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中国少年铁血军
现在中文网上流行“编各种故事”,有的编成寓言以讽时政,这还行可算是常见文体之一;有的则编历史故事,把史实进行剪贴拼凑,这就值得严肃的读者仔细辨析了
Posted Sunday, May 14, 2006
E-mail this page Printer-friendly page
对于在前线与日本鬼子血战经年的赵侗及他的母亲赵老太太来说,民国二十八年三月一日(1939年3月1日)是一个特别令人高兴的日子,对蜗居在西南有两年的国民政府和重庆人来说,这一天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 赵侗和母亲,分别就抗战作了激动人心的演讲。
从国民政府最负盛名的中央通讯社历史照片资料库中,我们可以见到赵侗和母亲演讲时的当日风采。
赵 侗,曾经先后担任华北国民抗日军司令、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五支队司令之职。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我还没有找到一份完整而详细的有关赵侗将军的 资料介绍,至于其母亲赵老太太,也同样缺少资料翔实而且令人可信的历史资料。只是近日来,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一篇《还原抗日女英雄双枪老太婆》对赵侗和其母 亲(此文称赵侗母亲为“双枪老太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但是对于这篇文章,其涉及到的历史事实细节及文章的立意和结论颇令人怀疑,我将在下文中加以分析和评论。
现在我还是先将我检索的相关历史资料呈现给读者们,并且据这些历史资料所记载的史实,为大家描述一下历史上的赵侗将军和赵老太太。
1939 年3月前后,赵侗和母亲在当时国民政府临时首都重庆的活动,是非常轰动的;一方面是后方的军民非常需要前线清新而有力的风来刺激一 下逐渐麻木的神经,另一方面,赵侗将军之临国都的新闻,已经被作了有力的宣传。在当时,吴祖光所写的处女作《凤凰城》正在重庆上演,这部剧是被称作20世 纪戏剧界神童吴祖光20岁时的作品,一部反应东北抗战的话剧,以东北的“中国少年铁血军”苗可秀为主要人物,其中一些重头戏涉及赵侗,而且这部话剧被称作 是抗战期间上演最多的戏之一,从1938年春天以后在重庆多次上演。这样,作为重要角色之一赵侗的亲临,和《凤凰城》的成功演出,使重庆兴起一股争睹抗日 名星之热潮。
《凤凰城》主要剧情是,参加了邓铁梅东北抗日自卫军的苗可秀,于民国23年,组织成立少年铁血军,任总司令。其弟也参加了少 年铁血军,妻 子夏婉冰当了护士。民国二十四年夏苗可秀作战时不幸被日军包围,为防万一他将自己精心制定的“义勇军抗敌救国计划”转交赵侗。苗可秀被俘后囚于凤凰城。不 久,赵侗和少年铁血军主力里应外合攻破了凤凰城。然而此刻苗可秀已伤重不支,就在铁血军告诉他我们胜利了的时候,含着微笑闭上了眼睛。
多 年后,吴祖光先生在回忆当初创作《凤凰城》时,谦虚地讲到:“就是在我20岁的1937年,非常偶然地写了这个《凤凰城》,……这个剧 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教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直到他殉国死难,完全是旧戏里公子随身的书僮那样的主仆关系。第一幕 可秀和妻子分别,赵侗打趣,居然唱了一段京剧‘平贵别窑’。弟弟可英要随他参加战争,他劝弟弟要好好读书等……现在连我自己也看不下去。”(详见吴祖光的 《“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
无论写得如何,《凤凰城》和赵侗在重庆的活动,在当时确实鼓励了很多军民,使人们对东北的抗战情况有了丰富的了解,特别是《凤凰城》的结尾苗可秀之死和大愿未酬,使一个抗日人物伟大的人格和抗日遗志更加深入人心。
东 北的中国少年铁血军,是由苗可秀于1934年(民国23年)前后创建的。苗可秀,辽宁省本溪县人,1906年生,东北大学文学院学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借读,其间参加抗日救国会,并积极筹备学生军准备回东北抗战,1932年3月受抗日救国会委 托,来到东北本溪同乡邓铁梅所主持的东北民民众自卫军(邓铁梅,原为风城县县警甲所长(公安局长),918后组建自卫军,被东北抗日救国会任命为东北民众 自卫义勇军第28路军司令,于1934年在奉天被害,时年43岁)。
委派苗可秀回到东北的“抗日救国会”于1931年9月在北平成立,其 后以救国会的名义把辽宁义勇军划分为五个军区。救国会到1934年为 止援助义勇军的款项共用了38多万元。这样辽宁境内的义勇军经过救国会领导,表面上进行了统一编制,但实际上各地依然是各自作战,与救国会的联系很松散。
