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340|回复: 6

[草原之殇] 中科院浑善达克治沙记:一个生态项目的生存样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4 20: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aragraph]
来源:中国环保商城论坛http://www.hbsell.com/di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64&extra=page%3D1
.
自从科学家们进入试验区所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巴音胡舒嘎查,各种“冲突”就接踵而至。他们需要面对地方政府、部门、牧民乃至同行的质疑,并应对这个以治沙为目的的生态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遭遇的现实困难或潜规则的挑战。


[科学时报 张林 王剑报道]
用自然力恢复自然?
.

10年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个嘎查(村),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以一种类似“无为而治”的方式潜心实践。


回报也颇为丰富。浑善达克沙地,一种亦草亦林、独特的生态景观,在被沙漠“魔化”的边缘得以拯救。


科学家们并非真的“无为而治”,为了这个项目能够延续下去,他们还要做很多突破。

.
白沙子能长草?
.

夏末的锡林郭勒草原景色宜人。从京城出发,途经河北张家口,进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展现在眼前的即是连绵400多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


2000年,中科院植物所数名专家驱车进入浑善达克沙漠腹地,沧桑粗犷的沙地生境景观让他们动容。


“浑善达克”在蒙语中是“黄色马驹”的意思。严重退化的沙地如同一块块疮疤,嵌在这片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暴源头。


为了驯服这匹“黄色马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与其科研团队,在2700公顷的生态恢复试验区内,在一个名叫巴音胡舒嘎查的村庄,与沙、与人、与规则展开了一场场“搏斗”。


56岁的巴音胡舒嘎查老书记那森乌日图向本报记者讲述了近30年来村庄的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嘎查的12万亩草场就开始退化,到上世纪末,1/3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沙化。饲草成了草原上稀缺的东西……


项目组介入后,在已经严重退化的土地上实施禁牧,让大面积的天然草地休养生息。蒋高明将它称为“以地养地、自然力恢复”的治沙模式。


“围封”4万亩草场,引起牧民的强烈不满。


“白沙子上能长草?”“牲口吃什么?”那森乌日图回忆,当时牧民纷纷来找他,给他施加压力。他和村长还发生了争执。那森乌日图代表了支持“围封”的少数派。


围栏禁牧打破了长久以来牧民散养牲畜的习惯。牲畜缺饲料,牧民就“夜牧”(夜间偷偷放牧),这让科学家很头疼。


为此,科学家们开出一片1000亩的人工草场,专门种植青储玉米。“这个(办法)部分解决了牲口的饲料问题。”那森乌日图说,为了改变生计,牧民曾做过多种尝试,如把土种牛换成改良牛,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围封”第二年,4万亩草场上的草都长得接近一人高。打草的时候,牧民投向科学家的眼神中泛起了一丝敬意。


那森乌日图说:“原来自家牲畜都吃不饱,现在有三成牧民可以卖饲草,这让大家没有想到。”


10年来,经过草场自然恢复,这匹“黄色马驹”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白沙子上长出了草,间或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榆树幼苗也慢慢多起来,流动沙丘基本消失,颇有“塞外江南”的神韵。


一直以来,通过围栏禁牧治沙的办法,始终不乏同行质疑


依据“适度干扰理论”,草地只有在适度破坏和干扰的情况下,草才能长得好。牲畜不啃,草就不长。


质疑的同行在实地考察后预言:这么好的草如果不用,3年以后就退化。


“我们各种方法都做过、观察过,但是10年了,草的长势仍然很好,可见他们预言错了。从这一点看,要相信事实。对‘适度干扰理论’我现在表示怀疑。”蒋高明说到这里有些激动。


“现在草原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禁牧区。”正蓝旗党委委员、党办主任苏乙拉图是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见证者之一,他告诉本报记者,“生态项目在影响着传统的养牧方式。”


蒋高明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成果比喻为温带的“萨王那”——非洲地名,被生态学家指代稀树疏林草地。这意味着,这里具备了由草原向森林过渡的独特生态系统。


今年,或许是由于“围封”没有牲畜进入的原因,草地缺乏肥料,草的长势不如往年,科学家们不得不另想办法。


试验区只是浑善达克沙地的一隅。蒋高明在想,如果推广这个模式,遇到的困难必然少不了。

.
草原需要自然恢复
.

