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452|回复: 5

孙君:NGO的出路与公民社会的成长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924

回帖

2301

积分

黄河

积分
2301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6-7 13: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中国还不是一个公民社会,公益远没有成为一种社会氛围,NGO群体全凭着理想和责任在做事。像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等影响较大的NGO,它们的领导人有着很好的社会背景,不靠这个职业谋生。但如果公益事业完全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极其不可行,因为像这样的人太少,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要长期做,怎么生存?公益是国民义务,中国NGO的出路和公益事业的推进,需要公民社会的成长。


  一


  我做乡村工作至今已11年。在此之前,我在北京待了很长时间,经常参加各种论坛和会议。大家都在谈问题,但是渐渐地我觉得这样意义不大,因为对于基层来说,它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解决问题。那时中国的NGO刚刚起步,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人找到我,想让我帮他们画一些环保宣传画,从那以后我开始真正接触这个领域。1999年,我走进北京延庆县堆舀石村,开始参与“地球村”项目。


  1.堆舀石村试点的失败与反思


  11年来我做乡村工作的经历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从1999年到2002年做“地球村”项目,当时我是堆舀石村基地的负责人。这一步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再来看堆舀石村,项目就不成功。我做为项目负责人,那就是我做得不成功。今天,很多NGO实际上还在重复着这条路,就是说NGO在的时候,项目做得很成功,一切井井有序;但当NGO走了以后,乡村又回到了原点。我们在堆舀石村的那几年,该村的人均年收入从1600元增长到了3000~5000元,村里的垃圾分解、回收、资源化都做得很好,当时在国内影响也很大。而2002年我们离开以后,这种模式就不存在了。人们仍然在说它辉煌的那一段,却没人关注它很快又回到了起点。


  对于这个转变,我感到很痛苦,因为几年中那里的农民是跟着我们一步一步、非常艰辛地走过来的,最终却又被送回了原来的状态。我反思了很久,总结了失败的几点原因:第一,我们做项目的过程中没有传授一套方法给村干部和农民;第二,对农民素质的培养做得不够,没有把他们的理念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过来;第三,我们一直在按城里人的思路,本着“地球村”项目要完成的目标来做事,实际上我们是主体,农民是在围绕我们做事、为我们服务,所以当我们走了,主体也就不存在了。


  2.“五山模式”的摸索与形成


  带着对堆舀石村试点的遗憾,我想,有没有可能再找个点试验?我的第二步,把点选在了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五山镇的堰河村。做五山项目时,我非常清晰地知道谁是主体了——村干部和村民才是主体。而在农村做事,其实只要把家长(村干部)的工作做通了,村民基本都听家长的。我打过一个比方:对于农民来说,村干部就是亲妈,如果我们去了以后把村干部晾在一边,让县和镇的干部来管他们,就等于是把亲妈赶走了,给找了个后妈,那肯定不行。所以主体明确之后,我们就知道应该把自己放到什么位置——我们要做的,主要是制定一种发展思路;在想办法让这种思路落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辅助村干部来完成工作。所以,做五山项目时我们充分尊重了村干部的意见,所有事情都是由村委会先提出想法,我们再进行调整。这个经验非常重要。


  另外,在做“地球村”项目的时候,由于我们来自城市,所以我们是按照城市的理念来建。到五山之后,通过对那次不成功的原因的反思、剖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此我们开始琢磨,什么叫“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农村和城市最大的差距在什么地方?等等。边试验边总结,堰河村一步一步往下做,逐渐形成了“五山模式”。


  刚到堰河村,村干部就跟我讲:我们这个村多少年都是“望山山秃头,望水水断流,望人人发愁”;收入主要靠茶叶,但茶叶也不好卖,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说,你们要想把茶叶卖好,就一定要做一件跟茶叶没关系的事情——先把村里的环境卫生弄干净。因为当时的堰河村到处污水横流,简直没地方下脚,有的人家垃圾堆在门口,人都快跨不出门了,树也被砍得一塌糊涂。而茶叶与环境、茶叶与文明是不能分割的。村干部很怀疑,说:“卫生搞好了茶叶就能卖出去,这是什么道理?”我就让他把村里的人家排一排序,干净的排十户,贫穷的排十户,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结果一看,干净的人家经济情况都不错,而贫穷的人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脏”。我说,道理是一样的,你们村变干净了,就能跨入富裕的行列——第一年把垃圾问题解决,第二年肯定就会有人来你们村庄吃、玩、买茶叶,因为别的村都脏,只有你们这里最干净。他觉得我讲的有点道理,说那就试试看吧。我们与村民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选定先搞好垃圾分类。做垃圾分类还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让大家都形成一个共识——咱们村跟别的村不一样,家家都在为同一件事情忙,这种感觉在无形中就会让村民形成一种凝聚力。


