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当当 于 2010-8-5 20:47 编辑
http://disk.kugou.com/player/0/6/0/1/default/200/58204947AF9DBD4E/mini.swfoo,鸟之诗,浙大观鸟营的营歌,这个是纯音乐版。
——————————我是2010-06-27的分隔线——————————
这个是很有点小白的CEF论文,哎,当年觉得还是很符合实际的,可是可操作性。就不提了
浅谈协会成员的类别辨别及发展问题 摘要:目前本协会在观鸟小组负责人这个方面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一个很根本的原因,是来源于对进入协会的成员的类别辨认。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要对加入协会成员进行类别分类。对于协会成员的类别,我们除了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设计报名表来获得信息之外,还可以从每一次的例会、活动的参与以及平常的聊天获得信息。本文依据对加入会员的分类,进行相关的分析,旨在通过协会这一个大家庭,使得每一个加入协会的会员都能够有所收获,最重要的是让那些因为协会活动被吸引加入和那些因为同学介绍加入的成员,能够了解到环保的意义以及为了环保而做出努力是能够得到快乐以及满足感的。 关键词:协会成员
分类
培训
环保知识
每个协会在招新时都会招到大批的会员,有的甚至达到了300
-400,但是作为以宣传环保为主的协会,通常关注的都是对协会外部成员的宣传,而常常是忽略了这些最应该被我们宣传的对象——协会会员。有不少会员,从报名加入开始,一直到自动离开协会,都没有直接接到过协会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不论这些会员加入协会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不论他们对于参与环保有多大的兴趣,不论他们是否在协会内部非常活跃,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知识的接受程度与认同感都会比校内其他学生要大很多(即使不是全部的会员都可以接受这些环境知识的宣传)。宣传环保在于让更多的人加入、了解、并参与,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对协会内部成员进行宣传。因此,本文认为宣传环保最重要的一个对象就是协会成员,而讨论的对象则以会员人数在60至300人之间的协会为主。 一、
协会没有系统对协会内部成员进行环保知识宣传的原因
协会没有进行对会内成员的环保知识宣传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协会负责人的意识形态;2.资料的收集整理;3.有无做培训经验的负责人。
1.协会没有意识到要对会内所有会员进行环保知识宣传 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通常有2种情况: (1)有一部分协会的骨干成员通常有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认为加入环保协会的同学都是具备了足够的环境知识,并且乐于自己去进行环保知识学习的。 (2)协会的负责人只关注了那些经常参加活动的成员,只和这部分成员交流他们的思想,而忽略了那些没有怎么参与活动的会员,也没有想过要组织一个动员大会,或者会员交流大会之类的活动,或者只是想过而没有付诸实践。 (3)协会的负责人还只是停留在感觉阶段,即他们更加愿意将自己知道的东西与积极会员分享。要注意,这和第二点是有所不同的,第二种情况是协会的负责人着重了培养下一届协会接班人。而第三种情况的负责人还没有意识到要培养下一届负责人的情况,可以说他们与积极会员的交流是出于一种共同爱好的分享而已。 根据我与协会内部很多成员的聊天可以看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会员是没有这样一种知识的。而且,环协还面临着一种尴尬,那就是,协会的现阶段的一些负责人(新成立的小组,换届产生的负责人等)没有足够的环保精神,他们有对于环保的热情,有对于环协的感情,但是,让他们自主去进行环保知识的学习,效率会非常的低,甚至可能为0效率。 2.协会没有系统的资料进行分享 虽然现在网上的环保资料形形色色,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复杂,让资料的同意收集整理变得相对困难,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就相对增加了不少。 3.协会负责人没有对会内成员宣传的经验
二、
如何对协会内部成员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 (一)
协会内部 如何对协会内部成员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以及提高会员并发展骨干会员分为十个步骤: 1.招新时突出协会的特点 协会招新时,虽然都希望能够吸收更多的会员,但是依据一些大型协会的发展来看,招新应该招取的是那些最合适的人,以及那些有可能参与环保的人,人数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类。 因此,招新时突出协会的特点就必不可少。此处的特点,不仅仅是协会内部的各种活动小组,更应该包含一些项目小组的介绍,由于一个环保协会的重点比较突出的就是它的环保意义,那么宣传时就应当着重介绍项目小组,让更多想参与进来的人认识到,参加环保协会是为了做环保,而不仅仅是出去感受自然,体验自然,如果是这个样子,他们就应该去参加越野协会之类的协会了。 在宣传时,着重宣传项目小组的功能以及其结构,然后以宣传活动小组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项目小组,这样子,就大大增加了进入环保协会的成员的纯度。 因此,招新时突出协会的项目小组的介绍,就为以后进行会内成员的环保知识宣传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性。 2.