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893|回复: 0

速记分享:分论坛一之团队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4 13: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长安野人 于 2010-3-24 13:36 编辑

中国第六届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
时间:2010年3月19日  上午
地点: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报告厅
分享主题:团队文化建设(自然认知and fresh团队建设)

    主持人:刚才那个同学问到了一个文化沉淀的问题,下面有请认知团队的“狐狸”,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刘若爽同学。
    刘若爽:今天就给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自然认知究竟是怎么回事。目录有点小,第一目前是杂志的概览;第二部分是认知自然的理念分析。第三部分是团队介绍。第四部分是每一期杂志之后的营运模式。最后一部分是杂志的发展历程。
    自然认知团队是以网络为主要平台,在2008年6月份成立的,现在已经做了6期了,第7期正在做。下面是一些杂志的截图,这个是第3期,桂月刊的封面。
    下面介绍一下认知的理念,认知是一种学习,就是需要主动地探索、学习,如果等待别人教的话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认知是一种分享,就是把我们所知道的人给更多的人介绍,让更多的人跟我们一起亲近自然,大家都特别喜欢美好的事物,所以欣赏美对任何人都能够接受。最后一句话是我们常说的“认知是一种生活状态”。
    认知的特点是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图片、音乐、动画和视频,文字就是杂志里面的图,动画和视频用的比较少,主要是制造一些特殊效果。网络化就是从制作层面、线上的一些交流,毕竟在全国各地,见面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只能通过网络。
    第三个特点是通俗、亲近、韵味。认知取材都接近于生活,就是从校园里面去找灵感,比如说在学校外面找一棵树,觉得它好看就拍下来。
    第四是杂志的原创性,基本上都是出自于我们成员内部,引用不超过10%,大部分是我们自己拍照、自己写。音乐肯定没办法。
    下面跟其他的环保项目做一些对比,很多环保项目趋向于宣传和调研之类的,大家都是关注一些环境问题,都是注重侧面、反面消极的效果,宣传一种危机感,让大家关注环保,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效果并不是特别好,看得多都麻木了,所以认知打算从成员的感情方面来培养大家对自然的爱,爱是环保的原点,比如说在座的男生你的女朋友你肯定爱她,你爱她就会想保护她,想她什么事都没有,所以这个是同理,如果是你喜欢的事物你肯定希望它保持原状,所以我们要培养看杂志的人对自然的爱,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去保护自然。我们就通过宣传自然的美好,激发大家对自然的爱。
    第二是对杂志的定位。现在目前还没打算发展成实体,因为资金不是太够。对比其他的杂志他们都有专业的摄影团队、文字团队,但是我们因为是自己的学生团队,所以展现的都是一些自己生活的内容,所以感觉比较亲切。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团队文化,就像这段话说的,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挨个解释一下这四个词,“邪恶”就是类似于这种图片,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但是你要考虑到有一些群众的接受能力有限,这种事情比如生命的轮回,我们是不介意去谈的,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有些人看来是比较邪恶的。“和谐”这个话题虽然比较敏感,偶尔讨论一些政治问题、时事问题,但是都比较冷静,不会有特别冲动去干什么的有,所以比较和谐。“有爱”,认知的起点就是在于对自然的热爱,我们现在对爱的理解不光是对自然,也要对团队的成员,也要对周围的人,也要对这个社会,也要对世界都要有爱,总的来说就是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存在的世界,毕竟大家能在这个世界上走一次挺不容易。下面过渡到“囧”,这个造型比较像一个很沮丧的脸,所以在网络上形容为郁闷,因为我们团队里面肯定经常说这样一些话,经常有一点尴尬,或者脑残的行为就用“囧”来形容,而且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主持人:“好人卡”就是这么诞生的。
    刘若爽:认知文化表现,这是我们团队的表现,这是我们团队的Logo,大家看像什么?上面是认知团队的英文,上面蓝色的东西就是W,这边象征着蓝天,这部分象征着草地、水,整个就是一幅山水画。
    “喝茶”是一个比较火爆的环节,主要的内容就是互相了解一下,新人了解我们的团队,同时我们也了解新人,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
    “午夜场”这个范围比较广,大家经常在晚上经过讨论,这个是不定期的。
    团队分工与个人兴趣紧密结合,就是说我们的分工是每个人自己选的,也没有特殊地定,比如说有的人擅长睡眠就提供图片,有的写文章比较好一点就写文章,或者有那种专业知识,或者对动植物比较有兴趣就可以做讲解。
    期刊总结,每次在月季度或者做完一期之后会有一个总结,总结在这一阶段自己做了一些什么事,学到了一些什么事,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提供一个沉淀。
