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 英国学者Gulland研究发现,在哈萨克斯坦,家畜不吃的许多植物都是赛加羚羊的食物。在180平方公里的巴萨克米沙漠中,在半圈养半放养条件下赛加羚羊生存和繁殖都正常,可以根据放养区域的牧草及水源量控制羚羊的适宜数量。这样既可以保护动物基因,又可以为该国提供食用肉、皮革和制药业的原料以及外汇。 |
甘肃和新疆的赛加羚羊养殖中心经验表明,在我国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人工养殖可以取得成功,费用不高。同时,这些研究性的养殖中心的经验也表明,没有产业化的措施,缺乏资金,赛加羚羊的种群很容易萎缩,浪费了前期的科研成果和资源,并没有真正地起到在中国恢复赛加羚羊种群的目的。 3.虎(名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目录,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 虎骨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应用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1993年以前,许多中药厂都生产含虎骨的药品,尤其著名的是虎骨酒,各地中药店都有销售。虎骨的作用主要是祛风湿。其功能为追风、定痛、镇静、强筋骨、止痢。历代本草和现代应用表明:虎骨功效确切、显著。 90年代初,国际上也对我国虎骨入药颇有微词,虽然还未到犀角程度。我国不懂中医药的动物学家给领导的建议是:虎骨与其他动物骨头化学成分没什么大的区别,没有科学数据说明虎骨有特殊疗效。于是国务院下令禁止中药再用犀角和虎骨。我们近期的调查表明,10年来,我国已经没有生产和销售含虎骨的药品了。 我国虎有三个种,即东北虎、华南虎和孟加拉虎。东北虎与西伯利亚虎是同一种,孟加拉虎与印度虎同种,惟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种。1956年全国收购虎皮1750张。50年代末至60年代,为了消除兽害,奖励“打虎英雄”除害。据记录,1955-1956年江西省共捕杀171只虎,江西省土地总面积为 16万平方公里,平均每 940 平方公里面积上就捕杀一只虎。此后,虎在许多地区逐渐减少乃至绝迹。秦岭的虎于60年代灭绝。据估计,1977年实行捕虎禁令以前的30年时间中,大约有3000只虎被杀。例如,在每年的虎皮收购量中,华南虎皮数量从50年代初的每年78.6张降到 60年代初的30.4张,到 70年代初的3.8张,到1979年的1 张。 目前,黑龙江还见到野生东北虎,野生虎伤人的报道也不止一两次了。西藏也见到野生孟加拉虎的踪迹。华南虎只有报道说见到脚印虎毛而始终未见到虎影子。据说,我国野生虎还有二三十只,恐怕难以让其自然恢复种群,非得采取特殊手段不可。所有虎均是我国一级保护,是CITES公约附录I的保护物种。 老虎的濒临灭绝并非中医药应用所致,而是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使老虎丧失了栖息地,并使栖息地岛屿化,导致它们濒临灭绝。试想,1949年我国就有近5亿人,后来又迅速增加,中华大地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人迹罕到之处?大型野生动物还有生存余地吗? 此外,老虎身上最珍贵的是虎皮,与虎皮相比,虎骨的价值就不大了。日本占领我国东北之后,关东军拼命打虎,要的就是虎皮。 再者,过去,人们不了解虎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总以为虎是害人虫,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鼓励打老虎。打虎多的猎人,称为打虎英雄,在报纸上予以表扬。这也是我国老虎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 最后,科技的发展,使人这一万物之灵更容易地捕杀其他动物。当年武松打虎之时,千难万难,今天有了枪炮和其他工具,捕杀动物真是易如反掌。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尤其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灭绝了其他动物,就是人类灭绝自己的开始。 我国现有大型养虎企业三家。哈尔滨的东北虎林园起步最早,当时从全国各地调来了8只东北虎,于1986年在横道河子饲养场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饲养和繁育基地——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现有虎300多只。桂林熊虎山庄是企业家自己建的,2000年就有虎266只。海南省从泰国引进孟加拉虎饲养共有虎100只。据报道,目前我国驯养的老虎已经突破了1000只,而且,虎的繁殖能力很强,这个数量正在迅速增加。 然而,虎产品统统不许用,更不许贸易。养虎企业难以为继,中药企业却无米下锅。随着我国养虎业的不断进展,正常死亡的老虎对养虎企业而言就如烫手的山芋,扔也扔不得,卖也卖不得,动也动不得,只得用冰柜把死虎冷冻存放。 