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6099|回复: 16

环保人士(一)-----廖晓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4 09: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廖晓义:
   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并自费拍摄《地球的女儿》。1995年回国,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建立了面积为2800亩山地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培训基地。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廖晓义作为中国七位民间环保人士代表之一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
  目前在全国推广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就是廖晓义等人首先发起的。在今年的节约型社会讲话中,温家宝总理还专门提到了26度空调节能行动。廖晓义认为节约是最大的环保,而节约就是减少没有必要的消耗。
  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
  2005年9月22日,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等9家民间组织发出“今天不开车”的倡议,呼吁北京有车族今天乘坐公交、地铁或者骑自行车上下班,以一种“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的方式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能源危机。2005年11月,廖晓义建议:“如果有可能,冬天把空调调到18℃ ”。
  十七年来,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坚守者、环保事业的守望者,廖晓义亲手创办了中国本土化的NGO——“地球村”。在艰难的创办道路之后,她提出了影响中国的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绿色传媒”、“绿色奥运”,鼓励人们一起来倾听“地球村”背后的故事,一起踏上绿色生活之路。

  廖晓义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先行者、守望者,她以具体细微的角度,从身边小事实施环保大题,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9: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田阿姨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帮助一切我们觉得那是问题的问题~~~~~~~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靠着智慧坚持不懈的法律人,谢谢他,向他致敬~~~~~~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望家园》部分年份载资料

2005年02月22日:给地球“退烧”:让我们全力以赴

2005年02月04日:环评风暴何以能“软着陆”

2005年01月25日:“环评风暴”是“玩火之举”?

2005年01月11日:沱江污染 监管失职的仅是环保官员?

2005年01月04日:回望2004——警钟·搏弈·希望

2004年12月28日:冷杉与野兰:两种死法,一种牺牲

2004年12月21日:割草砍树放火 金光何以敢“三光”

2004年12月14日:“北京四大水系3年还清”是痴人说梦

2004年12月07日:某些地方政府为何成污染帮凶

2004年11月30日:嗜食野生动物的广东人:你们改悔吧…

2004年11月23日:南水北调浮想·调水工程几时休

2004年11月16日:江河有情化做泪 母亲河拷问不肖子孙

2004年11月09日:习以为常的“问题”螃蟹背后的问题

2004年11月02日:华南虎“留学”南非:野化还是“商化”

2004年10月26日:“防火”为何成“放火”
2004年10月19日:可诅咒的“万物之灵”的逻辑

2004年10月12日:“活得像个人样” 到农村去!

2004年09月28日:汽车尾气检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004年09月21日:黄河,谁为你哭泣?!

2004年09月14日:奥运场馆瘦身 月饼包装比阔

2004年09月08日:绿色中国 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2004年09月08日08:18]

2004年09月07日:开源与节流,孰本孰末?

2004年08月31日:油价上涨与冰川退缩

2004年08月30日:守望家园开栏之语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环保从我做起,千千万万个我加起来,力量将是无限得~~~~~~~~~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1: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永新:追念自然之子梁从诫(组图)作者:赵永新 | 来源: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7年2月梁先生在家中。

  梁先生走了。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梁启超之孙、梁思成之子,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协会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梁先生走了?!”噩耗传出,许多人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梁先生的确走了。但他生前播下的绿色的种子,却已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梁先生生于1932年8月4日,祖父是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梁思成,母亲林徽因是品貌超群的一代才女。父母给他起名“从诫”,是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后来,他考清华建筑系时差了几分,遂该学历史(当时清华大学的的建筑系系主任,就是梁思成)。大学毕业后,梁先生一直从事历史方面的教学、研究等工作,出去文革期间近十年的下放江西某“五七干校”劳动。1988年,他辞去公职,应聘到民办中国文化书院任导师。从1989年开始,他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1994年3月31日,已是“耳顺”之年的梁先生深感中国环保问题之严重,遂告别历史学研究,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注册成立了中国文化书院?绿色书院。该民间保组织(即环保NGO)以“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为宗旨,又称自然之友。它以推动公众的环境意识教育为己任,以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为基础,同时强调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留对政府监督、批评的权利。

  对于梁先生的这次大转身,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曾作过如下评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的。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季先生所言极是——

  十六年前,国人的环保意识还异常薄弱,自然之友持之以恒、风雨无阻,踏踏实实地在社会各阶层开展灵活多样的环保教育。如今,环保教育已经走进课堂、社区、企业,乃至,绿色的种子洒遍神州;

  十六年前,民间环保组织还是一个怪怪的新名词,公众参与更是凤毛麟角。如今,自然之友已成长为拥有万余名会员、蜚声中外的民间环保组织,而且孵化、催生了北京绿家园、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全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更是数以万计,成为环保大潮中不可缺缺的生力军;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亿万民众的自觉选择;

  十六年来,在自然之友的不懈努力下,滇西北的金丝猴和原始森林从刀斧下解救出来,可可西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河建坝须经科学论证,首钢迁出北京,重建圆明园遗址的“倡议”被束之高阁;

  十六年来,在自然之友的积极倡议下,敏感建设项目上马之前向社会公示已成惯例,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受到法律的保护,环保等公益诉讼开始破冰……

  梁先生本人的环保行为,在国内外得到一致认可:地球奖、大熊猫奖、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使者、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南方人物周刊》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母亲河奖、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人物;“亚洲环境奖”、菲律宾雷蒙?麦格赛赛“公众服务奖”……

  然而,梁先生没有沾沾自喜。

  他说: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人多到得不了奖就好了。

  他说:我们觉得10年来我们对于中国环境保护所作出的贡献实在是很有限,不值得举办什么纪念活动。如果将来,比如20周年的时候,我们有比较大的贡献了,我们再来庆祝。

  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

  直至今日,行政命令下的治理污染还是阻力重重,十多年前民间组织推动的环保行动,其艰难就更加可以想见。

  梁先生曾应邀到某国家机关演讲,没料到前来听讲的只有5人。即便如此,梁先生也没有放弃:如果我能在你们5个人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

  “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一点一滴地坚持。”梁先生以他的勇气和执着,奋勇前行,以滴水之力,穿磐石之坚。

  “滇金丝猴的生存栖息地受到严重威胁!”1995年秋,梁先生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生活在滇西北地区的滇金丝猴,数量极其稀少,属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但当地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砍伐金丝猴赖以生存的1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

  梁先生闻讯后,先是通过新闻媒体迅速报道传播滇金丝猴生存环境遭受威胁的消息,后又直接向中央有关领导写信呼吁,得到了两位领导的批示,云南德钦县于是暂时放下了斧头。

  但到了1998年,梁先生得知那里的天然林砍伐行为并没有真正停止。他再次吁请媒体支持。后来,该事件被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曝光,当地政府部门被迫禁止对原始天然林的砍伐破坏。

  相比之下,藏羚羊保护之路更为艰苦漫长。上世纪90年代,利欲熏心的盗猎分子为了贩卖羊绒(用其做成的披肩“沙图什”是国际市场上价格不菲的奢侈品),经常开着车在高原上追杀藏羚羊,其数量从几十万只锐减到七万余只,面临濒危。为保护藏羚羊,青海省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带领“野牦牛队”与盗猎分子殊死搏斗,结果英勇牺牲。环保志愿者杨欣决心在可可西里建一座“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以纪念英灵、警示盗猎者。为筹集资金,他写出《长江魂》一书,而后将书抵押给企业,订购保护站设备。

  梁从诫得知此事后,立即给杨欣打电话:你到北京来,我给你组织演讲报告会,咱们一个学校一个学校讲,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卖书!

