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221|回复: 1

[水环境] 2010’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 岷江论坛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水资源水环境关系”研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3 09: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于2010年9月9日在成都市温江区华亨酒店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水资源水环境关系”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是与四川省对外友好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合作的学术研讨项目,同时为扩大项目的影响力,河研会特别争取将其列入2010年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的组成部分。该年会由成都市政府主办,市科协、市科技局、市社科联、中科院成都分院等承办,以“科技助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为主题。

    去年十月,成都市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和目标。其核心思想是要构建一座有“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之特点的新型城市。水资源是城市最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的生命资源,也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
    而当下的成都却面临着水短缺、水污染、水安全、水浪费等多重水资源问题和困境,以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与开发所引起的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尖锐对立,涉及多方利益的纠结与冲突,如何应对,如何用智慧来求同存异、化解矛盾。这些都是此次研讨会关注的话题。

    本次研讨会采取了实地调研和会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研究, 实现了广泛的交流和参与。研讨会上,来自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科院生物所等19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环境保护组织学生代表,来自成都市水务局、成都市建委、成都市渔业站、成都市政设计院、四川省地矿所、四川省地震局等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还有来自NGO、媒体、作协、市民等热衷公益环保事业的专家学者和志愿者代表或作主旨报告或作简略发言。


一,研讨会主题发言辑要
    2010年9月9日上午,研讨会正式开始。大会主题发言人做了演讲,以下是此次研讨会一些主题演讲的总结。

张承昕:《河流水网与田园城市》
    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口号不但鼓舞人们的愿景,更给人追溯既往的冲动。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开展了一次遴选“新天府”活动,邀请30位著名专家、两院院士组成新天府推选,评审委员会在31个被推荐的候选地中遴选出10名“新天府”。成都平原没有意外地也是十分荣幸地保住了排名榜首的地位。而出人意料的是关中平原、江南地区等其他6个历史历史上曾称为“天府”的地区,却全部黯然落选,遗憾地跌出前10名。对“天府”的考据证明,成都尽管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天府之国”,但却毫无疑问是名字最响亮、延续时间最长且至今仍被人们认可的。观照历史,不难发现,其他几个天府之国莫不因为维系生计的水资源遭到极大破坏而导致人民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无疑与其丢掉“天府”之名密切相关。因水而兴的关中平原、江南地区莫不因为水质量的持续恶化成为人们不堪回首的“天府”旧梦。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欲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成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尽管成都市沃野千里,有着纵横交错的江河水道网络,但成都市的水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在规划、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善待河流水网,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
    水资源对成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岷江水的润泽使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水资源对成都而言不仅有经济意义,更承载着成都的文化传统。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城市不仅担负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而且要承载优秀的文化遗产”。“改善居住环境必须认识到我们城市社会、文化、民族的多样性。在保护地方传统特色和遗产时,要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努力使城市历史文化精神得到延续和发扬”。此外,四川省社科院谭继和老师在标题为“水孕成都”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独特的江源文明是蜀文化重要来源。水是蜀文化的根本精神。成都城、成都人、成都历史文化是水淬炼出来,江孕育出来的。水造就了成都平原的富饶,水赋予了成都人特有的灵气。成都城的格局和发展脉络,均与水息息相关。成都是一座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可见,要将对水的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中不让水问题成为掣肘之力。
    张老师认为,河流的理想状态不是去曲取直,不是硬化河道,而应该保持其逶迤的自然形态,应该流动自然,水量丰沛,水质纯净,而且河流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应该是与其周围相融合相协调的,在维持乡土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上起着重要作用;在汛期,河流还发挥着重要的行洪防灾作用。
    张老师针对成都市河流水资源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保持水网的完整性,避免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河流进行填埋、加盖和截断处理;采取合理方法维护河道,计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姿态,不再兴建新的水闸拦坝,绿化河岸,采取阶梯型河岸绿化方案;保护水网的基本生态流量,河流本身有自净能力,但其前提是有足够的生态水量;建立河流保护带,沿河环境污染企业及生活用水排放口大大地加剧了河流的污染,应该建立防护带,起到隔离污染的作用;另外还需动员公众,形成系统的河流保护方案,群众是河流资源的受益人,也理应担负起保护河流的义务,应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查漏补缺,不留环保死角。