仅东北虎林园就有数十只自然死亡的老虎冷冻在冰柜中,光电费都付不起。真是“养虎为患”了。万般无奈,只好让老虎“计划生育”。大连主要的东北虎驯养基地——大连旅顺狮虎园由于经济有限,希望把老虎出租出去。如此下去,养虎企业只有关门大吉了!谁又去养虎呢?没有利用就没有保护,这早已为历史所证明。 养虎可以保护下这一物种,而且可以保证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仍不能保证虎作为食物链的最上一环,即不能保证生物多样性的自动平衡。将饲养虎放归山林还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大量的其他工作。首先要迁移部分人口,为虎创造大面积活动空间;其次需对虎进行野化驯练。 中药企业认为,当初就不应该取消虎骨的应用。虎骨“替代品”的赛龙骨替代不了虎骨的疗效。封存的虎骨不许用,不仅是浪费,而且积压了大量资金,尤其是,封存的虎骨还要由人家每两年来检查一次,心理上也受不了。 为此,我们与国际有关人士交换过意见。他们也认为这是个问题,但担心虎骨应用解冻后就会有人盗猎野生老虎,因为家养虎与野生虎的骨头无法区分。鳄鱼也是CITES公约附录Ⅰ的物种,泰国大量养殖后,已允许其商业利用。飞机、汽车都是现代化交通工具,不能因其运行中出过交通事故且今后还会出类似交通事故而禁用吧! 所以,如果虎骨应用问题不解冻,有百弊而无一利。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更不利于虎的保护。 4.鹿(名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其中梅花鹿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马鹿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I;坡鹿是国家一级保护) 我国的鹿有梅花鹿、马鹿、坡鹿、白唇鹿等。但主要是梅花鹿,其次是马鹿,前者是国家一级保护,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全国各地;后者是二级保护,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迄今为止,野生梅花鹿约只有2000—3000只,由于养殖鹿数量很大,几乎无人去猎捕野生梅花鹿。梅花鹿浑身是宝,鹿茸、鹿鞭、鹿筋、鹿血、鹿肉,无一非药者,尤以鹿茸为最。 鹿的养殖历史悠久。《诗经》(豳风·东山篇)载:“町疃鹿场,熠熠宵行”;(大雅·灵台篇)载:“王在灵囿,麂鹿攸伏,狍鹿濯濯”。可见,3000多年前西周帝王猎苑即已饲养鹿群。17世纪初,努尔哈赤在辽吉两省交界处设圣京围场来养鹿及狩猎。 自5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养鹿,尤以吉林东丰县规模大,溥杰先生曾为之题词:梅花鹿之乡。迄今,全国养鹿30万—35万只,鹿产品供大于求。而且,因新西兰养鹿业对我国养鹿业的冲击,我国养鹿业目前很不景气,有不少鹿场不得不分鹿到户,由个人饲养。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新西兰养鹿主要是肉用,因而不到成年即屠宰了,故其鹿鞭基本没有药性。由于市场经济,我国一些企业大量进口,严重冲击了我国养鹿业。而我国有关部门并没有支持自己的养鹿业,反倒出台了不许将野生和养殖梅花鹿产品用于保健品的政策,理由是,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麋鹿(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麋鹿是世界级珍稀动物,其经济价值极高,肉可食,皮可衣,茸、骨、血可入药。且其茸优于鹿茸。 麋鹿是中国的特产物种。与梅花鹿一样,它也是群居性动物,“千百为群”,喜欢在湿地生活。野生麋鹿种群于1000年前绝迹,仅剩数百头麋鹿生活在皇家园林。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仅存于皇家园林的最后十几头麋鹿被带到了海外,从此,在中华大地上生活了300万年的麋鹿在中国绝迹了。今天亚、欧、美十多个国家的2000多只麋鹿都是这十几只麋鹿的后代。 20世纪80年代,国家林业部组织专家考查后,选定大丰、武汉与北京三个地方,又从国外将麋鹿重新引回到它们的家园。而且,1998年秋天,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选择的8只麋鹿放归大自然,情况相当良好。我国现有麋鹿400多头。 6.熊(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中亚洲黑熊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棕熊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I) 熊胆的药用在我国已有2000年历史。《唐本草》就有熊胆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熊胆气味苦寒,无毒,入肝胆心经。熊胆具有清热、镇痉、明目、杀虫之功效。