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楼主: 湫雨

乡村之眼 绿色青年实习生 邓佳瑶 实习日志

[复制链接]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8-19 18: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25.8.15实习第33天
周五,阴雨。
在制作净山海报时,我了解到:看似“天然”的厨余垃圾,“反正能分解成肥料”实则暗藏生态威胁。果皮果核在野外分解远比想象中缓慢:橘子皮需2年,苹果核甚至要数月。这让我想起环保手册里的提醒——上周在溪边还看到半年前被丢弃的香蕉皮,早已发黑硬化,与腐叶淤泥黏连成团——它们远比人类“健忘”得更久。而烟头则需18个月到500年不等。事实上,果皮残留的农药可能毒害野生动物,而食物气味更会诱使熊等大型动物靠近人类活动区。更令人忧心的是种子传播。那些野生长出来的植物,极有可能会挤占了本地动植物的生长空间,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这就好比随意放生。这些“不速之客”正悄悄改写山林面貌。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8-20 18: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25.7.30实习第27天
周三,阴。
在设计农民画文创的初期,我尝试借助PS、可画等数字工具对传统图样进行再创作。然而,在提炼其中蕴藏的泥土元素——那些质朴的植物、生动的动物、鲜活的民族意象时,我突然意识到:既然这些艺术符号本就源于土地,为什么不直接让真实的自然物质“开口说话”?
于是,我放弃了仅停留在屏幕中的设计,转向一种更直白、也更贴近灵魂的表达:去社区、树下捡拾落叶、枯枝、落花,将它们与农民画中的意象结合,制成一系列充满手作温度的轻量化文创,如冰箱贴等。
这些作品不仅延续了农民画热烈饱满的色彩与生命力,更因真实自然材料的参与,而承载了土地的呼吸、季节的痕迹。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废弃材料获得重生,乡土意象得以触摸,农民画真正从墙上“走”下来,融入日常,唤醒年轻人对自然与本真文化的共鸣。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8-20 18: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湫雨 于 2025-9-3 10:56 编辑

——25.8.1实习第28天

周五,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坐办公室的原因,我常常感觉与我的初衷离得很远。我明白NGO有大量资源是用于运营、监测和评估,办公室角色是确保资源高效配置的关键,这些“看不见的工作”却是项目成功的基石。这些天我总是思考我加入到这个行业是为什么?我发现自己有点想当然。我的项目管理好像没有什么长进。这些都使我不断陷入内耗。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8-20 18: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湫雨 于 2025-9-4 15:08 编辑

