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楼主: 小米沫沫

首届青年环保组织论坛反馈投票专帖

[复制链接]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参加首届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的总结


贵州绿家园——姚运红


 

首先,很感谢主办方为广大的青年环保组织提供了这样好的一个机会,让更多的青年环保组织及各区域的青年环保组织,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下有了良好的沟通。关于这次论坛的情况如下:首届中国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计划提供支持,得到陕西省西安市团市委、西安市莲湖区团市委、莲湖区党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秘书处、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的协调下,于2010810——12日在古都西安顺利召开。

 

此次论坛以20行动”为核心,围绕“地区青年组织对当地低碳社会建设的作用”为主要论题,分别就以下六个分论题展开深入讨论:(1)青年联合宣教活动对于公民社会建设的持续性作用;(2)媒体在区域性青年组织开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3)联合行动对于当地区域性青年组织建设的推动作用;(4)联合宣教活动如何推动当地政府参与;(5)环保宣教活动和具体行动的关系等;分别召开分论坛,邀请相关嘉宾与参会人员共同进行探讨,为区域性青年环保组织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也为广大青年环保组织的合作搭建了平台。


本人作为贵阳地区的20行动2009—2010年度项目的协调人员,有幸参与此次论坛,三天的论坛会议带给我很多的东西,其中有些论题的讨论和嘉宾的分享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青年,第一次以一名环保NGO专职的身份参加青年大学生的交流活动,这和以前单纯的以大学生身份参与活动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会议中,这些论题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联合行动对于当地区域青年组织建设的推动作用;媒体在区域青年组织开展活动中的作用;联合宣教活动如何推动当地政府参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对外联络高级官员蔡涛先生带来的讲座“从品牌管理看社团管理”带给本人很多新的启发。蔡涛先生的讲座分享,从不一样的角度讲述了品牌传播与公众联合宣教活动的关系,同时也从品牌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在组织管理及项目活动管理设计等方面的共同原理及技巧。虽然我一直关注蔡涛先生在20行动的一些列培训中所做的培训与分享,但这次的分享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它让我的眼界进一部提高,正所谓:眼界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未来。正是有了这样的眼界高度才促使了全国百校大学生节能宣传联合行动20行动”的成功与壮大发展。


07年至今,先后有近150所高校参与,尤其以“地球一小时”联合行动为典范,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低碳生活宣传活动。20行动不仅帮助各地区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更是帮助青年团体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地区性性青年环境组织在过去近十年来从无到有,已成为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作为一个地区内的高校青年学生环境社团的合作交流的平台,协调社团共享包括物质和信息、经验在内的资源,并为这些社团提供培训、交流等服务,组织合作性的活动,实现支持学生环保社团成长的目标,从而最终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区域性青年组织发展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绿石环境行动网络、绿满江淮等老牌区域性青年组织已经完全社会化,陕西环境互助网络、绿意中原等已经在当地扎根并成为当地环境保护大军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当然还有部分组织发展停滞不前,需要新的机遇。



当然,首届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的成功召开,为今后的区域青年环保组织之间的合作开创了契机。虽然在摸爬滚打的筹备中,难免有一些不足:比如:参与群体不够广泛;邀请的嘉宾层次差异较大;论坛主题设计过于广泛(公民社会建设论题);以及论坛筹备设计不够充分(时间安排);主持人员的水平差异等等问题均在此次,不同程度的有所体现。但是我还是相信,有第一次的开始,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经验与成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何整合本地区的力量开展公众参与来倡导科学的环保理念将在接下来几年中成为青年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主要方向之一。