  垃圾分类很快做了起来。刚开始村民很不习惯,但六七年下来已经做得非常好,不分反而不习惯了。每家门前两个桶,干垃圾、湿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桶里;可燃烧的垃圾如厕所用纸自己烧掉,因为这部分很少;干垃圾拉到垃圾池里,按纸、布、塑料等等分好,过一段时间就有人买走;湿垃圾还田,或者喂鸡、喂猪。这样村里就没有垃圾了。现在,堰河村刚会走路的小孩拿着垃圾就知道往哪个桶里放;选村干部的时候,村民们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须坚持做垃圾分类才选他。村里的妇女经常对不讲卫生的人说:你怎么和城里人一样,垃圾到处乱丢?


  由于树砍光了,山洪爆发把路、桥都冲毁了,所以修路修桥也必须提上日程。但那时正是三农问题最严重的时候,村里没钱。村支书问我,没钱怎么做?我说可以做。城市是一个用货币交往的社会,而农村是货币、人情、实物三种东西结合在一起交往的社会,正因为这样,在农村要完成一件事,它的成本运作三条线都走得通。农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什么都讲求公平。没钱,那就集资,家家都出钱、出劳动力,这样不就公平了?中央有文件,规定农民出义务工一年不能超过十个,我就跟镇委书记讲:农民搞自家门前的卫生,不准他出工,中央又不给拨钱,根本没道理嘛!镇委书记觉得我说得有理。于是由政府出水泥和黄沙,村民自己出钱、出义务工,开始整治村庄环境、修路修桥。2003年到2006年,堰河村每户村民出了260多个义务工,算起来得多少钱!在那三年里,政府基本没拨钱,完全是靠村民自己把事情干成了。


  村里一直没地方开会,所以村民想建一个大会堂。我跟他们说,一年不就开几次会嘛,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建一个房子呢?于是村干部就号召大家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举动:每家都到河里摸一块石头,往村中的一片树林里摆成一大排,以后开会就挑不下雨的时候来这里开,这里就叫“村人民大会堂”。会堂“建”好以后,中央领导和湖北省委书记来视察,也在这里开会。大家都知道堰河村有一个真正的“人民大会堂”,就是每一块石头代表一户人家,开会时大家就坐在石头上。


  很多人问我,你在五山做的工作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我自己认为是改良土壤和建筑梦想。因为土壤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土地破坏了,农民的生活也就毁了。堰河村从2003年开始,茶园就不用农药化肥,是中国较早进入了有机农业的村庄。我曾经说过,堰河村要做到什么程度,茶叶就能卖出大价钱呢?要蝴蝶、蜻蜓随处可见,清晨能听见各种鸟叫,夏天的晚上有蛙鸣、有萤火虫在人身边飞舞,这是城市人的梦想。这种情景在2007年就已经完全实现了。现在的堰河村充满了田园农村的意境,电影《茶色生香》就是在那里拍的。我去的第一年(2003年),他们的茶叶是三五十块钱一斤,第二年就卖到了1200元,现在是将近1980元,最贵的3000多元,还很难买到。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光给予还不行,同时一定要对他们有要求。堰河村建立村规民约时,村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他得、什么不该他得,我们都跟他们讲清楚,并要求他们遵守。现在农民上访的情况比较严重,但堰河村从2003年到现在,几乎没有上访的,连打架的都没有。正义感扶持起来了,邪恶的东西自然就下去了。


