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之后的碎碎念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唤青社 董建杉
先流水一下找感觉。 人生最长一次火车卧铺,有幸成为第一个报道的参会代表。火车上的恍惚延续,直到西安开始艳阳高照,才让我这个从18℃直接过渡到36℃的云南人有了西安的意识。翔宇海俊和想象中差不多,小硕硕在于是心里安稳一大截。中午20多号人杀到回民街煞有青年旅游团的风范。晚上姑到了睡得很香。 第一天早小虎叫床功力一流,吓醒的。一早上的破冰,刘老师说话好听,不温不火,耐着性子,开着小火炖这锅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头。下午青年广交会顶着大太阳自娱自乐。晚上印象浅,记得包子叫我去敬酒的时候一直说着“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二天早上轻松很多,颁最佳领导力奖的时候心里有些羞赧,心虚的想着去年的最后一名该不会是昆明吧。一早上忐忑。下午分论坛有些昏昏欲睡。翔宇的媒体分类是提起了些精神,解答了一直以来的迷惑,原来当初不是没有做好,是因为没有找准春城晚报的口味,才遭到记者的洗礼。看来跟媒体打交道是门深厚的学问,我连皮毛都没有涉及。 第三天涛哥的“润物细无声”甚是喜欢,用得精准,撇开环保,无论是哪个机构,都需要制定一个深刻长远的品牌打造计划,然后按部就班,第一次感受的品牌的力量。下午分论坛,一直在想学生社团于地区性青年组织的区别以及如何弥补,提问,得到的答案很是模糊,一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琢磨了好久。 碎碎念完了有些头绪。 媒体冷淡? 以前走进了有事才找媒体的误区,发现礼尚往来是好习惯,必须保持长期联系。互动很重要,想到了社工专业的活用社会资源,恍然大悟,和媒体打交道第一步,尽力给媒体提供素材,彼此熟稔一些后,转向与媒体做朋友。这段关系需要一个长期有计划的推进,不在一朝一夕,持续有效与媒体发生关系,做活动的时候媒体资源就轻松很多,自然不存在冷淡不冷淡。 按需供给? 人分三六九等,媒体自然也要分分类。每个媒体关注的点不同,民生的国事的八卦的正统的,如何吸引媒体,取得媒体的关注,按需供给是关键。联合活动具备多样化特征,参与者广泛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推陈出新,活动的包装如斗战胜佛一般,七十二变说起来也简单。拿捏准媒体的点,看我七十二变。白骨精还是白骨精,换了皮囊之后果断的重塑形象。斗战胜佛只有一个,芸芸众生难辨,更况媒体。给对了素材,按需供给,过犹不及,是谓皆大欢喜。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品牌打造并非朝夕,一个品牌由被人认知到被人了解是个异常漫长的过程。首先标识简单化,好认且易记。其次品牌推进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宣传品上,渗透到生活中去,潜移默化中达到品牌认知的目的,至于了解,就看受众在认知程度上是否有主动识别的意愿。树立品牌形象跟树立企业社会形象有很大的相同,展现出来的品牌形象必须是良性的,能够精确的表达企业景愿;品牌形象规模化,以便能够为更多的利益相关方提供便利。传播者的正确传播信息在整个品牌打造中是尤其重要的一环,不由得想到了营销的4PS组合。 会务三六九。 自有筹备会务经验,知其并非易事。会务前期可提前有一个规范化流程,方便参与者执行也方便会务组监管。也知会议期间会务压力大,更加体现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总之,前期准备再有序些,可以减轻会务组小丫头们不少痛苦。 个人觉得广交会有些多余。顶个大太阳自娱自乐不如找个草地坐下来交流,虽是有了排场,实际交流没有多少,广交会秩序微微乱,随性了一些。 分论坛,张彬小妞的小组讨论方式大爱,比起主持人一答一问,小组讨论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培养团队合作的同时,又是缓解瞌睡的好办法,何乐不为? 一年协调下来很是辛苦,一直觉得没有同伴,一直觉得是一个人,之于西安,才知大家都是那么苦过来的,才知很多好办法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明晰了一些事情,多了些思考,辛苦会务组以及主办方,分享改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