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174|回复: 6

[文帮] 【转载】达尔文,可能什么也没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1 1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前语野人转给我看的一篇博客,让我学习作者的一些和“自然认知”相关的理念。突然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理念是和很多人有“共鸣”的,而有的人甚至比我们理解的更加深刻,表达的也更加的贴切和自然。原因就是我们的底子还太浅薄,知识根基还太薄。
希望大家一起看看,认知的孩子们也好,以及各位同样有自然情怀,怀抱自然之梦的同仁们。
环境保护,不一定是“濒危”、不一定是“残酷的猎杀”、不一定是“荒芜”,这些让人听起来就难过、沮丧的字眼的。根本的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爱”,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想要创造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的主旨是让大家体验爱,感受美,继而激发保护的本能。我们不会给谁贴上“濒危”的标签,让大家去体会,去感受……


                      达尔文,可能什么也没说
                                       ——纪念一位博物学家诞辰200周年
                                                               冯永锋
    我敲下这篇文章第一个字的时候,正是紫花地丁马上就要出现在北京地面的时节。在一些家花爱好者的台架上的花盆里,甚至冬天也可能葡伏着紫花地丁,因为大家把屋子弄得暖烘烘的,紫花地丁和它们的朋友们,误以为这个世界春常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紫花地丁开在地表上的花,大部分是假花,真正的繁殖过程,已经由地底的另一朵不开花的花完成了。这是植物保障遗传多样性和繁殖可能性的一种策略,是它们在大自然中“进化”出来的技能之一。
    然而在中国,这是很少有人知道的“秘密”。自然界至今对中国人是神秘的、令人畏惧的,难以捉摸的。对于中国人来说,热爱自然的方式,于花,是家里养着;于鱼,是家里养着;于鸟,是家里养着。要么就是在春天到“植物园”里去,要么就是在夏天到“动物园”里去,要么就是在周末,到“郊区”去;要么就是在春天来临时,去踏青——其实就是在刚刚长出花草的春野上,吃喝一通。
    舍此以外,似乎就没有别的了。
    大概也有养家狗的,也有养家乌龟的,也有养家蜘蛛的,也有养家蛇的。这些爱好与收藏钱币,收藏火花,收藏啤酒罐,收藏车模,收藏邮票相仿佛,不过都是些精神拐杖似的寄托。
    中国有收藏家,却没有博物学者,中国有养花种草的人,却没有自然爱好者。
    因此,中国没有达尔文,中国也不会有《物种起源》。于自然探讨的没有,于人类探讨的也没有:自古以来,中国很少有人想过要试着写一写政治理论、管理理论、法律理论、公共服务理论。从古到今,朝廷的运行,不是依靠半部《论语》,就是依靠半部   《周礼》;而社会的运行,基本上就是依靠人类的本能欲望。
    有人很希罕地说,不对啊,我们有中医啊,所谓的中医,不就是自然医学,不就是从自然界中配伍各种动物、植物、矿产、神秘之物的过程吗?而这个过程,如果不对自然物性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精确的剖析,怎么可能适配得那么的恰到好处?怎么可能“糊涂”“混沌”得那么的精准?因此,不管你怎么样查证,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中医,至少都应当是自然学家。
    也许我该承认这一点。但是,中医是一种职业,爱好与兴趣如果沦陷到职业的程度,在中国往往意味着“发现的风险”,职业有其强迫性、功利性和封闭性,长于保守、沿习和固化;而博物学家,其实不能算是职业,而是社会的共同贴近爱好的本能,博物学家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志愿性、公益性和和开放性,好探索、怀疑和否定。

