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592|回复: 2

【背景资料】何为350?

[复制链接]

56

主题

40

回帖

178

积分

溪流

积分
178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0-19 01: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全球变暖这个问题上,有三个简单的数字是需要你牢记的。从人类出现到200年前,我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 275ppm(ppm指百万分之一)。这是第一个数据。处于该比例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地球可以接受的,一旦超出,地球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就像太空一样。在大气中,我们需要碳来完成一些基本的活动,但是应该需要多少呢?十八世纪的时候,人类开始通过燃烧煤、燃气和石油来获得能量和物品。从刚开始的缓慢上升到现在的迅速提升,大气中的碳含量从此不断上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活动中,如开灯,烧饭或者制冷制热,都需要燃烧煤和石油来获得能量。而在此过程中,也向大气排放了二氧化碳和其他其吸热气体。

    第二个需要你记住的数字是 390.如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 389ppm,这个数字也正在以每年2ppm的速度迅速增长。科学家称该数字已经过高,390ppm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地球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高。我们马上会看见对于人类灾难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将遍布世界——供全球亿万人口饮用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喜欢在温暖地区生活的蚊子,正在更多人口稠密地区繁殖,传播它们所携带的疟疾和登革热;干旱天气则变得习以为常,使得许多地方都难以种植庄稼。在澳大利亚,就曾发生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干旱。海平面也开始上升,科学家警告说海平面将在本世纪增高数米。假如预言发生,地球上的很多城市、岛屿国家和农场都将被海水湮没。另外,这些影响都将加深现在资源紧缺地区的矛盾,使安全问题不断恶化。然而北极圈似乎正在像人们传递一条讯息——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科学家们之前的预测。在2007年夏天,北极冰冠的总面积已经减少了40%。而科学家相信在2011到2015年间的夏天,北极冰川将彻底消失,这比几年前科学家预测的数字要早了 80年。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地球是否在变暖,而是假如我们继续进行碳排放,地球会在多久的将来变得不适宜居住。

    鉴于这些日益严重影响的不断报道,世界最顶尖的气候专家修改了二氧化碳最高安全浓度至 350ppm:这也是二氧化碳三部曲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数字。这是一个安全地球的二氧化碳浓度上限。在二十多年前,是一名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叫做詹姆斯·汉森的科学家向全球政要了发出了地球变暖的警告。在他的讲话中提到了数字 350:“假如人类仍旧希望居住在一个可以发展文明的星球上...根据现在各种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和相关数据,我们必须将二氧化碳浓度从 390ppm降至 350ppm。”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并非妄想。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停止挖掘含碳能源,停止燃烧这些能源。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停止燃烧大量煤,转而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这种做法也为南半球国家提供了一个公平发展的平台。我们需要把现有和新的基础建设(包括楼房、交通、工业)无论一个小碎片到还是大工厂,都做到高效使用能源。

     假如我们可以迅速减排,并保护我们的天然碳能源不被消耗殆尽,那地球将会把一些多余的碳从大气层中排出,而我也会恢复到一个安全的水平范围之内。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提高农林业技术,我们将回到世纪中期的 350ppm。但是我们在高于350ppm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有可能看到更多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气候影响。

15

主题

172

回帖

0

积分

黄河

积分
0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0-19 12: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早一点看到这种总结就好了~~以前只是在350的官网上边翻译边猜的零碎的理解了一些~
对于过去101010也会有更好的认识~~
记得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课上~老师也在强调碳的问题,从而讲到低碳的兴起······
呼~纠结于怎么自我升级~然后怎么升级宣传活动······

220

主题

2099

回帖

2714

积分

黄河

积分
2714

优秀斑竹奖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0-11-4 18: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390变到350!350是地球所能承受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最大值!懂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9 13:19 , Processed in 0.0290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