现代医学也证实,熊胆用于心脑血管病、神经精神系统病等的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说,熊胆是中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药。 过去,靠杀熊取胆来获取熊胆。1984年,中国药材公司从国外引进活熊胆汁引流技术。于是,我国开始捕熊进行驯化圈养。 刚开始驯养之时,采用的是有管引流,即在熊胆囊处动手术,装上塑料管或不锈钢管进行引流。因装有管子,手术做得再好,总有异物感。熊总去挠它,易引起发炎。为使活熊胆汁引流便捷而熊又无痛苦,我国的研究人员从1986年开始进行无管引流研究,并取得成功,成功率高达100%。这是利用熊自身组织制造胆汁通道,采胆时只需用软管插入,胆汁即可在10秒内流出,熊无任何不适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技术已推广到全国各养熊场。个别小养熊场或个体养熊户,由于技术力量薄弱,成为养熊业的黑暗角落,但已相当罕见。 今天,我国养熊已经解决了饲料问题、疾病问题及繁殖问题。近几年,大中型养熊场都已经达到与养牛、养猪同样的水平,已达到规范化、规模化,熊场管理已趋成熟。现在,圈养熊早已有了仔三代、仔四代。按照CITES公约,即可在CITES公约组织秘书处申请注册,然后其产品就可进行有限制的国际贸易。然而,也不能不指出,部分小型养熊场尚不规范,甚至未建立谱系。 我国养熊共9000多只,年产熊胆粉7000公斤,远超过国内需求。但也因此保护了野生熊,使野生种群不断发展扩大。据估计,我国今天有野生熊61700只。 养熊保护了野生熊,又保证了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养熊是保护野生资源又保证合理利用的最佳途径。应该表扬、鼓励,使人们愿意去驯化、饲养其他的药用濒危野生动物。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今后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决不能因为洋人的一句话而废除。 7.麝(名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目录,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I) 麝香药用历史悠久,早在我国东汉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以后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述。《名医别录》述其有“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病痛”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麝香辛温,无毒,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治中风、中恶、痰厥、小儿惊痫,镇心安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中,麝香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上多用于镇心安神、清热解毒,芳香开窍,消肿止痛,痈疽肿毒,活血化瘀,跌打损伤,小儿惊痫和高烧惊厥等方面。近年来的深入研究表明,麝香在治疗肝病、癌症、心肌梗塞方面显示了很好的作用。麝香的疗效迅速,是临床上可用作急救药的中药之一。 随着野麝资源的濒临灭绝,以天然麝香为原料的中成药、香料工业和化妆品,将因为没有原料而停产,会直接造成国家50-60亿人民币经济损失。同时使用了3500多年、以麝香为基础的传统中医药,也会因此在我们这代人中断使用,我们将愧对祖先和后代。我们承认,中医药之应用加速了麝的濒危速度和程度,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生产出口药品所致。含麝香的一些中药享誉海内外,随着经济发展,出口量增加,麝香用量大增,为了获取麝香,不少药厂采用了非法途径。然而,1958年周总理就曾指示,中药要“先治疗后滋补,先饮片后成药,先国内后国外”,应首先保障国内同胞的健康,而不要盯着那几个外汇。迄今为止,我国中成药出口总额仅1亿美元,为了1亿美元,而破坏了自己的资源,是划不来的。 现在国家已将麝从二类野生保护动物提升为一类野生保护动物,全面禁止从野外杀麝取香。制药企业已难以获得天然麝香。 由于大量使用天然麝香,造成野生麝资源的濒危,致使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要对我国进行制裁,CITES公约组织拟将我国的麝从附录II提升到附录I,禁止国际贸易。那有可能导致像犀牛角和虎骨一样被全面禁止国内外的生产和贸易,不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很坏的国际影响。我国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麝资源。 自1958年以来,我国人工驯养麝的研究进行了45年,在驯化、饲养、繁育、活体取香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从研究角度来说,非常成功,特别是四川都江堰养麝所。但从产业化方面来看,还不十分理想。