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谁也没法想到,今年49岁的杭州人王威平,竟能在危险的“垃圾山”里,找到比梦还要美的“黄金”.
废弃的手机电池、干电池、纽扣电池,报废的电脑,没用的电视机……在杭州民间发明家王威平看来,这些在平常人视为丢掉还来不及的垃圾,经过机器的妥善处理,可以统统都是“宝贝”,是对环境友好的资源再利用.
王威平和他的杭州大洲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洲公司),一路收获芬芳.王威平设计的危险垃圾环保处理机器,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多个发明专利;去年,得到了省环保局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今年,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体系认证;今年6月,经过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认可.王威平和他的大洲公司,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废电池回收处理定点试验单位.
下个月,王威平将批量投入使用自主创新设计的会“吃”废电池的机器.
电子废弃物危害无穷
随着电子工业快速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越来越多.电子废弃物中含有铜铝锡铅及微量贵金属,如不回收处理,既造成环境污染,又浪费宝贵资源.以电池为例,按人均一年消费6至7只电池算,我国一年就要消费电池70亿-80亿只.最常使用电池的是手机、袖珍收音机、随身听、遥控器等.
浙江环保专家称,废旧手机电池中含锂、铬等有毒有害重金属物质,如果按日常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可能引起爆炸;填埋的话,则将对地下水源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据说,1000块废旧手机电池的污染力,可与一个小型造纸厂相当.
目前,由于缺乏妥善的处理方法,人们对废旧手机电池通常不处理不收集,大量的手机电池搁置在企业仓库,或留在居民抽屉中.随着手机的更新加速,废旧手机电池污染及其处理,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环保焦点.
新机器每小时“吃”300只旧电池
今年11月中旬,王威平将批量投入使用一种奇妙的自主创新机器.这种机器能“吃”下所有型号的废旧民用干电池、手机废电池等各种电池.
前天,记者在杭州余杭区塘栖工业区的大洲公司内,目睹了这种机器的厉害.机器不大,安装在一张方桌上,活像“冲锋枪”.工人把列成一排的5号干电池推进“冲锋枪”的“后膛”,“冲锋枪”另一头,干电池就“哒哒哒”地,被“磕”成了干干净净的“瓜子壳”、“瓜子仁”.
“瓜子壳”、“瓜子仁”全被分开收集起来.“这些可都是好东西,碳锌可以重新生产新电池,或用于锻造昂贵的锰钢……”王威平说,“冲锋枪”一次性合格处理能力达到90%以上.
废旧手机电池也可经过“冲锋枪”分化等一系列工序,同样能重新利用.
“这种机器能每小时'吃'进300个旧电池.”王威平介绍道.
“王威平的探索和研究非常有意义,将为全国棘手的手机废电池处理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出口;将在浙江的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省环保局固废中心主任顾培龙评价.
背后的路已经走了15年
这台电池处理机器,表面上只花了半年时间就研制成功,而实际上,背后,王威平走了15年的坎坷发明探索之路.
在大洲公司,我们看见了他设计的数台“法力无边”的“机器巨人”.一座密闭的熔炼炉子能在1600多摄氏度高温下,把线路板变成没有任何灰尘危害的液体棕色晶体;家电被一台滑梯式的复杂机器调理后,其中被公认为最没用的环氧树脂粉竟能变成硅.拿到水泥厂,能变成造房子的绝好材料,还能变成窨井盖……
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电子废弃物中各类废弃线路板和覆铜板,都能够无害化拆解,并分离金属部分与非金属部分,产生巨大利益.
去年,大洲公司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057.3万元、销售额5039万元.
从木工到环保发明家
王威平最早的职业是木工.当年,他看书自学,终于第一次把僵直的木头变成凳子.对此,年轻的王威平悟出一个道理:自己努力动脑筋,困难能够克服.
木工毕竟跟需要化学知识的垃圾处理行业有很大区别,他凭借毅力、智慧,不断学习,向专家请教,硬是发明设计出一台台环保仪器.如今,他的办公室内已放着“垃圾焚烧综合利用系统”等6项发明专利.
虽然“黄金”的大门向他打开,但他从来没停止过艰苦的发明探索.每年,大洲公司都把利润的30%投入科技研究.“搞科研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王威平说.
在探索具有大洲特色的电子废弃物处理模式的发展历程中,王威平和大洲公司在省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摸索出了一种有益的创业经验:依靠自主创新,致力于电子废弃物处置技术的研发;专注于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闭幕不久的十七大,让王威平这样的民间发明家、实干家,感到更加有力量了.王威平表示:“报告里特别提到生态文明,科技自主创新,我觉得,创新的道路更为光明了.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今日早报》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