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079|回复: 17

泛道德化的环保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3 12: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yonsu47
muckrak games blog

题记:环保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认识之上,而不是靠宣扬迷信来支撑;对不同的意见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而不应该拿着“正义”的大棒乱舞。——方舟子


在本次争论中,方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能否批评环保人士及其主张。

环保人士为了信仰而奋斗,舍弃了很多本应得到的利益,承受了分外的危险和艰辛;他们这些公益性的行为体现了社会的良知,应该得到道德上的褒扬和认同。

环保人士和环保NGO给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以另一种声音,它对社会文化的健全,不同群体的利益的协调发展,现代化的政治体制的演进,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在,政府和公众在认识环保必要性的同时也给环保人士和环保NGO很高的地位,环保人士和环保NGO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民间环保问题的话语权。

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草根网络上都少有对环保人士和环保NGO以及对他们的主张的异议和批评。一旦有人对环保加以异议,他马上就会遭到道德层面的批判。

不少学者和环保人士倾向于把环保问题定位于道德问题的外化。敬畏自然就是这一倾向的体现。但是,环境问题隶属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现代化过程是及其复杂,它包括科技的进步,经济结构的突变,政治法制的完善,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社会化,民众的启蒙和新文化的形成,城市化的发展等。环境问题必然要和其他问题相互联系,相互拮抗,相互牵制。由于道德因素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仅是整体环境问题的一个棱面。

中国的环保主义者大多是现代化狂潮的旁观者;大多保有传统士族般的道德优越感,对弄潮儿的成就和行为心有不平和不耻;由于传统的文化道德观,是他们较清醒的看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阴暗面;但是,他们认同现代化是中国进步的唯一出路这一事实;而且对现代化过程的战略决策和具体事务操作都是异常陌生的;何况,环保主义者还生存在政府的监视之下,不可能有参与决策的可能;这些都是中国环保主义者看重道德因素的原因。也是当今环保主义的一个缺陷。

科学深入人心是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特征,当环保主义者向公众推广自己的主张时,科学上的结论是一个重要的武器。但是道德至上的环保主义者必然会在客观上将中性的科学加以道德化。科学在某些方面沦为环保主义者的论据,这是对科学学术独立性的一种反动。
——这也是何祚庥和汪景晨此次冲突的根本原因。

在当前中国,一旦政府认可某种意识形态,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主流,没有别的意识可以挑战它,这样它缺陷不可避免要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自身的缺陷也得不到弥补。

所以,对环保主义者的批评是正当的,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楼主| 发表于 2005-4-3 12: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环保”是可以信口开河的吗?

                 ·方舟子·

   近日何祚庥院士在《环球》发表《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的匿名攻击、谩骂铺天盖地。何院士早就被某些群体的人视为敌人,不管他发表什么言论,总是会有人追在后头骂的。也有一些“环保学者”在报纸上发表反驳文章,客气点的说是要与何院士讨论,不客气点则干脆斥之为“妄言”。何院士在文中已特地声明了他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这大概让这些人觉得是冲他们来的,所以要群起而攻之了。

   我虽然也关注中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但对这些“环保学者”的名字却很陌生,便做了一番检索,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是何院士所说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而是一群“环保”发烧友。环境学和生态学都是正儿八经的专门科学,但这些人既不从事这方面的专业研究,也未受过专业训练,很可能连一门生态学的课程都没有上过,甚至连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俱备,只是根据自己的信仰和兴趣,热衷“环保”活动,在媒体上频频发言,就成了公众在环境问题上的代言人。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她的身份是电台记者,组织了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得过1999年中国环境最高奖“地球奖”,被媒体称为“狂热的环保主义者”,据说最近为阻止云南怒江建大坝立下了汗马功劳。我读了她在tom.com接受采访和网友提问的访谈《怒江在向我们人类求救》,里面有这么一段有趣的话:

   “怒江无论从长还是深都是世界之最,在这样的地方修大坝,可想是不行的。而且发电量是二千万度,二千万度无论如何可以从哪节约也好,从结构调整也好,都是不费力气就可以得到的。为了二千万度,我们把生态河,把世界之最的大峡谷破坏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非常遗憾的。”

