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847|回复: 0

我们是拔萝卜的小白兔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654

回帖

156万

积分

太平洋

积分
1566199

原创大师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5-11-1 02: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是拔萝卜的小白兔
――环保志愿者的苦与乐
2005年08月01日

实习生 杨芳



  汉涛的苦恼:“我父母一直不太赞成我做这些事,他们觉得不是国家发工资就不是正当职业。”

  “那不是政府的事儿吗?你瞎管什么呀?”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汉涛至今忘不了一位长辈得知自己工作性质后的惊讶。

  每次遇到这样的场面,他都用一句话来替自己解围:“环境保护不单单是政府的事儿,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儿。”

  这个认识来源于我国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该组织成立于1994年,以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主要通过各种专题活动、出版物、大众传媒,向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

  8年前,从事媒体工作的汉涛就是通过它开始环保志愿者生涯的。此后,他先后担任过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绿色希望行动、中华绿色版图工程等项目的志愿者。两年前,他创办了一家民间环保团体“健康环境公众教育促进会”。如今,他有了双重身份:环保志愿者和专职工作者。

  虽然丢掉了“金饭碗”,可汉涛一点儿也不后悔。“正是做环保志愿者使我找到了人生的风向标。”他说,“环保不仅需要关注,更需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参与和实践。”

  在他看来,自己的价值在志愿者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听到孩子们说“老师,我想和你们一起保护大自然”,能看到他们渴望环保知识的眼神,能收到他们瓜子、糖果、贴画之类的小礼物,他总是感到很满足。“你很难想像,这是一种帮助别人的快乐”。

  凭着这股热情,汉涛到河北康保教学生唱环保儿歌,到河南信阳和大家做动物贴图游戏,到陕西延安带孩子们做延河水质污染调查。他说:“人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做环保志愿者仅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自然之友“绿色希望行动”项目部的李洁希望志愿者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她说,许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式以户外活动、试验教学和游戏表演为主,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状况,设计独具特色的教学活动。这对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非常高。

  汉涛则提出志愿者的理性思维和法律意识问题。他解释说:“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做的是善事,就漠视一些社会规范,比如强迫别人节约用水之类的。做好事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汉涛把环保志愿者比喻成拔萝卜的小白兔,眼看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象一天天发生,却无能为力———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对未来,他还是充满了希望,因为加入环保志愿者行列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一点也得到李洁的认可。据她介绍,报名参加环保活动不仅人数逐年增多,而且有日益火爆的趋势。李洁说:“今年我们的活动计划招募100名志愿者,报名的有400多人。这里不仅有年近60岁的大学老师,也有不到18岁的高中学生,还有来自国外的环境教育专家。”

  环保事业越做越大,汉涛的烦心事儿也越来越多。他告诉记者:“我父母一直不太赞成我做这些事,他们觉得不是国家发工资就不是正当职业。”

  “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的项目负责人张赫赫把这种观念归结为缺乏志愿者文化氛围。“在中国,志愿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要知道,在国外,参与志愿活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还有一点让汉涛觉得不舒服———地方政府对志愿者接待规格太高。“我们是来支教的,不是来大吃大喝的。有时候安排我们住星级宾馆,吃豪华大餐,我知道是政府重视我们,但心里总不是滋味儿。”

  李洁告诉记者,很多项目都对志愿者有明确要求,不能以“上级到下级、中央到地方”的身份参加各种宴请活动。同时,项目组会为志愿者补贴一定的食宿费用,从各方面防止此类现象发生。

  “随着培训和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中国的环保志愿者事业会越来越繁荣。”张赫赫自信地说,“到时候环保就真成为大家的事儿了。”
撒播绿色希望 绿色行者工作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3 03:33 , Processed in 0.0284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