  那个炎热的夏天,梁先生带领杨欣等人挥汗如雨,马不停蹄地在首都各大高校演讲,卖书筹款。

  1999年2月,梁先生上书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呼吁对藏羚羊保护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并建立青海、西藏、新疆3省区联防制度。之后不久,国家林业局就在3省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盗猎“可可西里一号行动”,极大震慑了盗猎分子。

  同年5月,67岁的梁先生亲率媒体记者,前往海拔近4000米、空气稀薄的“索南达杰”保护站,亲手点燃了火把,把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藏羚羊皮焚之以炬。在返程途中,意外发生车祸,梁先生右肩脱臼、胸部挫伤。但在接受采访时,梁先生对此只字不提。

  他在一篇笔记中写到:环保行动不是轻柔的田园诗,风险总是有的。为民间绿色活动付点代价,我们无怨无悔。

  为保护藏羚羊,梁先生甚至甘冒风险,在1998年10月6日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之际,毫不客气地给他写信:我请求您,运用您个人在国内和在你们的欧洲同伴中的影响,和我们一道来防止这种珍稀动物因“致命”的时尚而被灭绝……

  第二天,布莱尔会见了他,并于当天给他回信:我一定会把你的要求转告联合王国和欧洲联盟的环境主管当局,我希望将有可能终止这种非法贸易(用藏羚羊羊绒做的珍贵披肩)。

  曾随梁先生赴可可西里采访的铁铮由衷感慨:我清晰地感到,在他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对自然的爱,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不唱绿色高调,不做绿色救世主”,是梁先生为自然之友确定的不二法则;“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是他对自然之友提出的要求。

  与自然之友打过交道的人大概都知道,该组织所有专职工作人员的名片,都是用废纸印的;非打印不可的资料,都打在废纸张的背面。自然之友办公室的许多办公用品,打印机、文件柜、保险柜……都是别人淘汰下来的;罩在椅子上的布套,是会员们自己在家缝好带去的;就连梁先生上班时坐的沙发,都是捡来的。

  在自然之友,绝少有“公款”吃喝,工作人员偶尔聚餐,都实行AA制,每人标准5—10元。以自然之友的名义请客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有幸成为客人的,是来自英国的国际环保知名人士珍妮?古道尔博士,和可可西里的“野牦牛队”队长扎巴多杰。

  梁先生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他外出时随身带着一个布制的小口袋,里面装着一双筷子、一把饭勺,从不用一次性筷子。

  他摔伤之前,出门办事能骑自行车就骑自行车。有一回他骑车去全国政协开会报到,门卫拦住了他:“你给谁报到?”

  “给我自己。”梁先生说。

  那个门卫不信,直到看他掏出委员证,才放他进门。

  梁先生的夫人方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趣事:2000年8月,他到菲律宾领麦格赛奖,大家都说:那么正式的场合,应该有两套正式的衣服。我陪着他去国贸买衣服,路上他对我说:如果不是因为这回买“大礼服”,我一辈子也不会去这种地方。衣服买回来,我们让他穿上走两步看看,结果怎么看怎么别扭:他脚上的老式三接头皮鞋和新衣服太不相配了,那双鞋还是1979年去日本时买的。我们吵着让他再买双新皮鞋,他笑说:没关系,到时候我把脸上的表情搞得丰富点,让他们只注意我的上半身不就行了嘛!

  梁先生的日常生活,更是简单得让人不敢相信。据曾在自然之友工作过的志愿者谢梅回忆:有一年梁先生请我们去他家过春节,那是我第一次去梁家吃饭。原本想着去大吃一顿的,结果进门一看,梁先生亲自下厨,做的炒面,还有几样凉菜。大家围坐说笑,过了一个年。整个晚上,梁家的电视一直没有开。

  “那是我记事以来头一次过了一个没有看春晚的除夕之夜,特别新鲜,感觉特别好。我头一次知道,没有电视,可以过得这么好。”谢梅说,“现在我已经养成少看电视的习惯了。没有电视,生活中并不会有缺憾,倒是少了一份喧嚣和浮躁。”

  “地球只有一个,只有改变我们的行为来适应地球,不可能让地球来适应我们。”梁先生用他一点一滴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环保理念:衡量一个人的环境意识高低,不在于他知道多少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而在于他为保护环境做了点什么。

  梁先生的业务爱好,是看书、看VCD、CD。由于嫌CD太贵,他每月只买一张。

  梁先生说:“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

  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做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用“温而厉”来形容梁先生的性格,应该非常恰当。对于前来求教的学生,对于热心环保的志愿者,梁先生总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但是,当面对那些蛮横霸道的官员和财大气粗的老板时,不管他的官职有多高、财力有多雄厚,梁先生从来是不畏不惧,仗义执言,甚至是疾言厉色,拍案而起。在2001年3月举行的“北京城市河道治理对话会”上,我曾亲眼目睹了梁先生与北京市某位领导针锋相对的激辩过程。这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说话咄咄逼人,梁先生和他争得面红耳赤,以至于搞得领导下不来台,拂袖而去。

  即便是面对“外国贵宾”,梁先生也是不留情面。1999年,他应邀到上海参加全球500强财富论坛。面对台下的经济巨头,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说:你们无非是要到中国来推销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一些消费主义的理念……你们想在中国推销你们的产品,首先要让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向西方靠拢。到时候,中国人都在想明年换什么型号的汽车,换什么新型号的手机;孩子们都在想吃有多少种香料的冰淇淋、汉堡包,女同胞们都在想用什么高级品牌的化妆品……可是,如果十几亿中国人都过上你们那种生活,中国的资源能支撑得起吗?按1990年官方统计,中国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1/14。如果现在中国要达到美国1990年的生活水平,把全世界的能源供应中国都还不够。这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你们想过要承担什么责任没有?

