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江 江 豚 调 研
现状和保护对策探究
单位:安徽大学
协会:安徽大学环境保护协会 [blockquote]摘要:
长江江豚系江豚种群的亚种,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目前存在数量不足1800头,且成每年7.3%的速率递减。江豚生存前景堪忧,主要面临来自长江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威胁。此次,安徽大学环境保护协会赴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和安庆市江豚观测点开展的调研活动主要为了解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保护措施、农业和渔业带来的威胁等方面。
关键词:江豚、调研、生存现状、威胁
调研背景:
江豚介绍:江豚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长江中现存唯一的淡水豚(长江流域另一种淡水豚——白鳍豚已经宣告功能性灭绝)。江豚通常栖息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在热带和暖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存在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长江等水域。江豚是对海水、淡水均适应的小型豚类,在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它们的存在对研究鲸的进化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意义。江豚的价值很高: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油脂是治疗烫伤的特效药;另外它还有较大的观赏价值。
生存现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江豚目前面临的生存现状十分严峻,其数量已不足两千头,而且仍在继续下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江湖淤积、食饵减少等给江豚的繁殖与生长带来了威胁。加之,滥捕对亲豚和幼豚杀伤力极大,导致长江、洞庭湖江豚资源锐减。因此,加强江豚资源保护刻不容缓。目前虽已将江豚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尚无其他配套保护措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江豚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约2700头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800头,于是江豚资源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7月18日和7月21日先后二次对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访谈活动,由保护区富有经验的几位研究员为我们做出了解答。涉及的问题包括“保护区内长江江豚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请问保护区夹江可以容纳这么多的江豚吗?”“保护区内夹江的江豚种群是由先前迁地保护的数只江豚生育而来,种群继续发展下去,是否会存在近亲交配的可能和威胁”等问题,研究员也是直言不讳的告知我们“就现在的情况看来,保护区夹江内可以维持的的江豚数量约为30只并且存在会产生近亲交配的可能。在保护区江豚达到一定规模,近亲交配已经不能避免的时候,将在夹江内出生的二代江豚或者三代江豚放归长江。同时,在长江内捕捉新的野生江豚投放在夹江内,通过此种循环维持夹江内的江豚基因库的多样性。” ,“长江江豚现在存在的最大威胁时什么?”
研究员解释江豚的生存威胁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1、渔业资源的减少,江豚食料骤减,进食变得日益困难。
2、长江内航运业的发展,巨大的螺旋桨等机器设备极大的干扰了江豚的声纳系统,声纳系统是江豚捕食鱼类的最重要工具
3、大型水利设施的建造,阻隔了长江江豚的洄游,不仅限制饿了江豚的生存空间,更是阻断了长江江豚的种群基因交流。
4、长江不断恶化的环境,成为江豚生存的另一威胁,这样的恶化主要来自于江岸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
其中,对于江豚而言,最大的威胁应属长江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渔业资源的枯竭来自不同的原因,包括长江渔业的作业方式错误,尤其是电捕鱼或者迷魂阵等不适宜的捕鱼方式,极大的伤害了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对于渔业活动监督不力,长江本身的环境恶化也是原因之一。在野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减少的背后是一连串的环境难题,是整个长江水质体系着整个大背景的环境问题。
以上提及的四个原因属于江豚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1】、不合理的捕鱼作业方式、从事渔业人员的增加、政策落实不彻底等造成了长江渔业的急剧下降。长江周边生活居民增多,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也日渐凸显,成为继长江周边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大隐患。于此,同时周百年农业生产带来的农药和化肥残留对江豚的生命和生存环境已经造成了影响。2004年洞庭湖发现五只江豚离奇死亡,调查结果显示“3、4月份当地为了消灭钉螺和蝗虫,曾经大面积向洞庭湖播洒过农药,时间上和这次江豚死亡事件基本一致。”
【2】、2008年04期《海洋环境科学》报道一篇文章《北部湾海域江豚体内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含量及分布》,该研究也是荣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加之,水利工程的修建阻隔了长江江豚的洄游和江豚种群的基因库交流。“三峡水库开建后,江豚被迫改变巡游线路,大量集中进入洞庭湖水域,随着航运业发展,江豚被船只刮伤的几率大大增加。”
【3】、航运业的发展使得长江航运拥挤,不仅仅是简单的挤占了江豚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因为螺旋桨等原因造成江豚撞击受伤和死亡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往年的报道中可见一斑。当然,不容忽视的是航运中马达声严重影响了江豚的声纳系统,造成江豚捕食困难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昨日,由烟台大学鱼类、水生生物病害等系的5位学者对江豚死因进行了分析,已初步断定:江豚死亡是被撞击所致。江豚的嘴里淌着殷红的血,首先否定了被污染所致死的可能。从其体型、头部的6处裂痕和身体多处的伤痕分析,可能是其在近海遇到高速运行的船只相撞造成内脏破裂而亡,而且不止撞了一艘船只。”
【4】、 在所有的直接原因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合——社会关注度。江豚数量减少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社会关注,欠缺对于江豚保护的根本性措施。在现行的措施实施的年内,长江的环境恶化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甚至未能停止这种恶化的脚步,充分证明现行的保护措施还是存在漏洞和缺陷的。设想,如果现在长江内遭遇此种命运的是白鳍豚,放在针对白鳍豚所具有的社会关注度上,一只白鳍豚的死亡也足以让舆论的焦点被集中放大在死亡的原因和内幕中。此时,增加的压力将有可能推动现状的发展。难倒仅仅是因为江豚还未达到灭绝的地步吗?但是,真的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谁能为这样的结果买单?谁能力挽狂澜,拯救那时的江豚呢?