    以人为本,很多社团或者项目什么的都很发愁,换代也比较快,很多文化的东西、经验没有办法很好地交流下去,我们就是在QQ群里面交流,在每次交流会比如说QQ群里面有一些总结会,不仅仅光涉及到认知的工作,也有可能是学习上面,生活上面,比如说自己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遇到了什么麻烦、困惑都可以拿上来。还有类似于职业规划的,在很多环保规划里面很多同学都有这种困惑,在这一方面认知的“老人”会给你写指导或者意见。
    下面介绍一下认知的运作过程。第一部分是主题策划,主题策划就是规定每一期的主题,这个主题怎么定是看论坛里面内容比较多,还有依据季看,每一季做什么期刊,比如夏天做荷花。主题确定了之后,就会开一次工作会议,然后明确每一个栏目具体由谁负责,然后做一下其他的各种情况。
    第二个阶段,素材的收集整理。每一个人确定任务之后就去采集,以前也一个文件组组长,后来直接由邮寄整理,把这些收集到一起之后就排版归类。
    第三,杂志制作。第四,后期校对,就是对文字的错别字、图片的清晰度进行一些校对保证杂志的质量。第五,杂志发布。第六,杂志推广。推广现在主要是用扫群,还有发邮件,以及有其他自己的博客以及他们自己所在的论坛,还有其他相关的论坛上发贴,有一次我们招进来一个特别奇怪的人,他是从花鸟鱼虫论坛上进来的,说明我们的宣传还是可以的。第七,后期总结。每一期完了以后都会统计一些数据,比如说点击量之类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认知的发展。项目起源一开始很多老人都发现有这个问题,很多人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觉得没有这个动力在去做环保,所以说他们就在研究,为什么他们没有动力做了,最后发现其实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根本上的爱,没有爱的话就没有保护的动力,于是就找一个办法去培养大家对自然的爱,然后去激发大家的环保热情。一开始是在网络上发一些贴、发一些图片,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就像一个没有时间限制的讲堂,然后顺带也招一些有能力的人才,准备建一个类似于大讲堂的东西,但是后来发现有专业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时间,也不一定有兴趣参加这类的活动,但是我们学生志愿者专业知识方面可能会差一点,于是就改变了一些方向,以摄影、文字、美工为主的专业在论坛里面发贴分享。第一批主要探索在线的认知活动,也尝试过以具体的实体活动进行,但是大家都是在全国各地,所以实体比较困难,后来这个想法就没有进行。有些摄影特长的成员去采风,然后把图片发到论坛说,之后就会请一些会员区辨识、讲解,给大家普及一些类似的知识。这是项目初期的活动,后来又一天大家想可不可以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自己写一些文章,然后找一个会做电子文章的整合起来。第一个想法,就是没有很详细地去想,做了之后就发布了第一期,觉得效果还可以,第一期主要是一些很原始的贴,所以第一期做得还是不错。但是后来发现论坛里面的精华点特别少,做了一期以后就做不下去了,同时也是由于我们学生志愿者的个人牵制,所以就定到每一季,但是发行频率的降低也导致可能收视率下降。

    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探讨一下,看了刚才这些以后,大家觉得这个项目有什么问题。
    提问:狐狸,非常可爱。你能把这个PPT回到制作屏幕的那一页,济溪这样一个类似网络带来的产品之外,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欣喜的事情,在济溪这样一个中国大学生交流非常频繁之后,我觉得这是非常高兴的事。看到这个屏幕的时候我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可能没有对认知特别有感情的东西,但是从这个论坛的主题来讲,从创意到行动力,怎么样把这样一个平台,把大家的兴趣变成一个产品,这个过程是怎么产生的?
    主持人:我是想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过程,我也做了一年半的总结。这个报告狐狸觉得不符合她的风格,实际上里面很好地说了一些关于认知,尤其是她在做项目初期到稳定期、探索期当中,就已经融入了济溪做到现在,我们是凭文化的认知团队在一起的。从大家看起来无意的“好人卡”等等,那都是文化载体、文化交流的方式,所以文化其实就是细节,就在于你们打瞌睡、不注意的时候你们就错过了那些精华。
    提问:刚才已经回答了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提到的认知自然说到如何去认知,她提到是文化交流,这个我很满意。我想问一下,提到认知自然如何跟其他的高校环保社坛沟通、融合的?同时这些高校社团如何去加入认知团队里面?去帮助这个认知自然栏目办得更好,更多地采集我们每个人身边关于自然的信息?同时我看这位同学提到一个问题,他不断地给我们强调一个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像你的头发一样,我无法看清你的表情,所以我希望你给我们表现的是一个展现自我,或者是我们高校所有社团,以及大家性的自我。
    主持人:她可能会被你吓到。她是我们第二期的负责任,她的做事风格完全不同,所以她可能应付不了你的问题。首先我回答你第一个问题,怎么样去融入团队,认知从来都是开放的,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就是济溪,我们每一期杂志就会说欢迎你加入认知团队,你觉得你有这个自然情怀,你自己够主动的话完全可以在认知生存下去,而且不存在竞争,只是你愿不愿意风险而已。你说到概念朦胧,我觉得这是你现在对认知不深入了解的东西。我把我之前做的理性化的报告分享到论坛上的,通过这个大家可以了解认知怎么通过网络去运作的,也可能是大家平时冷静下来之后沉淀的东西。对这个问题你满意吗?
