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548|回复: 7

环保企业及专家:大学生应如何揪住环保商机

[复制链接]

21

主题

65

回帖

105

积分

清泉

积分
105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5-15 18: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科技讯 国家环保总局前局长曲格平曾经提出过一个“曲氏猜想”:中国的环境那么危急,而中国的那么多人需要工作,如果环保成为大家就业的重要方向,不是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改善了社会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了社会共同的焦虑,与环境保护一样,都让人忧心不已。那么,中国的环保是不是存在商机?存在哪些商机?大学生有没有可能抓住这些商机,甚至主导这些商机?
3月30日上午10时30分,清华同方环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林荣强、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济溪执行委员张伯驹做客腾讯网,就大学生如何揪住“环保商机”与网友进行了交流。

以下为此次访谈实录:
主持人(冯永锋):各位腾讯网友,大家好!我是《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叫“大学生如何揪住环保商机”。今天我们请来三位嘉宾,一位是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给大家打个招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波:大家好!我叫李波。
主持人(冯永锋):还有一位是清华同方环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林荣强先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林荣强:大家好!我是林荣强。
主持人(冯永锋):还有一位是济溪青年环境交流网络的执行委员张伯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伯驹:大家好!
主持人(冯永锋):我最近的一个感觉,从06年开始其实我们社会充满了环保商机,不管是大学生来参与环保竞赛还是到环保组织工作还是投身我们环保产业工作,其实商机非常无限。今天我们三位嘉宾正好有各自的特点,先从张伯驹先介绍一下当时创办“青国青城”环保大赛的原因和当前的一些看法以及出现的一些现象。
张伯驹:可以说“青国青城”的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是2008年下半年,由济溪环境交流网络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共同举办,希望的是推动大学生这个领域在校园中可以更多的就环保这个议题有更多的创意,而且跳出平时的活动的圈子,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也可以让更多人的理想付诸实现,今年我们的活动在今年整个上半年一直到4月20号是一个活动的推广和相关的案例收集,我们会有35个最后的环保的创意奖,同时又10个入围奖,我们在4月22号到6月5号这期间进行一个筛选过程,最后在14个大奖里PK出7个,最后的优胜者会提供全额的资助和一些额外的奖励,35个入围奖会都会有全额的资助他们的项目。
主持人(冯永锋):肯定有很多大学生疑问,因为很多企业老拿大学生说事,找大学生比赛也好或者是竞赛也好,我们跟其他的比赛有什么不同吗?
张伯驹: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这次主办方,尤其像济溪执行委员就是由一群大学生创办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非常了解大学生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想法,而且这次我们基本上活动设计的时候和全国很多省份的学生进行了交流,所以不管我们的奖项还是我们最后还有一些企业,有几个企业,像万通地产、世联地产、天创电子、大诚集团等等给我们获奖的大学生提供了9个在企业实习的机会。
主持人(冯永锋):他们是怎么发现这个竞赛的呢?是我们找的吗?
张伯驹:这些企业都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生态协会的会员企业,他们也是通过生态协会找到的一个机会。
主持人(冯永锋):林总这里好像没有你们公司的名字?
林荣强:对。
主持人(冯永锋):您是当时没发现吗?
林荣强:我是在前天在阿拉善的另外一个公益活动当中才知道有今天这个事情。
主持人(冯永锋):你的公司跟这个活动特别的切合呀!
林荣强:其实我们发现我们公司跟这个活动可以更紧密,所以我在这儿也可以说一句,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实习机会,这是没问题的。另外刚才主持人问的这个问题,我也帮张伯驹回答一下,除了他们学生组织之外,阿拉善生态协会也不同于一般的民间组织,它完全是公益性质的,它不会拿大学生说事的,是真的帮助大学生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对大学生也有好处的事。