    但中国确实是奇特的,一项运动,在某个国家如果没有全民健身、公众参与、共同爱好的“群众基础”,那么这个国家按道理在这项运动的竞技体育项目上是不太可能产生世界水平的运动员的;所以,中国的足球、橄榄球、棒球,都不太行。但奇怪的是,如果我们细细数一下中国的奥运冠军,有许多金牌主所参与的项目,估计全中国最多几百号人了解。而且这几百号人往往是金牌主的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也就是说,出于对金牌的渴望,出于对国家荣誉的贪恋,一项没有公众基础的项目,在中国可能封闭训练、封闭比赛许多年,产生了一个个让公众知晓后充满钦佩和误解的“世界冠军”。
    因此,在中国没有公众型的博物学家,但中国却同样有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因为为了与科学体系相对应,也确实是因为自然界本来就需要有人去研究,值得去研究。因此,我们有研究物种保护的人,有研究宏观生态学的人,有研究自然细节的人。有人研究天鹅,有人研究丹顶鹤,有人研究雉类,有人研究蝙蝠,有人研究蜜蜂,有人研究蝴蝶,有人研究金丝猴,有人研究大熊猫,有人研究兰花,有人研究杨树,有人研究桉树——当然,也有人研究别人研究的论文和成果。
    但是,自然界在中国人面前仍旧是神秘难知的,因为实际上没有人了解“当地自然本底”——极少数了解的人,成为知识专制者和知识垄断者;公众支持他们成为专家,但专家却似乎忘记了自己身上的公民科学家的责任。无论是城市的自然,还是乡村的自然,无论是经济用地还是自然用地,似乎都有科学家调查过,似乎也有相关部门的人在负责,但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个公众想问一问身边的那棵树叫什么名字,他问遍流过身边所有的同胞,会悲伤地发现,没有一个人知道,也不知道去找谁当自然导师。
    因此,似乎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普通公众不知道,估计世界上就无人知道,因为少数专家的知道,并不能算真正的知道。因此,中国当今最红的野生动物大熊猫,是在1869年被一个法国神甫发现于四川宝兴的山沟里;中国当今最喜欢炫耀的“特有物种”黑颈鹤,是1876年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于青海湖畔。然后,一百多年过去了,生癖的词汇变得凡常,原来从不入眼的物种变成明星,而对这些物种的生活习性,却仍旧陌生得很。知道大熊猫三个字的人不少于十亿,但观察过家门口蚂蚁的人有几个?掏过鸟窝的儿童有无数,但知道观察过麻雀和喜鹊的儿童,有几个?

    读过《物种起源》的人大概不会太多,因为中国人不是个爱读书的群体——从古到今,中国人唯一愿意读的书就是教材,一本书一旦丧失了成为教材的可能,那么这本书的购买率一定会瞬间跌落。但如果你再想一下,也许,在中国,观察过至少一个自然物种的人,可能比读过《物种起源》的人还要少。
    表面上似乎很简单的原因,因为观察自然没有进入考试序列,观察自然没有进入中小学课本序列,观察自然没有进入学生课表序列,观察自然没有进入家庭生活序列。因此,肯定会有人建议,要想让中国人观察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自然教材化。想到此,人大代表会写议案,政协委员会写提案,有教育传播权的人,会对媒体发出呼吁,而教育部的文件柜里,也可能真有那么一份草稿。
然而,真有那么简单吗?几千年来,我们教材化了许多东西,有哪一本教材上的知识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有多么知识被学生们厌恶异常地抛弃?当学生的头脑成了知识过路机,那么这个知识有什么意义?当学生的心灵成了知识腐烂的仓库,再多的教材有什么爱得用途?

    因此,对我来说,我最想做的,其实就是自己先成为自然观察者,成为博物学家。因为我相信,自然面前没有专业,认知自然最需要的是情感,观察自然最需要的是毕生的持续。而我有这个意识是非常晚的,我不过刚刚起身。
    自然界需要所有人去精读,而在中国,可能连泛读的人都很稀有。绝大多数人把自然界当成了一幅画或者一个概念,而不是把自然界当成人类最基本的知识联络通道。
而有许多人却是对自然充满好奇,而且肯把精力投放到自然认知的。达尔文一直是这样做的,华莱士也是一直这样做的,长时间志愿观察自然的结果,是他们几乎同时想到了“自然选择”,想到了适者生存,想到了自然进化论;而启发他们的同一本书,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这样一本谈人口的书能够启发这两个人的原因,是他们一直都在持续不放地观察自然,积攒对自然的疑惑,贯通各细节间的沟壑,融通各标本间的共识。无论是在离家万里的海岛,还是在家门口的小路边,都在随时收集各种各样的“自然痕迹物”。然后,在二十年后的某一天,拿出一本自然生成之作。

    有人说,观察自然需要富贵,因为环保是有钱人和有钱国家、有钱企业的事,而恰好达尔文是富贵的,因此,他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观察自然是一种志愿行为,就像恋爱一样,一个人有钱未必你会爱他,而另外一个穷人却可能让你心动不已。因此,用所谓的有钱来等同于观察自然,完全是推辞。中国从古到今也出现了许多有钱人,他们不但没有成为自然观察者,反而更加热衷于人与人之间的血腥斗争,热衷于官场上的杀人游戏。
    何况,华莱士是贫穷的,其他的博物学家也有许多是贫困的。观察自然,与贫富无关,与知识水平无关,与国家的形态无关,唯一相关的是人对自然的态度,人内心里对有没有接近自然的愿望。
    有人又强调观察自然要有专业技能。要观察自然,就得先上大学的自然专业,否则就不可能掌握相关“技巧”,就不可能入门和升级。可惜,达尔文的父亲要他学医——而他怕鲜血和死亡,要他学神学——而他最后怀疑“圣经是一部伪造的世界史”,都没有造化和机缘,而偏偏“学”起的自然观察,而偏偏“学”起了化石和地理。
    因此,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你在自然面前有无数的机会。问题在于你愿意不愿意。而我们从古到今在做什么呢?我们是在把所有通向自然的门全都锁上,一遍遍巡视它是否牢靠,我们把所有的和眼睛和耳朵全都缝合,把所有的责任全都推到街道对面。
    同时,我们也就把所有发现自然的机会拱手相让,我们也就把与自然对话的所有乐趣沉入心底,我们也就把保护自然的所有勇气,全都迁出头脑。
    在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的这个春天,如果一个中国人真的想纪念达尔文,那很简单,不需要买他的书,不需要读他的书,不需要发表崇敬他、仰慕它、向他学习之类的誓言,因为对于一个不懂得观察自然的人来说,《物种起源》什么也没说,什么意义也没承载;只有有阅读自然能力的人有能力阅读这样的书,就像只有有阅读自然习惯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书一样。因为一个人如果无法从自然界读到知识,那么同样,这个人也无法从书本上读到知识;就像一个不敢投身现实社会的人,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作家一样。(2009.3.12植树节)

