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楼主: 刘锦祺

自然介+绿色青年实习生+刘锦祺+实习日志

[复制链接]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1 13:45: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1日,实习第十天
今天是在自然介实习的第十天,核心任务是整理太行山动植物相关资料和背景调查,为自然教育营做准备。上午先从植物入手,对着《太行山植物志》梳理常见物种。太行花是重点——这种只在岩壁缝隙生长的珍稀植物,既是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又能作为“生态指示标”,很适合给孩子当案例。我特意标注了它的生长海拔和花期,还查了近年保护现状。下午转向动物,太行猕猴的资料最繁琐。既要区分它们与其他猕猴的外形差异,又要整理社群行为特点。同事提醒我:“自然教育不只是讲知识,要找故事感。”于是我重点记了猕猴“等级制度”和“理毛社交”的细节,这些能让讲解更生动。傍晚整理成表格时,发现太行山区的动植物有个共性:适应岩石环境的能力特别强。比如崖柏的深根、豹猫的攀爬习性。把这些关联起来,或许能帮孩子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共生”。今天最大的收获是:背调不只是罗列数据,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把知识点变成能触摸的自然故事。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2 16:27: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2日,实习第十一天
今天在自然介开启大巴山脉动植物桌面调查第一天。工作从文献梳理开始,资料室的《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秦巴山区物种名录》堆了半桌。我负责整理乔木类数据,把油松、领春木的历史分布区域按海拔分层标注,对比2015年和2023年的记录时,发现领春木在1200-1500米海拔段的记载频次减少了17%。下午学习使用生态数据库系统,录入北草蜥的观测记录。对着模糊的老照片核对特征时总出错,同事拿来《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图鉴》:“看它背部的脊棱,北草蜥的棱线更明显。”还发现一份手写的鸟类观测笔记,1998年记录的煤山雀繁殖地,和近年观测点有2公里差异。下班前整理出《乔木物种分布初步统计表》,虽然没踏足山林,但每一组数据都藏着物种的“生存轨迹”。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3 15:11: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3日,实习第十二天
桌面调查第二天聚焦兽类与真菌数据。上午翻阅《大巴山兽类资源调查报告》,把豹猫、黄鼬的历史观测点录入地图系统,用不同颜色标注1990年、2010年、2023年的记录,明显看到豹猫活动范围向核心保护区收缩。下午处理真菌资料,比对硫磺菌、平菇的分布与林分类型的关系。在一份2008年的真菌调查报告里,发现硫磺菌多生长在油松林下,这和昨天整理的乔木数据有一些能够对上的地方。收尾时汇总两天数据,整理出《物种栖息地变化简表》。对着屏幕上的分布图层,突然明白桌面调查是野外工作的“指南针”——准确的历史数据,才能让后续实地调查更有方向。与此同时呢,想要让自然教育课程更加专业科学,也少不了背景调查,而且随着气候变暖,很明显一些动植物的习性也随之进行了一些改变,比如一些植物提早开花,一些候鸟停留时间增加等等。做背景调查,不仅仅是了解当地有了一些什么,还让我看到了不同时间动植物生境的改变。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4 17:25: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4日,实习第十三天
今天在自然介的实习任务是优化火烈鸟人工喂食主题课案。桃子给我的原始课案里,只写了喂食步骤和安全须知,总觉可以更加科学和严谨。先对照《自然教育课程指导标准》里“建立物种与环境关联认知”的要求检查,发现课案没说清核心问题:为什么火烈鸟需要人工喂食?这导致学生在模拟喂食时,总问“它们在野外吃什么”“为什么要喂红色饲料”。
和同事讨论后,我们梳理出三个补充方向:一是火烈鸟自然食性背景——野生火烈鸟靠滤食藻类、浮游生物获取虾青素(这也是羽毛变红的原因),人工饲料必须模拟这种成分;二是栖息地关联——湿地退化让野生食物减少,人工喂食是辅助保护手段;三是喂食观察要点——比如通过粪便颜色判断营养是否均衡,这能帮学生理解“人工干预与自然习性的平衡”。
补充后试看学生能够给出什么反馈,比如之前只会说“要喂红色饲料”,现在能联系“野生火烈鸟吃的藻类里有虾青素”,或者会问“如果湿地恢复,是不是就不用人工喂了”。同事说这样才能达到课标里“从操作体验到生态思考”的要求。
原来自然教育的背景知识,是让“喂食”这个动作变成理解生态的钥匙——既讲清“怎么做”,更讲透“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0:1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5日,实习第十四天
今天的实习任务是针对上周的鸟类观察课案做反馈优化。之前的课案在“常见燕科鸟类识别”部分不够深入,经和同事讨论,确定从课程标准要求的“物种特征对比”和“行为适应性”两个核心点补充内容。首先是家燕与金腰燕的外形对比。原课案只提了“颜色不同”,我对照《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补充了关键鉴别点:家燕腹部呈乳白色,背部蓝黑色且无斑纹,尾羽分叉较深;金腰燕最明显的特征是腰部有栗黄色横带,腹部有黑色细纹,尾羽分叉较浅。还找了高清对比图,标注出这些差异点,方便学生直观区分。然后重点补充了筑巢行为对比。家燕多在人类屋檐下筑巢,巢呈半碗状,开口向上,用泥土混合唾液和草茎搭建,内侧会垫软草和羽毛;崖沙燕则喜欢在河岸、岩壁的沙质土中凿洞,巢是隧道状的洞穴,入口小而隐蔽,内部铺枯草和绒羽。我特意查了行为学资料,补充了这种差异的原因——家燕依赖人类环境躲避天敌,崖沙燕则利用沙土洞穴隔热且安全,这部分能帮学生理解“生物行为与环境适应”的关联。最后把补充内容整理成表格,附在课案的“拓展阅读”部分。同事说这样既符合课程标准里“观察生物特征并分析适应性”的要求,又通过具体案例让理论知识更易理解。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8 17:23: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8日,实习第十五天
