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9-12 02: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引用liyi于2005-09-11 12:48发表的:
就是我们的各部门成员反映虽然我们是一个协会,可是各部门成员之间不是很熟
有人直接说我们在协会相处一年,还没有在绿色营相处十几天的关系好,所以,现在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啊!
会员熟悉程度和成员的交流频率和总时间直接相关.
我觉得社团的组织结构以及活动方式是决定因素.
不同的社团机构和活动形式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它们各自的问题也有区别.
可以先分析一下你们社团的结构形式中不利于交流的方面,看看能否分别改进啊~
两种社团常见的组织结构:
1,以社团功能划分部门结构的(类似学生会):
比如有的社团分内务部(组)\\外联部(组)等等
这一种可能是成员交流最少的,由于每个人的分工比较明确,甚至于部门内部成员的交流都不很多,大家直接对组长负责,组长(骨干)有直接对社团负责人负责,基本上是直线树形结构.彼此不相往来.
学生会常可以通过会议\\联谊等特定形式部分缓解这种状况,但并不能实质性解决问题.
而环保社团由于自身限制常常没有精力定期举行这种活动,一些定期的例会也常常只有骨干参与.
因此,这种结构的社团最容易形成少数骨干忙,多数成员互不相识;有活动就聚,没活动就散.具体部门负责具体细节任务的人员常因为厌倦而退出,须靠每年(学期)招新弥补人员损失的局面.
2,以活动方向划分社团结构的:
比如植物组\\RECYCLE组\\电影组\\环教组等等的
这种比上述好一些,基本情况常是本项目内部的人员交流比较充分,感情关系比较好.而与其他项目组别的人员又不相往来了.
3,这两种兼而有之的常常两种问题都一定程度地存在.
由于以上的形式我都尝试过,所以其中的问题也都有比较强的切身体会.没有什么好的经验,主要是教训。因为我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绿石的组织结构是与之不同的,有没有绿石的人说说感想啊~
通过观察到的和自己体会的,有一点想法可能对大家会有一些启发:
1,社团功能结构和活动结构两条线,都要有,相互独立,但在人员上不要并行.
2,社团基本运行的工作(文件记录整理\\财务帐目\\活动道具\\对外联系\\资金申请等等),诸多繁杂事物,应给社团固定的中层成员(20-50%)充分信任,尽量每个人都有活干,而不是用活把骨干(10-20%)压死.但活计不一定固定,否则容易厌烦.
3,鼓励活动中的决策参与性和感情交流.改活动由一人策划大家执行为大家策划大家执行,并在活动进行中不断组织小的讨论收集反馈意见,活动结束后组织集体的总结庆祝等.讨论中每人都要发言也很重要.
4,注意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交流的持续深入性.少数人持续性活动(如环教\\影视)和多数人一次性活动(如宣传\\调查\\捡拾\\植树等)搭配,互相弥补不足.大家都觉得\"营\"类的活动确实能够加强交流.我们为此每学期/年刻意设置一两次这样的活动也未尝不可.
5,交流是从团队中来的,是从合作中加强的.善于根据不同时机随时划分和重新组合小的团队(任务组),是加强小团队内部交流合作的好方法.随时拆开重新洗牌,这样就能够使得与不同人交流的机会增多了.
6,在社团活动形式和项目设计中刻意掺入交流内容.
从活动效果和交流效果来看,一般5-15人,活动集体参与总时间超过10小时,交流次数大于4次的活动形式,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并不是每种活动都能达到这种强度,一次性的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吃饭\\讨论一下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社团文化氛围好,活动持续深入,人才梯队健全的社团,常常是成员间交流比较充分的社团.这里的很多人参加过不少不同形式的活动,自己也参与和组织过社团活动,哪个感觉交流好,印象深刻些的.都说说,总结一下共性,可能解决方法自然就出来了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