  在许多场合,梁先生是不受欢迎的人,“出风头”之类的风凉话也不少。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接受杨澜专访时,梁先生坦陈: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我,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下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大家一起坚持下去,节约型社会才有可能出现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因而人均资源比较少。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如果我们不重视节约,中国的发展将不可持续。节约要从每个人做起,如果我们能从每件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盆水开始,大家一起坚持下去,节约型社会才有可能出现——这是在2005年11月30日晚举行的2005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梁先生致辞中的一段。

  2007年以后,虽然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但还是对自然之友的发展念念不忘,能坚持参加的就坚持参加。

  这年夏天,自然之友的新一届理事会举行战略规划研讨会,已不再担任会长的梁先生欣然前来,与新老理事促膝交谈,殷殷嘱托;

  2008年初,自然之友举办迎春茶话会,已很少出门的他冒着寒风,头戴毡帽、身穿棉衣,赶到会场,看望会员,并亲自给敬一丹等名誉理事颁发证书;

  2009年3月,自然之友举行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考虑到梁先生的心愿,座谈会特意选在他家附件的一个地方举行。看到腿脚已不太灵便的梁先生由人搀扶这走进会场,许多老会员激动不已,纷纷上前握手。不能久坐的他听了一会儿,就由保姆搀扶着,小心翼翼地往回走。我跟在身后,目送穿布鞋的他慢慢地走过院子,一步一步地上楼梯……

  这,是梁先生最后一次参加自然之友的活动。

  是什么让梁先生对自然之友、对环境保护如此放心不下?

  “我们和其它动物同是自然之子。麻雀打光了,虫害就增加了。拼命洒杀虫剂,结果是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有农药的残留。我这么大年纪了,无所谓了,但那么多青年人、那么多祖国的花朵该怎么办?”

  如今,自然之子驾鹤西归。

  听听这位绿色英雄的生前告诫吧:亿万人的警觉,会形成宏伟的力量,而亿万人的无知和漫不经心,也会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乃至巨大的灾难。

  梁先生,一路走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8年初梁先生出席自然之友迎春节联欢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梁先生为敬一丹颁发荣誉理事证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7梁先生参加自然之友战略规划研讨会。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9: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环保,他不用电已经长达一年,他希望自己在地球上的生存尽量不留下痕迹和污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 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还未召开,美国纽约市民科林·毕文已经等不及了,他决定自己行动起来,用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的方式生活。从2006年11月开始,“一年不用电”的“离奇”生活让他成为“网络环保达人”,也带动一批都市环保热衷者,共同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着。


  一年不用电


  科林·毕文对政府在气候变化上作为不足非常绝望,于是他自己践行环保。“很小的生活方式改变就能对环境保护和你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科林和心不甘情不愿的妻子米歇尔、两岁的女儿、四岁的狗,为了环保大大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他们竭尽全力地避免制造垃圾,减少碳排放和水污染,并只购买当地产品。


  夫妻二人出行改为骑自行车,爬九层楼梯回家和出门,做饭的食品只从当地农贸市场购买。此外,他们把电视机打入冷宫,并不再给自己及18个月大的女儿买新衣服。


  令人吃惊的是,力行环保六个月以后,他们做出了一项最惊人的决定——停止用电。自此,他们成功地、匪夷所思地过上了“不插电”的生活。“我们自己发电或者干脆不用电。”毕文介绍,平常的照明主要使用煤油灯、蜡烛和LED阅读灯,为给笔记本充电,家里还安装了太阳能。


  不留下任何痕迹


  科林·毕文看上去英俊稳重,它的正规身份是美国利物浦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其他职业则是作家、博主和慈善组织顾问,但他最喜欢的称谓是“称职的公民”。他自称是一个“无影响的人”,希望自己在地球上的生存尽量不留下痕迹和污染,“我们不能等着体制来改变,我们自己就是体制”。


  科林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可不是一个只抱怨不行动的人,我想通过这样一种新生活方式来证明我们是可以既提高生活质量又较少污染环境的。或许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共同来减少食物短缺、气候变化、水危机和能源锐减等人类危机。”



  “先改变你自己,然后改变世界,参与这项环保试验一周吧!”他和其他环保热衷者在博客上交流着各自的环保经验:将热水器的温度开低点;炒菜起锅前关掉煤气仍将盖子盖在锅上保温以此充分利用余热;不用纸巾;帮助你的邻居老大爷;出门带纸杯;边淋浴边刷牙……


  改变自己 拯救地球


  毕文跟妻子历时一年的环保生活实验已经集结成书《NoImpactMan》,还被独立电影公司拍成同名纪录片,本月将在美国发行,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正打算将书改编成故事片。毕文最初将自己一年的环保行动全部记录在个人博客——NoImpactMan.Com上,现在,这个博客已经成为从“深绿”视角讨论环保问题和分享环保经验的大本营:“两年前,我把自己的汽车捐赠了,上个月我卖了冰箱,一周前我扔掉了微波炉,我手洗衣服、回收厨余、很少购物,我很喜欢现在生活方式。”网友丹尼斯说。


  毕文被评为2007年“MSN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2008年获《Elle》杂志环保奖,他的博客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15大环保网站之首,2008年他还被纽约下东区生态中心评为“生态之星”。面对这些荣耀,毕文却说:“我们这么做不是因为要当环保人士,这就是一个关注环境问题的公民该做的。”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9: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align=justify]     田桂荣