主持人(冯永锋):我觉得我们几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家都在环保领域工作,李波应该说绝大多数时间在环保领域工作,而且很多人都跑到国外去了,你跑回来了。你自己谈谈,大学生是不是在我们国家不管在环保领域工作是不是有一些商机对他有很大的好处?
李波:我觉得环保领域曾经是一个特别冷的领域,在90年代初我加入到从一个政府的工作算是下海到了民间组织以后。
主持人(冯永锋):你在政府工作的时间长吗?
李波:大概两年不到的时间。到了一个民间组织,我当时最大的感受是政府里边的论资排辈,年轻人没有机会的这种情况我想在90年代还是特别明显的,现在也许有很多改善了,但总的来说,我到了民间组织以后,民间组织自己个人发展的空间比较大,而且自己有什么想法在一个小的团体里边是非常容易实施的,如果你的想法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也是一个和社会需求非常结合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90年代比起来,我觉得这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各界来实践自己的想法的这种空间也越来越大了,而且更主要的一点是这些年环境的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识,不像9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还比较提倡先污染再治理那样的一种老的想法。现在社会各界都已经摈弃了这样的一种想法,所以环境这个领域真的是有很多很多的机会。
主持人(冯永锋):具体的会有这样的机会吗?
李波:真的是有这样的机会,我们现在就有一个网站叫www.greengo.cn,这个网站我们在4月份就会启动,这个网站第一部分的工作,我们这个网站现在挂了120多家全国的环境组织,然后我们希望为这些环境组织提供一些找人才的机会,同时大学生他们需要找工作也可以到这上面来登记,这样他们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的环境组织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可以来这里找。第二步,我最近晒得那么黑,我最近刚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下来,保护区的同志他们说他们非常需要志愿者,来帮他们做不管是IT方面或者是生态、生物学考察方面的,社会学考察方面的,但是他们有的时候迫于没有这种人才,没有外来的这些人去帮他们,他们也非常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让社会的大学生或者是已经就业人能够到保护区里帮他们,不管是短时的或者是长期的。
主持人(冯永锋):问题在于很多是有冲动,有想法,很多机构也在接纳这些人,但是大家停留下来的可能性比较低,大学生的流失率比较高。林总,大学生到您那儿停留的时间长吗?或者是流失率高吗?
林荣强:同方环境公司有70%都是大学生,当然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他都是很有作为,这支队伍很年轻。除此之外,在座的嘉宾当中,我的企业经历比较多,我想说说产业情况,环保这个产业,我觉得咱们常说的趋势猜想,我是很认同的,一个是思想很认同,就是在这儿可以再说一点,观众还不一定都清楚,一方面我们国家环保的欠帐很多,环保很多事需要人做,另一方面,我们很多有文化的大学生现在就业也比较困难,他们来做这些事情也比较合适。这两个能不能结合起来呢?发展环保产业,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方面发展国家所急需的环保产业,到底行不行呢?他提出这个猜想的时候大家还是抱有怀疑的,因为环保大部分是属于公益,要是作为产业发展它要有盈利作为支撑,行不行呢?我做企业到现在我觉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从环境公司,我们叫同方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成立不过5年多,我们的产值40多亿。去年的利润是8000万,成为整个清华大学最大的企业叫清华同方,成为同方的一支主力。可见从我们的一个企业来看,环保产业是有利润可挣的。
另外这个产业可以说我们国家迎来了一个环保产业的“黄金时代”,这次有4万亿,整个我们国家今后5到7年在环保产业这方面的发展和总的投资量,总的产出量可能要超过过去咱们建国以来的50、60年的水平,所以我说这是“黄金时代”。
你刚才问的是大学生的留住率,当然在我们这儿进门也有挑选,也有培训,到我们这儿干的大部分都是时间很长的,是没有问题的。这次我刚才也说了,我们也可以提供几个实习机会,如果哪位同学、网友要是有这个兴趣可以到我们公司来看看。
主持人(冯永锋):实习是免费的还是要给钱?
林荣强:当然要给钱,实习也是一种劳动方式,他们的价值不在于给不给钱,我觉得张伯驹张先生可能会更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从我这儿来讲,无论是你将来要找工作,如果我要招聘,你在环保产业干过,实习过也好,干什么也好,或者是公益组织干过,这个是要加分的,无论是你的才能,还是你的人品,从招聘单位来看是要加分的,另外我的孩子也出国,也回来,他出国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学业优秀,考分高,外国大学不一定会录取,他要是有一些很好的社会活动,外国大学就愿意录取。我觉得这方面张先生可能比我更清楚。
