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239|回复: 7

【济溪大讲堂第十八期】记录—关于哥本哈根分享—我们该怎么做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924

回帖

2301

积分

黄河

积分
2301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2-9 21: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伊枫 于 2010-2-9 22:30 编辑

关于哥本哈根的分享----济溪大讲堂

讲课时间:2010-2-6

讲课地点:GSEAN在线大讲堂

主讲人:  现任CYCAN总协调人李立

             中外对话北京分部执行编辑孟斯

             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械研究会会长孙小明

             YOUTH CONSTI TUNCY OF UNFCCC,FOCAL POINT 李莉娜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学生马静

主持人:  胡兰兰(小熊)

记录员:  王玮(苦瓜)

讲课主题: 关于哥本哈根分享---我们该怎么做

1、 关于哥本哈根的分享及对分享内容的交流

2、 自由讨论

详细内容:

(一) 中国青年代表团的由来及部分答疑----李立

1中国青年代表团的由来

中国青年自2005年第一次参加COP会议以来一直都是1个或者几个青年的参与。从2007年开始,CYCAN开始有代表陆续参加每年的COP会议。而国外,如美国青年在2008年就有100多人参与。2009年的哥本哈根是比较重要的一次会议,我们想让更多的中国青年参与通过他们的见闻和学习来对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也要展现中国青年的形象和中国青年在国内的作为。所以从20095月起我们开始筹备这个团队,并通过 7月的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 8月的青年气候大使项目启动 、1024日的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 和11月的中国青年COP15代表团培训 团队筹备等一系列的前期工作做基础。从12月2日起,青年代表团队开始陆陆续续的启程,团队共40人,包括高校的博士、硕士、本科生、高中生、企业的CEO国际中国留学生和青年NGO代表组成 。团队共分三个组:政策组--跟进谈判,活动组--负责在哥本哈根期间中国青年的各种活动开展,媒体组--负责在哥本哈根期间的采访、博客写作和沟通事宜。青年代表团的成型得益于大家对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期待和对于青年未来的支持,其中WWF福特基金会、NIKE公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委员会、阿拉善、广达电脑集团等都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CYCAN2009团队的发起方、Gold bridge为合作方和参与团队的成员一起促成了此次的成型

2哥本哈根会议成功和失败最大的区别和改变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哥本哈根会议成功了,会有什么不同?而现在我们以后需要怎么做?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关于COP的历史,COP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的简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简称UNFCCC,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基础上的会议,是19925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64日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各个国家减排的第一承诺期将在2012年结束,所以在2007COP13巴厘岛会议时确定在200912月在哥本哈根的大会COP15上来达成2012年后新一轮的各国减排协议。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所以,若这次会议成功,则各个国家COP15上会签署一个具有法律效率的各国在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方案,若不成功则打不成协议。若能达成协议或会议成功则会对全球的气候环境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各国减排的量、温室气体排放的量都将规定,而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转移也将落到实处。直接影响是一些要淹没的小岛国家将不会被淹没,人类的未来生活环境能更好。我们今后需要怎么做?对于我们青年自己而言,首先积极做好你身边能做的关于节能减排的事情,例如随手关灯、节电节水等力所能及的。其次要加强自己的学习,可以尝试做某些调研或研究例如:可以通过调研找出你所在的社区或者学校的节能减排方案,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CYCAN将在3月举办第三期能耗调研项目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三,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今后在这个领域从事工作。能源和环境的危机,有危险的一面也有机遇的一面,资源的枯竭必然会让人们想办法保护和创造,新能源、新技术、绿色就业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之一,所以考虑这个方面的就业和发展今后一定大有可为。

3全球气候变暖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道德议题,搬上博弈政治的台面,是否注定会失败?

  政治博弈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博弈。若用道德解决则需要这个社会上的所有人都遵循道德,但是显示的社会确不是这样,而气候变化问题也是相当的复杂。气候变化是一个环境议题,但是为什么各国政要吵架这么厉害又打不成一致呢?因为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环境议题,一旦达成协议将规定各国的排放量、资金技术转移等一系列问题。就排放问题上看,谁的排放权多就意味着谁的发展权多,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相当一个阶段,虽然实行节能减排但是仍需要较高的排放,所以排放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发展权,发达国家不愿意丧失现在的世界的领先地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环境问题就上升到了政治议题。当然,政治方面还有很多考虑,比如发达国家的资金投入量、技术转移多少等等这些也牵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经济必然会受影响,如在UNFCCC下出来的清洁发展机制CDM 、技术转移、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等都和经济相关。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这么复杂的问题在UNFCCC这个框架下讨论,所以就难免效率低下,无法达成协议。

4哥本哈根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

不是,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次只是因为2012年第一承诺期结束所以要讨论今后的协议。这个最后一次机会是国际社会对这次会议的重视和期待。希望能有好的结果出现而给的压力。但是我们确实机会越来越少,所以 各位我们需要做的更多

5哥本哈根大会的具体成果有哪些,将会起到什么作用?

