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事先征求原组织意见,如有异议,请及时指出,我们作出修改—济溪"
暑期活动计划书(吉林大学)
调查吉林西部草原退化现象,保护绿色屏障
一、背景资料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美妙的诗句赞美了广袤的草原.位于科尔沁沙地东端吉林省西部的长岭、双辽等13个县市曾经草原辽阔,土地肥美,牛羊成群,是我国北方的绿色天然屏障.
也曾有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吉林省西部200万公顷草原位于欧亚草原带向东延伸的末端,处于松嫩草原的中心偏东地带,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以羊草为主,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盐碱地之一,也是吉林省的绿色生态屏障。它在涵养水分、防沙固土、调节区域气候、发展畜牧业、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开荒种地、过载放牧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草原的盐碱化、沙化、退化日益严重,至今已有1/3以上的草原难以利用,90%以上的草原全部退化,50%以上的草原被开垦耕种,使草原植被盖度降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荒漠化面积已达1000万亩,并且仍以年均1.4%的速度扩展.这不仅给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而且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对吉林省西部气候背景变化分析和陆地卫星的土地覆盖荒漠化状况的遥感调查后,发现吉林省西部荒漠化正向中东部发展,严重威胁吉林省中部粮区.专家指出:中国东北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显著区域之一,特别是吉林省西部近几年气候变化暖干倾向十分明显。东北2.3万公顷的松嫩苏打盐碱区,有三分之二分布在吉林省。加之吉林省西部又是欧亚大陆和中国土地沙漠化向东发展的显著区,在陆地卫星影像图上黄呼呼的荒漠化景观一览无疑,更为吉林省西部的脆弱生态本底雪上加霜,也将使吉林省西部成为影响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滨海地区的沙粒传播源地之一.
二、活动主题和目的
1、主题:保护草地,阻止盐碱化、荒漠化向吉林中部的蔓延
2、目的:
(1) 吉林省“生态草”建设项目的建设状况,及其所产生的环境和生态效益。
(2) 当地的野生动物在环境的影响下的物种、数量、质量变化趋势。
(3) 白城市为防治荒漠化的措施——风力提水灌溉新工程的实施效果及对照。
三、活动形式
1、 了解 在与省市(省、市环保局,林业厅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下,获得调研地区的基本背景资料。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策划实地考察计划及必要实验。
2、 行动 分组进行。在调研地区,各小队组员分别通过对该地人文、环境展开调查。
3、 分析 在对调研结果的仔细分析后,总结资料,对调研地区今后经济、环保问题的协调发展提供信息。
另外,将队伍分成三小组,在每一站目的地分别执行各自不同的任务:
(1) 持调查问卷等向当地居民了解当地人文情况;
(2) 在环境考察地(荒漠地、湿地、盐碱地)进行实地调查,获取数据。
(3) 与相关部门联系,获取专业资料
四、活动内容及日程安排
1、“五一”期间由3名队员赴该地区做初步调查,并且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有关事项。
2、7月4日至19日为筹备具体物资阶段。
3、7月20日
(1)队员汇集,整合队伍,准备物资,举行开营仪式。
出席仪式的主要新闻媒体:
新文化报,长春日报,吉林大学报,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吉林大学电视台等。
(2)上午10:00开营仪式结束后,包车从长春出发,赴活动第一站——洮南(盐碱地),下午6:00到达。安排食宿及接洽活动。
7月21日 按计划分组,邀请当地相关部门人员,正式开展活动,为期两天。
7月23日 上午8:00出发前往第二站——向海(湿地),中午到达。根据计划,各小组对当地湿地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以及建设状况进行调查。为期两天。
7月25日 中午出发,下午到达第三站——通榆县新华镇。按计划针对当地盐碱地,退化草地的现状展开调查。为期两天。
7月27日 下午从新华镇出发,赴第四站——长岭县。按计划分工,针对当地草地退化,土地盐碱化情况,及“生态草”项目的进展情况展开调研。为期两天。
7月30日 上午归程。
4、各队员汇报调查报告及成果,召开总结会议。
五、人员组成:
