收集整理了秦淮河历史遗址遗迹图片159幅,地方民情风俗、典故纪闻342条,吟诵秦淮文化的精美诗词315首,并将其汇集成册。"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资料,把秦淮河独有的文化韵味做出来,令游人难以忘怀。"
   "具有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秦淮河治理工程建成后,给城市管理留下的不是包袱而是不断产生放大效应的财富。"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程晓蔚说:"传统的城建思路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秦淮河治理的运作模式则突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经营,解决了融资难题。"据记者了解,秦淮河治理的投资将以期限20年的新增污水处理费平衡工程支出,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通过经营沿河旅游服务设施支出,不会给政府财政增加新的负担。而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创造的文化、生态与经济资源的关联效应,将使沿岸土地不断增值,进而带动周边房地产、商贸业、旅游业、休闲业和文化业的兴起,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投资环境。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受到联合国人居环境署的关注,先后4次来南京实地考察并予以好评。对此持认同感的亚洲银行,新近向秦淮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投放了1亿美元贷款。(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9 03:28 , Processed in 0.0271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