主持人(冯永锋):环保组织也同样面临一个问题,一方面很需要人才,但是进来之后,工资待遇可能是一方面,另外他在工作中表现能力是不是也能够表现得很充分?
李波:昨天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我发现一个信息很有说服力的,在美国,政府提供的服务里头,有差不多50%都是通过非盈利的机构来提供的,而且中国最近几年政府也在说我们需要办一个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向民间采购服务,购买服务,其实我觉得是有很多的空间,而且我们现在在的这个地方是海淀区,海淀区IT行业的发展,十多年前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我们完全可以把环保领域的发展想象成下一个十年的像IT行业能够突飞猛进的这样一个方向,应该是会很让人激动的,美国和中国现在都提出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里头我发现这两个国家里面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现在大家真的是把绿色环境和绿色经济当做一个新的经济竞争力。所以这方面一定是有很多机会的。大学生参加这一次的创意大赛,这算是一个活动来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另外一方面,比如说今年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大家也可以从未来出发来考虑,刚才您说的这个就是在国外找工作,如果你没有在公益部门工作的经验,你直接从本科跳到研究生或者是跳到博士生,这样的人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少的,学校也不太愿意录取,他们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这种人他没有社会经历,他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在公益行业里边,有一些社会实践经验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大家可以提前准备。
主持人(冯永锋):回到我们自然之友上,在我们国家的民间组织有没有可能提供给大学生比较好的就业机会?
林荣强:我想回答主持人提的问题,大学生到环保组织是不是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前一阵子讲大学生就业难,南方某地方招聘硕士生、博士生卖肉,这个给人感觉是一个新闻,因为我过去干过很多年新闻,虽然大家听了很奇怪,那不是大学生的长项,刚才我说我们同方环境公司里面有70%是大学生,并不是说出于一种我要照顾大学生,而是这件事只有他们能做。其实环保产业和环保公益都是有这个特点,是需要有文化人才能做的,并不是拉一个人就能做,这正是大学生展示才华的地方。包括文化含量,技术含量,公民意识含量,很多东西都是很好。
主持人(冯永锋):张伯驹你自己也是很有意思,在大学生自发成立了济溪执行委员,毕业之后直接在自然之友工作,你肯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张伯驹:这方面也有一些经历,很重要的一点可能和李波不一样,都是毕业之后有了一些选择进入了民间组织,但是在我毕业之后这种选择相对来说多了很多,而且不光是毕业之后一定要找一个做10年,然后要找一个全面权衡特别久在做一个事情,而是现在我们也有很多的人都会说,可能先就业再择业,事实上这个环保组织也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先去做一两年,然后经历一下这样的一种生活,这样的你的视角去看问题,然后你再去看做其他的工作或者是你继续来做这个工作,乃至你可能去上学深造都是一个很好的经历。
主持人(冯永锋):根据我的经验,进来以后很难出去,因为这一块太迷人,太吸引人。
张伯驹:今年事实上我们两会的时候有一位政协委员也提出来,他也提出来在非盈利组织方面应该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大学生来就业,事实上我国在这方面非常不足,但是社会上需要非常不同的一些视角看问题,可能有些是以企业的创造剩余价值,同时怎么来创造社会价值,为社会来做出一些服务,这是现在这批年轻人应该有的选择之一。
主持人(冯永锋):现在回到“青国青城”的大赛上来,目前进展也将近快一个月了,大学生肯定有很多问题,或者是他有些东西是比较浮浅,一方面他比较浮浅,另外也敢想,另外我们看50多个项目中间,您能不能先简单的评估一下当前的一些状态?
张伯驹:因为本身这个项目是创意大赛,所以和以前比起来来说,有很多还是比较有一些灵动性的,就像包括宣传传播的手段,以前我们可能只是说海报,现在有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甚至通过飞信,手机短信的形式来传播,有一些项目更加注重现场的调研,还有一些项目引入了行为艺术,可能不光是我们拿一个展板来贴出一个宣传画,而是比如说有一些保护动物,他们就是以一种行为艺术,“人躺在校园的一条主干道旁边,上面盖上一块塑料布,如果你是一个动物,你被人类残杀后的景象”,很多不同的主体,有这种艺术的成份,有这种新型的传播的成份,我相信在接下来,因为4月20号是截止期,我相信在接下来这一个月中,有更多的有创意的而且是很实际的能够带来实际效果的项目的计划会越来越多。