主要以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水文地质等专业的同学为主,同时涉及法律、新闻、护理等专业的学生,以及专家1至2名。
队伍组成:领队2人,会计1人,后勤负责1人,根据情况另设小组长若干名。
六、经费预算
1、“五一”期间初步调查费用 1200元;
2、住宿20元×20人×10天=4000元;
3、饮食:(1)行车途中餐费 4元×20人×10餐=800元
饮料 3瓶×20人×10天=600元 另备50瓶 共650元;
小计1450元;
(2)驻地食宿 8元×20人×10天=1600元
合计 3050元;
4、行路:汽车 5000元
5、衣装:每人统一帽子、2件T恤等 50元×20人=1000元
印刷:调查问卷 0.1元×5页×1000份=500元
资料费 200元
6、摄影、摄像 1000元
7、实验仪器、装备费用 800元
8、通讯费 200元
总计 16950元
附录一
调查地基本状况调查
一、目的
1、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状况
2、为草地退化原因调查提供数据
3、探索环境保护与社区利益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调查内容
1、人口状况和历史(可在初访时获得资料)
(1)当地居民分布
(2)居民户数
(3)人口和增长趋势
(4)年龄、性别比例
2、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1)气候
(2)降雨
3、自然资源及利用情况
(1)水资源:水源,利用状况及变化趋势
(2)草场资源:
草场管理情况(所有权和政策实施)
过度放牧与草场建设情况
4、经济状况
(1)收入来源及构成
(2)收入变化情况
5、农业生产
农业产业结构
6、文化教育状况
7、宗教民俗
(1)民族构成和宗教信仰
(2)民族习俗及观念
8、居民眼前的环境问题及期望的解决方法
三、问卷调查
(一)环境知识调查
1. 您同意人类行为会影响环境这一说法吗?( )
(A)同意 (B)不同意 (C)不知道
2.您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紧迫的事吗?( )
(A)十分赞同 (B)一般
(C)不赞同 (D)不知道
3.您认为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
(A)爱惜每一个生命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C)与动植物和睦相处 (D)满足人类发展需求
(E)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4. 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会带来环境问题.您对这种说法( )
(A)同意 (B)不同意 (C)无意见 (D)不知道
5.绿色植物的环境功能有( )
(A)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并能减轻噪声 (B)污染调节温度、湿度,吸尘、杀菌
(C)保水、抗旱 (D)以上都是
6. 绿色食品是:( )
(A) 所有绿颜色食品的统称 (B)专指蔬菜
(C) 经专门机构认定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D) 一种休闲食品
7. 对土地保护和管理不力,会导致:( )
(A)沙化 (B)沼泽化 (C)盐渍化 (D)以上都是
8. 您认为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A)过度放牧 (B)不合理开荒种地
(C)气候原因 (D)病虫害 (E)其它
(二)环境状况调查
9. 您对您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状况是否满意?( )
(A)满意 (B)不满意 (C)不在乎
10.您的居住地在春秋两季是否有沙尘暴?( )
(A)频繁 (B)偶尔 (C)从未有过
11.(1)这里有暴风雪吗?_______(若没有可不用回答下题)
(2)若有,近十年来暴风雪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什么变化?
(A)一直以来都经常发生,强度大
(B)过去很少发生,这几年较多
(C)过去经常发生,这几年较少
(D)没有在意
12. 您居住的地区植被(森林,草地等)覆盖率如何?( )
(A)很高 (B)一般 (C)较少 (D)是盐碱地,沙漠
13.您认为近十年来,您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居民状况调查
14.您家有几口人?( )
(A)3 (B)4 (C)4以上
15.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6.您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
(A)种地 (B)家禽养殖,畜牧 (C)上班 (D)其他
17.如果是种地,您是 ( )
(A)完全施用农药和化肥 (B)施用农家肥 (C)化肥和农家肥一起施用
18.如果是畜牧,规模是_______.