成果: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会议被迫拖延了一天。作用:对2010COP16在墨西哥会议上实现法律意义上的协议奠定基础,而且个人认为,这次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大会,聚集了全世界人的目光,在宣传气候变化,低碳概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对NGO和媒体的观察比较及关于民众与气候变化问题的答疑-----孟斯

1在哥本哈根对NGO看到和想到的。

去哥本哈根,刚落地,就在机场感受到了强烈的气候变化语境。特征就是几乎80%的机场灯箱广告都与气候变化和低碳有关。绿色和平的tcktcktck广告内容是把一批现在“当红”的政治家PS成老龄,让他们站在海报里说:“抱歉,我们当初本来可以阻止气候变化的灾难,但......” 非常鲜明的表达了对政客的讽刺,但是显然也表达了一个事实:国家的领导者在这场人类运动中占据关键地位。气候变化是一个“公地悲剧”式的困局,破解有赖于自政府的政策法规,否则没有一个个体或组织愿意顶着风险,迈出代价高昂的第一步,主动承担别人不愿意承担的责任。除了绿色和平的广告,还有大量的广告是丹麦政府和哥本哈根市政府做的,最著名的就是“Hopenhagen”系列,

图片1.jpg

再有就是一些注意低碳形象并且开发这方面业务的企业赞助或干脆直接给自己做的广告。比如壳牌、西门子、Vistas,还有哥本哈根机场。很有意思的是Hopenhagen那一批广告里有一行字“When people lead, leaders follow.”这里面也阐释了公民和领导者的关系,即在这场全球运动里,很可能所谓的leader=follower,而真正的意见领袖是people。这句话也表达了,那些follow民意的leader,就是在引领。他们是行动的引领者,而公民是意愿的引领者。


图片2.jpg

为啥?因为我觉得解决气候变化归根到底需要国际主义精神,而政治家的职业本身就意味着他们不能那样做。一个谈判官员如果心怀国际主义精神,就被嘲笑为“不专业”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想,也可以体谅他们。比如我在哥本哈根听了一次Robert Swan讲他传奇伟大的南极之旅,很打动心怀理想主义的青年,但是我就在想,如果让奥巴马选择是:像Swan这样辛苦的去南极,还是回家辛苦的劝说国会,然后终于能通过更高的减排目标,向全世界交代,估计他还是会觉得后者更困难些。Swan应该算是公民,想起一句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说坐在什么位置上,就是用从那个角度想问题,跟这个人有多智慧无关。至少从这次会议的结果来看,各位领导人却是还都挺“尽职尽责”的。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一个大戏开场前的背景介绍,从中可以看出会还没开,公民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已经公之于众,就等国家们表态了。公民社会火药味变浓是从9号(开会第三天)图瓦卢事件开始的。Tip:1993年迄今的16年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米,按照这个数字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将上升37.6厘米,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TavalaKatea(不知道是谁)认为,这对图瓦卢就是意味着灭亡,因为涨潮时图瓦卢将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在海面上。

图片3.jpg

海平面上升让图瓦卢很着急,他们觉得这跟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求废除《京都议定书》,重讨论出一份更高目标的协议。这个其实难度很大,你想,《京都议定书》执行到现在都不尽人意,何况一个更强的协议。但是中国公开在会上反对了图瓦卢,印度也是。这样大家就觉得G77+CHINA(发展中国家)阵营分裂了。当天NGO就开始挤在会议室外声援图瓦卢。呼唤一个更ambitious的协议。之后是12日的大游行,然后是到末尾NGO进入会场出现限制而且谈判陷入泥沼时,又来了一些更猛烈的游行。