植树造林,用树木阻挡沙尘。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治沙的一个“法宝”。在浑善达克沙地,科学家们也走过这条路。


我们做的一条防护林带投入了十几万元,两三年后一棵树都没剩下。”蒋高明回忆起往事仍倍感惋惜


那些没成活的树杆子,还被某电视台拍成电视,成为典型,但后来还是被砍了。


当地某移民村,政府投入100万元种植樟子松、杨树,3年后全都没了。


“一棵东北樟子松树苗一两百块钱,种在草原上无法成活。为什么要种?当然是利益驱使。”蒋高明忿然作色,“种的只管种,不管活,死了来年再种,国家往里砸的钱太多了。”


蒋高明说:“在沙地上飞播造林不仅不经济,甚至是有害的。”


在浑善达克沙地,由于治沙思路的偏差,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正演化出一条灰色利益链——老百姓为了得到补助,不惜毁坏草原去种树;行业部门为了获得项目和资金,依然延续造林治沙的传统。


“以前春秋两季都种树,但来年都活不了,后来不再人为种树了。但是林业上的人非常反对,因为这种做法等于推翻了原来人工造林的治沙办法,也没钱挣了。”那森乌日图说,“其实,过去在沙地上种树的做法不适合我们这里。”


苏乙拉图也觉得“植树造林治沙不理想,自然恢复才是草原最需要的”。


对此,林业上的人不是没有反思。


“中国四大沙地和部分草原,都可以靠自然力来恢复植被。”蒋高明认为,生态恢复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在于找到了自然恢复的规律,更是“说了实话”。


“草是通过自然恢复自己长出来的,不是我们种的——不要担心别人说你们科学家什么都没做。”


无为而治其实大有作为。


10年之后的今天,草原的主人——狼回来了,狍子、沙狐、野兔、沙鸡、天鹅、灰鹤等野生动物纷纷回迁,与沙地上的稀树疏林草原共同组成了和谐家园。


试验成果让同行在治沙的认识上发生了改变。现在,林业部门一改在风口上造林的办法,逐步实践乔灌草结合的方法。


让项目组感到欣慰的是,国务院今年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多有支持。

.
替代生计之难
.

伴随自然力恢复的草地,牧民们的牧养热情再次高涨。


“已经出现个别牧民把缺草地方的牲畜租过来养,这可能带来牲畜数量反弹、草场再次退化的危险。”蒋高明很担忧,“这应该是政府管的事情,科学家有心无力。”


在牧民眼中,增加收入的最好方式仍是增加牲畜数量。对科学家来说,牧民的传统观念很难撼动。


项目组想到了用减少牛羊数量、改善质量的方法,让一头牛顶两头牛,实现1>2的生态经济效益。


进一步,他们提出草原牧鸡直接替代牛羊的思路。


26岁的青年牧民呼和图格10年前还是个学生。现在他加入了当地的牧民合作社,除了放牧牛羊,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饲养草原鸡上。


2005年,巴音胡舒嘎查有企业倡导牧民养鸡,但那家企业没有做起来。2009年,在项目组的引导帮助下,呼和图格从山东购进第一批2000多只鸡苗。每只鸡苗的成本为2~3元,扣除饲养成本,每只鸡纯利润可达5~10元。这些鸡当年全部售出。


现在,呼和图格已购进3批鸡苗,总计1万只。养鸡成为他的一项不错的副业。


替代生计是生态项目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决定了该项目能否延续下去。草原养鸡使科学家与当地牧民在生态环境与生计发展之间展开深度博弈。


“风吹草低见飞鸡”,这种情形让牧民觉得相当不靠谱。即使有呼和图格这样的榜样,当地牧民真正参与进来的还是不多。


“草原养牧传统只是一方面,”呼和图格说,“其他还包括资金、技术、效益及心态,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养鸡项目的推动。”


2009年,项目组与深圳一家企业合作,由企业投资100多万元在当地建了鸡舍、购买了饲料。当时养了5万只传统的优质品种莱芜黑(俗称芦花鸡),但由于管理没理顺,市场没打开,最终投资失败。


“科学家忙着做试验、写文章,没有精力去做市场,这一块还是需要专人去做。”项目组成员、植物所副研究员刘美珍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几年来科学家跑市场的一些经历。


“我们通过网络找买家,或者自己内部消化一部分。后来又找了个熟人在北京香山植物园附近开了一家直销店,主打‘草原飞鸡’的牌子。”


刘美珍在为草原飞鸡的销路发愁。“目前养殖成本太高,产品很难进北京的超市。科学家是拿科研经费做这些事的。”


