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87|回复: 1

乡村之眼 绿色青年实习生 邓佳瑶 实习日志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回帖

12

积分

水滴

积分
12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主题

1

回帖

12

积分

水滴

积分
12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5.5.16实习第2天——  今日重点学习了陈学礼老师民族志影像系列课程,继续熟悉机构工作和文化,并观看了一些录片《大伍明与慈悲的父亲》,并且改写公众号文案等。 如《牛粪》用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了牛粪在藏族生活中的多元价值——燃料、灯盏、祭祀用品,甚至成为年夜饭中的“幸运符号”。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打破了外界对“落后”的刻板想象,印证了陈学礼老师所言:“影像应展现生活的质感,而非简化为文化符号”。以及在《大伍明与慈悲的父亲》影片中,父亲的角色不仅是家庭支柱,更是乡土智慧的传承者。这种“去精英化”的叙事方式,让观众看到乡村不仅是“被凝视的客体”,更是文化生产的主体。 陈学礼老师在课程中强调,民族志电影是“摄影师与被拍摄者共构的人工产品”。例如《谷魂》拍摄时,哈尼族导演妹兰坚持保留传统杀猪仪式,尽管外界认为“冗长血腥”,但最终呈现的正是村民眼中神圣的文化表达。这种对主体性的尊重,与乡村之眼“将摄像机交给村民”的理念一脉相承。 在解读公众号内容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员最初认为短视频=随手拍,经培训后才理解“叙事逻辑”,这是否也提示我们在教学中需平衡“技术标准化”与“文化原生性”,避免陷入算法流量陷阱。从“专业术语”到“乡土语言”,我们试图将健康传播项目招募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吸引力强的宣传文案,把原文强调“健康素养”“韧性社区”等学术概念,转化后聚焦村民实际需求,适配乡村受众阅读习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小红书刷到青新伙伴的帖子,尽管我学的专业和环保公益相差甚远,但是大一的时候唤青提供一个新世界的视野。于是,在大三择业方向的关键期,我产生了去环保事业深耕的想法。非常幸运地通过了筛选环节,因为一些成长经历,我选择更感兴趣的乡村影像议题,后来我也很高兴对接上了乡村之眼机构。运营是我非常想尝试的方向,希望未来能跟着老师们学到更多东西。 这周五晚上青新伙伴第四期启动交流会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我真的学到了很多,还有听到很多老师对于环保公益的一些理解。尤其对于一次在互联网上提出的公益活动抱有一些疑问,尽管我的表达并不够清晰有条理,但是吕宾老师还有合一绿的吴昊亮老师认真详细地为我解答了疑惑。这些都让我受益颇多,期待后续深入到完整的项目里去,学习到更多生态传播和项目管理经验,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 大家一起加油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5-18 05:38 , Processed in 0.6036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