图片4.jpg

16日的游行里人们喊“people's assembly”(人民大会),就是说,你们这些首脑们干脆别谈了,我们要人民的大会,不要光扯淡没进展的那种。那天我就挤在中间,开始的时候还被警察推搡,心中十分畏惧,这个时候,在人群中出不来,我就开始思考:跟这些西方NGO相比,中国NGO的特色是什么?比如我们就不游行。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习惯用这种方法。在我们这里游行,会很不安全。这大概也是我畏惧的原因。我在电视里看见警察拿警棍打游行者,又亲眼看见许多人在胡椒粉中倒下,然后接受治疗。但是我们西方朋友跟我说,其实哥本哈根那种游行的野蛮激烈程度,对他们来说也是罕见。此外,我们中国人也不绝食。这主要是针对年轻人说的。绝食行动主要是年轻人掀起来的。期间还有一个美国女孩问我:“你觉得请你们中国人来参加我们的绝食,有戏么?”我说:“我不是很确定,但你试试无妨。”但我了解到,对于用“绝食”声援气候变化谈判,大部分中国青年是不理解的。多数人认为这样伤害自己的身体,还起不到作用,得不偿失。这个历史教训我们有。还有就是我们中国被其他青年组织抱怨,说我们不爱跟他们交际。对此我们团队里也想法不一。但确实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花在听会和学习上。观察我们这个团队,或者整个中国来的NGO,我都觉得我们还是无法“克服”低调和务实。这么说并非自我吹嘘。国际NGO也务很多实的,但他们也可以高调。我们还是比较内向的人群。我问几个同去哥本哈根的NGO朋友,怎么看中国NGO在哥本哈根?综合几位的意见,给大家说说。首先,得肯定的是,考虑到我们的国情和公民社会的弱小,越来越多的中国NGO出现在这种会上,的确本身就是进步。这点我之前没有体会,在哥本哈根跟别国人聊天,才发自内心承认。另外,我也在想,就具体影响谈判而言,这次公民社会可以说基本没有影响。有朋友问“你们中国青年如何影响了谈判进展?”我当然可以说,我们跟解振华什么的见面、跟美国商务部长见面,说不定有点影响。我也可以说根据胡适的观点,我们能绕很多很多弯终归影响了谈判。但单单从结果上看,我想“影响谈判”对我们是不实际的目标。我们主要还是来学习交流的,希望能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也在想,对公众而言,像WWF、像绿色和平,他们都有声势很大的活动吸引了全世界目光。我们中国NGO照猫画虎去做,比如也弄个融化的冰雕北极熊什么的,是不是外界就觉得差不多了呢?在加上任何组织也没能影响谈判,这样至少在效果上看,我们跟国外NGO效果就差不多了?那是不是就是我们以后在这种会上努力的方向?这时我们发现,想通过在一次气候谈判上的观察判断我们的差距,本身就是片面的。我们许多要做的事情是在回来以后。我们如何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如何开展有效、创新的项目?没错,中国NGO应该学习的,更是如何在本地开展气候变化相关项目。就我的经验,即使是“在”坐的各位,也不一定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准确客观。而作为一场(如前述)全民运动,这方面知识的普及是最基本的。另外,我们对外宣传工作确实比较不重视。比如我观察到我们中国NGO唯一的一个展台还经常没有人,无论是我们青年团,还是山水、iCET,都常常空着位置。这样,一些有兴趣的人只好望一望、拿一张折页,就走了。我老板Isabel参加了中国企业家的活动,回来跟我说:“都是中国记者采访中国企业家,何必来到哥本哈根?”显然,在一些活动中,我们对外交流不够。这有文化上的深层原因,但确实有改进的必要。今年中国政府代表团有改进,虽然亦有不足。相信我们也会不断改善这种情况。

2对中国媒体报道的观察

1. 中国媒体暴露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理论的严重不足。只能从一些边角/花絮/草根入手,而且很多观点是偏激错误的。没有有效帮助中国政府把声音发出去。

2. 中国媒体只关注国内角度,由于语言障碍,对整个会议和其他国家的反应有点滞后。3.  中国媒体挖独家新闻的能力较差,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事情了解、经验不足。

4. 西方媒体的报道一如既往,常常针对中国,混淆视听,但总体来说较专业、迅速、全面,是帮助全球观众、读者解读会议的良好渠道。

5. 要注意到一些自由媒体人的发展,他们往往长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或者就是气候变化问题的专家,他们的报道更真实可信,而且无所

不在。

3国际的协议失败了,公众的力量会有多大?
       我觉得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公众力量之大小是不同的,但重要的是,如果你认为如我前述,公民意愿将推动这场气候变化运动,那么我们的关注就应该是“如何扩大公众力量?”我觉得,这里面没有很戏剧性很magic的答案,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宣传教育以扩大认知,并且力所能及的付诸行动。

4哥本哈根大会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我觉得在媒体宣传上,这次在国内的报道热情是空前的。随着十二五计划即将出台,节能减排如何落实在地方和行业,将决定我们的生活到何等影响。但无论如何,如果有更有力的鼓励政策,可能以后新能源、节能产品会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环境,我估计短期还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将继续遭受极端异常天气影响,并头疼于各种更棘手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水、土壤污染等。之前采访过一位环境领域的教授,他预测说:“20102020年间,将是中国环境灾难大爆发阶段。”所以我们也应该清楚,气候变化绝不是我们唯一的环境问题。

5哥本哈根会议期待的全球减排的执行者只是那些大型工厂还是包括普通民众?减排的关键是那些大型工厂还是普通民众也有很大影响?

