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6 08: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春放歌到团泊
——2008“五一”天津绿色营纪行
(鲸鱼2008-5-4)
之一、生态假期
国际劳动节到了,城市的人们在用各种方式消费属于自己的假期。由小虫召集的绿色营体验活动,在各种活动中独具一格。
早晨七点钟,来自北京、天津的28位参加者在南开大学东门口集合,他们有的从校门外赶来,有的从校门内走出,有的是从北京赶来,有的小伙子身背很大的背包,里面装的是野营所需要的装具食物。和同样在南开大学东门桥头集合 ,但是去参加旅游观光的男女不同,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是走出校门,和其他几位年龄稍长的野营爱好者一起,到天津静海县团泊洼做观察体验。一次长途野营拉练由此拉开了序幕。
乘坐从市内八里台到静海大邱庄的汽车出发,抵达团泊桥西侧下车向北转,沿着独流减河右岸大堤开始徒步行进。阴天,气温不是很热,可是由于负重前行,不一会儿就开始冒汗,缺乏锻炼者还感觉到心口直跳,好在队伍的行进速度不算太快,人们边走边聊东张西望,还不感到疲惫。队伍间距不等越走越散逶迤前行,小虫时常招呼大家注意大堤上来往车辆。那些司机把车开得飞快,车后扬起阵阵尘土。开车人大概对这些步行者感觉奇怪:大老远的,你们城里人,跑到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来干什么?他们可能难以理解,这是在过一种未来城市人最时兴的“生态度假”呢。
之二、春日水畔
水利人从分洪角度看待团泊洼功能——
团泊洼处在天津市静海县和大港区境内,位于独流减河南侧,西靠南运河,北靠独流减河右堤,东南至马厂减河左堤,是一个三角封闭洼淀。也称为运东大三角地区,历史上常年积水,盛产芦苇。是大清河,子牙河洪水汇聚西三洼后超量洪水的分洪场所。1963年8月上旬,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当南运、子牙、大清三河100多亿立方米洪水汇注天津市外围西三洼时,贾口洼水位猛涨,对天津市和津浦铁路构成严重威胁,8月20日16时破开南运河两堤,运用津浦铁路25孔桥分泄贾口洼洪水向团泊洼分洪8~9月经该桥泄洪入海总量达75.41亿立方米。设计滞洪水位小卞庄为4.5米,滞洪量16.11亿立方米,受淹面积684.22平方公里;
著名诗人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样描述团泊洼美景——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暑热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矩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先哲孔子亲身体会过春日水畔感受——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本俗人,摆脱城市喧嚣,忘记平日烦恼,能投身到团泊洼的怀抱,来学习,来感受,来观察,来体验,愿做天上鸟,愿做水中鱼,觉得无比惬意,天宽水阔。
之三、体验行程
绿色营的行程安排,是事前通过搜狐“湿地与鸟”博客公开发布的。第一次参加的人无不对此充满期待:分担装备——自我介绍——乘车,然后再徒步到宿营地——“破冰”,团队游戏——“自然名”分享——自然观察讲解——培训如何搭建帐篷——到附近渔家借灶做饭,然后进餐——篝火联欢与放歌——深夜观察,倾听,发现——早餐前的游戏——白天的林中观鸟——观察“秘密花园”——分享再分享——一切是那样新鲜。
城中人是“套中人”,城市人是“笼中鸟”。许多青年人都是独生子女,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照顾,也缺乏兄弟姐妹。他们对这些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很熟悉的东西太陌生,他们对学习和他人相处并没有太多经验。投身到绿色营地,也激发出他们极大的参与热情。
新伙伴,就是新世界;新挑战,也是新机会!