    提问:第一个满意,第二个不满意。
    主持人:那你觉得有什么改进的吗?
    提问:我觉得展现自我你可以给我们一个更明确的东西,我不明白展现自我是针对我们栏目里面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我们栏目所制作的团体?
    主持人:我不想跟你在这儿争论。


    主持人:下面有请华南理工大学Fresh环保协会的陈梓带来在社团当中如何来做建设。
    陈梓: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Fresh的陈梓,让大家了解Fresh文化怎么创建的,猥琐只是一部分,我带领大家从猥琐部分的历史开始,也可以抛砖引玉可以让大家思考一下某一个文化怎么发起的,接下来就从这个图片开始了。
    我们首先从一个社团文化的概念入手,然后从我们所谓的特色文化、猥琐文化开始,最后谈一下我们的发展状况。
    所谓“生命不息,八卦不停,WS不止,娱乐不休…”这是我们的一个标志。文化还是得从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大环境说起,大家知道我们位于广州市,广州市可以说是南方的一个经济中心之一,整个文化可能会比较倾向于一个比较现实的、实用主义占主潮的环境,我们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会成为一个大环境下影响的一个性格特征,所以我们从文化说起需要从环境如手,来营造我们的文化。这个文化是有了一定历史和经验积累得以继续发展的精神基础,可见如果只有一个社团,寻找到了一种符合自身性质,以及通过它的发展使得它的内部得到一定的认同,并且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和不能更新的文化才能促进社团发展。我们先说什么是“猥琐文化”,这里要澄清一下猥琐不是一个贬义词,在我们Fresh里面是一个非常好的褒义词。
    从上个世纪末,在广州市民中一直流传着一手用来描述广州七所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学子的“七子之哥”,中大伪君子,华工二流子,华师老夫子……”,我们抓住了这样一个特征,让它得以在我们社团发展。
    首先我们说一个社团文化要家的氛围开始,这种猥琐文化可以在自己这个过程中放开自己的胸怀、放开自己的包袱,使得大家能够用最真诚的心去交流,从而促使大家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社团,并且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社团。在社团里面也形成了一种以“兄弟”称呼的团体,使这个团队也大大提升。猥琐也是一种娱乐的表现,我们大家知道做环保可能比较沉重,很多时候我们要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同时又时候环保也会做一些比较枯燥的事情,也使得我们在学习之余、课余的时候增加一点压力,所以我们提倡在过程当中得到一个娱乐的体现。猥琐文化这就是它产生的一个过程和怎么发展,猥琐文化需要一个核心的人物来带领整个氛围,主要是一些日常的机制或者动作,比如日常我们有时候会八卦,或者成立一些狗仔队。还有我们有一个“囧”门,那么我们会抓拍一些“囧”照,让大家在这个环境当中学习,大家注意到这个就是野人文化的创始人,他是没有囧的一个人,其中我们还会在我们的游戏里面进行改进,比如钢管舞,一个人作为钢管,然后大家围着他跳,还有用屁股写字等等。还有我们的放逐文化,我们吃饭的时候都会抢得非常厉害,我们自己是不以为然,我们抢的时候,甚至那个东西还没到你肚子里,在你嘴里我们都可以抢出来吃掉。除此之外,这是一些日常的东西,除此之外我们的项目会发展,也会形成自己猥琐文化的分支,比如我们会提出一些“黑囧文化”等等延伸出的一些不同文化。这是我们在一个防空洞探险的时候照的。
    文化给大家介绍的真个过程不是很清楚,一个社团文化首先要结合社团的特征,其次找到这个文化之后,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日常的机制、制度、行为习惯让得到得到发展。这个方案观点也是比较简单的,第一个社团文化根植于社团历史和现实环境;第二社团文化应该与时俱进,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我们在社团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改善的;第三,小组文化兴起与协会文化现状,不同的小组也会有对文化不同的理念,这也是一个好的现象。
    就分享这么多,有问题的话大家提。
    提问:我看一下猥琐人的行为。
    :社团里面管理大了以后形象方面也是需要维持的。
    提问:你要带领你们社团的文化。
    (钢管表演)


    主持人:可能大家在分享的过程当中,觉得文化这个东西让你们太没有办法掌握,我们有请周翔给大家说一下文化。
    周翔:今天来和大家这样一个论坛,其实我觉得我有点落伍了,思想方面有点接受不了。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背景,2001年我在大别山成立了一个环保团体叫“大别山环保体”。2003年随着成长,我们在安徽发起成立了“安徽省大学联盟”,2005年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到了认知这样一个类似的团体,国际野山保护协会,2008年在26岁,我回到安徽来全职做绿满江淮的工作。我10年的环保路今年已经走到第8年了,我在回顾我的过程,也是一个简单的思索,跟大家简单的一个分享,就是社团文化到底是什么?