陈渭忠:《田园城市的梦回与思考》
    历史上,成都就是一座因水而兴的田园城市,两千多年前建成的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河渠水系,在成都平原上繁衍了城镇村落,形成了大小林盘,从而营造出“万顷佳禾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间”的田园城市独特景观。都江堰河渠水系,在成都平原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水量充沛,水质清澈,水生态良好,水环境优美,为成都平原营造出最佳人居环境,在唐宋(含五代)时期达到极致。平原风光,如诗如画。郊外,竹林茅舍,水木清华;城内家家临水,户户垂杨。江川之秀,景色之美,物产之丰,引发出历代文人对成都的赞美。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如杨雄、左思、李白、杜甫、陆游等均为田园成都留下了传世佳作。
    而今,成都市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目标,它不仅串联起了生态与发展,更连起了一个旧梦和一个未来的梦。
    陈老师认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应该具有以下特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应传承历史文明。这就不能避开城市的水问题,概括而言,即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文化,和水与城市的承载能力。

    分开来讲,就水资源而言,成都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800m3,为全省30%,全国40%,世界10%;成都市当地水资源开发强度约为40%,接近警戒线;成都市是都江堰核心供水区,都江堰是成都主要水源,都江堰供水区的扩展,都江堰水资源的配置于成都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成都市应该倾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而都江堰作为成都市的水源地应自律发展,不要盲目扩张。
    就水环境而言,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都江堰灌区的扩展,成都市优美的水环境逐渐失落。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揭开了成都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序幕,已历时17年,耗资250亿元,已初见成效,但尚未取得预期成果。
    所以对水环境治理而言,我们应该坚持不懈治理水环境,实现四个转变,一个坚持(变河道治理为河流治理,变局部治理为全流域治理,变单一的工程治理为多种措施治理,变重治理轻管理为治理和管理并重;一个结合,把治理污染与节约用水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城市,打造生态河流,必须解决生态水量问题。全社会共同关注河流健康生命,为河流代言,为河流呐喊。
    就水灾害而言,主要包括干旱灾害、洪涝灾害以及因为暴雨洪水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当前应当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5·12”特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问题,一个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内涝问题。“5·12”特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问题的建议:“5·12”特大地震几秒钟就过去了,然而次生灾害要延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年7月白沙河泥石流几乎危及城市供水安全,已向人类黄牌警告。今年8月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向人类亮出红牌警告。地震灾区要休养生息,不要急功近利。灾区的各项建设、资源开发、旅游开展都要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科学规划,有节有度。城市内涝问题建议:城市化进程使下垫面大面积硬化,减少了降水入渗,加快了径流的形成及汇集。道路及房屋建设又打乱了城市排水体系。内涝问题日益严重,应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
    就水文化而言,成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的所在地,拥有大量水利古迹和丰富的水文化底蕴,是成都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首先应对治水古迹进行清理、鉴定,整理治水古迹名录及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制定水利古迹的保护规划,珍惜水利古迹,保留治水记忆,传承水利文明。实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水利遗产廊道。首先建设“成都二江(宝瓶口至黄龙溪)”、金马河水利遗产廊道。
    就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而言,按河道生态环境一般标准,成都市水资源承载程度为1.35,超过承载能力1/3,缺水额度21.38亿m3。按河道生态环境良好标准,成都市水资源承载程度为1.61,超过承载能力2/3,缺水额度36.89亿m3。可以说都江堰灌区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取得的。

    所以成都都市可以做的是,努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其途径是增加供水量,减少耗水量,即通常所谓的开源节流。要综合考虑制约城市发展的各项资源承载能力及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布局。