之四、绿色传承
风信子是一位个子不高的小女生。她来自北京,露营活动的头一天,她和同伴在学校校园里露宿,其胆量让人钦佩。从她的侃侃而谈中,才对绿色营的历史有所了解:
大学生绿色营自1996年开始于云南迪庆。那里有一片冷杉树林,居住着200多只滇金丝猴,它们是除了人类之外唯一具有红唇的灵长类动物。但是有人打算砍伐这片冷杉林。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奚志农开始发出呼吁,他写信给著名环保人士唐锡阳,后者与北京林业大学社团“山诺会”联系,发起组织了首届大学生绿色营。1996年7月25日,绿色营在云南白马雪山开营。终于,这片冷杉在大学生们的努力和多方呼吁之下得以保留。
随着绿色营的诞生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队伍就要出发,当时唐锡阳的夫人,美国籍环保人士马霞因为患晚期癌症病重,唐锡阳打算放弃参加活动,马霞却支持他一定要去,说这实现唐锡阳理想的机会,也是代她完成一件心愿。她还向绿色营捐献了万元经费。
出发时,队员们请唐老师向马霞阿姨转赠鲜花,唐锡阳回答:“她已经无法收到你们的礼物了!”在马霞的身后,她还为绿色营全体营员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录音。
绿色营在一批批青年环保理想主义者及唐老师这样的环保人士带领下,多年来走过新疆、西藏等许多地方,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社会关注。2006年在开营十年之际,绿色营重返云南白马雪山。在从那里返回的途中,他们与来自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的徐仁修会长开展了认真的讨论,结果认为,大学生要用自己的知识,影响对未来环境具有决策权的人,使得他们今后做决策时要考虑大自然的感受。于是自2007年开始的长白山绿色营,台湾荒野协会的讲解员海金沙、青蛙等人参与教学,带来了他们多年野外考察积累的宝贵经验。今天的自然体验活动,就是大学生绿色营活动在天津的延续。目的之一就是要发现和培养更多的自然讲解员,让人类了解大自然所遭受的伤害,了解自己许多无知造成的后果,为“哀哀无告的大自然”代言!
之五、自然观察
对于自然的观察在出发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只有徒步行进在大自然怀抱中,才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坐在金属盒子一般的汽车里,速度倒是快,但是你怎么可能看到小鸟在枝头蹦蹦跳跳在天空中展翅飞翔?怎么可能听到它们委婉长短高低起伏变化的歌唱?而这,就是户外活动的乐趣所在。
抵达团泊桥下车后步行,右为河流,左为团泊,在堤上道路与河流洼淀水面之间,是长满青草的坡地,和人们种植用来保护堤岸的林带。树林里有油松、紫穗槐、火炬树、榆树,地上有地黄、砂引草、芦苇、苦菜。在片片绿色之中,细密的小咬成群飞舞,偶然有蜻蜓穿梭其间。大腹圆蛛结下“空中陷阱”,专门等候飞来的美餐。还没有长翅膀的蚂蚱或黄或青,在脚下跳过来跳过去。蚂蚁大军据说是世界上昆虫家族里占重量比重最大的,黄色黑色有好几种。它们最严密的社会组织显然都藏在“地下”,能看到的只是些‘散兵游勇’。有些并不知名的蛾子虽然没有蝴蝶那样的色彩斑斓,但是它们依然是花朵们期待的媒人。
还是小虫说的好:“不要埋头赶路,那会错过很多风景”。
之六、游戏情怀
每当队伍集合起来以后,不是在吃饭,就是在做游戏。
游戏是人类在童年就具备的一种本能。通过游戏人不仅认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还能够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合作及互相协同的关系。可是如今不论是在校外还是在校园,游戏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视为“小儿科”。到了工作岗位的人,更是几乎和游戏无缘。除非你拿出时间和昂贵的价格,到游乐园里做豪华消费。而团泊洼的团队游戏,让所有成员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
风信子带领大家做“一元钱,五毛钱游戏”,小虫带领大家做“寻找生物伙伴游戏”,老孔带领大家做“解人链游戏”,小虫还教会了大家如何用丙烯颜料做“叶拓”,于是大家的恤衫上就留下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痕迹。
还有,红隼带领大家做“观鸟”活动,年纪最小的齐硕,还在水边亲手放飞了他从市场鸟贩子手中解救下来的三只 雀鹰 。有一只鹰已经永远不能再飞上蓝天,人们将它埋葬在大地,插上一枝 砂引草 ,并且静默致哀。
之七、不忘伙伴