    2005年大学毕业以后有很多选择,当时吸引我的,我原来所在的机构就是我在1923年拍到的一张很古老的照片,WCS的科学家乘坐一个大球沉到海底去观察海洋生物,还有乔治博士到西南地区开展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后来进入到这个单位以后,我又开始了机构文化的了解。在2006年,我当时第一个接受的工作是“扬子鳄野外工作”,当时去宣传在南方很潮湿的雨季,陪同我们的科学家,国际的专家跟着我们一起,当时我们是冲锋舟,人坐在水库上去找扬子鳄的洞穴,人下得很大,人的精神也很差,在这个环境里面,我周围的同事一直是一个很激情的状态,我就问为什么从事这个工作?因为我们工作人就说早点回去这是非常安逸的。外国人这样一个机构吸引了,今年年初我听到一个噩耗,就是扬子鳄的博士去世了,享年55岁。他在美国有很好的房子,有很好的生活,他一直在外面寻找鳄鱼这样的生活。所以我在想是什么东西影响了一代人,很多美国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工作去寻找自己的理想价值。后来我了解了一些实,在美国的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兴起了认知的过程,所以我对认知的了解,他们早在1925年的时候对4、5岁的孩子做了心灵的培训,包括培养他们对于正面的教育,我很清楚地看到,刚刚我说道的博士,因为现在有个网站都在给他写报文,他小的时候大概也就4、5岁的时候就在头上顶了一个真实的扬子鳄,看了这张照片以后就突然地感动、了解对自然的感触。工作也已经5年,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也和很多同学经常跑野外,冬天我们会到森林湖去观鸟,在夏天我们会到大别山去。就是慢慢地生活会把你的角磨平了,我觉得生活情趣很重要,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枯燥,给生活加点料,刚才也很多同学诠释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社团的文化还是很重要。我有个朋友在昨天的时候给我发了一个短信,他说他对生活已经厌倦了,已经不知道怎么活下去了,问我怎么办?我回答一句话就是生活很美好的,只是我们缺少一种观念,我们少世俗蒙蔽了信息。就是我们很多时候可以把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加入进去。我的朋友经常对我说“要培养有生活情趣的人”。
    最后讲一讲社团的文化,我总觉得社团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一种氛围,社团很多文化被社团第一代领导人他的什么样的风格慢慢就注入到这里面就形成一种灵魂,并且会产生很大的爆发力。包括我看了很多环保团体里面都是女孩子,我在想为什么环保团体里面的女性比男性要多,所以我再想一个社团的文化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包括很多项目,很多氛围的酿造,会让一个社团的文化产生很大的作用。我举一个离子,我当时在安徽的时候,安徽的人长着一张劳苦大众的脸,安徽人的特制就在这个地方已经把这样一个经常淮河泛滥造成了这个地方人身上的文化特点,我们在做这个地方的社团的时候,慢慢地就会很贴近。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我发现上海的大学生跟安徽的气质完全是格格不入的,我觉得他们特别会善于制造。所以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学校是有关的。
    最后我对认知自然这个项目做一点项目,认知自然两点点评,第一点,把现有的能够对大学生的认知自然的理解能够继续得做好,多发展一些线下的活动,不光是停留在网络的发展。第二点,如果有可能,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已经把很多小孩子,他的创造力,对自己的美给剥夺了,我觉得是不是一些大学生社团在做环境教育的时候可以面向4-8岁的孩子,可以推荐委员来参与编写的,包括翻译的一本教材叫《保护教育》,我希望大家把工作除了大学生自身在培养的时候,也可以覆盖到青少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8 17:17 , Processed in 0.06961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