我觉得工厂和普通公众是不能割裂的。工厂减排的成本上升,无疑要转嫁到消费者,最终将是整个社会的大部分物质消费成本上升。但这种“支付”是否是公平的,还要看国家的一些具体政策和执行情况,比如在能源定价上的机制,比如排放收费机制。关键不是谁受影响,而是如何最有效率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整个社会付出的成本减小,然后才是如何公平的分摊这些成本的问题,不过关注分配公平问题的确是必要的,我国很容易在这上面出问题,如果说气候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我觉得除了各地对短期的极端天气和长期的包括海平面上升等压力要提高适应性,最实际的就是能源消费的成本提高,所以表现上就是,我们都选购节能产品,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自愿的这么做自然好,但是不成气候。有人说,希望能达到同一的观点。我觉得这个基本不可能。最简单的,连市场手段能否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都有很多争论。我觉得现阶段凭人类的智慧和经验,达到统一不可能。能做到不人云亦云就不错了。普通人和全球气候变的关系,就像一滴水和大海。我们身在其中不能孤立。但我们也完全可以影响一片水域,或大或小,而不必太在意海洋多大。重要的是,水域相连,组成了海洋。这是一种乐观的观点,前提是你认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When people lead, leadersfollow.而且people可以lead。尽管在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不多。

(三)对哥本哈根协议的看法及青年在这个进程中的作用-----马静

1对于哥本哈根协议的评价和说明

关于哥本哈根会议,我觉得会议本身“拯救地球刻不容缓”的意义更多的还是人们强加的意愿,哥本哈根并非科学定义的时点,从政治协商的角度也不会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后机会。总体而言这一宣称引起了广大公众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也把媒体的目光吸引到这次会议上来。本次会议巨大数量的媒体参会人数就是明证。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政治协议当然远非人们所期待的像京都议定书一样的里程碑式决议;也没能为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达成实质性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致;但是直接把哥本哈根进程定义为失败,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受到了媒体和舆论的悲观影响。仔细梳理一下,哥本哈根是气候谈判进程的一部分,这个进程从确定目标和框架,到对执行细节和具体方法进行讨论,是一个从大到小,再从小回到大的过程;因此抛开会前会后人们的巨大希望和极大失望不言,COP15从这个层面上还是达成了具体的成果体现在:直接的成果:《哥本哈根协议》,总体而言,协议为今后进一步谈判取得更多成果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困难和关键的领域,比如:发展中国家减缓措施的透明度,包括每两年在清晰的指导方针下对国内行动的、报告和核查等等;对于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资金援助的透明度规定(尽管没有明确规定资金是否是新增来源的资金,是否对于所有最不发达国家和最脆弱的国家都有明确和易得的渠道,是否也能用于适应行动不仅仅是减缓行动);在协议中提及“2度”的控制目标,(尽管缺乏基准对比,比如:与工业化前的水平相比)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协议还提及了一系列将要推出和建立的新行动和工具:支持REDD+的机制,以保证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用于减少毁林的资金的灵活性;2010-2012年期间300亿美元的资金,和到2020年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来自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高级别工作小组对于达成目标的潜在资源贡献程度的评估(包括替代资金),技术机制:以加快技术发展,为适应和减缓提供技术转让支持,行动纲要以确定各国的气候行动能够得到国际性的测量、报告和核查(MRVed),并由COP通过在UNFCCC下的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所以说,对哥本哈根协议所取得的谈判结果,从目前这个时点上就进行评判为时过早。哥本哈根是否会成为一个里程碑,还取决于这些表面上灵活度很大的协议和说明能得到怎样程度的执行;比如业界现在普遍强调的;这就得看看以下的问题能得到怎样的解决,具体措施能得到怎样的执行:一是1.31的报告截止日期;二是保证对于最脆弱国家的支持;三是加强UN进程;四是消除分歧,为达成进一步协议做好准备。但无论如何,哥本哈根协议在我们眼里并不是个太好的结果,那么进一步需要明确和加强的内容还有哪些呢?总结目前的一些评价和结论,体现在四个方面:1、明确2010年气候谈判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2、明确各国在资金、机制和行动规划方面的立即行动3、向适应和提供适应性资金提起紧急关注4、应更多关注气候变化脆弱国家的利益,帮助它们应对近在眼前的威胁。

