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587|回复: 0

分享:参与式环境教育在高校中的实践与探索

[复制链接]

3

主题

14

回帖

33

积分

水滴

积分
33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4-23 21: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式环境教育在高校中的实践与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UIC ) 环境&发展中心

内容摘要:UIC环境&发展中心在高校环境教育中,结合体验式、经验式以及服务学习等方式,将NGO的参与式工作理念和手法引入到高校环境教育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参与式环境教育模式。这一创新性的有益尝试,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通过分享这一模式及其具体应用,分析和总结反思经验与成绩、困难与挑战供借鉴,并希望提出批评和质疑以便完善。

关键词:   参与式     高校    环境教育

一、参与式环境教育模式概述
UIC环境&发展中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为愿景,以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己任。因为中心工作人员大多具有NGO工作背景,所以就将NGO的参与式工作理念和手法引入到高校环境教育中来,并结合体验式、经验式以及服务学习等多种教育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逐渐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参与式环境教育模式。其基本架构如下:


参与式环境教育模式架构图

从逻辑顺序上来说,参与式环境教育模式首先是通过讲座、参与式的培训及工作坊,使学生具有环境教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然后通过开放空间技术(Open Space Technology, OST)工作坊,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及所学专业知识,自由选择环境议题、自由组合成行动或项目小组,设计行动方案,进行体验和实践;并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反思,获取经验和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再循环,以获取更高的经验和成果,从而终生受用服务社会。
在上述循环过程中,参与式的理念和手法是贯穿始终的。参与式的核心是赋权,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决策和管理的权利,尊重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强调民主自治以及自我对责任的承担。老师在此是与学生平等的协作者,努力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与土壤,因为我们认为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下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还鼓励学生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服务于社会,以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彰显他们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参与式环境教育模式的具体运用
在经验式学习式里,经验和已拥有的知识是最重要的;而体验式学习着重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将二者的结合也是将理论、经验与实践的结合。参与式环境教育模式则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溶入了参与式的理念和手法。基于此,我们本着“放眼全球,立足本地”原则按如下步骤将这一模式加以应用:
1、理论知识阶段
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等虽然在我国得到初步传播,但大多数同学对于环境意识的内涵、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并无太多认识。因此,在本阶段中心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如影片播放、理论知识讲座和参与式的工作坊等,多层次、多角度加深学生对当前世界和我国的环境现状、环境意识的了解,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2、技能培训阶段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学生如何对自己关注的环境议题采取行动,如何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环境服务,就成了他们当下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就针对如何设计项目等项目管理的相关技能进行培训。
3、开放空间技术(OST)的应用
学生获得相应的技能后,提出具体的环境议题,在开放OST工作坊里召集对此议题有共同兴趣的同学形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制定可行的行动或项目方案。在此过程中,中心老师的角色也从直接指导者转为幕后协助者和督导者。
这个最核心和最重要的一种参与式手法有效的将前期理论学习与后期的实践行动连接。并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学习方法。其特点和背后的理念归纳如下:
        培养学生的民主自治意识和激发充分参与。学生自由提出环境议题,自由选择参与自己关注的议题的小组讨论、决策并制定相应行动或项目方案及实施的全过程,使得学生有了对项目的拥有感和成败的责任感,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OST工作坊里,传统的教师角色改变成一个协作者,主要负责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氛围和空间以激发了学生民主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
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增强了行动力。
        OST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互动的,从小到几十人,大到几百人的民主议事方法。每学期多达三、四百人的OST工作坊可能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
4、实践与反思阶段
学生们在OST工作坊中经过反复讨论、论辩和思考制定的行动或项目方案进入了实施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有权按照自己的设想推进计划进度,同时也必须为自己的计划成败负全责。项目结束后,占课程较大比重的个人、小组和集体总结反思也才真正开始。我们推行环境教育课程不单是为了促进对环境的实际、甚至长远影响,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团队精神、环境意识和公民责任。活动成果固然可以提高他们在上述层面的认识,但是只有不断的个人、小组乃至师生共同的集体反思,升华实践成果才能将这些认识强化到他们今后的意识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成为他们人生最有用的一个学习成果。
另外,中心还推出最佳小组评比与相应的奖励机制,形成了小组间的竞争,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项目对社区或社会环境影响的质量。小组行动或项目在课程结束后,有的项目或被转交或被学生带回到了已有的学生社团,有的形成新的社团或兴趣小组。这无疑是对环境教育课程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公民社会的有力推动。

为了弥补模式化了的环境教育课程的局限和不足,中心还是本着参与式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特别是NGO资源来创建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环境相关事务。具体作法有:
        校园环境意识氛围营造:中心发起并由各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承办,旨在营造环境教育氛围的活动。如:美丽中国系列记录片露天播放,野性中国图片展等。
        拓展寓教于乐的自然情意教育活动:中心开展了主题为湿地保护,海岛生态保护等每月一次自然情意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体验性强的,在自然中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获得自然环境知识的同时,更创造或探索着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方法
        协助和催生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中心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孵化和催生了多个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如绿桥、Chloe根与芽小组和红树林保育使者团等。绿桥成功地申请到由WWF主办的“2008年秦岭青年使者活动”等;UIC SIFE运作的“协助UIC周边社区妇女制作环保产品,提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项目在大中华区116个SIFE团队竞赛中获得季军;UIC创联慈善公益社成功主办了有17个来自珠海各高校的慈善公益社团,多个珠海NGO以及多家本地媒媒体参与的“首届珠海市大学生慈善公益论坛”。
        开展环境体验的暑期实践项目及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中心通过与各合作伙伴的协作,分别与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青海刚察县普氏原羚(中华对角羚)特护站和内蒙古科尔沁生态治沙社区等合作,开展了大学生暑期环境体验活动。在青海普氏原羚特护站和珠海淇澳红树林保护区分别建立了环境教育实践基地以提供更多学生参与实地学习的平台。