   其实怒江大峡谷的深度并非世界之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比它还深1千多米。不过这个细节错误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她对发电量的说法。每户城市居民的平均用电量一年大约是1000度,2000万度的发电量不过可供2万户居民用电,的确是不费力气就可以得到的。如果为了这么点发电量去大兴土木、破坏大峡谷,那的确是太不值得了,难怪要让人义愤填膺。但是一查《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总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1千瓦时=1度),装机容量为我国目前水电总装机容量的20%左右。发电量是汪永晨所说的5000倍,估计每年要燃烧3700万吨的煤炭才能达到这个发电量,是不费力气就可以得到的吗?

   汪永晨既然在全身心反对怒江建大坝,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数据,那么为什么如此信口开河误导读者呢?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她不懂得发电功率和发电量的区别,把2000万千瓦的功率当成了2000万度的发电量。这不仅让人联想起李“大师”把光年当成时间单位的笑话了。其实这些科学小常识,是只要读过初中理科课程的人就都该知道的。

   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盲目地支持在怒江建大坝,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地反对建任何大坝。我们既然要求建坝支持者做谨慎的论证,同样也应该要求反对者至少不要信口开河。特别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发言更要慎重,起码也应该做点家庭作业,掌握基本的事实和知识再开口。否则的话,不过是让一场严肃的讨论演变成闹剧而已。在许多问题上,光凭一腔“狂热”的热血不仅于事无补,反而适得其反。

   汪永晨把这次印度洋海啸称为“上帝发怒”、“来自上苍的警示”,呼吁中国人把崇拜和畏惧大自然做为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宗教信仰是与注重探索、怀疑、实证与理性的科学精神相违背的。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的关键在于让公众从科学上了解环保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它。一旦“环保”成了信仰,就已走入歧途。

2005.1.15.

(载《时代人物周报》2005.2.20)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14

主题

253

回帖

2586

积分

黄河

积分
2586
发表于 2005-4-3 13: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烦道德主义的东西。

当一件事情被披上道德主义的外衣时,它就已经变质、堕落了。泛道德化的环保是低层次的环保。

不过,问题在于道德主义是最有煽动性的,一项新的事业利用它来宣传是最有成效的。但如果始终用道德作为理论依据,后果要么是宗教,要么是灭亡。

幸好我们很多伙伴都明白这一点。
i opened my wallet &found it empty,reached into my pocket &found no coin,searched my life &found you……

91

主题

386

回帖

1万

积分

北冰洋

积分
10986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5-4-3 14: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始终用道德作为理论依据,后果要么是宗教,要么是灭亡。

宗教是什么?


作者:吴德余

宗教辩论乱杂谈


  本文只能算是读了最近网上如下几篇文章的笔记:
  钟科文《\"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什么意思?》
  潘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
  方舟子《爱因斯坦信的哪门子教?》
  王小东《我对宗教问题的一些看法》
  易阳生《看懂了再说》、《躲着点方舟子》
  方舟子《由\"青年导师\"到师爷》、《由师爷到奴才》
  刘诚《对几个哲学问题的再认识》
  法逸斋主人的《上帝如何面对猴子:宗教与科学----评史库柏斯案》
  方舟子《 潘岳是怎样歪曲马克思宗教观的》
  鲁声《潘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读后》
  (本文中引述恕不再作注,以上排列是随意的)

  1、 定义宗教妄说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下定义,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也不应例外。有趣的是,古往今来,宗教的本质一直是人们追问的话题,思想家们都力图对宗教作出本质判断的定义,似乎都只是打擦边球。


  费尔巴哈(L.A.Feuerbach)说:

  \"宗教乃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他又说:\"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前者虽力图揭示宗教属性,却从彼岸回到了此岸;后者比较贴近本质却为比喻性判断,不能作为定义。


  罗素说:

  \"宗教含有三大部分:教义、教会、个人道德。\"边也没有擦着。这恰恰成了莱斯利.史蒂文森(英)将共产主义与基督教都等同于宗教的提纲(教义:马克思主义,圣经;组织:共产党,教会;道德:与社会的关系,与上帝的关系)。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与罗素的区别不大。


  美国保罗.蒂利希(Paul Johannes Tillich)说:

  \"宗教,就这个词的最广泛的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指一种终极的关怀。\"接近对本质的揭示,可惜太\"广泛\"、太\"根本了\"。

  赫伯特.斯宾塞说:

  \"宗教是对超越某种力量的信仰。\"一个\"某种力量\",反而失去了精确。

  布莱德说:\"宗教是人生对善的追求。\"是从宗教的价值论出发,亦非本质属性。

  弗雷泽说:\"宗教是人通过仪式向主宰自然与人生的力量祈求。\"相当于对教堂拍电影。

  迈克塔格特说:\"宗教是追求与宇宙和谐的一种威信。\"也可惜仅从方法论的角度切入。

  托马斯.阿奎说:

  \"如果你试图去理解上帝,你必将失败。\"

  科布索干脆说:

  \"没有必要定义,寻找宗教本质会给理解宗教带来误导。\"与阿奎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韦伯只关心宗教作为一种特定方式的共同体行为的条件和作用。

  最具有权威性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是最具有本质性的判断。但作为严格逻辑学的定义,仍然太窄,所以有对\"反映\"作阐释的补句。


  马克思说:

  \"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没有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许多人认为,这是用形象化的或诗化的语言对宗教的讥讽。


  他还说过:\"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好象来自费尔巴哈。

  《中国大百科全书》综合了最权威的思想:\"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而企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如上论述的综合,作为定义太罗嗦了。

  爱因斯坦说,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是排除了\"人格化的上帝\"后的传统文化或\"人文精神\"(不是原话,见《爱因斯坦晚年文集》P27-31)。但也不是定义。


  至今贴在\"读书网(www.dushu.net)\"上署名\"法逸斋主人\"的《上帝如何面对猴子:宗教与科学----评史库柏斯案》(建议诸君一读,对宗教与科学问题谈得很精彩)的网上蒙面大侠说:

  \"宗教就是人们关于终极关怀的体系性信仰知识。\"这里,邻近的属是\"信仰知识\",种差为\"人们关于终极关怀的体系性\",应该算本质判断,作为定义的结构也很完整,只是邻近的属准不准确,值得讨论。首先宗教是不是一种文化(爱因斯坦说\"作为一种文化\"),思想界还有争论,鄙人浅陋,还没有见到直接取\"文化\"为邻近属的权威定义。现在流行的文科教科书上直截了当地将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种,\"宗教文化\"列为一个章节,为什么不能将宗教定义为\"关于终极关怀信仰体系的文化\"呢?不敢为天下先,贻笑大方,还是听智者的启示吧!

  也许科布索是对的,\"没有必要定义\",\"寻找宗教本质会给理解宗教带来误导。\"宗教的本质是个永远的话题。而不将研究对象锁定,辩论起来容易转移话题,终究不便利。要是真的不能定义,那真是\"宗教\"了。我们国家的高等学院没有宗教学专业(相信不久会有的)莫非也与宗教定义的不成熟有关?

  2、\"能够衔接的语言\"

  王小东有一句话说的人好舒服:\"这篇文章(指潘岳《......与时俱进》)以与官方的传统说法能够衔接的语言,提出了很重要的......改进思路\",我很欣赏\"衔接\"说。之所以能够\"衔接\",必须具备这样一些条件,实用主义的立场,能为官方所宽容的度,其次必须剃掉官方文件中主意识形态太浓的语词,以显示其有点\"学术\"气味。何新先生的书里,这种\"衔接\"用得极为精到,给人的感觉是,支撑立论的理论都是已有的别人论证过了的,而由此生出的结论正是官方要说的或正在大力宣扬的。这种做学问的方式有可能成为一种时髦,因为功利性极强。过去有人称之为\"应景\"。就连题目的语词都是最与时俱进的衔接得天衣无缝的\"与时俱进\"。做这种学问的学者至少要具备一点,那就是对\"宫闱密事\"有着通畅的信息渠道。12月12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2月15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在《华夏时报》登出。只要仔细对照一下新华社12月12日关于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电讯稿,潘岳文章的\"相当大胆(王小东语)\"、\"振聋发聩\"的提法并无惊人之处,充其量也只是衔接的巧妙。


