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594|回复: 3

环保组织:20年后,还需要你吗?——转(冯永峰)

[复制链接]

76

主题

2507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1195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发表于 2011-11-21 2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最早民间环保组织创立至今,20年过去了,未来还有20年会接着到来。可怕的不是时间在过去,可怕的是时间会到来。20后之后,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没有那么高远的前瞻能力,那么就结合一下现实,展望一下即将到来的几年吧。未来,我们还需要环保组织吗?如果真的会再有20年,那么,环保组织该是什么样子?

  趋势1:任何人可随时创办环保组织

      1994年,梁从诫先生与他的朋友们一起创办自然之友的时候,他已经62岁了。而几年之后,浙江温州少年方明和,创办“绿眼睛”时,才17岁。方明和如果说是特例的话,那么,到2011年,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要么自己创办了新组织,要么成为了组织的新一代“责任人”。

  并非创办人年纪越轻,越证明时代在发展。一个好的时代恰恰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依据内心的需求或者外界的推动创办环保组织。其组织可以是地域性的,可以是只关注某个狭小领域的,也可以是关注整个国家整个世界,全业务多角度的。

  三座大山正在成为过去

      在中国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吹嘘“不差钱”的情况下,在年轻人到处找不到可意工作的情况下,在环境保护的社会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民间环保组织传统上面临的三大问题“素质差、注册难、资金缺乏”,正在成为过去。

  素质差本来就是一个误会,一个在几乎得不到社会支持的条件下,能够冲破内心的强大阻力而毅然投身这个行业的人,素质应当是最高的。

  资金缺乏则是业务发展的犹疑所至,在社会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任何一家环保组织只要真的想发展,完全可以白手起家,徒步前行。

  注册难也是出于误会,这误会包括社会对环保组织的误会和冷漠,也包括环保组织自己对社会常识穿透不足。比如有些人认为,环保组织既然姓环保,那么就该挂靠在环保局的下面;环保局要是百般不情愿,就到处嚷嚷“没有人让我们挂靠”。

  可情况真的是那样的吗?这个社会可让你往上挂靠的钩子,还是很多的,只是有些人成天浸泡在迷雾中,没有发现而已。

  中国的民间组织注册,其实有三个关键期,一是1949年以后,仿造世界各个国家的样态,编制了大量的“准政府”型民间组织;二是1978年之后,由于大量的民间商业协会、民间科研机构、民间文化机构、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的蚊子一般出现在混乱的市场上。三是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思想引导下,农民被鼓励重新聚合以稳定农村和农业,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经济型的合作组织分得了大量的指标。

  如果一个想要从事民间事业的人,抓住这三个浪潮的任何一朵浪花,都可以攀爬成为一个正式的民间组织,或者民间组织的二级、三级机构。

  而由于我们的政府为了让这些“直属民间组织”办理起证件来有个合法通道,因此,在所有县级以上的行政机关各个枝条里,都暗暗开了一个“内部办理”窗口,工作人员很少,上班时间经常不在,但只要你找得到这个窗口,把材料整理清楚后递进去,一般来说,被办理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按理说,一个有志于从事民间组织事业的人,对社会形态是有强大的穿透力和理解力的,否则,比较难以在民间事业里做得足够的出色。所有懂得“吸星大法”、“起承转合”、“化合兼容”的民间组织们,一定要擅长发现这些隐秘地道式的通路,并从其中合法地获得身份认证。

  又小又弱又能变

      举个例子吧,比如我想注册一个民间环保组织,有什么办法呢?第一个办法,就是做“小”,不要幻想成国家级的,不要幻想省级市级的。其实,民间组织的“级别”根本不像政府机关那样是注册出来的,而是通过业务发展出来的。民间组织永远是业务第一,你能把业务做到全国,才是全国性的;如果你无法做到,你把自己描绘成宇宙性,也没有意义。

  做完了“小”,还要做“弱”,很多人觉得高官大企业主、社会名流是强势群体,因此要借用他们,因此在注册时,就要把他们拉进来做理事、做会长,做名誉会长,做顾问,做专家,做导师,结果注册之后发现,业务没做上几笔,互相间的仇恨倒是增添了好几万重。其实在我看来,所有的这些“大能量体”,都是民间组织无法消化和吞食的,大人物们一定会成为民间组织的成长障碍,一个人再有能量,如果他的能量与民间组织发展方向不合拍的时候,那么他的能量就会成为反能量或者乱能量。