最后,我还想说:由衷的感谢为此次论坛作出努力付出的所有人员,谢谢大家,希望明年的论坛能够看到更多的成就。





2010
8月于贵阳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论坛信息反馈


一、        

参会最大感触

论坛的地点从郑州变到西安,但是我对论坛的期待是没有变的。自己在这个圈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最初的激情四射,到中期的无比的失望,甚至是绝望的地步。因为责任我选择了在安徽绿色大学生论坛留下,因为责任我选择了我并不喜欢的绿色营,因为责任••••••但是在接到20项目这一年里,似乎我的感觉有变化了。整整一年的20行动,给我的收获很大,不仅仅如此,20行动使我对这个圈子的看法有了一个转变。特别是这次论坛后,在论坛中我看到的种种现象以及我所知道的一些以前我所没有接触的事情,我开始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待这个圈子。我也改变了自己的一些片面看法。这次论坛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实这个圈子还是很纯真的,很多人还是很单纯的,本来我的偏见已经没有,我在西安看到的是一群为环保真正付出的牛人,以及他们所作的努力,这使我的决定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决定是在以后不再接触这个圈子,现在是不了,我已经不想再离开这个圈子了。在这里有一群纯真的人,无私的奉献着,我又有什么理由推出呢?即使是做一个简单的志愿者,我想这是西安论坛给我最大的感触吧。

二、  


印象比较深的论题

印象最深的必须是我参与的关于媒体的论题了。说实话海珊在和我说的时候我是没有什么准备的,在当天开始之前说有记者来,还是很紧张的。不过嘛•••后来记者没有来,反而让我们都放开了,对媒体的分享很是彻底。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论题,自我感觉这个论题还是挺成功的。

其次比较有感觉的就是敢于公民社会的那个,以前也接触过公民社会这个名词,但是一直是没有什么想法。经过这次的论题,我对公民社会这个名词有了自己的一点点小小的看法。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自己的认识实在是太浅,还是要继续的努力学习。

三、  


对论坛的一点点建议

首先是对秘书处工作的感谢!你们的辛勤工作造就了这次论坛。呵呵,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次论坛,也没有我们老朋友见面,结识新朋友和网友见面会。只有一点小建议就是在准备的时候再充分一点,可以的多拉点壮丁嘛。这样你们就会舒服一点了。



   余辉

2010年8月22日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米沫沫 于 2010-8-26 18:51 编辑

首先很感谢论坛秘书处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我们这样一群对环境保护、对社团富有责任以及激情的青年人在这几天里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本次论坛,我结识了很多久闻大名却未曾相见的朋友,我何其有幸!

其次,两天的时间,五个分论题的讨论,让我对青年组织在开展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难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学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真的是获益匪浅!我是新闻专业的一名学生,就个人本身的兴趣而言,我对“媒体在区域性青年组织开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论题相较于其他则更为感兴趣。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环保社团开始接触联合宣教活动,由于活动参与人群的增加,活动的规模日趋扩大,活动的设置日益完善,活动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随着活动的发展,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一股新生力量。学生环保社团、区域性环保组织、环保NGO也随着环境问题日趋恶化更频繁的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当中。

媒体,姑且抛开广义的媒体定义,在这里我所理解的媒体只是大众媒体。区域性青年组织开展活动与其是相互促进的一种“双赢”。地区性的活动,无论其内容如何相较于其他的单独的活动开展更为容易吸引媒体的目光。尤其是联合宣教活动除去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外,也为一个近年来出现的社会热点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报道内容。

区域性的活动对媒体充满着吸引力,而媒体对于活动的作用则更为明显。媒体的作用在于报道,而我国的媒体在报道的同时还进行着宣传的活动!媒体的报道固然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活动,甚至能够招致更多的市民来参与其中。作为广而告之的一种形式,许多的媒体还担任着宣传环境保的责任,尤其是近年来的气候变化问题,使得低碳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大力的宣传。而通过这样的宣传过后,则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环境、来关注我们的活动。


媒体是一种媒介,是一座桥梁。不仅连接了新闻内容的主体与读者,也将一种社会现状与政府等权力机关相连。以今年长春地区的“20行动”为例,与当地两大强势媒体的合作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受众,对长春最后参加“地球一小时”获得徐杰市长的签字也起到了一些作用。或许说,如今的区域性青年组织还是社会中的相对弱势的一部分,但是借由媒体我们或许能够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能够为我们的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如何深入挖掘媒体对区域性青年组织活动开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寻,但如何与媒体开展并保持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也极为重要!