7

主题

123

回帖

9

积分

溪流

积分
9
QQ
发表于 2009-5-31 12: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今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
敬仰这位自然界的伟人
以青苔的渺小
以稚虫的弱小
以蜂鸟的微小
以我们的真诚
探寻自然的奥妙
兴趣最大心不老
总有一天我们都老了 不会遗憾就OK了 我们的口号:关注生命 聆听生命 敬畏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21: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虽然长,但是值得一读啊。
莫不是现在能静心的人也少了?

7

主题

123

回帖

9

积分

溪流

积分
9
QQ
发表于 2009-5-31 21: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3# 陌上初薰
世风浮躁.....
总有一天我们都老了 不会遗憾就OK了 我们的口号:关注生命 聆听生命 敬畏生命

20

主题

373

回帖

277

积分

黄河

积分
277

认知组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6-1 21: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从看冯永峰的第一篇文章开始,就觉得他是个厉害的人,在十年上他没能来真可惜~
      其实我朋友问过我,为什么我一直坚持想让大家保护环境?其实很简单,我就是喜欢大自然,对自然有种莫名的依赖感,她能让我心安,所以,我只是不想让自己喜欢的东西收到伤害而已,就像小时候不想别人弄坏自己的洋娃娃一样的情感。
    大概认知也是想做这样一件事吧,让热爱大自然变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伟大的只有伟大的人才会做的事。不过,总觉得很多现实的问题导致我们想做的事情变得异常有难度,从小接受的教育制度限制和社会普遍价值观使现在的人没有更多的心思去关注自然,中国有关科学家的政策也不使他们不能将他们的科研成果对象是面对群众的,中国的人太多了,想一个一个改变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如果,我们能有人将自然认知当作目标去做,一直坚持,把自然科普做出成绩来,那该多好~慢慢影响更多的人,是我们所希望的,可是,如果我们有更宽阔的知识支持,会是事半功倍吧~
努力。用心。自然。

21

主题

499

回帖

38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6

认知组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6-2 08: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更加觉得需要把模糊系统作出来。本着一个赤子之心去做热爱的事情,外人看来很苦,但是其中的快乐不足被外人了解呀!前段时间,兰州突然来了场雨(准确说是好几场),突然看到云舒云卷了,那是我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东西,当时我就想不上自习了,好好放松一下,看看自然,认认植物。上次带着荣嬷嬷,sasa,寻情情认植物,突然发现蜜蜂在在采红豆草的蝶形花,他们捆绑上花粉的双腿,轻轻的敲开龙骨瓣,一头扎进里面,可爱极了。这样的过程是很快乐,不为外物驱动,保持着赤子之心。陌上这篇文章我要好好读读,给最近在济溪闹的达协娃娃读读。
我们的口号:关注生命 聆听生命 敬畏生命

0

主题

26

回帖

1

积分

冰块

积分
1
发表于 2009-6-2 09: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是在功利心或是其他不纯之心的驱使下而开始走上这条路,一方面纯粹的是为了实现某种要达到的功利目的,那是可悲的;如果是无法抵抗外界功利的影响而偏走路线,把其视为一种可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途径,那更为可悲;如果是跟着你走这条路的人走偏了你原先要走的自然之路,那不知是你可悲还是跟着你走的人可悲了。要做到不为外物驱使,不为功利而生,始终保持一种对自然的纯洁之心,对于发展道路上的一些人很难。利益似乎现在在功利方面更吸引人,只是热爱自然而不去管其他功利,这是我所追求的,看到别人拿着自然爱好的幌子去实现功利目的,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克制自己,多跳出现在的圈子想事情,有时想着想着有一种羽化成仙的感觉,想不问世事,只在和自然亲近,我所向往的。功利所欲也,自然亦所欲也,有选功利而抛弃自然者,亦有选自然而无视功利者,两者不可兼得,慎取舍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8-18 19:24 , Processed in 0.03647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