三.经验与成绩
通过近几年的参与式环境教育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经验与成绩。
1、参与式提供自下而上回应本地环境议题的平台,增强环境教育效果。
学生结合实地情况,自下而上的提出改善或解决方案,直接回应了身边或本地环境需求。而恰恰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才产出了超出教师想象的小组议题和创新项目。
2、参与式理念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地位便主动地位,催生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能力。
在环境教育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聆听者和接收者,而是对内容和过程作出贡献的社群。由于赋权,学生要自主选择与决策并负起责任,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
3、参与式方法为创新性思维提供土壤,推动学生创造性拓展了有利于改善环境的项目。
如果教师按照主流教育模式安排好既定的课程和项目,学生被动地执行或完成任务,无法想象会有现在如此多元化的、创新性的项目产生。而现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提出的议题也丰富多样,如:资源有效利用、污染防范与防治、环保宣传与倡导以及物种多样性调查等;行动和实践也结合了自己的特长、爱好和专业,如:摄影、摄像、动漫、户外甚至天文。
4、参与式学习为双向互动学习过程,教师同样从学生身上获得知识并得到专业提升。
由于赋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会随着项目的进度发生变化,由最初的主导地位转变成协助和辅导角色。当学生发挥主导作用之时,项目存在很多未知的变化和发展,对教师而言,在教学中也增加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和新的知识增长点,这代表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同样会获得知识和专业的提升。
5、参与式教育也是一种公民教育,提升了学生公民意识、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
从上述可以看出,整个教育过程只有稍加引导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当然环境意识也属于公民意识的范畴。课程结束的项目延续性的推动所形成新的社团或兴趣小组,无疑也是对公民社会的有力推动。

四.困难与挑战
1、主流传统教育对于参与式教育模式的挑战
主流教育模式下,学什么和如何学基本上都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从指示去做,多年的奴化教育使得很多学生不适应这一完全开放由他们自己做主的教育模式。高校环境教育的开展已经错过了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佳年龄阶段,让已经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学生一下子进入以他们自己为主导的项目设计和操作就显得力不从心,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在采用参与式或赋权时用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这个度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2、环境议题为跨学科的综合性议题,与主流传统教育将学科细分的专业化学习不同。
主流教育模式下,学习内容被细分为很多科目,从小到大学习数学,语文,地理和历史等单独的学科,很难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学科被分隔进不同的框框里。然而,环境议题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议题,需要学生思考和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在思维方式上学生要做出由单一专业课学习向跨学科思考的转变。
3、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现实结合能力不足带来的挑战
    主流教育模式培养出学生不仅缺乏动手能力,更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长期呆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不太了解社会现实,不知道如何与社会打交道,更不用说参与社会事务。而新模式下需要学生去做,去参与社会事务,需要与外界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承担更大的责任,智慧地处理外部带来的各项挑战。
4、 参与式教育模式对于教师质素要求高
参与式教育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需要教师角色转换。缺乏参与式理念和手法以及传统教师的思维对这一模式是极大的挑战。还有对赋权力度的平衡与把握,学生主体性发挥与实践项目效果不能有效达成之间如何处理。在强调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和经验的时候,也会发现这种假设在某些时候某些层面是不成立的。
5、 参与式环境教育难以进行指标量化和评估
目前运行的环境教育课程很难进行指标量化和评估是否达到高校环境教育的理想状态。开展多样多元的环境相关活动是正确的,但是中心还需要做的是形成整体的评估衡量网络或系统,中心环境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环境教育相关知识掌握不足,环境教育的效果评估缺乏科学的衡量、评估方法。
6、环境教育与服务环境及推动公民社会的矛盾
    我们推行环境教育课程不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团队精神、环境意识和公民责任,也是为了促进对环境的实际、甚至长远影响。但谁先谁后,谁主谁次也同样是个难以平衡和把握的矛盾。同时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推动大学生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是乎是超出了环境教育和学校付给我们工资的范畴,我们是不是越俎代孢或多管闲事?

五、结语
   不论如何,中心在高校环境教育的探索上做出了很多很有益的尝试。通过不懈的努力,环境教育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但仍还有改善的空间。当然环境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来自学校、社区、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同,更需要从高等教育体度上进行改革。
   现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关心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相关责任就是在环境教育方面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更大程度上给予相关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从体制上完善规范建制,从组织管理上加强其自主能力,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强调创新和多元,从评估体系上需要创新的衡量方法和指标。
   UIC的环境教育模式有其特殊性,对于其它高校或其他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环境教育工作的同仁,也有一些可以提供借鉴和提出批评和质疑地方。

参考资料
[1]《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 王民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7
[2]《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 陈向明编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UIC环境&发展中心
黄宝华,杨荣臻,李洁,钟荍
paulowong@163.com
2009年11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8 17:29 , Processed in 0.0296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