  比如\"我们不能再仅仅用无神论观点来看待宗教功能\",乍看起来,那意思是还要用\"有神论\"的观点看宗教功能。这里起码混淆了\"宗教\"和\"宗教功能\"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是还要用\"无神论\"的观点看\"宗教\",那仅仅是认识论方面的事,牵涉到主要是宗教的本质,事实上历史地存在着无神论和有神论的不同看法。潘先生是执政党的官员,如果公开申明自己要站在\"有神论\"的立场上看,党律不允。如果是反映论观点看\"功能\",这功能有\"政治功能\"、心理功能、道德功能文化功能还有服务功能、公益功能等等,看功能肯定是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其实,潘先生在分析论证宗教的功能时恰恰是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比如\"我们不能再把宗教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是说宗教的阶级属性或政治属性。阶级属性或政治属性与\"把宗教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恐怕不是一个意义。如果将社会分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话(潘文好象是这样分的),历史上无论哪个阶级都只是将宗教作为工具;从政治角度来讲,现在和将来也会,从要求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对被统治阶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看,也只是个工具。\"不能再\",言其已有,阶级斗争工具不就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他又补充说,\"宗教的政治属性,首先取决于执政者。\",回过头来,又否定了自己。这个立论显然是对新华社电讯中\"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宗教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诠释。


  有一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实值得讨论。\"以往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唯物主义关于宗教的认识,在方法论上都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即从宗教产生的认识论角度来确定宗教的特征,并由此说明,宗教是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异化。但我们更需要开辟一个\"功能主义\"新视角,从社会实践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宗教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


  从哲学角度讲,潘文强调的是价值、价值论,即宗教对于政治的有益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的评价和选择,目的在于搞清宗教是否对政治有利,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其标准和目标是善、美、好。而方舟子则强调的是认识、认识论,即宗教是不是人们头脑中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属性及其与科学的关联,其标准和目标是求真。从各自的立场和方法看,结论并无谬误。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潘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历史脉络和理念把握得很准确;如果方舟子去掉很多激进性的垃圾语词,反而会使读者对他的立论和论证更容易认同一些。


  认识论和价值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表现在对对象的内容、目的、结果和思维方向上,
联系在于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与价值的统一体,宗教也不例外。,人的认识过程总是包括认识的求真和价值的评价与选择。潘文中的\"结构主义\"即认识论方法并非\"以往\"独占,宗教的价值论分析方法怎能与\"结构主义\"割裂了看,\"功能主义\"新视角并不是现在开辟的或需要开辟的,这显然是现实政治对宗教问题一定程度依赖的紧迫性,这也与新华社电讯中:\"要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宗教\"官方语言相衔接;加入WTO,与世界做生意,你不了解人家的宗教文化背景恐怕不行。


  但是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宗教,都是加深和倡导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这与什么信不信教,无神论还是有神论,确立不确立发展不发展宗教均无涉。

  3、科学与宗教离不了婚

  科学与宗教虽然总在吵架,但总是形影不离。似乎科学以外只有宗教,宗教之外就是科学,世界被他们共占了。

  谈到这个话题,没有不拉上爱因斯坦的。在《科学大观园》一本不显眼的杂志上看了一个\"宽容爱因斯坦是个有神论者\"的文章,曾写过一篇《借花献神》予以反驳,重读了几遍《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上两篇关于宗教与科学的文献,意犹未尽还想写点什么,偶尔看了钟科文先生的《\"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什么意思?》,顿觉\"眼前有景道不得\",立马偃旗息鼓,老老实实读钟先生文已知足了,再写一个字都是多余的。