  理想的办法,就是让年轻人、无知小儿、真正在业务前线的人,担任理事,担任会长,担任顾问。这样,既少了“大人物”的反向侵扰,又增加了年轻人的创业、从业朝气。表面上的弱,实际上具备了强大的生长性。民间组织的特点就是自下往上长,任何东西,都不可能阻挡一丛草生长,不可能阻挡一棵树从幼苗长成苍天大树,不可能阻挡一只蜗牛爬到葡萄架上。

  像种子和幼苗那样“又小又弱”还不够,还得又“变”,学会像水那样“万能变形”,为了奔向目标而擅长选择通路的低洼之处。你是民间环保组织,你不一定要把环保局当成你的婆婆,因为环保局是一定不会当你婆婆的,他们只想当环保学会、环保协会的婆婆。你可以到团委去成立青年环保志愿者协会;你也可以到文化局去成立民间环境文化推广协会;你还可以到教育局去,成立民办环保教育学校;你还可以到科技局去,成立民间环保科技研究所;你还可以到商业局去,成立民间环保商业联合会。如果你不想挂靠,你还可以直接成立环保服务社、环保商社、环保公益社、环保慈善社这样的公司。如果在城市你觉得通路不畅,你也可以到农村去,成立农村环境治理委员会——几乎每一个政府办事机关,都可以成立与环保有关的研究、教育、传播、推广、协商机构。

  只要你想注册,在中国,你一定可以找得到正当的门路。

  那些路就在那里等着你走,你需要的是穿透迷雾,找到它们的门前,虽然这道门并不宽广,而且往往躲在幽暗之处不肯见人,但这道门永远是微敞的,这条路永远是畅通的。不需要贿赂,不需要说情,不需要领导批条,不需要媒体呼吁,不需要交纳过多的费用。

  趋势2:扎根于庞大的社会需求

      1999年,马天南从兰州铝厂到厦门当“商务代表”,做得甚欢。可一场台风下来,厦门城市里大树被吹倒无数,残枝败叶遍地。马天南想都没想,成立了“绿拾字环保服务社”,开始做“鹭岛关爱日”,与当地公众一起,慢慢地理解环境保护到底意味着什么。

  2011年,重庆优质青年向春,创办了一家环保组织,取名叫“重庆两江环保服务中心”,能够取出这样的名字,说明青年向春,真的是深识环保组织的真谛和机构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使命。

  “环保服务”这样名字起得颇有穿透力,意味着其一开始就有了清晰的定位,要甘当公众的“环保仆人”。民间环境保护就是满足社会环保需求的。这需求有强大的公众性,也有强大的时代性。

  名教综合症

      如果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无法领悟社会需求是什么,不在公众扎根找“服务机会”,不随着时代的波动而更新“应对能力”,那么,这家环保组织必然会成为僵尸级,好像每天都存在着并且微微颤动,但肌体已经缺乏与社会互动的能力,或者说,这家环保组织,患了胡适很早以前就提出过的“名教综合症”。

  胡适在1928年左右写了《名教》一文。这篇文章说国人喜欢通过写字来获得意淫上的成功,通过吟诗作赋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他相信中国有一种宗教,叫“名教”,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很多人一直得了“名教综合症”而不自知。

  当环保组织们把标语张贴到各种墙上的时候,我们骨子里是在期盼两个奇迹:一是神仙的快速出现,铲恶除霸。二是期盼其他看到的人能够奋起。然而,这种指望他人的做法,多少都有些逃避责任之嫌,是在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

  环保事业是爱的事业。如果你进入这个行业,那么你就得为你的爱支付代价。这代价的第一部分,首先是改善自己;这代价的第二部分,是赞美发扬他人;这代价的第三部分,是欣赏他人的缺点;这代价的第四部分,是双方协同起来,共同往奔向美好生活剧场。

  面对问题练就爱能

      环保组织的从业人员得有爱能。在爱的基础上,要完成环保组织的担当和创新,得有诸多办法。而办法提炼出来,不外乎“亲自去看,身先士卒,有勇有谋,无私无畏”。

  具体地解释来说,“亲自去看”,是发现真相、穿透问题的惟一法宝,任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不是由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亲自去看而得来,那么其解决办法一定是虚假的,甚至问题也可能是虚假的。发现真问题,才可能设计出真的解决方案。