2青年人的角色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青年人有的是热情,但是热情不能总被舆论左右,所以我们得有自己的行动。同时,我们对于自己的作用也应该有一个清晰和合理的认识:处在未来领导者的位置——未来,领导者,我们需要培养的不仅是自己的领导能力和思考;而且这些能力和思考也应该建立在充分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避免人云亦云。帕乔里给youth actiontipsGrassroots action—you can do much more when you back home-influence the political process profoundly, your life lies beyond their next elections; still some who don’t have the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 so that’s what we should do.Use the media effectively. Don’t rest. Copenhagen is not the end of world. There would be greater pressures. We still have options in 6 months or 1 year later.We have spend time convincing each other to face the problems in society. Don’t worry about these things. 结合我自己和我们团队在哥本哈根的见闻和行动,我想说的是,在接下来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长路上,我们大家总要保持的应该是冷静,行动,还有理性思考后的希望。

(四)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在哥本哈根所作的宣传活动,学生环保社团在气候变化领域所能做的工作,以及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此行对于中国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意义------孙小明

1介绍一下代表团在哥本哈根所作的宣传活动

此次,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前往哥本哈根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所作出的努力,传达我们中国青年的态度和声音,与其他国家青年进行交流。对于活动组来说,我们的活动战略分为三个部分“from China to Copenhagen” “Our voice in Copenhagen”“From Copenhagen to China”。我们活动的口号是“No other Way”,即表达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敦促谈判取得成果,同时也传达我们已经开始行动的信息。而行动组则秉承着这一指导思想,举办了绿色中国、气候变化中医诊断、中美青年交流会等重要活动。气候变化中医诊断,是表示气候变暖已经引起地球的多种病症,包括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等病症非常严重,因此由中医向参与活动的人发放气候变化处方,处方中写着“多坐公交车,减缓气候变化,no other way”等用药建议,由大家共同努力为地球治疗。当参与的人每达到十个的时候,我们摆在旁边的高温温度计就可以降低一度。这个活动以中医文化“长期调理”的哲学思想,呼吁大家共同努力,用点滴努力,用长期努力,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减缓全球变暖。

图片6.jpg

而绿色中国,则是在哥本哈根,表达中国企业家、非政府组织、青年人承诺共同加入“建设绿色中国”的行列

图片7.jpg

中美青年交流会和中非青年交流会等则是希望通过青年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增进互信建立青年人的沟通、互信和合作。

图片8.jpg

中国青年代表团在哥本哈根的活动得到了各国青年、各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我们也和多国青年建立起了联系,基本实现了我们的目的。

2学生环保社团在气候变化领域所能做的工作?

环境保护的理念起源较早,所以现在高校的环保社团发展逐渐壮大,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一个重要的生力军。但是气候变化的概念在中国也是近两年才被广泛接受的。尤其是此次哥本哈根会议的深入和广泛媒体报道,才使得更多的人听说和了解了气候变化。但是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概念范畴不同,环境保护主要针对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多是区域问题,而气候变化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另外环境污染的危害显而易见,对民众来说利益损失也是直接的。而气候变化的影响则是显示出区域差异的,更多的人无法亲自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学生环保社团有热情也有能力加入气候变化领域开展活动,但是活动设计等与原来的环保教育宣传会有很大不同。所以自身能力建设是头等大事。开展相关活动,首先要对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影响及其应对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在开展工作方面,一方面发挥自己的宣教优势,深入校园和社区宣传“节能”“低碳”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社会调研,在校园、城市甚至全国的领域进行调研,发现气候变化领域问题的突出问题,并通过研究探寻解决方案。不同的社团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经验开展不同的活动。以我们协会为例,与其他环保类社团不同,CDMCLUB成立之初就是聚焦于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的。所以虽然只有成立三年,但是在气候变化领域做活动有一定的经验。CDMCLUB中大部分都是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因此,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是刚才说的第二种模式,即开展校园和社会调研,撰写报告,寻求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协会在日常运作中,也开展学习小组,通过内部讨论、专家讲座的方式提升会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目前我们协会刚刚完成了两个重要的报告,一个是北京大学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以及校园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另一个是中国低碳经济市场调查

图片9.jpg

3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此行对于中国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意义

第一、咱们高校社团无论是从事环保工作也好,还是从事气候变化领域的活动也好,都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气候变化,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并得到锻炼,也许以后从咱们社团中走出的人并不直接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但是这份理念已经深入他们的心中,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决策和生活。而此次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也是秉承着这种想法,融合了来自法律、经济、新闻等各个领域的青年,我们希望能够将更多不同领域的青年人吸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来,融合不同领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维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这种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对于高校环保社团投身气候变化领域是有借鉴意义的。

第二、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问题,参加这种国际性交流,有助于社团有全球性的视野,增加社团的国际性。