[blockquote][/blockquote]
  自1998年开始,她先后投入20多万元,自费回收废旧电池65吨,开展民间环保活动,被誉为“中国民间环保大使”。2001年,她创办了第一个农民环保网站,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由农民创办的环保志愿者协会。 > 田桂荣多年来兢兢业业,以保护地球和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己任,扎根民间环境保护第一线,以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她是国际知名环保志愿者,多次荣获福特国际环保奖和格雷特曼等多项大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曾入选“2003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1998年,当她得知废旧电池对人类有强烈危害时,毅然决定自费回收电池,并在《新乡日报》上以个人名义发出题为《不要再糟蹋地球了》的倡议书。她用绿色条幅制作了3000面三角旗,写上保护地球,保护家园,回收废旧电池的地址以及电话,制作了600只透明的废旧电池回收箱,5万张环保倡议书,到市内各学校发放。
  2001年申奥前夕,她组织上万人在新乡体育场举行“万人签名绿色申奥”活动,为我国申办奥运加油助威。签名条幅送到了国家奥申委后,受到了国家奥申委的表彰。5年中,她先后在全省组织“生命之网爱环保”等大型环保宣传教育活动38次,参与人员28万。同时她还义务为大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先后到100多个学校,为30多万学生讲解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理念。近几年来,每逢暑假田桂荣自费组织志愿者到河南各地考察生态和研究分析河流污染,白色污染。
  2000年7月12日,她率领30多名河南师范大学学生冒酷暑徒步150公里沿卫河、人民胜利渠、共产主义渠和黄河考察排污口,进行水源污染,水质分析,耐心地向排污企业讲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治理环境污染的理念。酷暑时节,他们脚上磨出了血泡,甚至集体中暑,但丝毫无法阻止他们考察河流前进的步伐。仅向黄委会和环保部门就递交考察报告8份,为进一步保护母亲河,净化水资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2004年7月,在她精心策划组织下,30多名环保志愿者参加考察黄河活动。经过多年实地察看,她发现河南的许多河流下游村庄都出现了癌症村、肿瘤村,所以她下定决心要把这次活动搞成功。在考察河流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把资金问题解决了。在活动中,她的腰严重劳损变形,而她自己却想,为了考察河流,即使长眠在黄河岸边也心甘情愿。
  2000年获得国际大奖后,田桂荣没有止步不前,她清醒地看到,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要想在民间环保领域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创建环保组织。于是她费尽心血,四处奔波了200多天,投资3万元,注册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民创办的环保志愿者协会。随着会员的不断增加,环保协会也不断壮大,长垣县、辉县市、获嘉县和新乡铁一中等纷纷成立了分会。现在会员人数已达10000多人。
  田桂荣环保网:http://www.greentian.org
  新乡市环保协会会长田桂荣的事迹《环保先锋田桂荣》经中国教育报刊社和当代中国著名人物美德故事编辑委员会共同评定编入中小学生德育读本《当代中国著名人物美德故事》一书。
  环保先锋
  电池是一种普通的日常用品,譬如手电筒,照相机,电子表,MP3等,都用得着它。可是,用过的废旧电池如果不经过处理就到处乱扔的话,电池里的各种重金属就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里,我们给大家讲一讲环保先锋田桂荣的故事。
  从卖电池到收电池
  田桂荣是河南省新乡市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前两年,家里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可是,小楼盖好之后,却不能住人。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田桂荣家的小楼里住满了各种各样的废旧电池。
  奇怪!小楼怎么会成了废旧电池的家呢?要问这个,还得从头说起。
  1991年,田桂荣离开农村,一个人到城里做起了电池生意。她为人谦和,又很实在,人们信得过她,所以,都愿意来买她的电池。时间不长,田桂荣的生意就红火起来了。这座二层小楼,就是她做电池生意赚钱盖的。
  1999年,田桂荣去北京旅游。她在一家饭馆吃饭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叫《电池虽小危害大》。报纸上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够一个人用一辈子的。
  田桂荣惊呆了!因为她是卖电池的,光从她手里就卖出过数不清的电池,何况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以及像自己一样的个体经营者也在卖电池呢?如果人们用过之后,把这些电池扔进地里或水里,那得造成多大的污染呀!
  田桂荣坐不住了。从这一刻起,她就决定,把能造成重大污染的废旧电池收起来。
  说干就干。
  从北京回到老家后,田桂荣立即找人印了一万张宣传弹,做了三千面环保小旗,制作了上百个废旧电池回收箱,大张旗鼓地搞起了环保宣传。
  半个月过去了,回收箱里也没有几节旧电池。对她的宣传,人们只是一笑了之。
  “既然环境保护这么重要,人们为什么却对我的宣传不理不睬呢?我是坚持下去,还是放弃这项工作?”
  田桂荣陷入了苦苦的思考之中。
  “不行,无论如何,我也得把这事干成!”
  于是,田桂荣宣布;回收一节废旧电池,付两分钱,并在她的商店旁边挂起了“以旧换新”的牌子。
  此举果然大见成效。收回来的废旧电池一天比一天多,可是田桂荣的钱也越来越赔的多。
  很多人都笑话她:我们的废旧电池扔都没地方扔,可她还出钱收,真是大傻瓜哦!
  外边人不理解倒也罢了,家里人也很不理解;放着好好的买卖不做,偏要来弄这没名堂的事情干啥呢?不理解归不理解,可家里人还是得支持她。因为家里人知道,她认准的事,一定会干到底,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远近八方都知道新乡市有一个热爱环保的田大妈。田大妈的行动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他们主动把用过的废旧电池送到这里来。这样,连收带送,田桂荣的废旧电池,总计已经达到了六十多吨,象一座小山,越堆越高。
  要给它们安个家
  废旧电池是收回来了,但如何处理,却成了田桂荣最挠头的事情。
  开始,田桂荣把收购来的废旧电池堆在自己的出租屋里。后来实在堆不下了,有个单位特地腾出两间库房,让她用来盛放电池。再后来,库房也盛不下了,田桂荣干脆把它们放进自己新盖的二层小楼里。
  老是这样堆着,终究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呀!于是,田桂荣向社会呼吁,希望环保部门和专家能给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可他们也没有什么好措施。/因为国家直到现在,既没有一个能真正处理废旧电池的厂家,也没有这方面的相应技术。
  几年来,田桂荣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再加上屋子里堆满了废旧电池,以至儿子的婚期被一再推迟。
  正在田桂荣陷入进退两难的时候,有一个厂子捎信来说,他们可以按三百块钱一吨的价格,回收并处理掉这些废旧电池,并承诺不会造成污染。
  这可是天大的喜讯!田桂荣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如果这个厂子真能全部回收的话,自己不仅有钱过日子,也能够再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工作了。
  可田桂荣是个细心人。她转念一想,既然连环保部门和专家都拿不出个处理办法来,他们这个厂子又是怎么搞的呢?是遇上了高人,还是其中有诈?她要先弄个明白。
  经过多方了解,田桂荣终于搞清楚了,原来这个厂子回收电池的目的,只是想要里面的金属,而这些会造成污染的材料,他们也没有办法处理。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埋或随便扔掉了事。
  随便扔掉自不必说,就是深埋,也会造成污染。因为地下还有水呀!地下水的污染同样也会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这回收工作不就等于白做了吗?”
  田桂荣断然拒绝了他们,宁愿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电池终于有了家
  田桂荣的付出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以《谁来援助这位环保先行者》为题,报道了田桂荣面临的困境。这一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紧接着,全国几十家媒体也相继转发了这篇文章,有的还刊发了相关的评论,对田桂荣的环保行为表示支持。
  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打电话或写信给田桂荣,表示要为她提供帮助。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得知该消息后,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当地环保部门尽快对田桂荣回收的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以保护环保志愿者的热情。
  为此,河南省环保局在新郑市建成了一个三百多平方的仓库,用来暂时存放田桂荣回收的六十多吨废旧电池。待建成一个真正能处理废旧电池的工厂后,再运到那里进行处理。
  由于受到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田桂荣不再是孤军奋战了,全身都充满了力量。她不仅下决心要把环保事业继续做下去,还要做大,把全社会的人都动员起来,积极投身到这项关系全人类,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崇高事业中来。
  以后,田桂荣又自筹资金,成立了“新乡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环保专业网站www.greentian.org,宣传环保知识。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真的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抱着一试的心理,田桂荣参加了范岭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在竞选演说时,她提出要建设生态农村,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2006年4月19日,她被深受污染之苦的村民选举为村委会主任。
  田桂荣 从农村妇女到环保村长
  日前,在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会议室里,不时地传出阵阵掌声, 这是该院校在组织“我爱蓝天更爱白云环保知识讲座”,演讲者就是“中国民间环保大使”田桂荣女士。演讲结束后,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地球人的责任
  从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到民间环保大使,田桂荣的转折看似偶然,但其人生经历又让我们看到了必然。
  1998年夏天,已从事8年电池专卖、并成为当地有名的“电池大王”的河南省新乡农民田桂荣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电池虽小污染大》,说的是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简单的推算使田桂荣感到震撼:我一年要卖上百万节电池,如果埋到地里,那么将污染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多么可怕的后果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从此,田桂荣决定回收废旧电池,投身公益事业,为环境保护鼓与呼。
