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
胸围6.2米,5个成年人合围才能抱住它。 多少年才修得这般身躯?! 树身上有一块绿色的古树名木标牌:黄连木,编号晋林03号,树龄400年,古树级别为国家二级。 这是滇池边最粗的一棵古树,以树龄来算,与昆明明代城墙一般古老。如今,它显得苍老而脆弱。有人说,它可能活不过几个月。 一位博友说,“这棵古树在滇池岸边,观赏过‘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今天它就要毁于一旦了!”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大树,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消失在人世间?这个问题残酷而现实。 “为古树立传,让每棵古树都有一个‘身份证’,它们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消失”,事隔三年,如今回头来看民间环保人士古树保护行动的初衷和实践,颇有些无可奈何。 2008年至2009年,绿色昆明组织市民志愿者调查环滇古树,历时 一年多绕滇池一圈,徒步144个村庄。发现了滇池周边近300棵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科学地记录了古树分布及生长情况,发现大多数古树并未列入林业部门管理之列。 半个月前,在环保组织绿色昆明志愿者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滇池边的古树。那棵最粗的古树,被两座高墙夹击,树身被掩埋2米……环滇的300棵古树,危机重重。环保人士在微博上贴出了这些古树的详细调查资料,“这一长串名单,将是生还是死?” 滇池古树在新浪微博上引来众多博友关注,有人谈它的历史,有人谈它的珍稀,有人谈它的经济价值,有人谈它的保护,有人谈它的未来——它的境况、它的命运,牵动的不仅仅是昆明人、环保人士的担忧 ,更引发了人们的怀旧情怀。 辛弃疾吟唱的《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江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这对于钢筋水泥构筑时代的现代人来说,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田园梦境,但见证岁月变迁、世人繁衍的滇池古树,却是活生生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自然生灵。 让我们高调地为滇池古树立传、吟唱,这本是滇池儿女的应尽之责。 为古树立传,为古树立一块小小的牌匾。尽管它易朽,也让它腐朽去吧。因为每一棵历经百年风雨的古树,都是一个传奇,记录传奇的诞生、辉煌乃至传奇的没落、消亡,对于后世来说,也是一段传奇。 本报记者 罗南疆 文 王宇衡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