黄时达:《建设人工湿地,开发污水资源,美化成都环境》
    成都市污水处理概况: 成都每天排放污水一百多万吨,大部分得到治理,治理率达90%,但排放到锦江后仍不见洁净。成都市日产污水一百多万吨,已投资一百多亿人民币,建设有三瓦窑等多个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总量达90%以上。大部分污水己处理达到城镇污染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B排放标准后再排放。但排到锦江后仍对河水造成污染,使成都市出境水达不到国家要求。其原因是达排放标准一级B的出水污染物,如CODcr、BOD5、NH3-N、TP,要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其CODcr需去除67%以上,BOD5需去除80%以上,NH3-N需去除88%以上,TP需去除80%以上。这相当于再建一个同规模的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若不作进一步处理,所造成的结果是;①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不能作水资源,回流市区上游补充锦江来水量,至使河道缺水严重,市区内河道流量小、水质差、达不到城区生态及景观环境用水的要求,市民不满意;②成都市锦江出境断面水质超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Ⅲ类水质的国家要求,下游县市不满意。这些,都是需要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中认真解决的水环境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一是增加上游清水的来水量;二是开发污水资源;
    建设人工湿地,开发污水资源,美化成都环境的几点建议。人工湿地具有出水污染物浓度低,生态环境效益好,资源化利用率高的特点,可以在开发污水资源、美化城市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黄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建设2个较大型的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的人工湿地生态公园,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资源;建设农村人工湿地工程,开发农村生活污水及雨水资源;建设多个岸边人工湿地公园,美化沿岸生态,沿途不断的增加入河清水量;建设多样化的复合生态河段,提高河道生态修复能力;采用人工强化措施,医治重污染河段,促进河道健康发展。
    关于建设湿地的理念:湿地是陆生生态与水生生态的过渡地带,是地球上生物品种最多、生物生产量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有人说,“湿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最后栖息地”。随着人类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天然湿地在不断的减少,人工湿地将是天然湿地减少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建设湿地,保护地球”,已成许多环境保护者的呼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有人喊出了“湿地让城市更美丽”的口号。在现代文明的城市里,人工湿地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补充,是人们遇到天灾人祸时最好的避难所和避风港。应该把人工湿地建设与资源回收利用,水资源保护、城市生态保护及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把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诸多环保措施中,黄时达老师从建设人工湿地的角度阐述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清洁大自然水环境的想法。