关 于邓铁梅当年的抗战活动,现有吉林省博物院内珍藏三张“邓票”可以作为佐证。邓的东北民众自卫军从当时关内的国民政府所能得到的经费非 常有限,为此邓铁梅在游击区内建立了被服厂、军械厂,同时印制发行钞票,以谋求游击区经济的自给。“邓票”以自卫军控制的盐滩收入为货币基金,因此有一定 信誉,在凤城、岫岩、丹东等游击区流通使用。1934年邓被害后,邓票随之消亡。
苗到邓铁梅的自卫军后,被邓任命为总参议,并主持自 卫军军官学校培养训练后备人才。军官学校所培训的学员,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东北民众自 卫军和少年铁血军的骨干。从32到34年,苗可秀一方面协助邓铁梅进行多次战斗,另一方面抽空致力于军官学校的流动培训。此间,有感于东北义勇军(自卫 军)组织松散,苗可秀决心创建一个组织更加严密的军队-少年铁血军。
据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政协委员汪世和老人在2005年接受记者采访 时讲道,1935年1月,在其“同窗赵侗”为的引见下(赵侗是岫岩满 族人士,1911年前后生人。岫岩满族在当地抗日和解放战争中贡献颇多。解放后有100多人被尊为革命英烈),与苗可秀相见,苗告诉他说,“用黑铁赤血精 神,采取全民革命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汪世和老人至今对这句话记忆犹新。这样汪世和参加了铁血军,一支以凤城、岫岩、庄河、安东几个县境内的中小 学生、中小学生教员和青年农民为主的抗战队伍。大家公推苗可秀任铁血军总司令,下设6个大队、12个分队,于1934年2月正式成立的。
1934年秋冬,苗可秀曾派赵侗、刘壮飞等人过安奉路东找杨靖宇将军联系。
由以上可见,与汪世和同为岫岩人并且曾是同学的赵侗,积极参加了苗可秀的少年铁血军组建工作的,并且是铁血军中重要成员之一。
1934 年后,被推举为中国少年铁血军司令的苗可秀率众驰骋于辽南地区。1935年6月,苗可秀率铁血军60多人活动,在今鞍山市岫岩县界 内受到围截后被捕,7月在凤城南山刑场就义。《凤凰城》一剧之名称,即是来源于凤城(长白山绵亘至黄海北岸,突兀一山,即凤凰山。山下有城,名曰凤城。前 名为凤城满族自治县,现升级为凤城市)。
以上是我检索到一些材料,在鞍山当地文史档案馆中都有清晰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与《还原抗日女英 雄双枪老太婆》一文中所谈到的少年铁血军 情况是有不少出入的,这篇文章谈了很多赵家对铁血军贡献及领导工作,其中涉及很多“细节”。虽然拥有这么多细节 ,但是这些细节对苗可秀的活动语义含混,没有明确提到苗在自卫军培训和少年铁血军等多方面所起的主要领导作用,不禁使人怀疑,这是不是在喧宾夺主?
而 且,在文中还谈到:“1935年12月,铁血军由辽南一隅,渐次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队伍发展到11个方面军11000勇士。赵侗以 铁血军领导人为班底,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侗兼任政府总裁”。以上这两句叙述,顺序不清,铁血军数字方 面,我也有疑问。1934年底铁血军有人员300余名。在1935年的多次战斗中,苗可秀都是利用准确的情报,率200-300人对敌进行袭击。1935 年也是日本人加紧清剿残酷镇压各种自卫军的一年,很多自卫军必须以化整为零的办法才能得以保存实力,这么在辽南存在关这么浩浩荡荡的大军呢?估计《还原抗 日女英雄双枪老太婆》一文中所谈到的,在1935年12月铁血军发展到11个方面军11000勇士,只是一个概称,或者是各地民众纷纷也打着铁血军的旗帜 进行抗战活动,这才得出一个上万的数字。
据一本称作《(辽南)义勇军演义》的小说中的描写(作者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辽宁省海城市 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戴尔宝。据作者讲, 这本书是他参考方志史籍走访了多名专家学者和博闻强记的老人后,而所创造的一本小说,主要以邓铁梅、苗可秀等真人真事为主)(在这本书中赵侗写作赵同,应 该属于同音字异写,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是正常的误记和误写):
苗可秀牺牲几个月后,一次会议上,有人说"赵参谋长是苗总司令最信任的人,也是 我们大家最信赖的人.我看由他任总司令来领导我们最合适不过,大 家同意不同意?",这样,赵侗成为铁血军主要领导。在此次会议上,还有人提议:“我们赶走日本人,不能光有少年铁血军,还要建立一个民众抗日自救的政府: 这个政府是穷苦百姓的政府、抗日的政府,我们把他称为辽南临时政府.它是个地方性政府.等东北完全光复后,辽南临时政府就宣告结束,敬听中央政府的政令. 在日寇侵占东北、横行霸道的今天,我们的辽南临时政府将行使一切权力进行抗日的内政和外交.为了很好地行使这些权力,辽南临时政府划分六个行政区,同时, 将辽南义勇军和中国少年铁血军的抗日战场划分为六大战区.第一、二、三、四、五、六路军总指挥兼行政长官分别由阎生堂、赵庆吉、白承润、曹国仕、王凤阁、 梁锡福担任." 并且赵同(侗)领誓,众人一齐跟着齐诵."予誓以至诚,牺牲一切,恪守纪律,为国争光荣,为民众谋福利."(详见第47回《天威天降葛藤峪赵同继任 血债血偿鸡冠山英姐报仇》)