  总体上说,五山项目的第一阶段(2003~2006年)是做生态环境整治,先生活后生产;第二阶段(2006~2009年)是把茶叶做出品牌,边生活边生产;第三阶段(2009年后)做旅游,先生产后生活。可以说,这是把常态的发展模式颠倒过来了。当我们把生态做好之后再回过头来做工业,这时候的工业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少了很多污染。现在很多做茶叶研究、加工、销售的都到五山来了,台湾的一个太阳能公司把全村的路灯都换成了太阳能灯。堰河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生产方式的改善、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等,渐渐形成了“五山模式”。


  五山项目在2009年算是结束了,但当地政府希望我们继续做下去。当地已经换了三任镇党委书记,两任县委书记,两任市委书记,到现在依然和“绿十字”保持着很紧密的合作关系。“五山模式”目前来讲是成功的,但是它下一步的问题在于,“五山模式”主要还停留在堰河村的概念上,对周围村庄的影响不是很大,没有推广到一个镇。这和我们当初的定位有关:制定目标时只定了堰河村的小目标,而没有定五山镇的大目标,所以镇的建设落后于村。


  3.问安镇的新起点


  带着这个遗憾,2009年底我们又开始去做枝江市问安镇项目。从1999年到2009年,我们都是在村和组进行乡村实践,在农村工作时间长了,我们也形成了一些基本方法,于是就想做一个比“五山模式”更大、更系统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因为做项目,我们最关注的是它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光落点成功了还不行,如果不能复制,不能成为经验,价值就不大。


  问安镇的项目需要从生态系统、村民自治、文化教育、建筑艺术、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着手,是NGO与政府的一次全方位的合作。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镇如何做?我一直在考虑村与乡镇的区别。一个村大概是1000~5000人,而问安镇有4.6万人,100个村。过去我们面对一个个村,只要了解农民,教给村干部基本做法就可以了;而现在面对乡镇这样一个大得多的“系统”,要怎么办?过去做五山项目,是以堰河村的小目标为主体;而现在做问安镇项目,首先得定好全镇的大目标,然后再分解成小目标——这两种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前“绿十字”做村的试点只需要几个人,这回做镇的试点,难度、强度大多了,得多少人啊!别无他法,只能依托政府的力量,靠行政手法,用复制的理念,以点带面来推动工作。我们的设想是,借用党校的力量,把党校老师先培训一遍,由他们再培训村干部;我们只设定一个检查标准,而具体的检查工作交给组织部来完成。规划与设计由我们制定标准,规划城建部门根据标准,包村包组地推行。宣传部、学校和媒体侧重于造势宣传。此外,动员义工与志愿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这次“快餐式”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是第一次尝试,为此,“绿十字”也是第一次把十年的乡村工作经验进行总结,编写了一套培训教材,前后两个多月,改了26稿,最后定名为《农民参与下的新农村建设方法入门》,希望把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告诉大家。很多项目执行者不会说自己做得失败的例子,但我经常告诉我的伙伴:我们之所以能做到今天,是因为我们曾经历过很多失败,它奠定了我们今天的成果——不能说很成功,但起码算走得通。


  前些天枝江市委书记和问安镇党委书记跟我谈起这个项目,他们都觉得问安的起步很正,而且老百姓接受得很快,整个镇的状态非常好。可以预期,它会比五山项目更前进一步,虽然它肯定还会有问题,最后也未必就是完善的。


  二


  我是一个画家,画家的思想很哲学。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在于还原一个人既本质又简单的生活状态。因此对于我而言,我是把每一个农村建设项目都当作我的一个艺术作品来做。当然做的过程中,我不会忘了我的目标是建设乡村,是要让那里的村民安居乐业。


  每做一个乡村建设项目之前,我都是先把这个村按心目中理想的样子画好,也就是在村庄原貌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和美化,然后拿给村民们看:你们的村做成这样,可不可以?村民如果认为很好,想做,那我们就开始帮他们规划: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做什么,都写成文字,当然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和村民经常讨论。村民自己参与了讨论之后就会很有兴趣,自己家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要做哪些事情,就都有概念了。