  一开始,田桂荣用绿条幅制作了3000面三角旗,上写“保护地球、保护家园”和自己回收废旧电池的地址和电话,到新乡市各地发放。她还在《新乡日报》上以个人名义发出了《不要再糟蹋地球了》的倡议书。
  越是深入地了解环保知识,田桂荣越是感到环保的重要。“臭氧层被破坏,天上有个大窟窿”、“母亲河受到污染,多少辈人喝过的河水现在连牲口喝了都会得病”……污染的严重危害深深撞击着田桂荣的心,她对环境保护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她生意不做,家不管,一有机会就向人们宣讲环境污染的危害,攒的钱基本都贴在环保上了。
  2001年福特环保奖的颁发,更使田桂荣坚信这条路走对了。“但是一个人力量毕竟太小,如果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自己就不再是孤军奋战了,就会有更大的力量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田桂荣立志组建一支环保宣传队伍,她把目光对准了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近几年,她面向大中小学生宣传环保,先后到华北水利学院、郑州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等110多所学校为30多万学生进行演讲,宣传环保知识。她寄希望于当代大学生,希望大学生们多参加环保公益事业活动,为保护环境尽力。听了她的宣传,河南师范大学的一位学生找到田桂荣,第一句话就是:“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环保宣传员。”说完,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从此,环保宣传队伍逐渐壮大,新乡市的大中小学校、机关、商店等地方,都留下了田桂荣宣传保护环境、回收废旧电池的身影。为了引起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田桂荣还自费制作了数千面印有“以旧换新、拯救地球”字样的绿色环保旗和5万多张环保倡议书,在学校、机关、商店等地散发,并制作了600只透明的废旧电池回收箱,放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
  每逢寒暑假,田桂荣都要自费组织志愿者考察白色污染、河流污染和湿地保护等等。第一次考察黑水卫河,因为闻多了排污口的废气,她中毒晕倒在路上。这次经历更坚定了她投入环保事业的决心。几年来,她坚持到各地宣传环保知识,挽救受污染的河流,并为受到损害的村民伸张正义。她带领环保志愿者多次冒酷暑,徒步150多公里,沿卫河、沁河、黄河等河流考察排污口,进行水源污染调查,水质分析,并向环保部门递交考察报告24份。开展大型环保宣传教育活动50多次,行程上万公里,撰写环保调查报告36件,发放宣传资料24万多份。
  环保路上的酸甜苦辣
  当记者问起回收废旧电池的那段经历时,田桂荣心酸地说:“那可是一段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日子。”
  环保路上,田桂荣走得并不轻松。田桂荣回收废旧电池的头3个月,回收箱一直空空地。刚开始没有人主动来送,田桂荣就拿出自己做生意赚来的钱,以每节2分钱的价格自费收购。1999年春节,田桂荣想出宣传新招——哪里有人就往哪扔电池,同时发放回收宣传单。冰天雪地里,孤军奋战的田桂荣骑车迷了路,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干。
  终于有了回应。这年春节,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给田桂荣送来了第一批回收成果——9节废电池。随着废电池越收越多,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田桂荣出名了。伴随出名而来的是,四面八方的电池都朝她这里汇集。2001年,田桂荣收的废旧电池已达20余吨,堆满了她的店铺和住房。这时,田桂荣开始感到压力和苦闷。
  因田桂荣痴迷于回收废旧电池,家里生意日趋滑坡,店铺亏损得一塌糊涂。家里的矛盾逐渐升级,儿子的新房被电池占着结不了婚,外孙女也不认姥姥。满腹委屈的田桂荣,把家里的阳台当成了“哭台”,丈夫老范丢给她一句:“哭什么,都是你自找的。”当时,“不提倡集中废旧电池”的说法更让田桂荣感到压力和彷徨。进退两难的田桂荣憋得实在受不了,就跑到太行山上放声痛哭。
  2001年,骑虎难下的田桂荣去北京取经,《中国环境报》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刊登了田桂荣的呼吁:《谁能帮我处理20吨废旧电池》。田桂荣没想到,“真经”没取到,媒体的关注再次引发更多的电池涌向她这里。
  丈夫老范再也无法忍受,提出回老家种地。“实在不行,离婚了也要搞环保。”田桂荣的倔劲9头驴也拉不回。从2000年到2002年,每年春节全家都要一起过年,老范先把电池从房里背到院里,一家人挤一张床过完年,老范再背回去。在那几年里,田桂荣投入了9万余元回收废旧电池65吨,使近700万平方米的土地免遭废旧电池污染。
  正当田桂荣被几十吨废旧电池压得直不起腰的时候,2001年,她获得了福特汽车环保三等奖。田桂荣希望得到一等奖,那样就能获得比两万元更多的奖金来回收废电池。某报记者曾和她开玩笑,别人都是有环保组织的,你没组织,所以只得三等奖。听罢,田桂荣心中一动,如果成立环保协会,就不再是自己孤军奋战了,会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关注环境、宣传环保,会有更大的力量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于是,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田桂荣开始筹建环保协会。全国第一个农妇想成立环保组织,没这样的先例。田桂荣跑环保局、跑民政局,前后跑了200多天,光环保局就跑了几十趟。有人讽刺她,废旧电池都没法处理,还想成立环保协会?努力的结果只换来一堆“难吃难咽的话”。这时,有人建议,建不了协会就建网站。
  2001年底,田桂荣投入3000元, 请人建起了“田桂荣环保网站”,并开始学习打字和网站管理。至今,网站已在田桂荣的指导下改版了5次。2002年2月,筹建环保协会的努力终于有了 结果。协会成立的时候,田桂荣在台上讲话,老范在台下流泪。他说:“老田跑得太辛苦了。”
  有了协会和网站,大家称田桂荣为“双枪老太婆”。此后,“双枪老太婆”还先后帮助一些学校、公司建立了环保组织。目前新乡市几乎每个县都有环保协会的分会,全国会员已达1万 多。协会和网站每年的运转费用支出,最少需要3万。为了协会的活动,田桂荣也去企业拉过赞助,但收效甚微。所以,目前大部分活动经费还得田桂荣自己掏腰包。
  2002年12月,田桂荣的废旧电池终于有了新家——河南省环保局在新郑市建起临时仓库。此时,除了以100多元钱卖给某单位10多吨搞科研外,田桂荣收集的废旧电池已达65吨。老范光装袋就装了一星期,15米的卡车拉了整整两卡车。
  田桂荣有一个梦想,她说:“你看我穿的这身‘蓝天白云’,我的目标就是天更蓝、云更白,这代实现不了还有下一代。”从开始回收废旧电池起,蓝底白花的衣服田桂荣已经穿了6件。让子孙后代拥有更蓝的天,更白的云,让我们的地球更洁净,这就是这位外刚内柔的女人朴素而又崇高的情怀。
  立志建立生态村
  一天,老家合河乡范岭村一位乡亲找到田桂荣说,你整天保护这保护那,为啥不保护保护咱范岭村的环境?对呀,保护环境为什么不能从自己身边做起呢?田桂荣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清清的卫河水从村庄北边流过,夏季的夜晚,经常可以看到从河里爬出来乘凉的乌龟和螃蟹。可是,自从近几年村庄附近建起了不少化工厂、镀锌厂后,河里不仅鱼儿绝了迹,发臭的河水让人几乎不敢走近。
  从2005年秋天开始,田桂荣对卫河和共产主义渠的污染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并把自己的调查结果汇报给政府主管部门。没想到,有关排污企业不但没有关停,当地一些人还说她举报企业偷排污水,是为了自己出名而断大家财路。
  此外,也有人风言风语传说:田桂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把污染企业都关了,当地经济还咋发展?村民还咋奔小康?有人干脆当面对田桂荣说,别看你得过这大奖、那大奖,有本事你来试试,看你有啥本事不让企业偷排污水?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真的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抱着一试的心理,田桂荣参加了范岭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在竞选演说时,她提出要建设生态农村,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2006年4月19日,她被深受污染之苦的新乡县合河乡范岭村的群众选举为村委会主任。
  临上任前,一位领导官员对她说,作为一村之长,你既要搞好环境保护,又要努力发展经济,要力争做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和谐发展。
  有关人士认为,素有民间环保大使之称的田桂荣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并被寄予治污重任,表明了公众对民间环保力量的期待和重视。但从一个热心环保事业的志愿者,到一个重污染村庄的领头人,田桂荣能否适应这一角色转换?她要把污染村变成生态村的梦想能否实现?
  田桂荣上任后,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托人给她捎话说,我办企业这么多年,挣的钱几辈子也花不完,现在想回报社会。你当了村长,以后村里有啥难事,尽管开口。另外村里的几个小镀锌厂更让人左右为难。明知有污染,也不好让他们关停,只有想办法让他们治理污染。因为村里有300多人就在这些企业上班。还有村东头的那家颜料厂,不但污染水源,还经常向外排放有毒的氯气。每次排放氯气时,整个村东头都没有人敢靠近。在上任期间,有时候遇到难处,她后半夜在办公室流尽了委屈的眼泪,自言自语地说:“当村官难,当女村官更难,难的不是少活5年,难的是少活10年。”
  面对种种困难,田桂荣并不气馁。在她的努力下,省政府有关部门拨出专项资金,给范岭村又打了一眼136米的深井,以代替已被污染的水井,供村民生活饮用。对村东头那家化工厂,她准备首先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监督,促使企业治理,使企业做到达标排放。对村里的五六家镀锌厂,田桂荣决定由村里建一个统一的废水处理池,把废水处理后再向外排放。另外,她利用范岭村离新乡市比较近的优势,已组织十几家村民购买了大卡车,大力发展运输业,还准备组织有知识的青年人出国务工,逐步实现范岭村经济转型。
  田桂荣告诉记者,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田桂荣说她不是女娲,她要带领更多的人来补天。她不是大禹,她要学大禹的精神来治污。要想治污,保护环境,就要付出代价,企业就要增加生产成本,就有可能受到企业的抵制。我知道这很难,但我决不退缩。
  说起范岭村的未来,田桂荣满怀信心。今年,计划再给村上修一个文化大院,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新农民,还计划让庄稼也喝上放心水,增添数眼机井。由于对环保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突出贡献,田桂荣先后曾荣获多项奖励:2001年获得福特国际环保奖和美国格雷特曼奖;2002年,获得全国第二届“保护母亲河奖”;2003年,获得“《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奖”。 2005年11月,获得福特环保汽车奖环境教育二等奖。 2005年12月,当选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2006年3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2006年4月,荣获2006年度地球奖提名奖。就这样,田桂荣从曾经的青春靓丽,走到了老年,今年56岁的她还没有“退休”的意思。这位“民间环保大使”仍东奔西跑,为人类的环保事业马不停蹄地奔波着……。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环保英雄王灿发:为环境污染受害者代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灿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屏南污染受害者在福建省高级法院门外