  “身先士卒”,在于当你知道某些问题是问题的时候,你得率先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我们面对的任何一个议题,都是运动战,都是“有开头而无结尾”,指望一举收拾旧山河,必定是痴心妄想,是盼望神仙姐姐梦里出现。因为每一个议题展开之后,一定会在社会上发酵,环保组织就得依据社会的反应,持续出动新的策略,把议题引向纵深。

  “有勇有谋”,就在于环保组织首先要率先担当,因为环保领域关注的问题一定是冷问题,而面对冷问题,要么你有技术上的恐惧,要么你有社会风险上的恐惧。先“勇”起来,直接奔赴现场,让核心区的信息温暖你自己,通过实战来去除浮云般的恐惧。有谋,其实是对社会能量的整合能力,很多事情,社会上是有无数的能量的,NGO不在于要替代社会出具全部的力量,而在于获取社会能量信任的基础上,引爆和激发社会的能量能够参与进来;再通过提升自身的能量,对这些能量进行导流和增持。导流,是让能量往我们想要走的方向走;增持,是让进来的能量能够收获自己的喜悦,能够放大为解决问题的良方。

  “无私无畏”则很简单了。NGO本身就是做公益的,因此,无论机构还是个人,私心都不该太重,但大量的NGO仍旧破除不了“我执”之心,喜欢强调机构的品牌,喜欢强调机构的“历史和经验”,喜欢强调自己在项目里的贡献率。如果说这一切都好破解,能放下,那么大家最难破解的就是“我的想法的实现度”,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不肯放下自己的固执,一味要求别人顺从、呼应自己的想法,其结果,也是“自私”的表现。无畏,是因为作为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有什么可畏惧的?大量的畏惧是我们虚构的。

  做到了以上这些,估计服务能力都会大大提升。无论身处何种年代,都会挥发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机细胞。

  趋势3:当环保组织遇见“亿万富翁”

  2009年8月份起,北京北部的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周边,一些住在独栋别墅的人,突然成了“环保爱好者”。原因非常简单,他们无意中发现,离他们豪宅不远处的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要修建一个垃圾焚烧厂。

  这些经济上颇为富裕的人不干了,他们联合起来,做了许多政府和环保组织都意想不到的工作,比如搜集垃圾产业的发展分析报告,比如提交垃圾焚烧技术改良方案,比如设计“绿房子”,准备帮助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最为困难的“社区垃圾服务”问题。

  公众的对话能力显然强大起来,而且强大起来的绝对不仅仅是经济,分析当前好几个“对抗得法”的案例,都发现公众中那些知识精英、财富精英、科技精英们,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正是这些人的参与,让“维权”两个字,有可能改写为“公众参与”;让“政府教育公众”,有可能改写为“公众引导政府”。

  与北京阿苏卫居民几乎同一时间,广东番禺也传出要建垃圾焚烧厂的消息,按照规划,有可能住在垃圾场周边的人,马上起了积极的反应。他们成功地与政府实现了对话,一些家庭联合起来,尝试“绿色家庭”,主动做垃圾分类,证明前端减量、分类处理是多么的简单。这种既对抗又对话,既讨论此路不通又设计“他路可行”的公众参与模式,正在成为中国公众参与的新型模式。

  无锡市也准备在东北部的黄土塘村,建设一座垃圾焚烧厂。由于事先公众告知不足,在准备点火的那一天,突然发现了真相的公众,马上联合起来,要与政府对话,与企业协商。

  当地村民甚至放出话来说,要联合把垃圾焚烧厂买下来。这个投资至少10亿元的垃圾焚烧厂,在公众看来,凑钱将其集体购买下来,“不让它焚烧”,完全不在话下。

  当然,黄土塘村民也不是一味逞钱了事,他们聘请了律师、环保专家,动用公众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合法手段,去和这些存在潜在环境风险的项目进行协商,讨论,促进信息走向透明。

  就在无锡政府和市民对话正酣时,2011年6月9日,公益律师夏军代理的河北秦皇岛西部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环评批复诉讼案,也出现喜人一幕。在开庭前,河北省环保厅主动撤销环评批文。尽管未来该项目可能还是要建设,但即使建设,夏军相信信息的透明度必将提高,运营过程的环境监管能力必将改善,垃圾焚烧厂的对周边环境和公众的伤害也可能有专家跟进研究。