  多年来的乡村工作中,我的几条基本经验是:第一,一定要尊重村民的想法;第二,对于他们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要有评估,不能超出他们的能力太远;第三,建设过程中尽量做到差异化,每一个村要根据它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设计一个适合它的发展模式,原有的历史文化元素保留,外加的元素尽量减少,这样村庄改造起来投入小,农民也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就不会瞎折腾。


  但是事情往往不那么一帆风顺,好的想法也会遭遇很多不理解,有时我们和当地政府、村民之间会弄得很僵。比如说在2008年,湖北襄樊南漳县的一个村购买了“绿十字”两年的服务,服务费一年30万,设计费七万。做了一年,我们和镇里、村里闹出了很大意见。那个村有很多土房子,有的已经有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保存得很完好。这样的房子在我看来非常漂亮,而且我认为它们的牢固程度、稳定性比砖房好,冬暖夏凉,抗震性也强。当然它们也有缺点,比如说老鼠爱打洞、爱掉灰、没有现代化的卫生间等等,但是这些改造起来很简单。当时这个项目的定位叫作“贫穷山区的新农村”,既然如此,就不可能像东部农村一样大拆大建;而且他们的这种建筑文化是很宝贵的旅游资源,很多人都喜欢看。但是,确实也要考虑到农民的要求,既然大家都想住新房子,那么我们可以把厨房、厕所改造一下,把屋子里面弄得现代一点。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我非常小心翼翼,尽量不动房子的主体,功能设计往实用上靠。但是村民不满意。他们喜欢艳丽的颜色,想把房子都贴上瓷砖,把木头的东西都换成不锈钢。我认为农村本来就是很宁静的状态,弄得艳丽、跳跃反而不好;贴上瓷砖就好比人穿上了雨衣,会很不透气。包括修广场,他们希望用大理石,我认为山里的石头、拆下来的旧砖都很漂亮,用它们就很好。这样,分歧越来越大。但是在建筑过程中,他们还是很严格地按照我的设计去做。我是个很认真的人,我跟他们说:既然你们请我来,那我是专家,我走了你们爱怎么建都跟我没关系,但只要我在这里,你们就必须按我的来。


  做了一年,他们觉得我们建的房子、广场不好看,没有达到领导的要求,也没有达到农民的希望。农民说,你看别的村起的一排排新房子,多整齐、多漂亮!政府也觉得广场看起来档次太低。他们认为没花多少钱就是档次低,而不知道材料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颜色本身没有美丑之别,只有用得合不合理。我说:如果我今天做出了你们想象中的建筑,十年以后你们就会骂我,因为那肯定不是一条新农村建设的路。我是宁愿不合作也一点不让步的,这样一年后我就离开了,大家搞得也不开心。


  但是前些天,他们镇的副书记打电话给我,说过去的一年,在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评比中,他们这个村的项目点在全省排第一,很多专家、学者、设计院去看,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所以他们觉得还是我的理念对,想再跟我合作。由于中间停了一年没合作,他们的项目已经取缔,所以我没有答应。第二天镇党委书记又来电话,我还是没有答应,“绿十字”每年只批准一个项目,要合作只能重新申报,能不能批还很难说。


  在做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非常多。我认为不能因为基金会或政府的不认同,我们就放弃自己的正确和专业。只要是对的东西,早晚会得到认可。


  三


  虽然做了多年的农村工作,但我觉得对于这个领域,我的身份是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因为我既不属于三农这个口,也不属于社科院、中科院这个口,甚至我都不觉得自己跟NGO有多大关系——有没有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要做好。我一直认为我只是个画家,因而我在看问题、做事情的时候,完全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当然,“绿十字”本身是个NGO,它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NGO一般都在工商部门注册,在民政部门注册很难,所以我们比较幸运,可能是因为政府认为我们做的事挺好。“绿十字”是一个与多项边缘学科合作的组织,我们的乡村项目不单一做环保、垃圾分类,而做系统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建房子,农民自治体系和村委会的建立,旅游,环保等等。现在基本上是政府购买我们的服务,我们和基金会的合作很少,因为政府的项目做的过程中能从大局考虑,人才多,资金量大,宽容度也更高。


  近几年来,找我们合作的地方政府越来越多,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形,“绿十字”不会走下坡路。但是我不想把“绿十字”做得太大,怕陷入太多的行政管理中。“绿十字”至今只有几个人,接的项目也很少,一到两年才批准一个项目。