当然,本次论坛的其他四个论题的设置以及各地区的分享也极为精彩,尤其是郭凯书记最后的解答让我们对青年环保组织日后与政府的合作不再畏惧不前。

当然,如有明年还有机会我希望能够在第二届的论坛中见到一些相关的专业人士与青年环保组织的骨干力量共同探讨!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力量或许稚嫩,但绝不幼稚,一股对环境、对地球有责任感同时又富有激情与梦想的新生力量正在崛起!

长春

史金秋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米沫沫 于 2010-8-26 19:36 编辑

感想

很庆幸参加了此次论坛,让我感受到了联合行动的魅力,得到了知识、快乐。

一直以来我都是很少走出去,习惯了默默做事,不善与主动与人沟通,这是我的性格决定的,主观意识也是如此。所以,刚来到西安都是默默在哪里。但是因为有好几个其他地区成员过来跟我们打招呼,这时我也慢慢的融入这种气氛,开始改变了观念开始积极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在这个团队中,气氛让人感觉很好,一直以来,福州地区就是缺少集体的氛围,都是个别人在做,大家参与。到了这儿,我才真正意识到团队,真诚相待,互相扶持,一起困难一起快乐,所有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联合行动能做的更好,这样的团队打不倒,力量也不可小看。

每个小论坛的都是那么有意义,都能让人受益匪浅,感谢背后有那么多的人为之而努力。看着其他人积极踊跃的参与着论题的讨论,而自己一直都低调着!真有点后悔当时不积极。

在这次论坛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联合宣教活动如何推动当地政府参与”这个论题,这个论题让我影响深刻是因为这方面是我所欠缺的,也是我们福州地区所不足的。从这次论坛中,听了郭书记和雨峰话,让我对政府有了新的认识,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之前我跟政府打交道犯的一些错误。比如:在什么时间去找政府比较合适,去找政府时候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要准备好资料。

有时候政府在活动中是发挥重要的作用的,从这次中我得到了提示,也从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能跟政府合作得那么好这个案例得到了鼓励。其实,我们跟政府合作是互利互赢的,政府有时候也需要我们的帮忙,需要我们的合作,我们也需要他们的帮忙,我们找准了时机,都是可以跟政府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意见:第一届论坛能办成这样确实不容易,很成功。但仍存在些细节问题,感觉时间安排很紧,中午休息时间太短,导致很多人下午论坛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太多的精神,影响论坛的效果,也许时间安排的紧促,是有主办方的考虑,但一味的追求数量,反而是事倍功半,希望主办方在第二届论坛中可以安排得更加合理。

福州

陈颖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秘书处的精心安排下,首届中国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于2010811在西安举办,我有幸代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绿叶环保协会参加此次论坛。我觉得参加此次论坛收获非常大,可以说为以后在社团的工作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正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是后,中国青年环抱组织交流合作论坛秘书处已为我们安排好住宿,让我们不须担心住宿问题,秘书处办事的周到让旅途疲惫的我心中充满感激。


一夜的休息让我摆脱了旅途的劳困,全身心的投入到810上午的户外拓展中。户外拓展活动中“石头汤”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我们也正如这则故事的寓意一样,我们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社团、组织相聚一堂,都拿出自己手中的佐料加到石头汤里,定能煮出一锅美味无比的汤!就拿下午在钟鼓楼广场举办中国青年环保组织广交会来说,部分社团
、组织展示了宣传册、卡片、海报、文化衫等等,广交会现场可谓琳琅满目,让我感受到了各个社团不同的文化气息
,同时也促进了更多项目、组织文化进行交流。


811上午中国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启动暨20行动颁奖,接下来就是为期两天,分论题包括
分论题一:媒体在区域性青年组织开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分论题二:青年联合宣教活动对于公民社会建设的持续作用;分论题三:环保宣教活动和具体行动;分论题四:联合宣教活动如何推动当地政府参与;分论题五:联合行动对当地区域性青年组织建设的推动作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分论题二:青年联合宣教活动对于公民社会建设的持续性作用,首先将参会代表分为五个小组,每个组选出主持人、发言人、会议记录员,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统一意见由会议记录员提供关键词,最后发言人整合小组成员的观点向大家进行阐释。记当时论“青年环保联合宣教活动的作用”的关键词分别有:培养人才、沟通桥梁、提高公众意识、加强交流、加强区域交流、辐射最大化等等。我觉得这样的论证方式很好,就如我们小组,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就使得我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同时信息、资源的整合更广。对于该论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一加一大于二。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何整合本地区的力量开展公众参与来倡导科学环保理念将在接下来今年中成为青年开展环保活动的方向之一。