报名表格的设计 报名表格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报名表格除了那些个人基本信息之外,还应该包括: ⑴为什么参加协会——这里一定要用选项题的形式出现,因为一般人都会有自我保护,不会直接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提供选项,则会减少这种自我保护。这里,个人认为有三个选项是必须写的:①对环保有兴趣;②对协会的活动有兴趣;③应同学要求参加;④培养能力;⑤其他; ⑵对他们了解环保程度的调查——可以大致了解会员对环保的态度,为以后的环保知识宣传做好准备; ⑶个人时间表的填写——为以后的的例会、交流会、培训以及活动人员的安排提供依据; ⑷参加协会的需求——这里也应以选项的形式列出,选项如下:①为环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②参加活动,认识更多的人;③培养能力;④其他 3.回收、分析报名表 报名表的回收应该在第一次动员大会之前,最好能够在招新之后的第二天以前就可以大部分交齐,以免时间过长,一是使会员对协会的运作能力产生怀疑,二是短期回收可以立刻了解会员现在的状态,并依据现在的状态来准备第一次动员大会。 依据报名表的分析,加入的会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⑴对环保感兴趣的; ⑵对协会活动感兴趣的; ⑶因同学鼓动而加入的; ⑷为了培养能力而加入的; 下面的探讨将建立在对以上四类会员的分别处理之上。 4.第一次动员大会 第一次动员大会,首先要做的是“破冰”,只有在会员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防范之后,协会的介绍、各个部门的介绍、负责人的介绍等等才能够有序的进行。 其次,部门报名,通知各部门的面试时间。 在会议最后通知会内成员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并说明考勤制度与以后出游的挂钩——到的次数多的优先考虑。 5.对不同部门(小组)分别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 主要针对人群:⑴对环保感兴趣的;⑷为了培养能力而加入的 每一个部门(小组)对于环保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大,可依据每个部门(小组)的情况实行单独、合作宣传,在这种方式下,不仅有利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情感交流,又加大了学习的效率。 宣传可依照如下一种模式: 第一次由负责人选择主题,时间控制在一至一个半小时之间,培训结束后,可以由成员共同决定下次讨论以及学习主题。这样可以使得成员可以自己进行学习,有更多的意愿去学习。 6.例会的总结与学习 主要针对人群:⑵对协会活动感兴趣的;⑶因同学鼓动而加入的; 采用方法:头脑风暴法,典型的会以形式,小型团队 例会主要针对那些没有加入部门的会员,例会可以分享每个部门(小组)的学习近况,每个部门(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现在所学到的东西,时间控制在45分钟之类。这样做的目的:①培养下一届的负责人;②让会内普通成员学习环保知识。 会内普通成员与各个部门代表共同商量以后学习的方向,并提出在两次例会之间的一些个人关于环保的想法,讨论并得出一些大致的共同意见。 例会的重要在于,它对非部门成员的宣传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增加会员对于协会的认同感。 7.对内开展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主要针对人群:⑵对协会活动感兴趣的;⑶因同学鼓动而加入的;积极参与活动的会员
开展秋游,观鸟精品路线游,以及类似环湖自行车游等类似旅游的体验自然活动,这个应当安排在各个院系的秋游之前,在这个过程中间,加入老会员的经验分享,体验自然的同时认识了协会以前的历史,增加会员之间的深度对话,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 8.对外开展活动,挖掘协会将来发展对象 主要针对人群:⑴对环保感兴趣的;⑷为了培养能力而加入的;积极参与活动(项目)的会员 在两到三次学习之后,应该考虑开展活动,此时大家对于环保有了比较初始的概念,并且会员之间更加熟悉,此时一般都到了十月中旬,开展活动比较合适。 在开展活动时,应该由一个大二的负责人作为监督执行人,由2-3个大一的负责人作为统筹,大一总负责人由大二任命,其他由活动小组成员共同选出。 开展活动时应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并规定时限完成任务。 9.巩固与发展活动兴趣成员 主要针对人群:⑵对协会活动感兴趣的;⑶因同学鼓动而加入的;积极参与活动的会员 此处的活动强调其趣味性,在招新时,有部分成员是因为对协会活动感兴趣而参加的。 10.骨干成员进行培训 主要针对人群:积极参与活动成员 在第二学期上半学期,各个部门的主要骨干已经形成,且基本上都是积极参加活动(项目)的会员,此时可以召集这些会员,对其培训,使其有足够的能力对下一届的会员开展以上各点(包括该点)。 (二)协会外部 协会外部主要是信息的共享,区域内能够进行负责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培训经验以及其他信息。 本文讨论了分析了协会为什么没有进行会内成员的环保知识的宣传,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如何通过实际的大概操作来实现对协会内部成员的环保知识宣传以及协会成员的提高。因为大多是针对协会内目前的情况抽象后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法,考虑到每个协会的详细操作不同,且运用的方法不同,没有将每个步骤中间如何具体实施进行介绍,所以可能有些看起来比较简单。如有必要,可以对细节进行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范爱民,《赢在团队》第一版,北京民族学院南路9号:地震出版社,2005年,200(引用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