引起更大的社会关注度,媒体和政府的作用至少在目前未能获得最大的效用。媒体引导者大众的舆论,政府的政策引领着现实的前进方向。充分结合二者的力量,将能够有效的改观现状。但是,在现目前的情况,即便是身处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铜陵市民也却还有很大部分混淆了江豚和白鳍豚。
调研结果:
调研过程中,年迈的老渔民告知我们在以前的长江边,每每到风雨将至的傍晚,江豚便迎风浮出水面,数以百只的江豚黑压压的出现在江面之上,江面看起来都显得是黑色。但是,在现如今的长江中,即便是终年和长江打交道的渔民,在一年的时间内也大概只能看见江豚数次。短短数十载的时间,失去的却是存在了超过数百万年的生物,白鳍豚离我们远去,江豚正在走远。难倒这不应该被阻止吗?
长江渔业存在已久,但是却从未出现现在的状况。长江渔业资源正在急速下降,一位富有经验的老渔民告知我们,在从前,回来的时候至少也是收获20余斤重的收获。但是,眼下可以收获8斤左右的鱼已经是不错的收获了。在调研中,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渔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低矮的房屋,破旧的渔船,终年在江面上打拼。但是,却不能得到改观。
纵观现在的渔业现状,减少的渔业资源体现在数量上和种类上的双重减退。种类上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一些珍惜的渔业资源因为种群数量本来就比较小,已经在过去的渔业争夺战中成为牺牲品,或是消失或是种群数量极低。在调研中,不断有年迈的老人向我们提起曾经很珍贵的鲥鱼,一位快七旬的老人向我们说起现在的自己还记得当年尝鲥鱼时的滋味。
但是,鲥鱼早已经灭绝了。长江鱼类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现在长期的不合理的捕鱼作业造成的。迷魂阵和电网捕鱼在当地的捕鱼业种依然存在,在小组外出调研过程中就曾经亲眼看到白天有渔民电网捕鱼,这极大地伤害了长江内的幼鱼,极大的影响了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政府政策在贯彻时不免也出现漏洞,周边的居民反映在禁渔期内依然有部分的渔民外出捕鱼。同时,针对政府在捕鱼期投放的鱼苗,渔民也是不加保护地捕捞。因此,造成了长江渔业资源的回复严重受阻,长江渔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地保护。
长江环境现状更是成为了周边居民热议的话题,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相信跟你说明近年来长江的环境变迁有多么严重。在调研中,铜陵市大通镇的当地居民不断跟我们反映的是,在上游的青阳县内化工厂借助青阳河,向长江灌倒工业污水的事实。在大雨时节,河道内河水高涨,化工厂便借助这样的时机借助青阳河向长江倾倒污水。同时,在调研期间,我们也是亲眼看见从长江上游漂过来成片死亡的育苗。看着那不断向我们漂来的成片鱼苗,想想现在长江内的渔业减产和渔民生活水平那么低,不禁让自己陷入一种沉默的思考中。同样,周边村名的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地向长江倾倒,成为另一个重要的长江污染源泉。
兴修的水利工程将长江,这条曾经的东方巨龙分割成好几段。研究认为,这些工程在为长江流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尤其是鱼类资源产生很大影响。大型水库、三峡发电站等水利设施不仅仅是阻隔了长江江豚的洄游,挤占了长江江豚的生存空间,也是在一定意义上将长江江豚种群的基因库交流成为难题,引起目前已经相对狭小的种群内的尽情交配的可能性增加。当然,由于这些水利设施带来的长江内的渔业资源发展威胁也不容忽视。鱼类是长江江豚的主要食料,但是现在却在不断的缩减。因为水利设施的修建,大大地影响了长江鱼类的洄游,也影响了鱼类本已适应的长江大环境。甚至可能影响鱼类的捕食和繁殖,造成渔业资源萎缩。
在调研的数天内,我们亲眼看见繁忙的长江航运,想起曾经看见的长江航运的盛况。航运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却也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在航运业发展的现在,不仅仅是将长江内的大环境破坏,无论是水质或是河道。因为马达,对于江豚更是极大地影响了声纳系统的使用。螺旋桨的破坏性已经开始逐渐成为江豚死亡的威胁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许我们不能不考虑的是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保护区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支持,无论是访谈或是参观都为保护区管理局添了麻烦。同样,我们很欣慰保护区的发展规模和工作。铜陵市淡水豚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管理范围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三江口至繁昌县荻港镇,总面积约30871公顷,主要负责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等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保护区核心区位于大通镇和悦洲的夹江,主要围绕江豚开展饲养和研究工作。