主持人(冯永锋):有两个要求,一个叫可执行性,一个叫就地性,你不要去关注很远的地方的东西,假如李波你作为评委的话,你看这些项目,你对他们有什么期望?
李波:因为我离大学生的时间也比较长了,20年前,我觉得我可能评估的话,我会希望看到我们的大学生来关注社会,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比如说学校里边的,我知道在国外有很多的人他们会这样关注,比如说学校里边浇水的设施是不是有很多的浪费,一个家庭,他们自己的家庭里头可以通过一些什么样的小的改变,家里边的能源节约,用水的节约。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把人送到太空去了,我们可以把人送到很深的海底里头,需要很高的技术,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生活周边的很重要的一些实用的技术能够让他改进,我们现在就提到很多比如说我们要做很多大的工程,包括南水北调,有很多科学家现在也提出来,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家庭,我们在农村或者是城市都有很多节水的有效的一些措施的话,或许我们这种大的工程,非常耗费资金,耗费社会的很多资源的这种项目或许就可以不需要做或者是规模就做得小一些。所以我觉得节约很重要。
我最近也听说在国外有一些大学生他们也到一些社区里头,他们就帮一些家庭提供“绿色能源审计”的事情,他提供一整套的措施来到你的家庭帮你设计,你做哪方面的事情这个家庭的能源可以节约到多少程度,这个既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又可以节约能源。这种实际的事情我特别希望看到大学生可以参与。
张伯驹:这一块我可以补充一下,这次有很多的大学生他们在申报项目还有我们前期的咨询过程中也表达这个意愿,我们开始这个项目的奖项大家可以看到,都是一级一级往上增,所以我们正好在这个月刚刚确定,我们新增设立了10个由万通地产出资资助的10000元以下,大学生以社区环保为目标的“绿色社区奖”。
主持人(冯永锋):可以到其他的社区?
张伯驹:我们希望是在校园周边的社区,专门针对社区,正好回应了你的这个问题,而且万通地产愿意为绿色社区奖的十个奖提供分别1万元之内的全额的资助来帮助这些大学生实现他们的想法。这个奖是以1每个万元的形式来颁发。
主持人(冯永锋):林总,如果是我是一个大学生来参加这个大赛,我有一个想法,我拿了我的简历到你这儿来,你会怎么评估我?
林荣强:我觉得还是实用性,我们的目的是怎么让全社会能环保,当然创意是越新鲜越让人耳目一新越容易获奖,但是可执行性也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冯永锋):您能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吗?哪种类型是比较可持续性的东西?
林荣强:我觉得越是生活中,身边的一些细节的事越容易被人忽略,如果你的创意使得人们都已经很习惯的去做了不环保的事,你提示大家环保了,这个贡献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冯永锋):那天我们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冯仑也说“你约束一个人做什么事情还不如让他改善一些事情容易。”
林荣强:是的,你如果环保了,但是你对人的约束性就很强,这件事就不容易推广,这个事执行起来有得有失。另外一些事情是不费劲,对自己约束性很小或者是完全没有约束性也可以使自己也环保了,社会也环保了,那何不而不为呢。
主持人(冯永锋):大家也有一个担心,现在的这一代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出生的,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我们这些人条件优越一点,他们是不是发现生活中没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会不会觉得理所当然呢?
林荣强:这个我寄希望于大学生的聪明,我们现在搞这个活动,本身我们的出发点是公益,对于大学生来讲不完全是公益,他有很实惠的东西,比方说我可以有实习机会,进而有助于就业,有助于出国,同时我还有实践机会,还有资金支持,这个事情对他来讲,只要能够宣传得好一些,能够广为人知,这件事情本身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我这里要提示一下,时间挺紧了,还有22天。大家要赶快开动脑筋参加这个活动。
主持人(冯永锋):其实我觉得参加很多活动的过程当中都是自己改善的过程,你会发现问题,这个也挺快乐的。张伯驹你觉得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验吗?