     10 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环保英雄”,与他一起入选的还有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俄罗斯前总统戈尔巴乔夫。作为“中国环保法律援助第一人”,8年来,王灿发坚持为地球说话,为环保受害者说话。他告诉《外滩画报》,他一生的偶像是马丁•路德•金,因为“他用一种非暴力的方式寻求和平与平等”。
       10月22日,49岁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去给研究生上课,到教室后,20多位学生突然全体起立以示敬意,几天后,教育部到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王灿发作陪,校领导第一个就把他推了出来说,“王老师刚得了个国际大奖”。“全球环保英雄”,众老师笑呵呵地随声附和。
   10月底《时代》杂志评选出全球45位“环保英雄”,大人物戈尔、戈尔巴乔夫等位列其中,王灿发看上去是个陌生的“小人物”。
  《时代》总结了王灿发的成就:创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连续8年向污染受害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帮助100多起环境污染案件的受害者向法院提起诉讼,并推动中国环境法治的健全与完善。
   其实王灿发在国内的名气不小,头衔也很多,比如“中国环保法律援助第一人”、“环境维权民间法律援助第一人”等。2001年,他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一等奖;2005年,他再度当选国家环保总局首次评选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王灿发个子矮小,他也毫不讳言这一“缺陷”,在一次论坛上,他自我调侃说:“我的身材比较环保,所以这个桌子容易挡住我。”个子虽小,精力却是惊人,王灿发自己也说,“一个人干了4个人的活,要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天都只有5、6个小时的时间睡觉,一直在超负荷工作。”王灿发去年考了驾照,买了一辆白色小车,每天来回跑,“这样省不少时间。”
  