第三、和其他国家青年人的交流,有助于增进社团与其他国家青年组织的合作。同时可以学习一些其他青年组织的先进经验。比如,严谨的

制度,活动设计更加大胆,多和企业合作等。

(五)国际青年和中国青年的不同、COP 15和中国----李莉娜

1国际青年和中国青年的不同

  1、 激进vs平和:他们会绝食, 静坐,游行示威等, 而我们主要是以更加平和的方式.2Anti government vs cooperative: 西方的文化和政治文化基本都是支持critical thinkinganti government,所以他们常常会反思自己政府和其他政府的不足, 并且大声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他们也认为自己有能力知道政府应该如何去做,并有义务敦促政府这样去做. 而中国青年无论对自己的政府还是其他政府通常都是比较合作性的, 不会过多去直接提出反对的声音.3、政治性vs. 社会性:承接上面一个特点,西方的青年很喜欢做政治性很强的举动, 也希望通过自己的campaingn, 媒体的作用,甚至跟政府代表面对面, 来实现政治层面的一些改变, 改变政府的政策. 而中国青年基本把自己定位是社会性的,我们很多活动目标在于教育社会大众,影响身边的一些人尤其是其他的青年人.4、过程vs 结果: 西方青年在身边的政治文化和行为的熏陶下,非常注重做事情的程/流程, 设计的时候要保证公平,公开,有效, 所以有些时候可能会显得有些死板,但是他们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群体, 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的倾向还是很指得肯定的. 而我们比较实在,基本就看结果,看做了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


2中国和COP15

第一轮讨论是否要adopt的时候,中国没有say no. 明确反对的包括: Sudan, Cuba, Venezuela, Bolivia and Nicaragua.中国发言强调的是对只强调COP而忽略CMP不满(宗旨KP track和两轨制)是我们坚持的核心. 具体说来. COP指的是LCAtrack; CMP(就是原来的MOP),指得是KP track. 前者主要关注长期合作 (也就是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和责任); 后者讨论KP2012第一个承诺期之后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行动.  中国强调一定要坚持两轨,尤其是发达国家要有post 2012 的足够目标.以上反对的国家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 UNFCCC的决议通过要求的是consesus集体一致, 所以最后的决议没有adpot accord,而是"take note", 也就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 第二轮讨论图瓦卢的建议: COP15的结果设定一个在COP 16. 印度和中国 都比较不支持, 中国说keep simpler and closer as possible to BAP(因为原有的mandate还没有完成, shouldn't pre-judge legal frame outcome). 第三轮讨论国家是否/如何associate with accord (COP建立机制operational),中国的发言是不支持COP/CMP建立机制使国家associate with accord.它强调refer to CMP, apply two tracks, COP不能decide the other track (CMP), 1accord能用于两个track.


      "中国阻碍会议进程"论断主要基于英国卫报那篇文章,比如. 中国拒绝 全球50/50目标(2050年减排50%)+发达国家80/50(2050年减排80%),原因是global 50/50+发达国家 80/50就是发展中国家约20/50,也就是变相把责任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强调是先把近期也就是KP之下发达国家的二期减排搞定.很多讨论都有讲到...个人认为这些是国际政治制度本身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特性决定的, 因此国与国之间缺乏互信, 而且中国外交到目前为止”国家主权”的理解还很机械, 是一种 “寸土必争”的感觉, 也就是无论我国内怎么做,国际上一定要争取更大的自由, 而不被束缚.  

3在现场的一些感受

1、关于谈判, 我们的谈判代表在会场的发言,要么特别冗长,要么特别短.我不只一次听到我们的代表说”I agree with the distinguished delegate of XX” 然后就没了,这么重要的会议, 将近两百个国家,主持人把发言的机会给你,为什么不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而且这种发言给人的感觉是对会议不是很重视,对在场的其他代表也不是很尊重(自我感觉-非专业评价).  

2、有一次,我们代表刚用中文发言, 主持人提醒他现场翻译已经下班,请用英文,他可能有点不适应.结果一下说了6分钟(通常发言都在2分钟以),以致于主席不得不提醒他要简单点, 在场的中国NGO代表也都面面相觑, 感觉不可思议.

3、有一个事情让我印象很深: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其实会场中有很多的中国团的人,但是很多人交头接耳,而且以各种姿势睡觉.更奇怪的是,会议遇到平静不得不再次临时休会让大家互相磋商时, 在过道中有一大群中国代表围在一起突然爆发出很大的笑声, 旁边的国外代表都惊诧地看着他们, 这些外国代表的表情我至今难忘.