张伯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从一个小的点可以扩充到很大的,就像我们那会儿在大学当初只是我们学校有一个湖,它的喷泉,当时我们就想这个喷泉是从哪儿来的,就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一直他的中水系统一直到这个水之前是从哪个水厂进来的,它的引水渠还有这个水喷完以后要流向哪儿,当时我们把整个学校水的上下游关系,学校的水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做了那么一个调查以后,事实上不用做太多的宣传,整个团队的成员大家都觉得,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做,而不是我们可以很空的搞环保,大家拯救地球。而是从一个水龙头的来龙去脉去找,或者说学校的肥料或者是学校的空调或者是电,其实很多只要你一个点,你可以内生出很多的创意和很多的行动,而并不是我们要一个很空泛的我们要怎么样的一个很大的“帽子”下面做事情。
林荣强:我借着说一句,“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同样“生活不缺乏不环保,也是缺乏发现”,我们这次有一个行动小组,互相启发,互相碰撞,这个形式比较好,有助于大家发现不环保。
主持人(冯永锋):其实我也跟大学生来往,有一个很大的发现,其实中国的环保处处是空白点,只要你想做,不管在你的家里还是校园里还是社会里,你往任何一个领域一关注里面都是空白的,其实机会也是很多的,李波你自己对自己的经验,你在大学期间关注过环保吗?包括在美国的时候。
李波:很遗憾,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咱们的教育体制都是从课本到课本的时候比较多一些。所以我也是觉得这一次这样的机会希望也是一种契机能够让大学生以及学生所在的那些学校的师生以及我们的整个教育体制都能够看到,学生真的能够有动手的能力,能够有和社会需求结合的这种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只是从课本到课本的在做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我觉得这一点上在美国不管从中学到大学,很多老师在引导大学生去关注大学生旁边的这些水的问题以及周围的植被的变化,特别像学生态的,生物的这些系里的老师,在这方面我觉得比咱们国内的做得要好一些,或许他们的资源比他们多,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可能也不太好说咱们的资源比别人少了,现在咱们的资源挺多的,只不过是资源怎么分配的问题。
主持人(冯永锋):我想张伯驹总结一下,当前50个项目中很多是自我的发现还是凭空想象的多?
张伯驹:我觉得很多还是通过一些发现问题,然后把这个问题通过一些有创意的或者是能够吸引人的形式表现出来。
主持人(冯永锋):这个发现是瞬间的发展还是经过一小段时间?
张伯驹:我的感觉是大部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或者是经过前期的调查过程才发现的。
主持人(冯永锋):是个体的还是一个团队?我们比较重视团队。
张伯驹:主要是一些团队,而且现在有意思的不光是本科生,还有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的参与,他们有的把自己的创意也拿到了大赛的设计中,而且他们不光是经过了专门的思考,还有一些科学的论证。
主持人(冯永锋):林总,我们在中关村也是一个IT产业的基地,我此前一直在报道中关村,但是我觉得以后中关村的方向绝对不止是IT,在您的观察,除了大学生领域,中关村出现环保方面的很多创意或者是创业的草根形态吗?
林荣强:少,环保产业一方面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阶段,刚才李先生也说了,我也提过环保产业是“黄金时代”。同时也有一个认识,在这之前总觉得环保是花钱的,为什么都说先污染再治理,好像污染过程是一个产业发展过程,这是认识上有问题,产业发展阶段有问题。所以在早期,比方说最早的时候IT产业往往是一些零件的加工或者是装配,它是一个产业过程,产业发展阶段,现在情况不同了,另外环保业的技术含量比IT早期间还是不一样,它所需要的知识面,需要各个学科的协同作战要求更高一些,所以中关村的草根创业早期在环保上是少一些。
下一步我觉得他有可能多起来是因为整个这个产业发展高起来了,它的主战场可能是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的,但是它也生发出很多产业链条来,所以这方面的商机今后也会很多。
主持人(冯永锋):根据我对中关村的观察,其实真正在中关村起很大作用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大学生或者是高学历的人一方面是一个因素,但是中关村很大一部分是全国各地涌过来的骨干。包括当前的垃圾回收,我们可以用环保产业去套的领域,大部分是劳动力型的产业比较多,这个产业慢慢在成长,我们一方面其他大学生可能要有很多投身这方面有很多机会,另外也要提醒大家,其实做很多事情都是要搬箱子,从体力劳动,从具体的工作中慢慢产生。
林荣强:你说得非常对,投身环保不能跟大学生这儿条件好,工作环境很好,收入也很高,他们都是蛮辛苦的,这件事还是要跟大家讲清楚,无论是什么产业,毕业之后参加什么工作都要准备吃苦。
主持人(冯永锋):确实某种程度上,一方面环保组织,它的副产品还是蛮丰富的,你跟同事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你出去跟人交流或者是你的心态都挺有意思的,李波你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在中国环保组织领域一般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在工作中,同事之间。