在现如今,保护区工作处在一个过渡的时期,有简单地饲养和研究向保护转换。将江豚的保护工作拓展至夹江之外,将保护区外围的江豚纳入保护范围。保护区具有经验丰富的研究员,与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等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成立时间更是处在国内江豚保护工作开始之时,保护区的工作优势明显。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保护区的规模和资金未能跟得上保护区应该有的发展规模。在研究领域缺乏先进的设备,对周围更大群众的环保教育功效发挥并不完善。保护区应该迎接环保潮流,面对长江江豚生存危机的机遇和挑战,更大的发挥作用。
思考:
长江江豚生存危机的背后是一连串的环境难题,是涉及长江整个大背景的环保问题。维持江豚种群数量绝对不能是通过迁地保护可以实现的,就地保护也因为存在的困难和实际效果往往不能被充分的发挥。
结合调研过程中的感受和学习,笔者提出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策略。
治标:以迁地保护为保障,就地保护为根本。“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扥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通过迁地保护,可以深入认识被保护生物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和进化关系、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规律,从而为就地保护的管理和检测提供依据,迁地保护的最高目标是建立野生群落。”,“就地保护(英:In Situ):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予以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区是实现这种保护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以迁地保护为少数的种群个体提供受人工保护的环境,以就地保护为更多的种群数量提供保护。迁地保护可以再短期内维持和增加一个种群个体的数量,但是很难维持下去。因为迁地保护的种群在继续繁殖时终究避免不了近亲交配和无法适应野外环境等难题。同样,就地保护在短期内很难产生积极的效应,将种群数量提升一个级别。但是长久看来,种群数量的多少最终还是决定于种群的绝大多数的个体。“长江江豚五头以下的集群占多数,大规模仅出现在特定的江段”,“野外考察常发现数只江豚在回流区、撒网水区、夹堰水区觅食”。将就地保护的视角定位在这样的特殊位置,就地保护的胜利才是保护濒危物种和整个大环境的胜利。结合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特性,二者相互配合。
重回文章开始时提及的问题——社会关注度。调研过程中,有喜有悲。喜在于调研对象对于环保的了解和支持,悲在于群众对于环保行动参与的冷漠。说说环保的大道理,大家都可以提到几点,说说大家的环保行为却总是缄默着。笔者认为现在的环保大众是“知于心,止于行”。环保俨然成为口号的形式,还不能成为一种“敏于思,利于行”的行动。因此,在环保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何不将环保的可实现性作为第一位呢?为什么不在宣传环保的同时,让环保的行为成为一种居民生活得习惯?
让环保脱离口号,让大众参与成为第一要素。江豚的保护不在于多少人知道这种物种,这只是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更多的人携手保护。
江豚的未来掌控在我们手中,我们的命运寄托在江豚身上。因为江豚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江豚问题,背后牵扯着的是更多的环境难题,是现在整个大环境的环保囧途。
致谢:
铜陵淡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安徽大学校团委
青国青城项目大赛主办方(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达尔文自然求知社)
安庆市复兴镇政府
安庆市复兴镇海事局
安庆市复兴镇渔业局
[/blockqu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