“我知道我做对了


  成立于1999年的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在中国政法大学一幢有些破败的红色小楼一楼,小楼又称“文化楼”,在校的学生多数不太熟悉其位置所在。援助中心很小,二室一厅的格局,摆着几张办公桌,打印机挤在卫生间里,墙上贴着值班表,电话就搁在下面,号码是010-62267459,这是全国第一个向污染受害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的热线电话。只要接受采访,王灿发都要求将这个号码刊登出来,“每次采访见报,前来咨询的电话就多起来。”
  王灿发提供援助有三个原则,重大的、典型的和当事人非常贫穷的。他承认,很难做到遍施甘霖,钱就那么多。他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8年一共接到1万多个投诉,迄今已经处理了104起案件。”时隔8年,这个第一家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仍然是中国唯一的“专打环境污染案件”机构。曾经有人问王灿发,能否在中国复制另一个援助中心。有人在河北做过类似的尝试,但一年之后就难以为继了。“做这样的组织需要一个精通理论和实践的人,有人理论比我精通,但他们案子做得少,我的优势在于,既带课,又接案子。”王灿发在《中国环境报》做过多年的“律师信箱”,解答过各种读者来信,“什么样的案子我都碰到过。”另外一个优势是,中心有一个庞大的志愿者团队,日常有40多人轮流值班,一般是在校研究生,不拿任何报酬。
   王灿发是山东成武人,父母是农民,他高中毕业后曾回乡务农。王灿发从不讳言自己的农民出身,“我只能凭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正因如此,他自称不会过于在乎金钱,“我有同学当律师,去年一年就挣了700万。但对我,钱够用就好。”
  1984年,王灿发成为厦门大学的第一位环境法教师。次年,他考入北大环境科学中心攻读研究生,毕业后转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环境法》。
  1995年,王灿发在《中国环境报》上看到了一起案子,江苏邳州一个养鸭大王的4000只鸭子10天之内就死光了,靠此为生的农民由一个富户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住在窝棚里,贷款没法还,求救无门。王灿发给这家人写信,说愿意为他们打官司。穷农民请来了“中央的大律师”,这在当地引起轰动。案子最终胜诉,受害者得到了赔款40万元。
  王灿发自此就动了念头,成立一个援助中心,之后几年,就是找赞助,到处游说。1999 年11 月1 日,免费法律咨询热线开通。前一天,他在《北京晚报》上发了一条不足100 字的短消息。“这一天我们接到了50 多个求助电话,有的人还抱怨我们老是占线,这时我知道我做对了。”
  2001 年,王灿发再接再厉,开办环境法律实务研习班,培训全国的律师和法官,每年100 人,今年还多了环保局执法人员。把他们请到北京,让各大学、高法和环保总局的专家给他们讲课,并管吃管住。只让他们承诺:律师,每年至少办一件环保案子(在当地有环保案的前提下);法官:公正执法;至于邀请环保执法人员,王灿发的解释是,“我们迫切希望环保执法人员能够依法治污,很多污染损害都是从没有严格执法开始的。”
  “很多人听到免费培训,以为是骗子,不愿意来。还有江西律师发帖说,不能去,是骗局。”


  王灿发的环境官司


  王灿发走在漩涡中心。
  10 月30 日给研习班讲课,王灿发滔滔不绝连续讲了4 个小时,通篇只说了一个字:难。他在谈到环境纠纷的第一个特点时,就指出了环境官司难打的实质所在:环境纠纷的加害人往往是能够给当地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的污染企业“。既然这个企业能够给当地带来税收,就会受到当地的政府部门或暗或明的保护。”王灿发总结经验:“起诉难,法院不愿意受理;取证难,官司打到最后,法官还是要求原告取证;判决难,中心接到的案子,都是那些按法律、法理必胜的案子,实际胜诉还不到50%;执行难,案子判了,钱拿不到。”
  参加研习班的律师几十位,记者一个个问过去,回答千篇一律, “没有接触过环境官司。”河北冀信律师事务所的马延军通过网络报名参加了这一期的研讨班,他接过不少官司,惟独没有环境官司。“不好打也没人愿意打,时间长,而且很难有结果,委托的人也少,许多受害者都处于观望状态,四处上访也不愿打官司。这种官司往往涉及到与政府的博弈,这就需要律师有奉献精神。”王灿发接手的所有的案子都在证明一个“难”字。
  在GOOGLE 上键入“石梁河”,出现的答案多是“石梁河水库污染案”。这个江苏和山东两省交界处的人工湖一向默默无闻,但因为一起王灿发介入的污染案持续多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1999 年7 月9 日,因水库上游涌入大量工业污水,致使水库上游300多只网箱内所养的鱼全部死亡,惨剧在同年9 月和次年6 月再度发生。逆流而上,江苏一养殖户发现污染源在山东临沭县境内的一家造纸厂和一家化工厂。此后,他们到处投诉上访,2001 年3 月,出席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的江苏省32 位人大代表就此问题联名提案,悬而未决。事隔多年,王灿发对这起97个养殖户联名起诉案仍然印象深刻。养殖户到了北京,他很快决定接受这起案子, “这个案子非常有典型性。”案子没有任何悬念,判得很快,当年12 月,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两家污染厂停止损害,赔偿养殖户经济损失560多万元。被告再度上诉,次年,江苏省高院维持原判。
  情况却急转直下。过了两年,一切如旧,赔偿款一分未到。尤令王灿发惊奇的是,当山东省铁路法院接受养殖户的申请对被告进行强制执行时,发现被告所在市、县两级法院竟于一天之内对两个企业下达了7份调解书,将企业的财产转移,导致无钱可以执行。至今回想此事,王灿发仍愤愤不平,后来他出面以中心的名义上书最高人民法院,题目是《关于地方法院制造虚假文书的反映》:“法院竟然帮助被执行人转移财产逃避生效判决确定的债务,使这些正义的人间化身彻底背叛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事情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在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的一位副局长的督办下, “赔偿款最终全部执行到位,没有任何截留。”
  另外一件也是大案子:福建省南屏县1721 人诉榕屏化工厂案,此案被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评为2005 年十大影响性诉讼之一。《南方周末》报道此事的标题为:《1643 名村民VS 亚洲最大氯酸盐化工厂》。这也是一个环境损害的典型案例,化工厂一方财大气粗,受害者一方人数众多,这个以种植毛竹的小村庄在1990 年至1994 年间,只有1人患癌症死亡,1999 年至2001 年的两年,17人死于癌症,成为轰动一时的“癌症村”。当时《新闻联播》记者前去采访,县领导多方搪塞,播出那天,全县强制停电。
  案子打得艰难,拖了多年,直到2005 年5月村民们得到了一审判决:他们原本要求判赔1033 万余元,法院却只判赔24 万余元。村民再度上诉。12 月上旬,期待了多年的村民拿到了二审生效的判决书,一审判赔的24 万余元在二审仅变更为判赔68 万多元。王灿发耿耿于怀的是,这笔钱至今未能到位。王灿发总向人推荐一部好莱坞影片《永不妥协》,大嘴茱利亚•罗伯茨因此片获得奥斯卡影后,片中讲的也是环境污染纠纷的真实案例,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小律师打赢了3 亿美元赔偿的官司,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同类民事案件的赔偿金额之最。他又说, “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赔偿难,金额小。”王灿发是狮子座,他说自己外表开朗,但心事重重。他最得意的案子是潘家园南里居民状告北京市规划委,当时是“非典”时期,北京市规划委批准卫生部的两个研究所在潘家园南里建动物实验室,作为饲养和解剖动物的场所,居民担心做动物实验时,细菌跑出来造成疾病传播,便找到王灿发,提起诉讼,并最终胜诉。“这是北京市第一个老百姓告规划委并最终胜诉的案例。”他有些得意。


