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654|回复: 1

黄万里毕生反对三峡工程

[复制链接]

80

主题

1125

回帖

1万

积分

印度洋

积分
11735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9-19 10: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我们来停停关于三峡的另一种声音。(转自网易论坛)帖子链接:http://bbs8.news.163.com/board/i ... t.jsp%3Fb%3Dhuanbao
--------------------------------------------------------------------------------------------------------------------------------
           黄万里毕生反对三峡工程
  2001年8月27日下午3时5分,在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的病房,90岁的黄万里先生溘然而逝。

  黄万里,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著名水利工程专家。自1937年留学归国起,倾毕生心力于国内大江大河治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学识渊博、观点独到而蜚声中外,更以敢讲真话、仗义执言而在学界独树一帜。

  
9月4日的追悼会上,他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在国内水利学界,多年来,黄万里代表着科学家的良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黄万里的离世意味着,在国内重大水利工程讨论上,另一种声音的消失。   

  他当年的助教回忆说,黄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耿直,敢说敢言,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针对谁,他都是照说不误,有时可以说是口无遮拦。在他对三门峡工程的意见中,这种性格得到了体现。

  1957年6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开会,给前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专家学者,除了一位名叫温善章的人提出改修低坝外,只有黄万里一人,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了前苏联专家的规划,其余的人异口同声,赞成三门峡大坝上马,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就要清水长流了。研讨会开了10天,黄万里参加了7天,也辩论了7天,到最后,会议就成了以他为对象的批判会。
“圣人出,黄河清”是封建时代的人文思维,带有谶纬迷信色彩,在严肃的科学论证面前,本来上不得台面。但当时的某些参与决策者,竟然将这种腐朽观念奉若神明。苏联专家不会懂得这个掌故,肯定是中国人才会搬出这种错误的人文思维作为武器,为错误的技术思维开路。该工程纵有为万世师表作证的好处,渭河流域数百万人民何负于衮衮诸公?当时没有问责制,如今要想问责,主要决策者已经不在了,剩下几个望风希旨的技术官僚和科学“泰斗”,在责任上“他顾左右而言王”,肉烂嘴不烂。


  防洪、发电和航运是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而防洪又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可是,早在三峡的论证阶段,一些学者和官员就纷纷对三峡的防洪功能提出质疑。更有人形象的说明,三峡所谓的防洪是“把下游的洪水挪到了上游”。三峡蓄水135米之后,水位差只有31米。一旦发生洪水,下泄不畅,洪水就会通过600公里的狭长河道和13个峡口层层壅高。回想当年,在三峡蓄水之初,各媒体纷纷引用毛主席诗词“高峡出平湖”,来形容这一盛大景象。而重庆市区的显眼位置也触目惊心标着重重的红线——“175米水位线”。仿佛这1084平方公里的水库真的是宛如一面平镜。“如果是平面,就是一个完全静止的湖”,事实上三峡的水是流动的,一些学者指出,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高峡出斜湖”。位于库尾的重庆,水位要高于三峡。这一点已经被广泛认可。但争论又来了,究竟“高”到什么程度?有专家计算,按照三峡工程泥沙组所给定的三峡水库平均水力坡降为7米/100公里。距离坝址600多公里处的重庆市的水位就会高达175米+7米/100公里x600公里=217米。这样的海拔,足可以淹了重庆火车站,淹了成渝铁路,淹了朝天门码头、淹了部分市区。  



责编:真言

  在既有三门峡和阿斯旺的前车之鉴、国内也存在众多反对意见的背景下,三峡工程议案于1992年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通过,反对177票,弃权664票,赞成票数之少,在人大历史上是空前的。
 
  国家机器需要“标准件”,“独立思想者”如黄万里教授者流,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纷纷落马,或被弃置不用,形成了人才选拔上的“精英淘汰制”,这就为好用听话的“标准件”入选创造了条件。经过“文革”对文化、道德的摧残,急功近利的技术思维逐渐占据上风,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门峡工程不足四年就现世现报,水利工程逐渐变成了“水害工程”。在难以逆转的生态灾害形成之后,如何恢复生态,能否拆除这个废物,就成了谁也负责不了的“老大难”。谁又能够想象,将来三峡工程正式退休以后,后代子孙该如何为它老人家送终?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如今三峡工程竣工,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今年4月份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

   “今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个。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今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

  重大决策不应当是实验。三门峡工程的生态大实验,毁坏了黄河这条母亲河,学费至今没有交完;三峡工程是一座更大的生态实验场,谁来对长江这条中国最大的母亲河负千年的历史责任,如今只好拭目以待。
71303.jpg
大家都快毕业了,忙着找工作了,关注环保方面少了,不过相遇是缘,何况大家一起为此奋斗过,有空多联系呀!

86

主题

768

回帖

1万

积分

仲裁员

积分
14535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9-19 11: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敬重这位老人家,他以一生的时间告诉我们:学人除了有科学还要有良知!
黄老安息!
结局是注定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19 01:30 , Processed in 0.03452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