  法逸斋主人《上帝如何面对猴子:宗教与科学----评史库柏斯案》中的论述第三节更系统,也处于眼前有景,只作摘录:

 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知识性的真理,是追求对这个世界本身的了解,把握事实的真实状态,其最终目的在于了解世界的本源。波普尔说:\"我认为,科学的目的是:为一切使我们感到需要解释的东西找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4]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的目的不是对事物的解释,而是令人满意的解释,也就是说对解释有一个度上的要求,这种度的差异最终导致科学与其他解释途径的差异,科学的解释对象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内容
[5]
,换句话说,科学的对象没有禁区,任何现象都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它所要面对的无非就是事实本身,只要有事实发生,这些事实就可以被纳入到科学的研究领域。*


  *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所要具备的基本理性包括对科学的局限、理性的局限的认识,否则将理性过分夸大以为理性无所不能、科学无所不能恰恰是非科学的非理性的表现。*


  *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价值理性是没有地位的,也就是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与研究人员的个人道德立场毫无关系,这也就是韦伯所谓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价值无涉\"原则。具体的讲,科学不同于形而上学或者伪科学的地方主要在于经验方法上,罗素说的是观测和基于此的推理,而实际上,推理作为科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还不是最准确的,应当是从观察或者实验出发的归纳方法,而归纳方法的不可穷尽性特征使得所有现有的科学理论都有被更新的科学理论替代的可能,\"科学总是暂时的,它预期人们一定迟早会发现必须对它的目前的理论作出修正,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方法是一种在逻辑上不可能得出圆满的最终的论证的方法。\"
[8]
从这样的事实和现象中,可以说明为什么科学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因此,波普尔认为一种理论能否被认为是科学主要在于其可证伪性或者可反驳性和可检验性
[9] 。*

  *宗教。......宗教要解决的是人生活的意义问题,以人类现有的科学成果,我们还无法知道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是否需要解决它们的生存意义问题,但是人类的生存必须解决意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一切外部行为都需要获得一个合理性解释,没有明确而有真正说服力的基础,人类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有效说明,这样人对自己的行为就会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当然,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许许多多人将生命寄托于一些非终极的对象上,如权势、金钱、乌托邦幻想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在历史中灰飞烟灭了,而只有宗教才承受住时间的考验没有被无情的历史吞没,这充分说明了宗教的终极性。宗教的这种终极性往往表现为它们的学说中都包含了人类对超越于此在的彼岸世界的认同,这种超越性表述展示了人类摆脱和克服自身的有限性和在大自然神威面前生命无常的努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既脆弱又坚强。即使仅仅从一种社会功能来讲,也只有彼岸世界才是只拥有一次生命的人类永远无法到达的,而人类对于任何能够真正涉足并且能够身临其境的收获都将抛弃--对于人类而言,可抛弃的即非终极的。......
*

  *由于宗教的这种终极性特征使得宗教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在人类精神生活所有机能的深层里,宗教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园。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所有机能的基础,它居于人类精神整体中的深层。\"*


  *宗教与科学。.....现代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时向宗教提出改变教义的挑战,宗教的原则也许是永恒的,但是解释这些原则的方法则必须随时而变化,它必须像科学一样面对变化和挑战才能真正地生长和发展,宗教典籍只是人们在特定地历史时代中,在当时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环境作用下的记录和产物,不是信仰本身,因此它不能被刻舟求剑地解释,否则只会给宗教带来破坏性后果。宗教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原来似乎合理只是没有被发现的可疑解释作出新的阐释,它才会有新的生命力,从某种角度讲,宗教在面对每一个新的科学成果时都有可能面对新的宗教阐释,它的解释方法必须不断地去芜存精,在保留超理性的同时,不断理性化才能够立住脚跟。因此宗教与科学不是仇敌而是兄弟,它们的手足之情一旦被破坏,留下的将是混乱和仇恨,而不可能是和平和安宁--世界不可能依靠愚昧而发展,真理不可能依靠专制而绝对。*
天上下着雨.  每将晓日未出, 紫气照耀, 山光显灿, 类似城霞。