今天是实习的第三周,我开始设计“气候侦探”自然探索课案,根据之前的课案修改的一些经验,我按照课案模板开始补充内容。我搜集了一些的重庆气候资料和自然介提供的本地动植物数据,主要是为了了解重庆本土的动植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光是确定观察对象就改了三版——最初想加芦苇,但同事说重庆秋季芦苇变化不明显,最后换成了更有代表性的紫薇和狗尾草。
下午拿着课案去给同事看,希望大家能够提出一些小建议,同事提出课案里的自然生长和气候影响这一块,我才发现“区分自然生长和气候影响”这块太抽象了。同事询问我:“你怎么知道是天热还是它本来就要落叶呀?”我赶紧去找了一些“对比去年同期数据”的例子,这样应该能让小朋友明白观察要结合时间和环境。结束后同事还给了建议:把推理环节改成“线索拼图游戏”,用卡片让孩子们拼接“现象-气候-原因”。改完看着课案里的小游戏和手绘观察表,突然觉得这些文字和表格或许真能让孩子们爱上观察。
IMG20250728112450.jpg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29 18:0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9日,实习第十六天
今天的实习重点是优化“气候侦探”主题课案。之前的课案框架较简单,仅包含基础气候知识讲解,缺乏互动性,于是从三个方向做了调整。
首先是内容分层。把“气候侦探”的探究目标拆成三级:基础层让学生认识气温计、雨量器等“侦探工具”;进阶层设计“校园微气候地图”任务,分组记录不同区域(如操场、树荫、教学楼)的温度差异;拓展层加入“气候线索推理”,只做了粗略的数据收集,后面还会进行更加细致地整理。这一步主要是为了看全球变暖对于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其次是观察手册的设计。最初的想法只有空白记录表,后来想到新手册应该增加“侦探锦囊”:比如画有温度计读数示意图,避免记录误差;设计“线索卡”模板,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如连续三天高温后突降暴雨)转化为“气候线索”,再贴上对应照片或手绘草图。还加了“疑问角”,鼓励随时写下想不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树荫下比阳光下凉快5℃?”,方便课堂集中讨论。发现每一次课案设计都是一次创意的迸发,既要考虑到趣味性也要考虑到科学性。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30 17:4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30日,实习第十七天
今天继续完善“气候侦探观察手册”的设计细节。基于昨天的框架,重点打磨观察项的实操性和趣味性,让“侦探”们能轻松上手。上午细化了观察指标的颗粒度。比如“自然信号”板块,原本的“植物物候”太笼统,拆分成“叶片舒展时间”“花朵绽放周期”“果实成熟速度”三个子项,每个子项都附了示例:记录小区紫薇新叶展开的日期,对比往年数据就能发现气候变暖的痕迹。还在增加了“人为影响”板块,这个板块主要加了“快递包装废弃物数量”统计,用图标标注不同材质包装的降解周期,直观体现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联。
然后聚焦视觉设计优化。把“每日气温记录”做成可涂色的温度计标尺,读者可以根据实际温度给对应区域填色,累计一周后能直观看到温度曲线,后续还会增加一些小小的设计。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7-31 17:5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31日,实习第十八天
今天先把气候侦放一放,桃子交给我一些课案,核心任务是根据反馈修改“鹦鹉丰容”主题课案。上午仔细梳理了试教后的详细评估,发现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的匹配存在一些小瑕疵。最突出的问题在攀禽基础知识部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攀禽特征,但现有内容完全没提对趾足、钩状喙等关键定义,导致知识检验环节成了无源之水。我立刻补充了鹦鹉脚趾形态适应攀援的图解,以及钩喙与取食习性的关联案例,用“鸟儿的登山鞋”这类比喻帮学生理解。针对“科学观察方法”的理论缺失,我新增了简易观察记录表模板,标注“取食时长”“攀爬次数”等可量化维度,还加入“安静观察不打扰”的小提示。丰容设计原则部分,补充了安全性比如避免细小零件、物种特异性选比如耐啃咬材料等要点,结合重庆本地啄木鸟的例子,能让学生对比不同攀禽的适应特征。 改完后对照小学科学课标再检查,生命科学领域的“形态与功能适应”在支撑上更具有说服力。每一次课案反馈,其实都是一次创新和反思,也希望我的课案反馈能给桃子带来一点作用吧!

1

主题

32

回帖

174

积分

清泉

积分
174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20:2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4日,实习第十九天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优化“自然与生命”主题课案。研发课程的同事提供了一组燕子筑巢的实拍图片和相关科普资料,希望我能把“给燕子做巢拖”的内容加入现有课程设计里,让学生更有参与感。
先仔细研究了桃子给的材料:图片里燕子用泥和草在屋檐下筑巢,有的巢因根基不稳掉了下来,还有篇科普提到城市建筑光滑,燕子难筑巢,人工巢拖能帮它们稳固家园。这让我想到,可以把巢拖制作和燕子的生存智慧结合起来。
我先在课案里加了“观察燕子筑巢”环节,用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筑巢难点;接着设计“巢拖小课堂”,讲解巢拖的作用和简易做法,用树枝、稻草等环保材料;最后增加实践部分,让学生分组制作迷你巢拖,课后挂在校园屋檐下。
给同事看了看,同事说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科普性,又增加了动手环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修改时调整了语言风格,把“稳固结构”换成“给燕子的家加个小支架”,更生动。
今天体会到,好的课案要兼顾知识传递和实践体验,就像给燕子搭巢拖,既要有科学依据,也要有温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8-28 09:23 , Processed in 0.0335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