很庆幸我有机会参加此次论坛,让我有机会认识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却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不同的社团、组织文化,这些收获或许会受用终身。介于我对此次论坛的感受以及身边的朋友反映的问题,我对第二届论坛提出以下建议:一、适当安排午休时间(理由:由于大家没有午休,到下午的时候很多人都打瞌睡,会议效果不是很好
)二:换位思考
选论题
(据我个人理解及身边朋友的反映,觉得此次论坛的某些分论题比较抽象)。

广西

何柳萍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之后的碎碎念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唤青社  董建杉

先流水一下找感觉。

人生最长一次火车卧铺,有幸成为第一个报道的参会代表。火车上的恍惚延续,直到西安开始艳阳高照,才让我这个从18℃直接过渡到36℃的云南人有了西安的意识。翔宇海俊和想象中差不多,小硕硕在于是心里安稳一大截。中午20多号人杀到回民街煞有青年旅游团的风范。晚上姑到了睡得很香。

第一天早小虎叫床功力一流,吓醒的。一早上的破冰,刘老师说话好听,不温不火,耐着性子,开着小火炖这锅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头。下午青年广交会顶着大太阳自娱自乐。晚上印象浅,记得包子叫我去敬酒的时候一直说着“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二天早上轻松很多,颁最佳领导力奖的时候心里有些羞赧,心虚的想着去年的最后一名该不会是昆明吧。一早上忐忑。下午分论坛有些昏昏欲睡。翔宇的媒体分类是提起了些精神,解答了一直以来的迷惑,原来当初不是没有做好,是因为没有找准春城晚报的口味,才遭到记者的洗礼。看来跟媒体打交道是门深厚的学问,我连皮毛都没有涉及。

第三天涛哥的“润物细无声”甚是喜欢,用得精准,撇开环保,无论是哪个机构,都需要制定一个深刻长远的品牌打造计划,然后按部就班,第一次感受的品牌的力量。下午分论坛,一直在想学生社团于地区性青年组织的区别以及如何弥补,提问,得到的答案很是模糊,一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琢磨了好久。

碎碎念完了有些头绪。

媒体冷淡?

以前走进了有事才找媒体的误区,发现礼尚往来是好习惯,必须保持长期联系。互动很重要,想到了社工专业的活用社会资源,恍然大悟,和媒体打交道第一步,尽力给媒体提供素材,彼此熟稔一些后,转向与媒体做朋友。这段关系需要一个长期有计划的推进,不在一朝一夕,持续有效与媒体发生关系,做活动的时候媒体资源就轻松很多,自然不存在冷淡不冷淡。

按需供给?

人分三六九等,媒体自然也要分分类。每个媒体关注的点不同,民生的国事的八卦的正统的,如何吸引媒体,取得媒体的关注,按需供给是关键。联合活动具备多样化特征,参与者广泛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推陈出新,活动的包装如斗战胜佛一般,七十二变说起来也简单。拿捏准媒体的点,看我七十二变。白骨精还是白骨精,换了皮囊之后果断的重塑形象。斗战胜佛只有一个,芸芸众生难辨,更况媒体。给对了素材,按需供给,过犹不及,是谓皆大欢喜。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品牌打造并非朝夕,一个品牌由被人认知到被人了解是个异常漫长的过程。首先标识简单化,好认且易记。其次品牌推进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宣传品上,渗透到生活中去,潜移默化中达到品牌认知的目的,至于了解,就看受众在认知程度上是否有主动识别的意愿。树立品牌形象跟树立企业社会形象有很大的相同,展现出来的品牌形象必须是良性的,能够精确的表达企业景愿;品牌形象规模化,以便能够为更多的利益相关方提供便利。传播者的正确传播信息在整个品牌打造中是尤其重要的一环,不由得想到了营销的4PS组合。

会务三六九。

自有筹备会务经验,知其并非易事。会务前期可提前有一个规范化流程,方便参与者执行也方便会务组监管。也知会议期间会务压力大,更加体现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总之,前期准备再有序些,可以减轻会务组小丫头们不少痛苦。

个人觉得广交会有些多余。顶个大太阳自娱自乐不如找个草地坐下来交流,虽是有了排场,实际交流没有多少,广交会秩序微微乱,随性了一些。

分论坛,张彬小妞的小组讨论方式大爱,比起主持人一答一问,小组讨论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培养团队合作的同时,又是缓解瞌睡的好办法,何乐不为?

