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683|回复: 0

分析中国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9 12: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本土环保组织发展的历程计算,中国环境运动有近20年的历史,这段历史不是一部清谈史,它饱含大大小小的各类具体行动,是一段行动的历史。

但这场运动的参与者往往过于注重单个行动,缺乏站在行业角度的整体反思。即使有反思,也是个体私下偶尔的零星思考,不是一种常态,无力影响整个运动。这种状况可以解读运动现状中的一系列不足。

推动环境运动向前走,需要克服这些不足,需要运动参与者平衡在“行动”与“反思”上投入的精力,加强反思,生成一个可感知的行业文化,增加行业凝聚力、吸引力,影响主流文化、提升公众认同感,进而强化“行动”的力量,让环境运动为中国带来实质改变。

环境运动中的行动主义

中国环境运动的崛起是几类人的努力。一是“自然之友”发起人(梁从诫、梁晓燕、杨东平、王力雄)、唐锡阳、廖晓义等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社会精英,有为中国思考、承担社会责任的情怀和勇气,环境保护思潮的进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空间;二是刘德天、汪永晨、马军、霍岱珊、运建立等行动者,因职业特点而 “春江水暖鸭先知”,较早接触到环保思潮,并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进而行动起来;三是张长建、韦东英等一批中国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不畏困难,奋起维权,是直接与环境污染抗争的一群人。

接续这三类人,继而踊跃参与中国环境运动的是一批青年人,其中有能力强大、知识积累深厚的精英式青年,也有能力、视野、知识都不强大但深深认同环保的草根青年。

前三类人不管角色如何,在中国环境运动的源头,都是做一些具体甚至细小的行动,或环境教育、宣传等环保启蒙,或与污染者直接博弈。他们的特点是,利用以前非环保行动的思维介入环境运动,凭着情感、直觉、既有知识、智慧采取行动。除第一类知识分子型运动参与者外,一般不太看重对整个环保运动的思考和对环保运动未来的思量。

新近介入环境运动的精英式青年很少,草根青年居多。草根青年对抽象的思考一向不大喜欢或者不擅长,他们和前三类有一些共同点,往往凭着朴素的环保情感、直觉、生活经验采取行动。他们对行动反思或者理论建构不在意,甚至觉得无用。

我们可将这种侧重具体环保行动、不注重整体反思和理论建设的一类思维暂称中国环境运动的“行动主义”。

行动主义的不足

中国环境运动作为一股社会力量,它有自己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它应该影响公共领域,使其组织框架、决策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有利于环境保护,它应该绿化市场,应该将环境文化的基因嵌入中国的文化主体当中,应该创新出一种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现在虽然运动参与主体日众,价值观、行动思路和工具也日益多元化,但行动主义的运动氛围中也有一系列需要弥补的问题。

如何梳理、选择多元化背后的价值观,如何处理运动主体与政府、市场的公共关系,如何描述我们的愿景和方向,如何加强内部凝聚力,如何提升运动的公众吸引力和公众的认同感,每一个行动的策略如何选择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环境运动参与者通过整体的抽象思考和讨论,做出一个有逻辑说服力的判断。基于该判断的行动才是有效率的。

但行动主义者,注重具体行动,不重整体反思,使中国环境运动陷入“低头赶路”的状态,不“抬头看路”,无法明晰运动方向在哪里,使命是什么,路径是否合适。

本小组认为中国环境运动除了上述详细讨论的“缺乏反思、不重理论”,还有行业原子化、小圈子内自我陶醉、公众认可度低等不足。

所谓原子化,即观察中国环境运动,看到的是一个个原子状的机构个体,个体间缺乏有机联系。怀疑中国是否存在环境运动,其中一个怀疑层面就是,这些原子个体尚未进入到一个运动的整体。

小圈子内的自我陶醉和公众认可度低,反映的其实是一个问题,中国环境运动偏居社会一角,没有进入主流社会的舞台。

如何从原子式的机构个体群进化成一个整体的运动?如何融入主流社会,让环境保护成为主流?中国环境运动遇到的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行动能够解决的,“行动为王”的思路需要调整。

不反思,不构建一个有方向的整体,中国环境运动会在一个简单重复的行动怪圈中打转。

在反思中前进

“环境运动”一词是舶来品,常常出现在学术文章之中。北京的中国民间环保从业者接海外之灵气,领时代之潮流,开始频频用它。

虽然有人怀疑中国是否存在西方意义上的“环境运动”,但即使我们换用“民间环保行业”一词,它们也有一个共通的地方:行业视角。

行业内的机构数量和从业者达到目前这个水平,站在机构的视野上已显不足,站在行业视角,将现存机构用文化建构拧成一股绳已十分必要。无论是意识形态上的环保主义,还是环境文化等概念,都已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刻。

但这些基于行动的理论建构,都必须打破唯行动是从的行动主义思维,看重和“投资”环境运动的文化理论建设。中国环境运动的参与者秉持行动主义,往往是对自我行动的“行动主义”特点不自知,处于无意识状态。所以看重和“投资”环境运动的文化理论建设,就需要看重反思的力量,在反思中,意识到并突破行动主义的局限。

(执笔人:霍伟亚,小组成员:沈尤、刘晨、刘毅、方明、费晓静)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分享改变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3 22:54 , Processed in 0.0262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