2009年,中科院在浑善达克的治沙项目已经结束,这意味着该项目科研经费的锐减,但科学家依然要坚持后续的科研工作。


一个生态项目如何避免“口惠而实不至”,既能体现生态价值,又能带来持续的经济收益,颇为考验科学家的智慧。


蒋高明最终认定,科学家去卖鸡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必须引导企业参与进来。最近,蒋高明与广东康力医药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发草原鸡产业。


康力公司是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的大型企业,近年来开始进入健康食品领域。公司董事长许瀞予告诉本报记者,企业前期计划年养鸡100万只,逐步做到屠宰、保鲜及储运一体化。


“既能得到回报,还能治沙,这是一个双赢的投资。”许瀞予说,企业为此将拿出专门的资金帮助科学家治沙。


受这一思路的启发,目前在巴音胡舒嘎查已经出现养殖火鸡、珍珠鸡的项目。


“这些项目能够成功就好,如果不成功,那么治沙的成果没办法巩固,牧民的损失会很大……”那森乌日图向记者表达了他对今后发展的担忧——如果没有好的替代生计,任何生态项目最终都不会成功

.
.
《科学时报》 (2011-10-28 A3 深度)

.

文章转自于百花网:http://www.hbsell.com/di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464&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20: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防沙治沙模式

新疆吐鲁番防护体系建设模式

干旱区绿洲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在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干旱地区,根据风沙流运动规律,采用窄带多带式林带防止流沙危害,可减少灌溉用水,减少造林投资。营造防沙林带便成为防止沙害的一种重要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在绿洲外围前沿地带封沙育草,在绿洲边缘防风阻沙林带,建设绿洲内农田防护林网。

青海都兰封沙育林育草模式

干旱区高寒地带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荒漠植被经过破坏后,经过封育,又从戈壁直接恢复为原来的群落,无论植物种、组成、结构、群落外貌等均与原生状态无大差异,中间不存在次生演替阶段。主要措施包括对封育区全面普查和区划,建立固定观测样地,封育区内以保护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段种草栽树,人工更新复壮与天然更新结合。

山西左云集中连片治沙造林模式

半干旱区黄土高原(丘陵)及沙地类型农作区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利用水分条件较为优越的特点,建设大面积的经济林、用材林,既保持水土,又增加经济效益。主要措施包括按山系、流域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注意树种搭配和结构的合理性;在规划区内营造五大防风治沙造林工程。

陕西榆林农牧交错区沙地治理模式

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建立综合防治及开发利用模式,组合各种技术先固定流沙,然后综合进行农业利用与开发。主要措施包括划分不同的利用土地类型,建立不同结构的防护体系和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内蒙古伊克昭盟飞播模式

半干旱区草原地带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干旱少雨,风沙大,自然灾害频繁是该区的特点。采用飞播治沙造林,覆盖范围广,效率高、效益大,是适宜地区大面积防沙治沙的一种理想方法。涉及飞播条件、植物种类及适宜飞播期的选择。

宁夏中卫沙坡头铁路固沙模式

干旱区铁路、公路防沙治沙的典型模式。为保障包兰铁路线中卫段不受沙丘前移掩埋的侵害,在铁路沿线设置防风阻沙带,以防风蚀沙埋。主要措施包括建立由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体系。

34

主题

164

回帖

336

积分

溪流

积分
336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2-11-5 22: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场大雨,沙漠什么草类和灌木都能长!

但一旦干旱,这些草类和灌木都的死掉,又恢复沙尘的状态!这根本不叫治理沙漠,这叫靠“老天爷”吃饭(第二种降雨方式冷热气流交汇降雨)!

所以这样的所谓自然恢复都是扯淡,真可以的话,沙化为什么一直扩大?让他自然恢复啊?
全世界第一个提出流动力并数学建模的F= k Tρg / P,不亚于牛顿的万有引力!

25

主题

47

回帖

108

积分

清泉

积分
108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4-1-16 09: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先生著名的“牛南下、鸡北上”卡壳了吧。
曾经草原网站 www.cyngo.net
发表于 2014-2-21 20: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正面,但好像楼上两位都很反对哦

0

主题

7

回帖

7

积分

冰块

积分
7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4-7-6 10: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冰块

积分
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7-6-7 14: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嘎查的12万亩草场就开始退化,到上世纪末,1/3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沙化。饲草成了草原上稀缺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5-20 02:54 , Processed in 0.04139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