一年协调下来很是辛苦,一直觉得没有同伴,一直觉得是一个人,之于西安,才知大家都是那么苦过来的,才知很多好办法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明晰了一些事情,多了些思考,辛苦会务组以及主办方,分享改变世界。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届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参会回馈

三天的论坛结束了,要说真正的讨论也只有不到两天的时间,时间还是比较紧的。有些论题的讨论可以说是在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被结束”的,因为毕竟是首届论坛,很多东西的准备包括参会代表的论题知识储备还是在一个尚不成熟和相对欠缺的状态之下。如此一来,在讨论很多论题之前,还需要对参会代表进行一对某一概念或者某一事物的培训,这样一来,也占用了不少讨论的时间。但总体来讲,大家的讨论热情还是蛮高的,一件事物,不论做得怎样,以这样一个积极地态度去面对,总是很有益的。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我们的五个论题也有了一些成果。我仅就第一个论题“媒体在区域性青年组织开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媒体的概念以及分类。媒体就是信息表示和传播的一种载体,它能为信息的表达以及展示提供一个传播共享的平台,当然,作为现代有责任感的媒体,它必须保证自己所传播的信息符合法律的要求,对社会以及公民不造成基本意义上的伤害。我们常谈起的媒体主要有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以及近几年新利用起来的手机和户外媒体等。对于区域性青年组织来讲,应用最普遍的当属报纸、电视以及年轻人擅长运用的网络媒体,我认为,媒体在青年组织开展活动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媒体是一个信息载体,它可以为青年组织、政府以及民众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在活动的筹备、开展以及后期回馈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媒体,一方面青年组织可以将活动对于社会期望、活动的进程以及开展情况展示给民众和政府,便于其了解并积极参与活动,另一方面民众可以将社会对活动意见、建议和活动成果反馈等通过媒体进而转达给政府或是青年组织。媒体是青年组织、政府、民众之间的信息整合、交流者,它立于三者之间,是纽带,是桥梁,同时还可以将一些不便于直接交流的信息用社会舆论的特有形式展现出来。媒体的应变力是很强的,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它能适应包括合作关系、利害关系、从属关系甚至敌对关系等多种关系。可以这么说,媒体以其万能沟通者的身份在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青年组织,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好媒体的沟通者的角色。

其二,媒体是宣传者。媒体就像是一个扩音器,在活动的很多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活动的前期准备中,通过它,组织者可以为活动预热,展示活动的意义和背景,扩大其影响力,这可以进一步将活动成果扩大化,在活动准备时期,扩大化的成果会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一定基础。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媒体可以使民众见证到活动是怎样由前期预想到现今的落于实处,对活动本身以及组织者来讲,都是大有裨益的。拿环保活动来讲,许多活动本身的受众面可能只有几十人,影响区域可能只是一个社区,因为在活动初期我们毕竟做不到号召整个世界都来低碳生活,都来爱自然,但是凭借媒体,一个优秀的环保活动怎可能永远不发光?我们的号召怎可能只有甚少的人配合?如果说做优秀的活动是种下了一颗优良的种子,那么媒体目的就是让他成长,使民众很远就能看见它,并投身于它的荫凉下,投身于它的影响之下。

另外,媒体还有可能成为活动或者项目的支持者。作为媒体,它本身可以开展活动,如果去青年组织之活动能恰好和媒体之活动主旨相切合,那么我们可以争取在坚持自己活动不变的基础之上获取某一家媒体的支持。但必须说明的是,不论媒体支持与否,我们必须要求,媒体报道真实,符合实际。