  像赵章元、潘小川等公民环保专家纷纷涌现的时候,环保组织与公众需求接应,与公民环保专家合作的机率必将大增。

  但如果环保组织自身不提高对话能力,一味只做“协调和中转”,那么,这仍旧只是处在满足公众需求的最粗放层面。

  在各种“亿万富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时代,各种能力超强的公众是很不客气的。他们很容易出言嘲笑NGO,说他们缺乏务实精神。那么什么才是NGO的务实精神呢?在我看来,务实精神可能是写文章,可能是出版刊物,可能是喊口号,可能是做倡导,可能是组织论坛,也可能是做社区发展项目,也可能是现场的解救。问题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你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需求状态;在于NGO所做的事,是不是处在社会最需求时候出手。

  趋势4:多和陌生人说话,少和同行泡在一起

      在当今中国,有志于保护环境的只有两类人,一是环保组织,一是环境受害当事人。而本来充任保护中国环境的各地政府,或多或少都沦落为了环境污染、生态伤害的第一推动者。

  出于“做业务”的需要,环保组织要充分了解所有的“客户信息”,每一天都要努力搜集这些信息,以备不时之需。环境受害当事人更是要把目光从“同胞”身上转移开去。

  环境保护不是与人为敌的事业,而是化伤害为友好的事业,在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业务目标,其实是那些施害者,而不是受害者。因为受害者是你的朋友,施害者才是你服务的“顾客”。真正促进一个行业发展的永远是这个行业的“对手”,或者说“顾客”。

  一个缺乏顾客、不敢面对顾客的公益机构是比较难以良性生存的。我们的头脑里塞得最多的应当是对手的信息,我们应当创造更多的机构坐到顾客的阵营里取暖,我们应当尊重所有那些给我们业务机会的对手们,感谢他们的存在,并相信自己有与其“合作共赢”的能力。

  环保组织在生态系统中是个单独理依据的生态群落。在这个群落里,互相之间不是竞争与压制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互助赞美型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经常会促使大家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捐款人与基金会之间、基金会与受助方之间、受助方与项目点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体。我想,用一个比喻来模拟,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从远古到现在,你是一棵树,我是一株草。秋天你树的叶子落下几片零落成泥,成为我草的养料。这时候你一定不会说,你购买了我,投资了我,得提交回报。一只羊走来,吃了我的草尖,我也一定不会对羊说,我投资了你,购买了你,你得给我回报。羊一转身,被狼吃掉,羊临死前说,他也不会对狼先生说,我购买了你,投资了你,你得给我回报。更大的可能是,叶子感谢草,草也感谢叶子。狼需要羊,羊也需要狼。互相之间,充满了“助成对方”的善意和慈悲。

         http://www.ngocn.net/?action-viewnews-itemid-80746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6 收起 理由
baoshu + 1 20年那是个节点
朴犷者老实做 + 5 优秀文章,支持!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76

主题

2507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1195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20: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环保事业是爱的事业。如果你进入这个行业,那么你就得为你的爱支付代价。这代价的第一部分,首先是改善自己;这代价的第二部分,是赞美发扬他人;这代价的第三部分,是欣赏他人的缺点;这代价的第四部分,是双方协同起来,共同往奔向美好生活剧场。”
“在当今中国,有志于保护环境的只有两类人,一是环保组织,一是环境受害当事人。而本来充任保护中国环境的各地政府,或多或少都沦落为了环境污染、生态伤害的第一推动者。”
多和不同的人接触,能看到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值得一看的文章。
发表于 2011-11-22 01: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好帖子,有几个人能好好的看完,又好好的用于自己的机构呢!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更不能做个浮躁的人。
作为一个机构,外部有诸多的关系,我们该好好想想,每个关系和我们有什么联系,我们怎么来利用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 |||   济溪环境交流网络 www.gsean.org  ||| ||| ||| |||                      分享改变世界           ||| |||

123

主题

876

回帖

1110

积分

长江

积分
1110

社区明星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发表于 2011-11-22 07: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年那是个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1-12 12:11 , Processed in 0.03959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