四川养麝所存栏1000余只,而各小型养麝场及个体饲养者共养麝2000只。即使按最理想的估计,年产麝香不会超过30公斤。在没有野外天然麝香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可能只允许用香企业使用库存麝香,且只许用于急救药品,并按国家核准用量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人工麝香用量将大大增加,甚至远远超过天然香用量。 8.藏羚羊(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 藏羚羊角很长,很好看,有人用之作为家中摆设,藏医偶尔用之入药,中医药中没有使用。藏羚羊被人们称为“高原精灵”,这是因为它是生长在“世界第三极”——可可西里无人区的一种珍贵的野生动物。50年前,在可可西里生活的藏羚羊还有近百万只,当人们发现和开发了它惊人的经济价值后,几十年的时间,藏羚羊竟濒临灭绝。 据称,藏羚羊绒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羚羊绒,用藏羚羊绒制作的披肩和围巾商品名为“沙图什”,意思是“绒中之王”。由于它能很容易通过一枚戒指,也被称作“指环披肩”。用这种绒织成的一条长2米、宽l米的披肩“沙图什”,重量仅有100克,其价格高达5000-30000美元,已成为一些国家贵妇人高贵、富有的标志。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是全球加工“沙图什”最早和最大的地区。这里的“沙图什”原料大部分来自我国西藏,藏羚羊绒全由走私进入克什米尔。在我国西藏、印控克什米尔一带,已形成一条专业化的藏羊绒走私网络。“沙图什”加工业工人约10万人,年产值约1.6亿美元。1992年藏羚羊绒加工量高达2吨左右,相当1.3万只藏羚羊的羊绒量。据估计每年被盗猎分子猎杀的藏羚羊有2万只。加工出来的“沙图什”主要被贩卖到欧美等国,有的直接运送原料到欧美一些国家加工。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调查到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0.3头,1991年羌塘自然保护区东部藏羚羊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头,并且还能看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昆仑山进行的一次调查,估算该区域藏羚羊数量约43700头。而据一位多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资深专家估计,在1995年中国藏羚羊总数已急剧下降至约50,000-75,000头左右,并且现仍在继续下降。近几年来,也无人再见到集群数量超过2,000头的藏羚羊群。在许多昔日藏羚羊集聚的地方,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藏羚羊。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面临灭绝危险的边缘。造成藏羚羊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人用藏羚羊披肩的奢侈性消费,而非治病救人。为了保护这一物种,我国已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而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这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9.象(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 象主要是象皮入药。象牙主要用于制造工艺品。《本草纲目》载“象皮性味甘、寒、无毒,具有下疳,去腐生肌之功效。” 1990—1995年间,有一家中药企业年均使用象皮约45公斤。在我们进行的中药企业应用濒危野生动植物情况问卷调查中,返回的调查表中填写的象皮使用情况是:有一个中药品种使用非洲象皮,2001年使用200公斤;6个品种使用亚洲象皮,1998—2001年用量分别为945、1050、1105、1397.21公斤. 象主要有两种:非洲象生活于非洲,目前数量约50万头;亚洲象,生活于东南亚,目前数量约4万头,我国数量约260头。除非洲象的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非和津巴布韦种群为附录II外,其余所有国家的象都是CITES附录I物种。象在我国属于一级保护物种。 目前,我国的象主要分布于云南。象在我国数量之减少,主要是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象失去了其生存环境。 研究我国仅存的这260头象的保护与繁殖,使其种群数量日益增大,是一项重大而迫切的工作。然而,由于当地人口密度太高,野象数量不断增长,已开始糟踏庄稼,危害百姓。这也算是一对待解决的矛盾。 10. 穿山甲(名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目录,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I) 穿山甲是名贵的中药材,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濒危野生动物之一。