最后一点,青年组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将媒体作为朋友去获取一些技术性指导,比如怎样和民众、政府更好的沟通、怎样获取更多的支持、如何进行拍摄等等,这些都是媒体的技术性人员可以教给活动组织者的。

结合论坛讨论和我的思考,我眼中媒体在一个活动中的作用就是这四个方面。对于青年组织,必须学会掌握好媒体这些柴火,将活动的香味发挥到极致。

对于下一届论坛我有几个建议:1.适当压缩破冰、广交会等活动时间,将论坛的多数时间放于讨论环节;2.将一些培训等资料提前分发于参会人员,便于其提前并更高效的了解论题本身,也能使参会代表对论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3.讨论时紧扣论题。在这次的讨论环节中,有时候会出现偏题的现象,这就降低了讨论的效率,至于偏题的问题我们可以暂不考虑,集中找一时间或者私下进行交流。

以上仅我个人一点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路

         李璐

      2010.8.23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9: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会感想

经过三十左右小时的火车旅途,我终于来到了西安。这次的交流、学习之旅,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出外跟全国优秀的环保志愿者学习、交流……太多的第一次让我来到古城西安的时候仍然兴奋着,完全忘记了长途跋涉的疲倦。看着刘老师大汗淋漓仍然为大家做着培训、海珊为了主持论坛而把喉咙都喊哑、互助网络的志愿者们为了大家有个舒适的场地而来回颠簸着、操劳着……虽然论坛已经结束那么多天,但太多太多感人的场面依然在我脑海中浮现着,在这里向他们道声辛苦咯!闲话扯多,该回归主题,总结下我参加这次论坛的所得所想所感。在这短短的三天论坛里,我得到知识、得到友谊、得到成长、得到快乐,这时间虽短,但我受益颇多!在这里,有点梦成的那种感觉,我终于见到了在我们这里享有声誉和在网上很熟但未成见面的人(郑总、朱翔宇、包子、王雨峰、王星宇、余晖……),也见识到其他地区环保组织的强大,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福州这边的不足,可以说是无憾。第一天上午的培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郑总他那飘逸的秧歌舞。很难想象,一个大好男人,可以在我们这群“毛头小孩”面前无拘束,无顾虑,开心地飞舞着。刘老师对他的评价:“郑健可以这么毫无顾忌的在大家面前跳着秧歌舞,也许是为了在大家面前装年轻或者可爱,但我更认为,他是为了环保这个使命而快乐无顾虑做出大家无可想象到的事情”。当我听到这句话说,我很震撼!大家都是为了环保这个共同的使命而千里迢迢到西安相聚,大家能够相聚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责任,我很珍惜这短短的几天。每次小论坛的开始,都是有那么多的人为之而努力着,老朱费尽心思为了调节气氛而把衣服、购物袋等等都拿出来做了礼品,包子总是提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建议希望把论坛办好,海珊为了论坛而喊哑了喉咙……他们的努力付出,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他们真的不很容易,都是为了把这次论坛做好!有时感慨时间的飞逝,感慨机会从自己的手里活生生的溜走。一句话说的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看着丰厚的礼物,看着其他人积极踊跃的参与着,自己真有那么的“冲动”想发言,也许这几天我没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心态,没有主人翁的意识参与这次论坛,这短短的论坛里,一直都低调着!还真有点后悔,但感觉自己就是那种少说,多想的一个人的吧,所以就低调着。欣赏星宇遇事不乱的淡定(在颁奖志愿者代表发表获奖感言时,海俊叫错人,而星宇却很好的处理了这个意外的尴尬),羡慕老朱能跟媒体记者们打成一片,羡慕陕西青年与环境互助网络跟政府很好的关系,羡慕绿色吉林能够很好的与媒体合作……太多的羡慕让我领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真正意义,也看清了福州这边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同时也在努力向他们借鉴了良好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感谢主办方能给我们认清我们自己组织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感谢主办方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合作机遇。  