著名诗篇《木兰辞》中说:“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惶恐”。伙伴是什么?顾名思义,是指在一起吃饭的同伴。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同伴,能够同桌吃饭的是少数,在野外一起分享食物的就更少。由于食物有限(生物界必须以此实现平衡与限制),伙伴之间自然地,按照需要分享食物,在人类行为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在此地共进三餐:
第一餐是午饭。自带的干粮和水,在堤岸下靠团泊洼一侧的草地上休息过程中完成。得知有人所带干粮不多,本人还无私支援出两个烧饼。
第二餐是晚饭。步行向南大约25分钟,赶到水边渔家。渔人们来自山东微山湖,那里人多鱼少,于是他们来到天津静海团泊洼。但是这里的水也日渐减少,他们辛劳半年春来秋归,住在用芦苇盖顶的简陋窝铺里过着候鸟一样的生活。渔人热情地让出锅灶,担任“后勤”的老孔亲自下橱,给大家熬出一大铁锅大米稀粥。米是自己带来的,主食是自带的几十只大馒头,菜是带装咸菜和瓶装辣椒酱。大家吃的好香!渔家的小狗和母鸡也来亲近,引起伙伴们极大的好奇心。同样,小狗和母鸡也回报以极大的好奇心。
第三餐是早饭。还是稀饭、馒头、咸菜辣椒酱。
为什么同样简单的饭菜,在团泊洼就吃的香,那是因为体力活动增加,大家的肚子才真正感到食物的可贵。
之八、篝火夜歌
五月的夜晚,微风抚面,没有月亮,也没见几颗星星。在团泊洼水边,在一片草地上,一群野营者围篝火席地而坐,火光映照着他们的脸庞,劈啪做声的火眼鼓动着他们的心。晚会开始,一个人接着一个人,一首歌接着一首歌,一个游戏接着一个游戏,一阵笑声接着一阵笑声……大家已经全然忘记了烦恼忧愁,忘情地投入到或者本色,或者模仿的表演活动中。
如果说天津师范大学的同学起初还略带几分扭捏拘谨,这种拘谨后来被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两位香港同学的“搞笑”的表演和夸张主持所打破。在他们的“传授”之后,来自天津职业技术学院的“螳螂”与香港的一位男生甚至上演了一段自编自演的“钢管舞”,让大家捧腹大笑!
之九、暗夜感受
夜深人静,领队重新分组,每二人分作一组,队友是“录音机”、我是她的“录音师”;我则担任“录像机”,队友则是我的的“录像师”,领队要求活动结束时,要将感受与大家分享。
开始行动后,“录像师”让我闭上眼睛,她引领着我,用搭在我肩后的双手指导我前进的方向进退行走。她一拍我肩头,我就“开机拍摄”。第一次“开机”,眼前最初茫然一片,什么也看不见,黑暗中也不知道该“录入”什么。录像师再下指令,用手按下我的头,我才发现眼前土地上,有一片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记得那是领队小虫曾教我们辨认的砂引草——那是一种无须人类关照就能够在阳光下繁殖生长的野草。虽然是在黑夜,但是砂引草仍然用点点小小花朵告诉我们它们的存在。一时间,眼前似乎出现了法国印象派画家凡高的“向日葵”。砂引草、向日葵,都代表着阳光下生生不息的万物生命。
第二次“开机”,“录像师”将“镜头”对准了面前的一条河,河边芳草萋萋蛙声不断。站在那里静听其声音静观其景色,脑子里似乎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宽阔柔美的歌唱家郭兰英的歌声……。
真的想象不到,在浓重的夜色里,我竟然感觉自己高度近视的眼睛看得格外清楚,甚至胜过白天。分享感受的时候,我不禁说出一首诗中的句子——“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之十、春宵苦短
团队在一片平缓的草地上露营,帐篷睡袋等装备都是几位体力好的男生用背包背来的,也真是难为了他们,不知道比别的队员们多流了多少汗水。晚餐之前按照抽签,每三人分配到一顶帐篷,小猪、老孔和鲸鱼今晚将“同在一个屋檐下”。老孔先到渔家借灶做晚饭去了,鲸鱼、小猪按照老孔教的办法,开始自己动手搭建帐篷。
帐篷分成“内帐”、“外帐”,除了底层之外,内帐有防蚊层,外帐有防雨层。中间有两根可以插接的金属杆,对角弯曲后可以支撑起来。内外帐之间用绳子捆绑在金属杆上连接在一起。支撑杆的四个角插在帐篷四角绑带上的金属环里。然后将几条尼龙绳展开,栓在金属扦子插入地下固定,整个帐篷就算搭建完毕。
帐篷的门应当开设在方便出入的那一头,睡觉的人应当头朝向门,以便危急时刻可以从容钻出去逃生。在帐篷内打开每人一个带有一层金属膜橡胶垫子,再打开每人一个睡袋,你就可以无忧入眠了。
为了全队的安全,领队还安排了岗哨守夜,每两人一班,每一个小时轮换一次。
当篝火渐渐消暗,困意阵阵袭来,人们颇为新鲜地进入帐篷,合衣钻进口袋一般的睡袋里,。鲸鱼入帐时,手摸到老孔的头,小猪入帐时,足踏到鲸鱼的腹……但是到底是累了倦了,人们四肢贴紧大地,身体挨着身体,和同类在默默无言中度过了沉沉难忘的一夜。醒来时,昨夜水畔的洪亮蛙声,已经变成今晨清脆的林中鸟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