49

主题

172

回帖

252

积分

溪流

积分
252
QQ
发表于 2005-4-4 08: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LOUISA妳這就錯暸
宗教怎麼暸?宗教這個結果我們或許還沒有能力達到~
我們做環保 為的是什麼?
一是傢園幹凈整潔(綠色),二是我們和睦相處(和平)
我們最理想的目標就是心靈凈化,而不是某些號稱“科學工作者”的自私的所謂追求真理
真理對社會沒有直接用途
那些鼓吹真理大于道德的人,要麼是傻子跟着別人跑龍套,要麼就是自私猖狂,為暸自己的一些興趣而將自己等同于人類。
勤勉誠\\\敬

49

主题

172

回帖

252

积分

溪流

积分
252
QQ
发表于 2005-4-4 08: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我支持環保主義道德化
不然環保就太膚淺\和形式主義
勤勉誠\\\敬

114

主题

624

回帖

512

积分

湖泊

积分
51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5-4-17 0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械唯物主义回避了一个事实,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敬畏,就不会去考虑太多破坏后的后果!
我特别佩服西藏人,因为他们在朝拜的时候是那么的虔诚,我觉得他们不是在祈望什么,而是在感激,感激大自然创造了生命,更感激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像牛羊一样的各种各样的生命的陪伴,更感激给与我们纯洁的雪山,能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可以对照的标准,更感激无边的大草原给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用我们的心,呵护每一片绿! 我为环保而骄傲,我为绿色而自豪,我为我们每一个人而感动 ! 沟通,从交流开始………… www.greenhenan.ngo.cn/forum ---------------lwobol

49

主题

172

回帖

252

积分

溪流

积分
252
QQ
发表于 2005-4-17 13: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覺得我們在這個主題上應該好好交流
大傢的分歧很大
勤勉誠\\\敬

0

主题

13

回帖

27

积分

水滴

积分
27
发表于 2005-5-2 10: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要有信仰吧?信仰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宗教,但是二者很难分开。其实宗教也不完全就是脱离了科学,比如基督教等,也需要对客观世界做出解释(当然也有可能会后谬误,但是科学也同样可能会有谬误)。
    敬畏自然这个词以前没有见过,但是记得有本敬畏生命的书,可能是从敬畏生命延伸过去的吧,汪把敬和畏有意或无意地捆绑到一起说,自然会引起何祚庥针对“畏”的批判。
    可是何祚庥在批评敬畏自然的时候,自己也犯了和汪同样的错误,把敬和畏捆绑在一起批判,批判畏诚然可以理解,但是批判敬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中国环境保护运动(特别是NGO)的兴起也不过就是十几年,目前还是处在低水平的舆论宣传阶段,这自然是个问题,是应该批评。但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就批评谁是伪环保,我不敢苟同,什么是真正的环保?就像在革命过程中,陈独秀犯过一些错误,但是否因为这些错误就可以说他是假革命?
    最可气的就是那个司马南,在云南大学演讲的时候讲的那个学术讨论会上一个女人(司马南语)的表现,那么,从环保的真伪问题上,这个人的表现到底是真环保?还是伪环保?其实司马南讲的这个事情以前在他的文章中看到过,没想到又在云大卖弄。
    环境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绝不仅仅是几个科学家的事情,媒体的参与、政府的支持、科学的发展、民众的关注缺一不可。按照方舟子的逻辑,圆明园防渗工程是学术问题,怒江建坝是学术问题,好像普通大众只有听的份儿,可是即便是学术问题也有争论,从学术的角度这种争论无休无止怎么办?
    不过这个时候有这些争论还是好的,学生们可以多听听,多看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争论有助于思想的成熟。

31

主题

852

回帖

365

积分

溪流

积分
365
发表于 2005-5-4 16: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反正在某些人看来,很多事情都是只有专家只有精英才有话语权的
其他人你胆敢说话就是伪XX,偌大的帽子压死你
我不知道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1-11 17:49 , Processed in 0.0436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