估计这就是《还原抗日女英雄双枪老太婆》一文所讲到“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侗兼任(辽南临时)政府总裁”出处之一吧。
按《义勇军演义》所写,赵侗作为苗可秀的主要助手,在苗死后和铁血军多次遭遇日伪军追击的情况下,被人们推为少年铁血军的新领导人,并且大家成立了一个流动的辽南临时政府。
就 以上材料来看,赵侗积极参与了少年铁血军的创建和发展工作,并一度担任最高领导人。那么,其母亲赵老太太在期间作了些什么工作呢? 目前,我没有查找到可靠资料。按《还原抗日女英雄双枪老太婆》一文中所讲,为了支持铁血军,赵老太太作了大量后勤工作,积极宣传抗日鼓励军中的士气,并且 变卖家产支持抗战,我个人觉得这部分记述,基本还是可信的。在对一些老人的采访中,他们都随口提到了赵侗母亲对抗战的积极和热情。而且,赵老太太的这种热 情在当时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波斯坦所著的《人民之战》(1939年出版于伦敦)中得到了应证。关于《人民之战》这本书中有关赵侗及其母亲的描述,随后给 大家详细介绍。
但是作为铁血军新领导人的赵侗,在铁血军战斗了多长时间,并且是如何来到北平的呢?因为根据历史记载,赵侗的很多抗战活动 主要发生在北 平,发生在晋察冀一带。这在《还原抗日女英雄双枪老太婆》一文并没有加以说明,只是简单地写道,在赵侗1935年12月担任总司令后,“1936年5月, 为壮大铁血军,增强抗敌力量,赵老太太帮助赴北平的赵侗争取关内各界爱国团体和人士支援,筹集武器、弹药,由海道运往东北。”
让我们还是看一下《(辽南)义勇军演义》第48回的描写:
成 立了辽南临时政府的铁血军,依然困境重重。“当战士们冲出重围时,(总参谋长)赵伟早已停止了呼吸.白承润和赵同(侗),还有那突围脱险的战士 们悲痛地呼唤着,声音震动天地,群山响起一片回声.赵同见战士们疲惫不堪,队伍也已经溃不成军.日军仍在后面追击,他难过地握着白承润的手哭着说:‘君实 兄,部队将由你指挥吧,我去北平,恳求各界支援.如果有机会,我会杀回东北老家,为少年铁血军死难烈士报仇雪恨.‘ ‘总司令,这个时候你走,我们真的不愿意让你离开.我指挥打仗不一定比你强,何必要易帅让职? "白承润说. ‘别说什么,我的心情很沉重,我走了,会好好组织关里的抗日斗争.好好干,我相信你指挥能力比我强,这个地方是你大显身手的地方,你接替我指挥,我最放 心.少年铁血军不会失败,中国不会灭亡.你多保重.‘ 赵同跟大家挥手告别.大家此时有泪无声,向他挥手送别.” 这是1936年春天刚刚来临之际发生的离别故事。
由上文可见,赵侗转交总司令的指挥权于白承润后离开少年铁血军,白原为少年铁血军第三路军总指挥。《义勇军演义》的这种说法,可由下述的有关白承润的文史资料得到验证。
按 辽宁省党史研究室的资料,白承润,字君实,绰号"白庄稼人",岫岩满族。毕业于沈阳电工专科学校,九一八事变后返回岫岩家乡,1932年 参加东北民众自卫军,1935年任民众自卫军第三路军指挥,1936年兼任少年铁血军总司令。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一直坚持抗日斗争。"白指挥"、"白庄稼 人"名扬凤城、岫岩两县的广大农村。1939年1月,白承润率领少年铁血军战斗到弹尽粮绝,在投奔杨靖宇部队途中被捕。1939年3月,白承润被害,时年 31岁,同样与苗可秀一样死在了凤城这块乡土之上。至此,历时八载,以邓铁梅苗可秀白承润为主的辽南抗日义勇军及中国少年铁血军的抗战斗争惨痛地失败了。 在《岫岩文史资料第三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满族抗日英雄白承润》、《白承润轶事》等相关文章。
由以上资料可见,东北辽南的中国少年铁血军,是在邓铁梅的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第28路军的内部,由苗可秀创建的,苗死后赵侗曾担任过几个月的总司令一职。按领导时间来讲,苗遇难后,少年铁血军后期的领导工作主要由白承润完成。
至此,对少年铁血军的介绍暂告一段落,虽然没有检索到更多直接的材料,但是上述的间接材料还是简单而清晰地勾划出了赵侗早期在东北的抗战情况,他是少年铁血军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作者:马铭 于2006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