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沛:低碳社会呼吁更多“绿驼铃”
2010年7月19日 荆楚网
联合国和平大使、著名环保社会活动家珍·古道尔的这句话被印在一张招贴画上,悬挂在“绿驼铃”办公室的墙上。徐定艳和她所在的“绿驼铃”以及众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坚信这句话,并在过去几年里一直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影响着周围的人。(《甘肃日报》2010-7-16)
低碳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呼吁,一种方向。不过,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惯成自然的做法,只图自己方便、眼前方便的惰性,让我们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做法,常常远离低碳,跟低碳背道而驰。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大声疾呼,身体力行。而“绿驼铃”就是其中之一。它草创于2004年底,2007年登记注册,是致力于西部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个草根民间组织。天天吹响低碳的“绿驼铃”之声的,只有区区5名专职工作人员。但是,一个组织的作用,影响,对社会的贡献,关键的并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组织内容的所有成员,是不是都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分激情,能够兢兢业业地从事自己选定的事业,采取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开展工作,并且对自己倡导的内容,不仅呼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更是首先从自己做起。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绿驼铃”,这个大西北的低碳鼓吹者与身体力行者,无疑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为了让低碳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性动作,他们绘制“绿地图,发起“绿色出行”项目。在不同的场合会告诉不同的人:践行绿色出行,并把绿色出行理念传递给10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为了让这样的理念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为了让这样的行动不会变成空口号一个,他们通过“绿色出行——碳减排计算器””推广活动,志愿者们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为人们计算不同出行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中的碳排放量,提醒和引导人们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减少碳排放。有了如此生动鲜活的数据对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具有说服力,使预期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得以实现;同时还与当地社区合作,在社区幼儿园开办环保教育课;利用社区宣传橱窗,制作环保宣传海报;搞厨房垃圾堆肥实验,创建绿色社区。而他们自己,也绝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角色,而是希望别人去做,自己就先模范地做到,因此,在内部,他们实行弹性了工作制,以避开出行高峰上下班,家住得近的步行或骑自行车,远一点的坐公交车。办公室被精心设计成一个绿色家庭示范点:室内设立分类垃圾箱,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在水龙头、开关等位置张贴提醒标志,节水节电;创办以环保为主题的图书音像室,设立环保活动展览展示区,对环保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开放,宣传环保;用废旧纸箱制作展示柜,陈列环保书籍和文件资料;办公室不配备一次性纸杯,有客人来,一律用玻璃杯……一点一滴,每个细节,都充分展示出这个组织的宗旨。如此的做法,其模范的带动示范作用自然是巨大的。
任何一个民间组织,开展这样一个对社会有着无限益处的公益事业,各种限制因素是无处不在,各种困难都是外人所难以想象的,但是因为他们执着于这个事业,所以,他们总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将工作做得最好,希望低碳成为人们行动的一个自觉指针。
我们的社会需要低碳,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千千万万的“绿驼铃”来吹响低碳的号角,让它吹绿我们的整个生活。只要他们不懈地努力,类似“绿驼铃”这样低碳的星星之火,一定很快成为燎原之势,但,要让这成为每个人的一种自觉行动,还需要每个人都不要当旁观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