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爱的安德烈》挑了一段——
MM:
……欧洲和美国本来在自己内部就有贫富不均的问题。现在这些发达国家把自己内部的问题大致解决了……贫富不均变成富国跟穷国之间的问题——富国把问题扫到第三世界去了。在我们这些”富国“里,MM,我觉得年轻人的心理压力蛮大的。大家都觉得,哇,全球化来了,全球化就是全球竞争,所以每个人都拼命”上进“,用功读书,抢好成绩,早一点进入工作市场,不能输……而我觉得,我们是被逼着变成这样利己又保守的一代。当我们的心思都在如何保障自己的未来安全的时候,我们那里有时间去想一些比较根本的问题。
……
这个世界变得那么快,讯息那么多、那么满,我们脑子里根本就塞不下那么多事情了。当然是有很少数的年轻人会选择到偏远地区去工作或者筹款,这很高贵,但是我在想,恐怕还是“问题意识”更重要吧。
我是说,如果买耐克球鞋的人,会想到耐克企业怎么对待第三世界的工人;如果在买汉堡的时候,有人会想到赚钱赚死的麦当劳,付给香港打工仔的工钱一小时还不到两块美金;如果买阿司匹林头痛药的人,再买的时候会想到,这些跨国药厂享受巨大的利润,而非洲染了艾滋病的小孩根本买不起他们的药。如果带着这种觉悟和意识的人多一点,这个世界的贫富不均会不会比较改善?
安德烈
在MSN 上的对话—— M:你说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意思?难道你在说,“我知道第三世界有贫穷的问题”,这就够了吗? 安:“知道”,不是“意识”。Knowing不是having awareness。 M:如何? 安:知道,就只是知道。有“问题意识”指的是,在你自己的行为里,因为知道非洲每天有小孩饿死,而使得你决定做某些事或不做某些事,这叫做有“问题意识”。
(这是本通信书,是龙应台和她18岁的儿子安德烈的通信。安德烈是个在欧洲长大的孩子。这一段时间是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