李波:我只能用我毕业两年开始以后在政府的工作经验和民族的民间组织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我觉得民间组织首先是大家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显得比较随和,没有一种特别强的掌管意志,说上边叫你做什么你一定要做什么,你必须要绝对的服从,我觉得民间组织里边有一种比较和谐的一种民族的气氛,什么事情都可以大家拿出来讨论,这一点我觉得我是比较认同的。另外是大家之间的相互合作,我觉得还是比较多的,相互之间,我不知道在商业或者是政府里头现在是怎么样的,但是有的时候说起来就是商业里头的工作的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它有一些具体的指标,其实我过去也在商业里头做过销售方面的工作,销售方面你的业绩就是用一个数字衡量的,你的数字上不去就是一个铁定的东西,所以有的时候压力是挺大的。民间组织的衡量指标有的时候显得特别松一些,但是它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不好处,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个环境是比较宽松,而且我觉得在民间组织里头,人如果有创意,你有一个好的想法,你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我相信如果这个真的是一个好主意,你的同事,你周围的人都会来扶助你,因为民间组织通常都比较小,他们有一个庞大的计划好像把你包裹起来,你进来以后必须要服从这个机器,你必须要当一个螺丝钉,你必须在这个行业中发展下去,民间组织在这方面少得多,民间组织好的方面是一个组织关注的面,不管它选择的几个问题相对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你可以看周围围绕这个主题之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我觉得人的想法是开放的,眼界也是开放的,而其他的行业里头,就是你关注一个事情的面是非常有限定的,和你的工作责任是非常相关的,你不能跑题。这一点,我觉得民间组织会更自由一些。
林荣强:这个话题我们两个可能也会有兴趣说一说。我想说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选择就业方向,除了收入有多高,第二是有多大程度上能够展示才华,有发展空间,还有一个就是你所到的环境是温暖不温暖,大家对你友善不友善,从第三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这些公益组织,我估计环保组织都是比较好的。我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这个组织里头我就有很深的体会,我想如果到这儿来做事情的大学生一定会感到很舒服,就是这是100个企业家的一个组织,说得极端一点,好像大家来展示好的那一面来了,可能本公司也是说话老板脾气发一发,到这儿来大家拿出时间来奉献出来了,所以那个气氛非常友善,非常友好。我觉得工作人员在这儿工作哪怕收入稍微少一点,如果我是他,我也乐意。我要做一个选择到别处就业多一千块钱,到这儿少一点点,但是我还是觉得这儿好。
林荣强:即便是少一点,人文环境也是很好的,我想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这样的,其他公益组织可能也是属于这么一种类型。
主持人(冯永锋):你觉得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或者是民间环保组织对你的公司本身有启发吗或者是有改善吗?很多公司还是相信目标管理。
林荣强:我在我们公司里头就变成了一个投资人了,当董事长了。它管理团队的风格跟我的个人风格还是不太一样的,他们还是比较追求效率,我们有的时候开玩笑是“酷力”,他的感觉是一定要让这个企业有战斗力,要锻造一个“铁军”。
主持人(冯永锋):那您想没有想过要熏陶熏陶?
林荣强:如果我还在一线做CEO,我乐意,因为我是多少年前是当记者出身,记者是习惯于平视别人,你的采访对象或者是国家元首或者是门房老头你都希望平视他,所以我办公司也是希望办这样的一个公司,如果我离开一线去干预他们的文化会四不像就比较麻烦,所以我估计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这种氛围不大可能会到我们公司去实行。
主持人(冯永锋):张伯驹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张伯驹:我觉得也是两方面,其实在大学生的很多大学里面的环保组织,这些学生社团也是培养了一大批的接下来继续做环保的以环保为职业的这些人。这里边有一部分人可能在环保的民间工艺组织工作,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也都投身到了环保产业当中,像我有好几个朋友他们毕业以后都去资源回收公司或者是做污水在线监测生产的仪器的公司,这些公司也是对这些大学生他们之前的经历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一块是一个特别好的一个结合点,同时像大学生这边最近六七年,也有一批学生他们在毕业以后或者是毕业的时候创办了一些组织,就像济溪执行委员,济溪执行委员就是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创办的,并没有想让它成为一个组织,但是到今年我们可能会招募三个全职的工作人员,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大学生就业这一块。