19.您家庭的年平均收入( )
(A)1000元以下 (B)1000~2000元
(C)2000~3000元 (D)3000元以上
20.您家草场有多大?面积_________
21.您家的草场发生了退化吗?退化程度( )
(A)严重沙化 (B)中度退化 (C)轻度退化
退化和未退化草场的比例________
22.您家的牲畜是否有发生“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情况?( )
(A)有 (B)没有
23.周围环境(如天气,草场)的变化,是否影响了您的生活质量及经济收入?( )
(A)影响非常大 (B)有些影响
(C)没有影响 (D)没有太在意
附录二
吉林省“生态草”项目简介
所谓“生态草”不是简单的一种草,而是特指生态草建设,就是针对荒漠化土地,以恢复和改善为目的,采取封原育草、植灌种草、林草结合等综合性生物措施治理荒 漠化土地的活动。“生态草”是治理吉林西部草原荒漠化的先锋,当地百姓把它称为“救命草”。
吉林省于2000年进行生态草建设工程试点,对西部的长岭县等13个县、市、区进行围栏封育,实行轮封停牧。3年来,吉林省共完成生态草建设150万亩,占规划任务的37.5%。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生态草建设为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探索了新模式,开辟出一条农牧交错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草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
所谓生态草建设,就是以遏制草地“三化”、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盖度在60%以下的草地,采取封、补、种、改等方式进行治理,营造乔灌草相结合、功能比较完备的生态植被。生态草工程的主要内容有四项:一是由各县(市、区)政府在充分协调土地、农业、牧业、水利等部门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急需治理的“三化”草地地块。二是由林业部门和单位组织生态草建设,负责投入引导、组织推动和经营管理。三是经过治理的生态草地使用权,实行“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方针。四是生态草工程的最终发展方向是林草间作,逐步建设乔灌草相结合、功能较为完备的草原生态体系。生态草建设是国土绿化的重要内容,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决定选择400万亩荒漠化草地交由林业部门治理,并列为吉林省“十五”计划的重点项目,由省财政每年拨专款予以资助.
(二) 生态草建设工程范围及规划面积
需要治理的“三化”草地面积为70万公顷。此项工程范围包括吉林省西部的十三个县(市、区),即白城地区的四县一区,松原市的四县一区,长春地区的农安县,四平地区的双辽市和梨树县,总体规划面积为400万亩。
2001年4月6日吉林省第42次省长办公会议决定,选择亟需治理的400万亩“三化”草地由林业部门负责治理。并拿出其中的100万亩面向全国开展社会认治。2001年11月9目吉林省政府吉政发40号文件,印发了《吉林省关注森林•百万亩荒漠变绿洲行动认治办法》。
(三)生态草建设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以封为主,封、补、种、改相结合,对生态草建设区实行分片隔离措施,禁止放牧。
“封”是对有自然恢复能力的草地(覆盖率40%~60%),采用工程围栏、生物围栏等措施保护起来,防止牛羊啃食和人为破坏,促进草地植被自然恢复。
“补”就是对封育区较大面积的碱斑地块实施浅耕翻、深松土或重耙后补播吉生1、4号羊草、碱茅、沙打旺、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等适宜草种,加快植被恢复。
“种”就是对基本没有植被的地块,采取大面积播种适宜草种的方式,迅速恢复其植被。
“改”就是对经过围封已生长植被的草地再逐步改良,优化草质,促进其演替为最佳生态经济系统。林业部门在治理后的草地上营造生态草防护林,巩固治理成果,提高草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
(四)生态草建设的意义
吉林省西部有200万公顷草原,处于松嫩草原的中心偏东地带,天然植被以羊草为主,在吉林省的农牧交错带上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在涵养水分、防沙固土、调节区域气候、发展畜牧业、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开荒种地、过载放牧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草原的盐碱化、沙化、退化日益严重,至今已有1/3以上的草原难以利用,90%以上的草原全部退化,50%以上的草原被开垦耕种,使草原植被盖度降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仅给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而且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商品粮基地构成严重威胁。通过生态草建设,在吉林省西部建立起一道林、灌、草结合的绿色生态屏障,恢复和重建林草复合、功能完备的生态植被体系,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省政府已将其列入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