  说到我今后的打算,由于对我而言,我是把每个乡村建设项目都当作画画,它是我的兴趣,所以很难说将来会不会终止。很多专家学者跟我说,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你从你的视角产生了很多新方法,这些东西值得推介给大家,尤其是推介给政府,所以你应该更多地做培训。现在,我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做培训,我最近在编六本书,里面有论文、方法、随笔、经验、调研等等,准备用作培训教材;同时也请了一些专家在做培训教材。之所以转向做培训,我也是想慢慢淡出,若干年后脱离这一行。因为我不是特别想在这个领域做太长时间,毕竟我是一个职业画家,我希望有一天还是能回到我的画室。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在中国做环保、公益事业确实太累,尤其是草根NGO,太辛苦!严格来说,中国的国民素质还没有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会氛围,NGO实际上就是“高级乞丐”,处在一种非常弱势的状态下。我们不能得罪项目的管理者,如基金会。中国的基金会管理是比较脱离现实的,很多时候资金量少、要求高、项目设计不便于操作、目标定位不清晰。比如说有的项目,基金会要求就只做半年和一年,你说一个农村项目,没有三年怎么能做成事?最起码也要两个春天吧?再比如说项目执行期间,有时基金会就不给NGO房租、餐费,或者不给买保险,那NGO住哪里、吃什么呢?国家规定所有社会人员必须有保险,打工的都有保险,有一些基金会却不给NGO买保险,是什么道理?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有的基金会规定,出租车票不能报销,买东西都要有电子打印发票,手写发票不能报销。灾区那个时候哪有公交车?走到项目点可能得两天,不找个车怎么过去?连电都没有,买东西哪来的电子打印发票?基金会觉得自己没法跟捐款人说,你捐的钱中有一部分要让办事人员去打出租车,那样捐款人会不愿意。我们的国民在捐款时想得很简单:你们要把钱直接给贫困人群,不允许拿去做办公费用。但是找到那些贫困人群得花时间吧?找到了,还得考虑这笔钱怎样合理地用吧?没有办公费用怎么做这些?所以,一方面捐款人不愿意,另一方面基金会又不能很好地了解、帮助、体谅NGO,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很大的弊病:在辛苦的状态下,NGO可能就会做出违规的事,把自己带到一个非常不好的状态。你让它开发票,它没有,项目又要做,于是开假发票充电子发票之类的事就出来了。如果让公众知道了,会怎么看待NGO,看待公益行业?


  而政府呢,总认为NGO有很多问题,会给它找麻烦。NGO也招不到人才,好不容易培养两个人才,又常常被基金会挖走了,因为人家给的工资高。中国的基金会严格来讲不是在养着NGO,NGO就像一个农民,只是在不停地干活,而没有一个被培养的过程。谁去培养中国的NGO?


  所以,中国的NGO面临的困难太多,它本身有来自政府的压力、资金的压力、人才的压力,另外还有家庭的、社会的各种各样无形的压力。你说不做公益会活得好好的,干嘛要去受这样的罪?像我们这样一群人,是凭着一种理想和责任在做事。时间做长了,自己也会觉得很寒酸,没什么意思,甚至还会怨恨:大家都不做,干嘛要我做?做公益本来是很崇高、很开心的事,最后要把开心的事做得很心酸,何苦呢!所以很多企业和有钱的朋友想做NGO,我都劝他们不要做,因为他们没有做好准备。要想做这一行就一定要像僧人一样有“出世”的境界,不然做了一半会抱怨公益,坏了公益的名声。


  等什么时候中国真正成为了公民社会,NGO做起来可能会很轻松。像西方社会,它有一个很好的两五制,就是公民把时间的5%和收入的5%都拿出来支持公益,这样,做公益成了一种国民义务。而中国的NGO和基金会的合作模式,如果公民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么做NGO就注定是个苦差事。