4,欧盟和美国在媒体和公关方面的准备之充分和严密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在会场有自己的媒体和边会区域,而且都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天都有不同的边会和活动,可以说是一场连环的PR Campaign. 而中国媒体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中国一开始都没有想到要做一个媒体中心,来等到申请的时候没有位置了,是在办公区临时搭建的一个位置. 比较中国的宣传资料和宣传方式,也存在太过单一,不够吸引人等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传达的信息不能很好地被国外的人接受.比如我们在MRV(监测,报告和核实)的问题上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中国人自己觉得很好理解,这不就是'主权'的问题吗? 但因为中国一直以来的形象就是不透明的,不太愿意公开的,这种态度更加固化了人家对你的看法,所以你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说白了就是,如果你总是捂着不让别人看你里面到底是什么, 人家人容易就往坏了想.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些方面的改变恐怕绝非短期就能实现的.

(六)自由讨论

问题一:对于李立前辈对若干问题的解答,是专家看法还是公众看法疑惑个人看法。

解答:是李立自己个人的看法

问题二:无论如何我们都不难看出,哥本哈根会议实质上就是一场政治博弈,我个人在能否以这样的形式解决问题的看法上持悲观态度,在

你看来,你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消极的观念?如是,你认为有何种更好的办法?

解答:

观点一:就像很多人看了2012之后觉得世界没有希望一样,但是地球发展的规律是人类无法掌握的,人类只能认识和学习这种规律。所以我不认为哥本哈根会议能够对这个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不论太期待,还是太悲观,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还是需要着手于眼前要做的事

观点二:一次会议,只是一次会议,会议就像是一次事件的高潮,在前后都要做大量的工作的。所以面对这个结果我想失望肯定是有的,但是要放眼未来行动现在。所以我觉得不应过分悲观

观点三:我觉得对于普通民众,有可能这样,但是对于每一个经历的人,不会像一阵风一样. 尤其是那些认为气候变化很重要的人 。例如,南极之旅的组织者Robert Swan,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跨越南北极点的人,她说过这样一句话------ the biggest thread to the earth is to believethat someone esle gonna save it.

观点四:我觉得有很大的进步,这只是一个开始,不管对各国来说之间存在不公平,但只要有共同目标,慢慢就会有成效。就像我们国家,这两年对节能减排很重视,我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这个有关,我们在不断地进步。

观点五:个人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发展的愿望。当然无论穷人富人都渴望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从理想主义考虑,鉴于当前发展速度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是否应当适当控制发展的速度,即以遏制发展为代价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是否可取。毕竟就连全中国人都过上发达国家公民那样的生活水平地球都很难承受得起,更何况全球60亿人口呢。

观点六:环境问题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延伸而言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上而言,任何社会问题都是在磨合和斗争过程中得到解决的;人类总是理性的,但是这个理性解决问题的进程却是比较费时间的;但这个“时间”尺度不会在等不及的那个层面上。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显然就只能依靠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善和提升了

观点七:《不可忽视的真相》中戈尔说,“全球变暖问题与其说是一个政治问题,不如说是一个道德问题。”就是这句话我觉得对,因为这是拿全体人类的共同前途来说事。政治的根本特征是谋求最大自身利益,而道德的特征自律以达人自达。我觉得全球变暖问题应该全人类每个人应该落实到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而不是在联合国上争夺碳排放的利益之争

观点八:气候变化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技术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发展问题、国际政治问题

问题三:如何量化分配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及其成本?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解答:这个问题好像问的是怎么定target, 其实从技术角度来说主要就是算环境容量, 也就是碳容量, 也就是定一个大帽子------减排的总体目标,具体分配基于各国的历史排放、人均排放、经济发展、技术能力等来看。许多人给了不少算法,但是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方法,而且谈判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所以最终的分配结果在国际谈判中不是 "应该" 怎么样就能解决的 ,而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还是回到那句话,最终的答案没有,但是必然是一个自上而下(谈判,政府)和自下而上的过程,不能仅仅指望谈判,公民社会(当然包括青年)、媒体、企业都是重要的环.

问题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相矛盾,地方政府更倾向于经济。教育说服政府需要时间,可是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如何能更有效率的说服

政府呢?

解答:最直接的方法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政绩考核体系中。这个现在已经开始做了。而且针对气候变化,中央政府专门要求各省出台自己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应该是组成了国家的行动计划的。此外,由于中央的积极信号,地方政府也普遍看好低碳经济建设,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项目、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这是跟着全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的。不过这里面的确还有盲目的地方,地方政府的过分热情还导致国务院给他们泼过一次冷水。地方政府收入肯定还是特别重视经济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环境污染仍然特别严重。对此,媒体和公众监督也很重要。现在可以看到全民对环境这个公共话题的关心越来越多,厦门PX和今年广东番禺的垃圾焚烧,还有之前的怒江水坝、转基因食品,公众+媒体的声音越响亮,地方政府的压力也越大。

问题五:关于绿色校园调查有没有一些实质的推动作用?