在这次论坛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媒体在区域性青年组织开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个分论坛中,不是说它是第一个论坛我就印象深刻,而是因为它这方面是我所欠缺的,也是我们福州地区所不足的。从这次论坛中,让我对媒体有了新的认识,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之前我跟媒体打交道犯的一些细节上的错误,受益匪浅。比如:在活动现场要怎样接待媒体,需要知道媒体的特性、品位,对于不同样的媒体有不同的方法,报社:可以先给活动的通稿或者让他们自己先拍拍照片;电视台:需要提早沟通,准备一些活动的内容,因为通常他们都是需要现场连线的;文字记者:可以发通稿;这些细节是我之前所没想到,也是不知道的。在每次活动中,媒体都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媒体可以扩大我们活动的影响力,同时也能提高我们区域性青年组织的知名度,因为通过这样可以塑造我们各自青年组织的品牌,从而很好的发挥品牌效应,进而更加深远的影响其他人。媒体在活动中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但一个问题出来,我们将怎样跟媒体打交道?这个问题之前一直困扰着我,但从这次中我得到了答案,也从绿色吉林能跟媒体合作得那么好这个案例得到了鼓舞。其实,我们跟媒体是双赢的,媒体需要我们的素材,需要我们的活动,我们需要他们的报道,只要我们找准了这个需要、这个切入点,我们都是可以试求跟媒体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我们有志愿者,有想法!同时在寻求媒体合作时,要分清媒体的需要,媒体的特性,媒体的品位。比如电视台是需要向台长报批的,新华社是第一时间拿到资料的,……我们跟媒体是合作关系,但更多的是服务于媒体。

意见:第一届论坛可以说是办得很成功,毕竟是第一届,能办成这样确实不易,但仍存在些瑕疵,就是感觉中午休息时间太短,这样就造成很多人下午都没有太多的精神,导致论坛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无精打采的,影响论坛的效果,也许时间安排那么紧,是有主办方的考虑吧,但一味的追求内容和数量,反而是事倍功半的呢,希望主办方在第二届论坛中可以安排得更加合理的呢。

因为语文水平有限,语言虽不华丽,却是我的真实体会;小谈感想,有些想法可能不怎么合理,真诚希望大家多多指点!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跟大家一起奋战在环保的战线上,期待与大家的合作,谢谢!



福州

林宗煌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9: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会感受

三天的论坛眨眼间就结束啦!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至今还历历在目。

三天,大家在一起同吃同住,聊天喝茶,分享着快乐,更分享着对20的诸多想法和看法。从论坛上我们也看到了全国各地20行动的开展情况,听了各地代表的详细讲解,学习、吸收了优秀地区的开展经验,感触颇多,收获颇大。

但要说论坛期间印象最深的论题要数宣教活动对公民社会建设的作用。宣教是最不容易评估成绩好坏的一种活动,但是宣教却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宣教是其他所有活动开展的前提。只有用宣教让大家、让广大公民先知道这件事及其这件事的意义何在,你开展活动时大家才会来关注你,才会来配合你。

其实整个20行动下来,你会发现从第一期的我为哥本哈根减斤碳到最后的低碳嘉年华,宣教都在其中,而且发挥着重要作用。试问,如果没有宣教,有多少人会知道哥本哈根这个名词,有多少人会知道哥本哈根的内涵,又有多少人会知道如何来节约一度电,减少一斤碳;如果没有宣教,会有多少人来主动熄灯支持“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我想答案是很明显的的吧!记得刘文华老师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宣传使大家了解,进而让大家感知,之后大家才会反思,才会情感所动,最终才会采取行动。”宣教就是把一些公民不知道的环保名词、环保行为,通过我们的口转述给他们,让他们较为容易的了解、理解和行动。唯有关心才会了解,唯有了解才能行动,唯有行动,世界才会有希望。

有的人可能会讲,做宣教没用,起不了什么实际的效果。有句话说得好,环境保护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环境说话”。的确,在环境没发生变化前,一切的所谓环境保护你都可以称之为作秀,但你敢说这样的作秀不重要吗?量变到质变总要有个过程,但这过程中少了量的积累也是万万不行的。我们每天在做的环保宣传看似无用,却在无形中影响着其他人关注环保。就拿我为哥本哈根减斤碳来说吧!活动过后,班里许多同学离开宿舍和教室时都会自觉的把灯给熄灭了,或者是提醒后走的同学把灯给灭了。这就是改变,或许现在只是少部分人关注,但只要有人关注,我们的宣教就是成功的。