张伯驹:这种可能是因为工作了两年多,但是也是在和现在的学校有一些沟通,我并不觉得在工作以后这种所谓的我们帮助了一些人或者是遏制了一些环境污染的这种成就感,绝对是不能成为我们工作坚持下去的一根稻草一样,因为事实上我觉得可能得放更长来看,你在这个工作中,首先你是一个职业,第二,才是你有很多的成就感,你靠这种成就感支撑你的想法或者是你的理想,所以我觉得,还是先把你的工作完成好。第二可能你这个工作的特殊性赋予你可能比起在公司或者是在其他地方有更多的社会的成就感。但是这一块,也是得看你具体做得怎么样。因为我有很多的朋友特别理想主义,觉得我去NGO我就可以拯救全地球,拯救环境,但是这种心态越多,他可能退出的也就越快,因为你发现你带来的改变实在是不大,但是他觉得,我来我就能拯救很多东西。
主持人(冯永锋):是不是先参加一次大赛对他缓冲他的落差会有好处?
张伯驹:我觉得在比赛中也是,开始的时候你会有很多的想法,但是真正在实际中有很多的困难迎接着你。
主持人(冯永锋):我们会有一群人不停的追问你的东西。林总,你公司的一些员工做一些项目,比如说做污水处理的工程,比如说做完了之后当地也不运行,你觉得你是成功了还是?
林荣强:我们的公司行为和公益组织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还是有成就感,上次我说了,如果在中国挑一个企业就是哪一个企业对奥运会北京的蓝天贡献最大,那就是我们公司,这个大家没有成就感吗?很多国际组织一开始老是说自己的空气不好,奥运会开始半年之前主要担心的是空气质量,最后是蓝天,我们周围几省的电厂的脱硫大部分是我们做的,做出的贡献是最大的,我们的员工高兴死了,走到哪儿都说这个话。
主持人(冯永锋):收益高吗?
林荣强:收益高,去年我们的利润8000万,我们的企业就300人,我们觉得很有成就感。
主持人(冯永锋):李波你觉得你的员工在你的机构工作成就感高不高?包括刚来企业的人和工作一段时间的人?
李波:张伯驹也是我的同事,某种程度上我也同意张伯驹的说法,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也觉得每一个人在公益组织工作的时候怎么看待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在社会上的定位也是很关键的,这个社会需要不断的进步,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在过去几年里头,环保组织联合起来回应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的一些做法,然后两边合作得很好,关于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公开和公共参与方面,我觉得民间组织是实实在在的做了很大的贡献,它的意义实际上是真的是非同小可的,这不是我们可以用多少钱来衡量的。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民间组织也需要学会自己愉悦的工作,而且我们是和环境打交道的,这个环境里头有很多不干净的环境,同时这个自然也是有很多非常美丽的地方,这个我们真的必须要学会自己怎么样再一个社会里头更积极的看待自己工作的意义。
我想我们的这个团队里头有很多同事是能够看到这一点的,而且自然之友每个星期周末的时候有很多人要观鸟,要去爬山,其实这些会员里头他们是非常热爱自然的。
主持人(冯永锋):我觉得李波说的实际上也给我们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希望,我们也是一种总结,我们在中国的环境里,不管你到NGO工作到社会上工作,只要你愿意做,都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我们也差不多结束了,我们每个人对青国青城大赛提一些自己的建议或者是小看法。
李波:我的建议就是希望大学生们能够贴近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宿舍到自己校园里的这些资源的使用到自己的家庭,如果多问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可能你会找到很多创意。祝你们成功!
林荣强:我想说这么一个观点,一个人一生越年轻的时候如果能干成一件事,对他今后几十年会有巨大的影响。假定我是现在的大学生我参加了这个活动,我就想干则必成,我如果把这个事干成了,我的人生有很大的自信,将来几十年我干其他事我也能干成,所以我想告诉大学生,告诉网友们,抓住这个机会,来把它干成。
张伯驹:我是觉得,事实上这里边,不管是资金的支持还是实习的岗位甚至说对个人的前途的贡献,我觉得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像刚才林总也说到了,你能够把一个梦想,把一个蓝图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个事情,真正的做出来,我觉得这个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也希望在最后这20多天中有更多人可以开始构想你们的蓝图,并给它至少先付诸实践成为一个计划,然后在更长时间内给它落实,真正的把它实现。
主持人(冯永锋):谢谢我们各位腾讯网友,谢谢几位嘉宾!谢谢!
飞不起来~