  “我希望你们都能当法学院院长”


  中国一年究竟有多少环境纠纷?王灿发给出的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年一度的环境统计公报的数据,仅反映到环保部门的环境纠纷,1999年就达到25万件,2000年甚至超过30万件,2001年则超过了40万件。
  王灿发画了一条环境纠纷年度曲线,从1993年以来,曲线处于上升趋势,幅度越来越大,但相关的政策却没有发展。他也参与立法,曾主持和参与《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及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重大环境法律、法规起草及修改等工作。但这些法律、法规里都没有涉及环境纠纷的内容,即使有,也是只言片语。目前法院接手的环境案件很少,老百姓更愿意上访而不是起诉,立法部门也就没有动力来制定相关法律了。
  每年春节,人大法工委都会邀请北京有影响的法学专家前去座谈,之前一直没有找《环境法》的专家。2005年,王灿发作为唯一的环境法专家参与座谈,按资排辈发言,但最终也没有轮上他。王灿发说,“《环境法》在学界还缺少话语权。”每次讲课,他总开玩笑,“希望所有搞《环境法》的都能当法学院院长,这样影响就大了。”
  好消息是情况越来越好,同事侯佳儒之前学的是《国际法》,后来转学《环境法》,“在未来10 年,这会是一个热点。”侯佳儒说,学校正在计划将《环境法》研究单独拿出来,由王灿发挂帅,做大做强。“《民法》、《刑法》等和国外力量相差悬殊,而《环境法》历史不过几十年,大家起步差不多,还有竞争的可能性。”对于《时代》杂志评选出的“环保英雄”头衔,王灿发也说,“从某一方面来看,至少代表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进步、中国环境法治进步的认可。”
  《时代》杂志将评选出的45 位“环保英雄”称之为“地球代言人”。开篇语写道:地球虽然是大家的,但它不会说话。地球不会为自己说话,因此必须有人为它说话。
  王灿发援助的对象是处于环境纠纷中的弱者。他喜欢说的一个词是“制度”,研习班的讲课临近结束,他讲了个例子,太原市人民检察院旁边是个制药厂,一直受到废气污染,但努力十多年情况依旧。“谁都是弱者,真正好的制度就是保护弱者的权益,要建立起这样一种制度,即保证任何人的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王灿发的学生写博客称其是偶像。记者追问王灿发谁是他的偶像,他思虑许久,回答是马丁•路德•金, “他用一种非暴力的方式寻求和平与平等。”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165_44672_5b468d600038e5f.jpg
赵永新,男,人民日报记者
  1970年8月出生
  
第一个报道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他采写的纵深报道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从1998年起,开始专职从事环保新闻报道,7年来累计发表消息、通讯、言论、调查报告、内参等各类环保稿件1000多篇, 他的许多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推动了环保工作的进展——


  1、2005年3月,第一个报道了圆明园防渗事件,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此后,继续跟踪报道此事,前后历时5个多月,采写通讯、消息、评论20多篇。圆明园事件成为中国环保乃至民主、法制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2、1998年9月4日,调查报告《泽备当地 惠及子孙——河北省实施京津周围绿化工程十二年述评》,引起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同志的重视,他专程到河北实地考察,批示给该工程追加10亿元的建设资金。河北省林业厅专门派人到人民日报致谢,并赠送“宣传林业 功在千秋”的锦旗;
  3、2000年12月15日,长篇通讯《为了山绿民富——陕西吴旗县退耕还林还草探析》(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受到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表扬,全国学习吴旗“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的经验;
  4、2002年6月24日批评报道《浏阳河畔小化工污染何时了》,得到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的批示,污染问题很快得到治理;
  5、2004年2月刊发的批评报道《丹东为何封杀太阳能热水器》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丹东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正错误、鼓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措施。之后,丹东成为全国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的典型;
  6、多篇内参得到批示,有力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如,2000年采写的内参《京密饮水渠硬化模式不利于环保》得到朱镕基同志的批示,使硬化河道在北京地区得到禁止;2004年采写的《专家呼吁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得到曾培炎副总理的批示,要求建设部尽快研究加快节能建筑的措施。
       赵永新语:
         从不知“环保”一词为何物,到一名情有独钟的环保记者,不觉已整整7年。记得在2000年采访我国环保界的元老曲格平先生时,请他对21世纪的环境趋势做一展望,曲老沉思片刻,说了这样一句话:“真是笑不起来。“另外一位知名环保人士则这样表述:21世纪的中国,正以历史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养育着最多的人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两位专家道出了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重压之下,必生动力;危机之中,蕴涵希望。发展与环保,并非你死我活的博弈,如果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双赢——许多国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当然,双赢之路,绝非坦途。感谢人民网为我辟出“守望家园”这一绿地,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呈现于此,与众网友分享。



我选择,我坚持,我学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3 13:30 , Processed in 0.07549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