当然,要让宣教的内容深入人心,就不能是你一味主观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怎么做才是环保,不然会给人产生反感的心理。记住,主观文化害死人啊!宣教要以人为本,人是核心,以情感交流为支点。应该是换种方式,让别人主动来了解。比如说让他们自己讲讲自己周围的环保故事、让老人们讲讲他们生活过程中环境的变化过程、或让小孩自己回去问他们的爷爷奶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让别人主动去了解,用身边的事去感化大家,比你一味的传输给其他人要好得多。

对于下一届论坛,我建议将会议时间加长一点,或者是减少点会议期间的活动安排。太多的议题使得大家的讨论时间太少,思想的碰撞不够,讨论的结果都是仓促而出的,这样一来形成的讨论结果不一定是最精华的。



合肥学院

黄虎

20

主题

120

回帖

159

积分

溪流

积分
159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9: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米沫沫 于 2010-8-26 19:27 编辑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武汉 张优)




——首届中国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感言


8月10号至8月12号,作为武汉大学绿舟环保协会的代表我很荣幸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青年环保组织交流合作论坛。在这次为期三天的论坛中,我认识了很多热爱环保工作的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讨论,以及听取一些从事环保工作较有成就人士的经验传授,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将这些体会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作为大学环保社团的一员,从事环保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通过举办各种各样与环保主题有关的活动来对广大民众进行环保宣教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实现建设绿色低碳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进行环保宣教时,怎样才可以起到最好的作用呢?不是拿着课本进行枯燥无味的说教,更不是拿着喇叭大声叫喊环保环保。我们应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在参加论坛的过程中听过很多很多,其中让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是:唯有关心才会了解,唯有了解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环保事业的最好诠释。什么是理?什么是情?环保宣教需要注入我们的热情,需要加入我们理性的思考。在地球一小时的活动中,很多人说这样的活动没有意义,说我们做活动很假,很做作,这样能省多少电啊?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应该怎么样呢?绝对不是和对方去争吵,更不是被对方打击到,真的放弃这个活动。我们要很冷静很理智的告诉对方:地球一小时活动不是一场虚假的作秀。毫无疑问,熄灯秀的宣传效果远远大于实际的减排效果。在全球的“熄灯秀”接力下,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来参加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作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一项活动,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一个履行了“地球一小时”承诺的城市,熄灯之后提倡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在环保宣教的过程中,应该以理服人,让质疑我们的人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将环保的理念一点一点传播开去。

给我们培训的老师说,宣传教育是情感传递的教育,以生活为基础,让活动充满行动的力量,爱的情节。环保宣教,不是冷冰冰的说教,需要我们融入我们对环保的热爱。人是有感情的,我们在宣教的过程中传播的不仅仅是环保知识,环保理念,也在传播我们的情感,传播我们对环保的热爱。以情动人的宣教活动才是真正成功的活动。我所在的绿舟环保协会有一个小动物保护部,很多热爱小动物的成员会一起组织去武汉的一个流浪动物收容所看望小动物。我是一个怕小猫小狗的人,不过他们对小动物的热爱对小动物那份情感让我触动很深。他们不是打着环保的牌去看那些小动物,仅仅是因为对小动物的那份情感。情是最容易打动人的。一草一木皆生命,对待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有一颗敬畏的心。路易·西霍尤斯拍的一部世界有名的纪录片《海豚湾》让很多人心灵受到了震撼。日本的太地町是一个风光秀丽的美丽海湾,然而每年这里有23000头海豚被日本渔民捕杀。那些残忍的镜头撞击了多少人的心灵?这种形式的纪录片是最好的宣教方式,因为它触动了人心底里那根弦,是以情动人。做环保不是仅仅是我们的爱好,更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肆意践踏,说不定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我认为这是环保宣教的灵魂。

谢谢贵单位为我们提供一个这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


建议是:下一届的论题可以形象具体一点,这个论题有一点抽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8-18 19:26 , Processed in 0.0465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