解答:这个项目一直在进行中,CYCAN成立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此。此项目从20072012年共5个阶段马上3月份进行的是第三个阶段。就现阶段来说是有推动的但还还不太明显。

问题六:对于关注环保的大学生群体,该如何看待“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能做到什么”和“我们做到了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

解答:在环保领域,“我们想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和“我们做过了什么”之间的关系?
回答: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想,济溪网络里关注环保的同学们已经做过很多有意义的宣教和调研活动,这些活动无论是对于自身的锻炼,还是对于识别“我们想做什么”,增强活动能力,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我们需要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提升知识储备,对问题的本质、社会性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社会现实出发,识别出“我们想做什么”,使这种想法能够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
其次,对于“我们做过了什么”要积极总结。虽然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青年的认识并没有环保那么广泛,所采取的行动也屈指可数,但是在环保领域,高校环保社团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环保社团一方面,发挥自身的社会认可度优势,积极进行了环境教育,深入社区和中小学,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方法,提升公民环境意识,另一方面,进行社会调研活动,探索当地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式。环保社团也是发展的如火如荼,几乎每一个高校都有环境类社团,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环境人。环保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对气候变化领域是有借鉴意义的。所以总结“我们做过了什么”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认识到“我们能做什么”,同时通过过往的锻炼,我们对于活动方式和效果会有更好的把握,会制定更加可行的活动计划。
归根结底,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是三个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有了知识,才能甄别现实问题,有了过往经验,才能制定行动计划,而自身能力和深入的认识则会让我们设计更加有创意的活动,实现更好的效果。

问题七:对于中西NGO的对比以及对于我国NGO的作用,如果NGO能够广泛的被社会所接受,我相信他们可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可是对于这样的“非政府组织”,政府是持肯定态度还是漠不关心?或是在阳奉阴违?

解答:在今年的哥本哈根,我看到的恰恰是中国政府(至少中央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态度开始改变,比如在第二周由于安保原因限制非政府组织的入场的人数,要第二张卡才能入场,而中国政府则主动帮许多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办了政府的name batch,这样他们就能进来了.

问题八:在中国这样一个权力高度集中地国家里,一个对政治问题极为敏感的国家里,一个民众坚决拥护政府和党的领导的国家里,一提到“非政府” 经常是避之唯恐不及,与非政府组织有过合作的环保社团在活动审批过程中一定都深有体会吧。何况NGO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在生存压力如此之大的当今社会,一个仅能靠“志愿精神”来生存的组织,他是否具备生存的条件?

解答:NGO靠什么生存,这个问题似乎很大. 志愿者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也有社会的需要, 发展的需要, 以及NGO自身的专业性提高.

附:1UNFCCC YOUNGO,全称 Youth Constituency of UNFCCC,是市民社会在UNFCCC中的九个constituency之一,其他的constituency

括,ENGO(enviornment NGO)BINGO (business and industry NGO)等。Constituency 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而是松散的平台和市民社会组

织和个人的聚合体。Constituency带来的是这些组织和个人所代表的市民社会的一部分(如YOUNGO代表青年),可以在UNFCCC的谈判过

程中有正式的intervention(陈述)时间,向正式的谈判代表和政府官员们表达你的声音和关切,推动谈判发展,在会议场馆有独立的办公室

和日会地点,有参加高级吹风会的机会与政府和联合国等高层代表和官员进行对话.

2、 大家如果有问题,欢迎登陆http://chinayouthcop15.blog.sohu.com


                                                                                                                                                          2010-2-8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侯萱 + 3 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此号已被删除

402

主题

2435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5957

最佳创意奖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0-2-9 2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到图,都是XX
发表于 2010-2-9 22: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从文档直接贴上去的

122

主题

1924

回帖

2301

积分

黄河

积分
2301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22: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朴犷者


    已经修改了

0

主题

44

回帖

22

积分

水滴

积分
22
发表于 2010-2-9 23: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快的 呵呵

26

主题

542

回帖

622

积分

湖泊

积分
62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2-10 10: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麼那麼的長~~
辛苦苦瓜啦~~~
你看看天空和海洋.....

157

主题

1076

回帖

2万

积分

大西洋

积分
22517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发表于 2010-2-10 11: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少了最后的总结部分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img][/img]

122

主题

1924

回帖

2301

积分

黄河

积分
2301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22: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庙里没和尚


    是吗? 我询问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5 08:08 , Processed in 0.08605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