华桦:《河流文明、水文化与无干扰开发》
    无水不成都,水是成都的灵魂。对河流无序、无规划、无节制的开发,是我们频遭自然灾害的打击。
    不要让河流文明的星火在我们手中熄灭。水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只能疏,而不是堵”的观念,是否只能用于治理河流。都江堰是唯一一座“工作着的文物”,其使用价值远高于当今世界七大奇迹。对河流,我们应该采取一种负责的态度,不能一味索取,拒绝保护。不能让河流文明在我们则一代遭到破坏,无法为继。
    河流文明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是发展而不是停滞,是和谐而不是冲突。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河流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藏。在成都平原的广袤土地上,有无数文化的遗存,其中的很多都被人们遗忘了。比如,在锦江之畔,石室中学是两千年来唯一一座没有易址、没有改作他用的学校。再以温江为例,温江因水而富,自古便有“金温江,银郫县”的说法。成都平原各区县的富庶程度历来有这样的排列:温(州)郫(县)崇(州)新(都)灌(都江堰),温江县一直位列榜首。江安河在温江的文化遗留甚多,知名的有鱼凫王墓,柏灌王墓,陈家桅杆(“秉心塞渊”题壁)等等。怎样使我们的后人还能看到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再说我们对孕育了我们光辉文明的水资源是如何加以利用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从对水的依赖渐渐发展为对水的掠夺式使用。华老师认为“人类为生存和所谓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反过来‘维权’,用自己的方式教训人类”。
    依华老师看来,保护水资源有以下几种方法:原生态的保护,达到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无干扰的开发,推倒重来是不负责任的开发;规模型的开发,规划先行、分段负责、联手开发。
    华桦老师从文化人的角度阐释了对依水而生的文化遗产的关切,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陈文辉:《城市河流是创造成都城市核心价值的关键资源》
    按照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田园城市包含着健康第一、生活第二、产业第三的价值取向,充满对人性需求的深切关怀,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城市发展理念。历史上的成都勿容质疑是一个美丽的田园城市,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城市近期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源负荷不断增加、生态日益退化,成都要回归田园城市的理想,必须克服过去城市发展误区带来的重重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城市河流污染加重、日益萎缩,水环境不断恶化。
    要建设田园城市,就必须解决水问题,要解决城市水问题,必须找出水问题的原因。人为造成水问题的深层根源分析起来主要在于五个方面的认识误区造成的指导思想混乱。
    一是缺乏城市理念,城市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田园城市这种确切的目标指向,忽略了城市功能定位的本质应该是给居民公平地提供健康愉悦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二是缺乏城市核心价值的概念,对城市的价值目标、价值构成、价值生产、价值评估没有科学合理的概念体系。
    三是对城市核心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所依赖的核心资源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比如优质的空气、优质的水、优质的土地、优质的植被,这些都是成都优良的人居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是天府之国的物质根基,千百年来吸引了人们来这里定居开发,并造就了自己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
    四是对城市河流在成都城市核心资源的价值地位认识不够。简单的GDP计算方式的基本理念是错误的,GDP只计算产业活动,没有覆盖其它创造价值的关键要素,比如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城市价值的创造要素,却不在GDP的关照之列。
    五是城市河流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重要的功能关系没有充分的认识。一个缺水的城市是没有前途的,一个没有河流的城市是欠缺魅力的,一个不爱护河流的城市是要没落的。
    要解决好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的问题,就要做到在城市空间资源的分配中,首先满足河流等城市核心资源的空间需求,尊重河流的自然存在,不能破坏河流的存在空间和生态环境。要做到这点,需要两个制度性的保证,一是对城市河流开展全面调查,清理以前的规划利用方案,以田园城市为指导理念,制订新的综合利用规划,并以成都市水资源保护法规的形式把正确的价值观、行动计划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避免政策的摇摆和局部利益对水资源的不良行动的发生,二是必须建立社会公众民主监督的形式,保证法规的执行,使城市河流保护利用规划能真正落实和生效,而不是一篇文章。
    成都应该迅速复查和制订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战略,把优质水环境做为城市发展整体战略的核心目标,积极地制订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策略,其中关键内容是一要保护河流现状,不再随意填埋、封盖河流。二是可设想建立“成都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带”,可将整个城市河流网络规划建设城市河流生态景观保护带,作为居民的休闲、游乐、景观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水流空间。三要开展成都市水环境治理专项工程,建立专门的投资计划,尽快全面整治成都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流不良水质,以免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的不良影响。


    除了以上专家的发言之外,到会的四川大学艾南山教授、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的范晓老师等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做了演讲。艾教授着重就今年频发的地质灾害为主,以舟曲特大泥石流为例,阐述了水源地与城市选址的关系,并对田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成都市缺水问题做了阐释,他认为当前主要面对污染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三种。范晓老师则就三峡大坝蓄不满水是正常的进行了解释。他的讲述中着重提到黄河长江断流的问题,推而广之提到了大渡河、岷江等诸多城市赖以生存的水源地水资源匮乏面临断流的困境。四川大学李映发教授以《城乡一体化与成都水环境》为题,在演讲中他认为,建设现代的田园城市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田园”不是外来的,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可加佐证,我们应该发扬古已有之的城市建设理念。“天府之国”是农业文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则是新时期的农业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李教授认为,成都市缺水的现实不是因为成都没有水,而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冲突和争夺日益加剧,应该由政策法规加以约束。
    此次论坛还邀请到了多所四川高校环保组织的学生代表出席,他们代表年轻一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演讲涉及生态河流的恢复、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国外建设田园城市的经验,以及从哲学角度对田园城市加以阐释的尝试等等。
    在晚间的座谈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与学生代表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这个安排旨在促进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环境问题,了解成都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学生代表们踊跃地提出很多问题,涉及环境保护中NGO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对环保理念的影响,成都周边水环境的现状分析等等。他们在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对身边环境的关注和对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的关切让现场专家学者们全情投入到答疑解惑中来,来往之间,凸显了新老两代人对水问题的关心。