  但是,我们当然不能说现在中国这么多NGO所做的事情都是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因为总会有一代人要率先去做,我们实际上是作为先驱者,走到了这一步;然而走得很不甘心。我来北京以后,把买房的钱、卖画的钱全都做公益了,以至于朋友都说我脑子进了水,问我想干嘛,这又不是我的事情,而是政府的事情。所以我不大愿意待在北京,人家老说,说多了我心里也会恼火。


  中国现在的NGO中做出了较大影响的,像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等,它们的领导人包括我自己,都不是靠这个职业来谋生的,我们本身都有很好的社会背景,不存在生存的问题。但是如果公益事业完全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那是极其不可行的,因为像我们这样的人太少。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果要长期在NGO做,他怎么生存?整个中国NGO的发展,就处在这样一种特别艰难的状态之中,即使来了人才也只是在这里过渡和感受一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没想过要永远做下去。


  中国的每一个NGO把自己的历程写出来,你看了肯定都会流泪。中国NGO的精英分子能够做到今天这样,他们是最了不起的中国人——我是这么认为。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却选择了乞丐式的生活,他们是高级乞丐,但生活中他们是最需要也最看重尊严的人。



  ●孙君,画家,民间环保组织“北京绿十字”主任。
此号已被删除

122

主题

1924

回帖

2301

积分

黄河

积分
2301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3: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NGOCN上的一个留言
其实,最根本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和计划时代的慈善、公益思想和理念在作怪!
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什么伟大的“雷(人)锋精神”?诸如此类的“被神化”人物结局不是悲惨人生就是英年早逝! 让国人只有景仰却不能认同,更不敢效仿! 有尝试者也非主流被视为另类或有病...。这些思想和理念严重地影响着NGO的生态,造成了文中提到的乱象或困境。

   这些思想和理念在NGO圈内和基金会的人的思想里就没有残留吗?...

  公民社会的形成首先必须有公民意识或自觉意识的公民,而非“臣”民!而后由这些公民自发或被发而起的草根机构, 慢慢多起来了也托起来了\"一片公民社会的天地\"! 所以公民社会的基石是大量的草根机构来铺垫和成就的!作为公民社会的基石大量草根甚至绝大多数在册NGO还在纠结着是“要使命还是活命”时候,基金会和资助型机构不会“雪中送炭”,他们要的是“锦上添花”!这也是一些机构快被“撑死了”而大部分确在“挨饿”或快被“饿死了”,还没有“死”的也是百般无奈“被逼”做些“假帐”抠出点“饭”钱!还谈不上给“能活的有尊严的工资和福利”来吸引人才和更专业化。而更有胜者便“有奶就是娘”,自己所倡导的什么“使命、价值、公信力”呀全都抛到了脑后!这也更助长了某些基金会和资助型机构的“嚣张气焰”!...

    所以解决之道,除了要在社会上肃清那些过时了的中国传统的和计划时代的慈善、公益思想和理念中的“糟柏”;还需我们这些所谓“先行者”们消除“残留”、认真反思、走出怪圈,示范起“公民社会”!   

几点说明:1、请务对号如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上述只从一个角度的观察,决非是刻意“全面否定”;
             可以写的正面的比上述还多,你我大都“心知肚明”;
          3、欢迎拍砖,一起来探讨、解构“江湖”怪圈,寻求解决之道!
             如觉有必要或可能,我们可以免费提供会议室及茶点。
此号已被删除

66

主题

1186

回帖

1185

积分

黄河

积分
1185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6-7 13: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经典材料,学习,谢谢!
来自:美丽的桂林,八桂大地的广西。坚信:态度决定命运,知识改变命运!From:GuangXiGreenAlliance 广西绿色联盟E-MAIL:gxlslm2006@163.com (绿盟)        

36

主题

1150

回帖

1288

积分

黄河

积分
1288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6-7 13: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之后想不到很合适的发言,先留下,再思考思考。。。。不过该文的观点很值得大家去讨论及深思

122

主题

1924

回帖

2301

积分

黄河

积分
2301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3: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小熊


    是啊  我看的时候也很触动 讲了很多NGO人的心声

83

主题

630

回帖

959

积分

黄河

积分
959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1-4-8 15: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篇十分值得阅读的文章
uitimes@200722100113.jpg
VJ—Visual Jockey(视觉骑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4 00:22 , Processed in 0.04100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