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9-11 17: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绿魂于2006-09-11 15:56发表的“”:
个人见解:
既然黄兄称北京绿色营,也就叫北京绿色营,每个组织都有自己选择自己的发展的道路,所谓的\"北京绿色营\"他就有权选择自己按照他的发展道路(本人不承认现在的发展模式有利于绿色营发展).至于他是否按照组织化发展要求,那要看他的是否具备这种要求.至于地区性的改变,证明了他符合地区性时代的需要,这个跟绿色营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即使他是一个项目,一次暑假活动,他们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个跟所谓的\"北京绿色营\"没有任何关系.还有就是即使不叫绿色营的暑假活动,很多仍然采用了绿色营的模式,换汤不换药,名是变了实质没有变化.还是绿色营模式活动,这个并没有实质化的进步.
那你的意思是不是也可以说,绿色营不过是十多年前的秋游、春游,不过是换了一个名字,换汤不换药,名是变了实质没有变化.这个并没有实质化的进步.
在说人才,人才不是简单的绿色营能培养的.但是,我认为绿色营定位成绿色人才的学校还是有他的道理的,最起码很多人通过绿色营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和自然观,既然能从一个人对自然的价值观改变,说他是绿色人才的学校,未尝不可,当然,现在类似绿色营模式活动太多,所以\"北京绿色营\"模式的活动已经不能象很早以前培养大量涌现的人才了.从某中侧面来看,现在很多绿色营模式的活动,成为很多社团和所谓的地区性的活动项目之一,还是在推广绿色营文化.
如果上面的观点正确,那么北京绿色营不过是一种过场,大家都在搞这种形式,能说明这是绿色营的文化,或者你其实认为绿色营没有文化?
如果没有文化,何来推广阿?大家不过是在亲近自然而已:)
在说民主,说这个词,坦白说,我是很郁闷!什么是民主,我到现在很难将明白,我不太喜欢做为一个组织崇拜美国式的民主,原因很简单,在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上根本没有形成西式民主的土壤,对组织来说,只要内部民主我认为就可以,外部民主很难实现,举例:杭州会议的协调委员,总共10个人,每个参加会议最多5个人,并且很多决定要每个人发短信,发邮件,征求意见,下次在确认,大量的东西要协调委员会处理,这样的民主效率办事,浪费大家的精力和时间.这样民主我认为不要也罢!尤其在跨越组织之间实现民主很难!在简谈2005年选\"北京绿色营\"的营员经历,有个西北区的营员,参与选拔,对我规定的必读文章不愿意读,说了为什么必须要读那些书,其它书不可以吗?但是,有个营员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一个企业会要一个不愿意认同自己企业的员工吗?这个就和很多ngo招聘简介一样,认同组织的理念.这个是一个组织对外民主的最起码的条件. 对的绿色营就是这种文化,认同老人家的,就留得下来,不认同的就得走人,获得一个你不懂绿色营,以后绿色营的事你不要插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