21

主题

65

回帖

105

积分

清泉

积分
10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18: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发现这个访谈的记录,发上来!
飞不起来~

272

主题

56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35

社区居民社区明星

发表于 2009-5-15 20: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后知后觉
www.gsean.org

21

主题

65

回帖

105

积分

清泉

积分
105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21: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后知后觉
admins 发表于 2009-5-15 20:05

没有重复发帖吧~?
飞不起来~
发表于 2009-5-16 00: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官网都发了很久了!

2

主题

94

回帖

33

积分

清泉

积分
33
发表于 2009-5-16 09: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好东西阿,应该让它浮上来的。
只要脸皮厚,什么都能够。

2

主题

29

回帖

2

积分

冰块

积分
2
发表于 2009-5-24 18: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xy 于 2009-5-24 18:31 编辑

早看到早受益,访谈中透露出发起者的主流思想,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后知后觉犹未晚.

2

主题

29

回帖

2

积分

冰块

积分
2
发表于 2009-5-24 18: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活动特点之一是强调行动.
现代教育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成了演员,学生成了观众.
目前的弊端是大学生到工作单位后走两个极端,一种人继续当观众,一部分人以为自己是\"裁判员\"了.
其实大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运动员\",有时后不得不扮演\"运动员\"和\"教练员\"双重角色.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裁判员\".
从这次大赛展示的作品中,一些社团只提创意,没有行动方案,这就是在扮演\"教练员\",忘记了自己还有\"运动员\"职责.
这类大赛将引导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改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23 04:25 , Processed in 0.0435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