——25.8.18实习第34天

周一,阴雨。
如何把环保做成一件好玩的事情让打击参与进来是件趣事,但也是件难事。纵观环保公益活动,无不是招揽公众加入我们,因此公益传播势在必行。以前渐渐接触那些类似“二十二条”的环保守则,但这些像教条一样的东西总停留在表面,其实没几个人真正会在生活里践行。这也成了我近来不断反思的一件事,但还好,在涓流交流营中,我又遇到新的小伙伴,她们给了我新的理解。
起初只是因为对自然活动的好奇而加入环保社团,又因为好玩和贪恋那种大家庭的温暖,便断断续续参加了一些活动,包括到后面的带营、带新。因此在看到这次青新伙伴的项目,我又一次带着好奇来了。但总的来讲,我收获良多。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9-8 15: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25.8.19实习第35天
周二,阴雨。
本来想去净山的时候捡垃圾的同时收集材料,把这些垃圾再通过艺术加工转化成文创,最后再去义卖。可惜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组织过净山活动,所以这一点我求助了小伙伴的帮助,但是一连快两个星期阴雨连绵,昆明的雨季今年尤其漫长,眼看着联系的场地即将到期,最后无奈取消。倒是下有机会会多有一点经验和准备。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10: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25.8.20实习第36天
周三,阴雨。
听到鸟鸟讲述她的环保理念,她说,我们的生活可以选择“环保浓度”,真的有很多感触。在这个注意力愈发稀缺的时代,无论身处哪个领域,我们都无法回避传播的力量——公益事业更是如此。作为国内新兴的行业形态,NGO不仅承载着使命,也始终处于公众的注视之下。因此,把公益传播做好,已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种必然。
尤其当我们投身于环保公益时,传播的意义更为凸显。我们不仅希望获得关注,更期待促成行动;不仅寻求认同,更呼唤同行。在我看来,环保本质上是一种行为的选择——它藏在我们每一次的消费、每一次的出行,甚至每一次的丢弃与保留之间。而公益传播要做的,正是在人们心中悄然埋下一颗意识的种子。它也许不会立刻生根发芽,也未必能马上改变什么。但正如蒲公英的种子,看似轻盈、随风飘散,一旦落在适宜的土壤,便能静默生长,蔓延成一片绿意。我们的传播对象,未来或许不会专职从事环保,但当他们带着这颗种子走向各行各业、走进不同的人生场景,它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一个决定、唤醒一份责任。
所以,公益传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价值的播种、行为的塑造。它不急于追求即时反馈,而是愿意等待时间深处的回响。当我们谈论守护地球、爱护环境,其实是在推动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社会改变——而这一切,或许正起源于一次真诚的对话、一个善意的念头,和一颗看似微小却蕴含无限可能的种子。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1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5.8.21实习第37天
周四,晴。
在上大学之前,我总觉得“环保”离自己非常遥远。那些“垃圾分类”“保护濒危物种”之类的概念,仿佛只存在于课本里,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几乎像天方夜谭。但回想起来,朴素的环保意识其实一直存在——它藏在长辈们那句常挂在嘴边的“不要浪费”里,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习惯。
如今我认识到,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议题,它其实与环境保护的每一个细微层面都紧密相连。在农业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减少甲烷排放;在科技层面,也能借助节能创新提升资源效率。那么作为个体,我们又能做些什么?答案或许正在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选择。充完电拔掉插头,用完水关紧龙头,使用一次性物品前多犹豫几秒——这些小事看似寻常,却是应对气候危机中不可或缺的“微观实践”。真正的改变,既需要宏观规划,也依赖于每个人在具体生活中的持续践行。只盯着宏大叙事,容易迷失方向;甘愿从小处着手,才能走得更远。
更进一步看,气候行动中还存在着“主动买单”与“被动买单”的深刻差异。主动者,是那些出于对土地与生命的热爱而自觉行动的人:有人将环保视为一生的事业,有人把它贯彻为生活的准则;国际上基于命运共同体理念发起的各项倡议,也正是这种集体意识的体现。而“被动买单”则往往伴随着不公与代价:气候难民的产生、发展中国家在历史排放与现实发展间的艰难处境,都源于某些国家或群体曾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甚至进行资源掠夺。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气候变化).png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22: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25.8.22实习第38天
周五,晴。
联系好了场地,差不多开始做项目并招募志愿者了。说起来这种招募,我心里有些惶恐,不免想起这些天学习的青年领导力。
我认为青年领导力的本质,并非某一种固定的风格,而是一种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它可能体现为从容不迫的沉稳,也可能是风风火火的行动力;可以是严谨苛求的完美主义,也可以是宽厚大度的包容姿态——风格各异,但核心在于团队愿意相信,这个人能带领大家走向更远的地方。
而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团队领导者,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并不是说“精致利己主义者”毫无能力,但如果要真正引领众人、成就事业,领导者必须心怀超越个人得失的更大目标。唯有这样,团队才会产生真正的信任与归属,愿意共同奔赴远方。
因此,青年领导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系统训练和自觉修为的功课。它首先始于心态的转变:学会放下自我中心的倾向,形成以团队为重的价值观;其次则要锤炼实际的能力,包括如何协调成员、推动项目、化解冲突与把握方向。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出一个能够在现实环境中凝聚人心、实现价值的真正领导者。


志愿者海报.png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22: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25.8.25实习第39天
周一,晴。
经过两天的踩点,最终确定场地并收集材料。
说起来这还是第一次独立做项目,从前是和社团的小伙伴合作或者是科研团队一起,在我看来,领导力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影响,是一个人用TA的远见和信念带动一群人向前;而团队管理,则更接近于一种由外向内的凝聚,是一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彼此支撑、共同引领。坦白说,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具备强大领导力的人。我的路径更多是协作式的——不是站在前面指挥,而是走在伙伴中间,通过倾听、沟通和分工,与大家一同把事情推动下去。这种方式或许少了一些所谓的“魄力”,但它让我更真切地理解到:一个团队能走多远,根本上不取决于一个人能走多快,而在于这群人是否愿意朝着同一个方向去。

收集材料1.png

1

主题

48

回帖

284

积分

溪流

积分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 22: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25.8.26实习第40天
周二,晴。
制作海报以及项目推广物料ing...
但是团队出现了小小的矛盾。其实团队里大部分的争执,其实很少是纯粹的黑白对错,更多是方法与路径的分歧,是“哪种方式更适合我们此刻的处境”。它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一道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相互理解妥协的多选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要警惕“人”带来的复杂性——比如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或是滋生距离感的官僚做派,这些都会无声地侵蚀团队的信任根基。因此,光有目标远远不够,真正让一个团队区别于简单人群的,是那种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凝聚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团”在一起,才能“队”得起来。尤其在这次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凝聚力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它来自于每一个成员都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就像拉绳子,不能光靠一两个人使劲,必须每个人都出份力,才能真正拧成一股绳。
说到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自然名”带给我的启发。当我们暂时放下“经理”、“前辈”、“新人”这些社会标签,彼此以“石头”、“溪流”、“木棉”相称时,一种奇妙的平等感便油然而生。它温柔地提醒我们:在追求共同目标的道路上,我们首先都是平等的个体,是大自然中同样真实、同样值得尊重的一部分。这种认知,是建立真诚友爱关系的强大基础。所以,究竟该如何凝聚一个团队?我的结论是:我们需要一个超越个人的共同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是一个温暖的团队传统,一个只有你们懂的内部暗号,或是一起完成过的一个艰难项目所留下的精神印记。它必须是独特的、能引发共鸣的,它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并由衷地说出——“我们”是一个队伍。

收集材料2.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10-25 19:03 , Processed in 0.0365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