二,论坛的成果
    本次岷江论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参与者身份不同;
    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水务部门工作人员,有来自传媒的朋友,也有文学圈的作家,还有高校的学生。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对不同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
    年龄跨度大;
    与会者有血气方刚的大学生,有小有所成的水务从业人员、媒体工作者,有精神矍铄的老一辈学者、专家。这样的年龄层次在讨论中带来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视角,一个问题年轻人怎么看,中年人怎么看,老专家、老学者怎么看,在讨论中有不同阅历的人们得以了解他人的想法、利益诉求等。这次论坛也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承星火的作用,很多大学生表示通过这次论坛对环境问题,对成都市建设田园城市以及成都市水环境治理有了新的认识,人生观也为之一新;
    讨论问题广泛而互有联系;
    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到成都市水环境,从舟曲特大泥石流到末日观,从汶川大地震到锦江综合治理工程,看似不甚相关的话题之间有着切不断的联系,那就是水。自然中的各种要素互相联系,牵一发而动全体,环境治理中尤须注意合理地处理好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力求综合、统一;
    结论开放而理性;
    在论坛中各位学者有来有往,针锋相对,却又包容理智,对同一问题展开了开放性的讨论,得出了丰富的结论。这些结论并不一定都是真理,甚至有学者当场反驳他人的看法,这说明对待同样的问题仍有争议,但这不妨碍我们更深入的探索,而且这种争议也是极具建设性的。

    在此次论坛上,被各位专家学者最多提到的是以下几个问题:成都市面临缺水困境;都江堰不应过度扩张;治理成都市河流刻不容缓;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成都而言尤为如此。
    缺水的城市是没有希望的,这是与会专家认同的一个观点。世界上很多大都市都沦为极度缺水的城市,这种说法在几天前到访的美国环保艺术家贝西·达蒙那里也得到了认同,她认为纽约、拉斯维加斯等美国大都会城市都面临严峻的水匮乏形势,而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中国,北京每年都有很大的水缺口,甚至现在开始调用本来就已无法满足自身生态用水需求的海河水。城市成了自然界中吸噬水资源的怪物,不仅大量地使用水,而且通过各种方式对水造成了污染。
    所以,保证成都市水资源供应的都江堰市不应该盲目地扩张,不应该再无限加重岷江的负担。就像在而言,都江堰的水滋润了成都平原大部,灌区范围的每一次扩大都带来一系列连锁效应,岷江水的过度开发使用势必加重岷江治污的形势,使得本来就接近超负荷的岷江再遭大劫。至于有些部门喊出的“再造一个都江堰”的口号,确实需要审慎的评估和监理。

    成都市内有多条重要河道,但大部分污染严重。锦江综合治理工程进行了十年但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展速度过快,污染速度超过了治理速度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理念的问题。河流的天然形态是自然界中比较完美的形态,弯曲的河道增加了河水得到净化的机会,天然的河床及各类植被生物都可以洁净河水,然而现在城市中硬化的河道,三面见光的河床使河水失去了天然的自然能力,河流“渠”化、硬化、去曲取直应加以纠正,还河流本来面目。
    城市的发展势必带来污染,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成都市要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就必须正视发展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不仅要下大力气整治现有污染,更需遏制污染的源头,不能单纯地以GDP的增长衡量经济发展水平,而应该综合考虑,将生态质量、市民满意成都等因素通盘考虑。要通过立法和公众监督建立起一整套环保策略,将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
    此次论坛的形式是自由而活泼的,这样的形式符合年轻人的个性特点,同时也给卓有见地的学者专家提供了自由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应该说是一次成果显著的论坛。

2010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 岷江论坛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水资源水环境关系”研讨会总结.doc (44 KB, 下载次数: 0)
2010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 岷江论坛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水资源水环境关系”研讨会总结.pdf (480 KB, 下载次数: 0)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分享改变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11: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附件,一个是word版,另一个是pdf版本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分享改变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11-23 07:29 , Processed in 0.03907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