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151|回复: 4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社会生态环境的重建分析

[复制链接]

11

主题

228

回帖

222

积分

溪流

积分
22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4-27 15: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次选修课的作业,老师要求交一份论文,就写了这个
本来从广西营回来之后,就想写一篇关于自然保护区社会和生态环境相关的论文,只是一直没把握写得太好,一直搁置了
这篇发到济溪,仅供交流而已啊

11

主题

228

回帖

222

积分

溪流

积分
222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5: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社会生态环境的重建分析

秦浩
(兰州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摘要:在最近1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急剧增长,而对于保护区的管理的运作的短暂积累使得各保护区在面对各种危机时表现出部分不足,作者通过对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等的评述和建议出发,结合原有社会生态环境在保护区建立过程中的重新构建过程的分析,为这种重建提供合理性建议。
引言: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其后三十年陷入停滞,而在90年代初以后,随着我国自然环境的恶化和我国对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不仅数量上呈现井喷式增长,而且在对外合作和交流上也取得一些列成果,先后有相当数量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网”和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但是由于经验、技术和管理体制的限制,相当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和运作上遇见同类问题,尤其是与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前的的原有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兼容难以实现,而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资金、技术和权限上的限制也阻碍了其正常发展,而国家对此的改革也无明确方向,已经提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三步目标仅仅规定了工程所要达到的产出,而对实施细则并无明确说明,这些限制的解除是否会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尚不得而知,本文从当地原有社会生态环境的转变过程出发,阐述当地社会资源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合理运用途径。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历史与现状:1956年,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到1965年,我国正式建立自然保护区19处,而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也不足50个,在其后20年,这一数字则上升到335,随后一直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增加并逐步完善管理系统,国家级和地方自然保护区在管理和定位上显现出略微差异,各行政主管部门对自然保护区的科研投入和管理革新也投入巨大。其中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野生生物栖息地、典型地貌、典型生态系统,该系统在规划上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是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国在制定自然保护区规划时对于当地原有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研究长期投入不足,也为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不便。原有社会环境的合理利用会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带来哪些效果也未见大规模研究资料;保护区内部及周边社会资源在新一轮的生态环境重组中必然会遭受冲击,原有社会构成在保护区建设工程下的生存状态及其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关系将成为未来保护区管理和运行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涵盖维持生态系统多样化和完整化、保存野生生物物种和基因的多样性。在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均承担其中至少一项保护内容。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类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类保护区、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其中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长期处于受关注地位,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这种关注也导致社会和政府对各保护区的投入严重不均,多数自然保护区年均经费偏低且无科研支持;在整体投入紧张的环境下,来自民间的重点关注,如对大熊猫的关注使得卧龙、王朗等保护区的投入增加,从而挤占其他保护区的投入资源。
我国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属环保、林业、农业、地矿、海洋及水利等行政部门主管,各主管部门在保护区长远规划和功能定位上拥有主导权;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各部门的专业发挥并为所属部门寻求更好的资源,但是这种分散化的管理方式更加剧了不同自然保护区间投入的不平等,来自环保和农业的保护区由于拥有数量和行政上的便利,更容易受到有利的政策倾斜。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现有土地政策的制约,多数自然保护区均存在土地所有产权和管理权限的困惑,很多自然保护区是直接在原有土地上圈定,在保护区圈定土地之前,保护区土地部分已经承包给当地居民,从而在法律和事实上拥有土地的管理和使用权,使得保护区无地可管或无权可用。现有国家级保护区中很大一部分都处于无人管或者管不住的情况,随着我国对保护区建设的重视和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建设的了解,保护区的面积扩大化逐渐成为趋势,这对于生态保护的科学性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基层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反而使这一有利趋向将保护区的管理引入困境。
同时由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的实例和研究也不断兴起,在部分地区,无序的旅游开发也成为保护区面临的威胁之一,而多数保护区的管理者对于怎样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路径也显得经验不足。
这些问题放在保护区原有社会环境下又会被不断放大,面对在当地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政府和民众,自然保护区管理者怎样在原有社会生态环境下合理运作,并将这些资源利用到保护工作中,是现实情况下管理者急需要面对的问题。
自然保护区工程对原有社会生态环境的冲击:
我国自然保护区多数分布于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地区,其原有的社会生态环境在保护区成立之前一般保持者良好的运作构架,新加入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对原有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方面。
以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要收入的生产方式并非当地原有的,而是在经济大潮掠夺下的艰难转身,所以拥有此种生产方式的地区尽管在保护区到来之后会有部分经济收入的减少,但尚能弥补,而保护区和当地居民在诸如土地和对林木资源和温和开发上的不一致才是对原有的生产环境的颠覆性争议;对社会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于某一物种或区域的尝试性理解发生变化,可能在以前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突然被居于这么高的位置,原有的认知遭到外来的冲击,而且由于新引入的管理系统与原有的社会结构的合作会使其与当地社会发生关系也会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对于一些运用重构当地社会结构的方式来完成生态和社会双赢的尝试的例子尚未普及,所以并不计入;对于文化的和法律的影响显得更为深刻,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此带来的类似于扫盲性质的灌输在初期并不一定能被很好的消化,而在这一个漫长的融合过程中,原有的维系公平和正义的力量如宗族和区域道德体系等会慢慢受到挑战,而新的由法律所主导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尚需时日,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社会的发展裂痕会在短时间内暴露,并且需要时间修复。
传统文化对生态保护的支撑作用:
我国多数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保持着和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在生产力不高的时代,人类在无法完全认识自然并将对自然的改造提升到一定高度来维持对自然有持续破坏力的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其达到的最终的平衡的稳定的社会状态必然与自然规律保持者一致,由社会生活产生的消耗来自当地自然的源源不断的提供,而对于环境的排放则可以被自然环境消耗从而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状态,多数民族在这一适应过程中会一直通过宗教或者社会内部力量把对于生态的原始理解遗传下去,并成为该民族的文化核心内容之一;如蒙古族的狼性文化和天葬,藏族某些地区对于神山的崇拜。
自上个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的原有社会结构遭到部分破环并重构,但是至今在相当多的地区仍然有部分保留,在生态保护过程中通过发觉原始宗教和图腾的力量,重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信仰对于生态保护有积极意义。尊重和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并努力发掘与生态保护的契合之处。
原有社会结构对于生态保护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通常带有强烈的国家管理机构的味道,与原有的社会行政管理系统上有一种先天的亲缘优势,同时也容易将自身带入原有的社会纠纷中。在多数自然保护区周边,除了官方的管理机构之外,来自宗族或者来自宗教的另外的社会构建也是当地社会的稳定支架,如果忽视其中的力量,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将长期处于游离位置而无法对居民有有效的改变,诸多宣传和保护工作将无法达到有效的成果甚至遭到原有社会生态环境因素的抵制。
在国内有部分NGO组织开始利用社区重构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利用有效的管理和手段改善当地的经济水平并以此引导向原有社会的上层导入生态保护观念或激发原有的生态观念,来自民间的乡约在不发达地区可能比法律更有效果,而法律对与原有评价体系的替代也会变得必然,但是普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仅仅让居民认识所有的条例那么简单。
原有生产方式与生态保护的对接:
自然保护区的成立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掠夺的返还,而这种返还的代价正由少数人承担;毫无疑问,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必然会与原有的当地的生产方式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建立的基础是对周边环境的最大合理利用,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基础则是以自然力并在适当的人工帮助下优化生物资源库和生态系统结构,后者对于环境的干预,要求处于极低的水平,在这种要求下除了轻量化的旅游开发和在远离保护区土地上的种植开发会被允许之外,当地居民很难再找到其他的收入路径。
居于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或周边的居民将不得不为环境保护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轻量化的旅游一般难以支撑起原有规模的收入来源,并且有由人居产生的垃圾排放亦会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产生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促使当地居民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和迁走部分居民都显得必要,而由此产生的巨额开支显然需要由全体公民支付。
自然保护区不同于农村地区,二者在能为人类提供的生存资源的限度上显然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建设方案必然包括生态移民这一项,这是我们对于不合理发展路径的补救,而不是可以勉强凑合的。
结语:在更大范围上将,为此轮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让步的地区多集中在偏远地区,在迟缓的发展背后这些地区无形之中为我国的自然保护政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实施也仅仅是一个补救措施,更大范围的生态保护实际效用需要在重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时体现,这样才可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1】

秦浩的社会生态学论文.doc

36 KB, 下载次数: 1

偏执是个好词

26

主题

542

回帖

622

积分

湖泊

积分
62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4-29 09: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好长~
下课回来看~
你看看天空和海洋.....

266

主题

2038

回帖

7948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7948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4-29 09: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话比较直接,大而空,至少没有实例说明

11

主题

228

回帖

222

积分

溪流

积分
222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9: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吹走眼中的沙


    不觉得,虽然语言过于正式,而且观点也谈不上首创,但是不至于没有什么内容,还请认真读读,实在觉得太空,我也不说什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1-11 10:08 , Processed in 0.03733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