穿山甲的药用部分主要是其甲片,《本草纲目》载“除痰疾寒热,疯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本草再新》记有“搜风去湿,解热败毒”。 我国现有穿山甲资源量估计仅为50,000-100,000头,年需求量却高达200,000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源数量已大为下降;造成资源濒危的主要原因是利用过度、栖息地破坏、外来种入侵、穿山甲遗传性能衰竭;建议采取以就地保护为主的对策,建立穿山甲自然保护区,同时积极开展穿山甲人工驯养,加强药用穿山甲代用品的研究,以在近几年中减轻对野生资源的捕捉压力,解决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为迁地保护作前期准备,还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穿山甲迁地保护技术的研究。 早在1958年我国就开展穿山甲的人工驯养研究,变野生为家养。这样,不仅保护了野生资源,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捕捉压力,而且还可以解决保护与需求的矛盾。广东、广西、贵州、江西、福建都有单位或个人进行过穿山甲驯养,但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由于个别科研环节需要突破,但由于缺乏经费,难有进展。其实经费有三二十万就足够了。目前穿山甲野生资源十分有限,开展人工驯养已到了相当十分迫切和十分必要的程度。 11.牛黄(国家珍稀药材)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牛并非药用濒危物种,我们也列入研究,原因在于牛黄是珍稀药材,相当一部分依靠进口。天然牛黄性凉,味苦甘,入心、肝,具有清心、开窍、豁痰、定惊和清热解毒等功效,主治高热神昏、中风痰迷、发狂胡语、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症,尤其对各种热症疗效奇佳。从50年代起,我国政府即重视牛黄供应问题。先研究出了人工牛黄,后来,中国牛黄公司又研究出了种植牛黄,其药效远高于人工牛黄,等同于天然牛黄。 困扰着培植牛黄发展的所有问题其核心是市场问题,不少药厂为降低成本,不考虑药效,至今仍在采用人工牛黄,他们的理由是很充分的:这是药典列出的药材。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培植牛黄产业就难以发展。作为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培植牛黄的市场与中成药的市场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中成药的无序生产和恶性市场竞争对培植牛黄极为不利。这样的情况如果蔓延开来,不仅会使中药市场更加混乱,也会严重损毁中医药声誉。 12.水蛭(属国家珍贵药材) 水蛭俗称蚂蝗,为蛭纲环节动物,目前尚不属于濒危野生动物,但可看到其数量正在迅速减少。蛭类约有500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极少数分布在咸水中,个别种类生活在陆地上。水蛭喜欢栖息于水流缓慢的中性水质小溪、沟渠、池塘、水田、沼泽和湖畔,而温暖湿润的草丛是其摄食和繁衍的场所。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东北、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均有分布,特别是南方分布更为广泛。蛭类大多数属半寄生生活,有些品种蛭幼时捕食、成年后吸血。蛭吸食的是一类寄主,而不是一种动物。药用水蛭,吸食所有脊椎动物的血液。 水蛭体干燥后,作为药材使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药性平、味苦咸、有小毒。功能破血、逐淤、通经。水蛭体内含有抗凝血的水蛭素,现代医学即西医临床实验证明,水蛭素有缓解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对渗出物的吸收等功能。水蛭用途很广,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长期以来,水蛭作为中药饮片配方使用,用量不大。以水蛭为原料,生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始于1989年,如吉林公主岭红光制药厂生产的《脑血康口服液》主要原料就是水蛭。该药曾治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脑血栓而声名鹊起,各地订单纷至沓来。而后,国内大大小小药厂也纷纷上马来生产以水蛭为主要原料的药品,水蛭一下跃为紧俏药材之一。目前,天然药用水蛭资源十分匮乏,濒临枯竭。水蛭作为生物链中的一环,如何保护药用天然水蛭资源,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