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6-19 2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宁翔 于 2009-6-19 22:59 编辑
我个人觉得field work和public awareness,说不上哪个好哪个坏。
有人可能觉得field work——比如帮助当地居民开发替代生计——更有意义,但是想想如果一支学生队伍暑假十几天能完成这项工作,恐怕什么WWF啊,CI啊这些搞专业保护的都要丢饭碗了。
public awareness这事儿另说。你说它没用?这就跟《庄子》里说的“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对于很多工作来说,public awarenss是基础,没有它项目还真做不起来。就拿今年火热一时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就靠这个活动真能节下多少电么?
扯远了……
还是那句老话,保护的事儿多了,总有适合自己做的。要看实际情况需要干啥,还要看自己能干啥。既不能看别人做啥自己就跟风,也不能老觉得自己做的就是唯一的正途。一门心思只知道水污染,或者一门心思只知道水坝,或一门心思只知道观鸟,这是一叶障目。
又被带沟里去了……
很多保护工作要靠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可学生社团要做到持之以恒是有困难的(并不是说不可能)。由学生社团来协助,或支持、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好地工作——比如让湿地使者和保护区合作,完成保护区的任务——可以让学生一段时间的活动成果发挥持续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华农的方案做得挺不错,从保护区需要的需求出发,有比较明确的产出,也没有什么看上去热闹实际没大意义的花架子活动。
说了这么多,好像华农的方案很多。其实它就是很好,甚至比许多入围方案都好。
可它为什么没入围呢?
我觉得其中一个问题是方案的活动显得散了,感觉着力有些泛,或许收缩一下内容,对集中开展的部分会更有好处。
我觉得你们可以和武大,以及也表示希望继续开展活动的华中科大交流一下,看看怎么更好地分配一下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