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猎杀的候鸟。偷猎者把天鹅称为“白货”,大雁称为“黑货”。
陷入天网的候鸟,越挣扎网越紧,只能坐以待毙。
涨水时坐船布下天网,枯水季的深夜或凌晨捡拾候鸟,猎杀者在鄱阳湖中俨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天网”惊动直升机
猎鸟者在鄱阳湖中俨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天网”已广为人知,这种当地捕杀候鸟的工具,由丝网制成,高达四五米,通过用竹竿竖立在候鸟的栖息地中。
涨水时坐船布下天网,枯水季的深夜或凌晨捡拾候鸟,猎杀者在鄱阳湖中俨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次深入湖区的江西省新建县野保站护鸟员黄先银痛陈,就他所见,在新建县及周边地区,天网最多时有一百多张,深入湖心。
此言不虚,
本报记者在鄱阳湖的沼泽地一路行来,湖中随处可见“天网”,短则数百米,长达二三公里。 “新建县不过是鄱阳湖很小的一块,永修、星子、都昌、余干等沿湖各县的候鸟更多。”中国林科院鸟类专家钱法文说,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鄱阳湖候鸟,天网总是禁之不绝,闯入视线。 多位当地知情者证实,捕鸟者选择下网的时间,多为雾天或月光黯淡的时间,由于能见度不高,小天鹅等候鸟在飞行中,往往迎头触网,“头先入网,然后是翅膀被缠住,越挣扎越紧,坐以待毙。”“其中大雁、天鹅值钱,不管死活都会被捡走,剩下的小鸟则任其自生自灭。”12月2日,黄先银指着湖中一堆业已死亡的小鸟解释说。“我们已经开始行动。”12月3日,江西省林业厅办公室副主任谢玉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说话当口,由江西省森林公安局、省野保局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带队组织的3个督导组,已经奔赴沿湖的上饶、九江、南昌三市的鄱阳湖区,清除湖区捕鸟的天网。
从天上到湖面密布,不留候鸟一丝生的缝隙
作为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栖息着大量的白鹤、鸿雁、小天鹅等保护动物。“候鸟每年都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中国林科院鸟类专家钱法文说。
“天鹅成为鄱阳湖候鸟中遭遇捕猎最严重的受害者。”黄先银说。鄱阳湖的天鹅正式学名为小天鹅,出生于夏天,初秋10月一过羽翼初成,就要跟随父母开始数千公里的长途迁徙,最终抵达鄱阳湖。
9月末10月初的鄱阳湖开始进入枯水期,退水后丰富的水生植物,湖中的蠕虫、螺类和小鱼成为小天鹅猎杀者免费的诱饵。 而致命的猎杀手段,除了“天网”,还有毒饵、地钩等多种名目,从天上到湖面密布,不留候鸟一丝生的缝隙。
毒饵,通常是将剧毒农药“呋喃丹”拌进稻谷,然后拌上沙子而成,撒落在候鸟栖息地里。黄先银指着脚下死亡的豆雁说,“吃了肯定死,天鹅要是吃下,头就会直接栽进泥里。” 传说中的“地钩”,则更为骇人。这是根系有多只铁钩的长绳,悬浮于水面之下。游弋的天鹅一旦触及,就会触发机关,越挣扎钩子越多,最终被利刃穿身而亡。
黄先银还介绍了一种用强光照射的捕鸟办法,“强光灯光线很强烈,天鹅被照傻了,只能束手就擒。”
家在鄱阳湖边上的王海平,曾回忆过捕鸟最疯狂时的见闻:就一个晚上,捕鸟者打下了四五百只候鸟,“一晚上通宵不停地叫,声音很凄惨,跟平时的叫声完全不一样。”
在沿鄱阳湖各地,内订、捕捉、运输、贩卖、售食,一条有关天鹅肉的产业链形成已久。“在2005年,(南昌)酒店都有得卖,原来都是半公开。”新建县昌邑乡综治办主任陶绪镜承认。2005年之后,因国家对候鸟保护的关注度提高,这条产业链从此隐入地下,最终成为外界难以触摸的秘密。
杨开文说,即使乡里组织了力量,但盗猎者来往自由,在船上行走,在湖区中的机动性太强,很难抓到。“湖区这么大,我们只能通过播音喇叭多宣传,尽可能让昌邑的老百姓从利益的驱使中走出来。”陶绪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