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
2013年1月16日厦门自然体验培训营自然课堂第二期
时间:2013年1月16日晚19:30 地点:厦门市世贸商城A栋807 主题:自然体验和环保的关系 参与人:瓶子、白菜、小米、鬼鬼、小妖、熊猫、桃子、木头、香菇、小危、牛郎 这次的课堂主题是“自然体验和环保的关系”,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分享感受。
这次的课堂主题是“自然体验和环保的关系”,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分享感受。
熊猫:自然体验和环保就相当于是两个圆,谁大谁小没有界定,但是有交集。
环保更多的是关注生存的问题,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赶紧去保护。
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行动。我觉得自然体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去了解自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顺道做了环保。
但不是为了环保而做自然体验。
木头:自然体验是一种引导受众去接触大自然,感受,发现大自然的魅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受众也许就会提高意识,从对大自然的认识了解,到一种热爱,再上升到保护阶段中。
自然体验更多的是提高大家的意识,而环保是实际行动,二者殊途同归。
小威:从我们平常参加的体验活动当中,就发现大自然的美。
这样在潜意识里,我们就会提高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然后采取一些环保行动。
香菇:自然体验过程中,更多的是人们接收来自大自然赠予的触动;而环保,是通过我们的活动,来给予大自然呵护。
并不是说自然体验无法给大自然带来什么,而是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有了领悟,更加的热爱它,并且产生一种保护欲。
这样才是完整的自然体验。大家之所以会把自然体验和环保联系在一起,都是因为共同对大自然有那一份保护欲和感动。
如果真的要把二者分开的话,那环保和自然体验分别是两个圆,但是有交集。没有交集的部分会更大些。
小妖:环保的范围还是很大的。自己的理解看来,环保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环境问题而采取行动或措施,属于“防治”中的“治”。
自然体验,算是环保中的一部分,可能更多的是“防治”中的“防”吧,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防”的方法。
牛郎: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在做环保还是做自然体验?
两者不可以拿来做比较,但是之间有关系。体验当中,有一部分会体现出环保;环保当中,不一定会有体验。
自然体验可以引导我们去保护环境,比如观鸟。从认知鸟,到爱鸟。但是爱鸟就是一种环保的体现呢?
或者是我们认知植物,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会去破坏他们?环保更多的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绿色营,在这期间,做一些相关的项目、调研等,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专门地去做一些体验吗?
环保,可以小到去捡地上的一张纸,这样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吗?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吧。环保和自然体验,两者之间还是有关联的。
桃子:对环保和自然体验的认识,从比较感性的角度出发,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是先接触到环保,后接触到自然体验。在协会里参加环保方面的活动,觉得目的性会很强,比较直接。
比如说这件事情对环境有破坏,所以我们要采取行动。刚开始对自然体验存在困惑,到底什么是自然体验呢?什么样子的才算是自然体验?
把环保和自然体验连结起来的,是参加协会的露营活动。在野外,和大自然有更多的联系,心里产生很多的触动和影响。
包括在以后的生活中,见到有人在杀鸡杀鸭,以前会觉得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现在会觉得它们和我们一样平等,这样的行为有点残忍。
这些就都算是自然体验中给我的一些的触动。
分享到这里,还有鬼鬼、瓶子、白菜、小米还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已经开始讨论、分享心得。
这里有涉及到一些问题,没有破坏是不是环保?还有提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白菜:环保和自然体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都是希望说引导人们去爱护自然,能跟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
达到这样的一种关系,自然体验和环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还有其他的。
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
自然体验也算是环保的一种方式,但更倾向于心灵的环保。
希望通过“心”的改变,从而达到和环保一样的目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们意识方面提高了,化为实际行动。
自然体验也可以说是自然教育,是人的观念上的一种革命,见效慢,周期长。
像垃圾分类、水污染等问题一出现,我们去呼吁,去解决。这时候的情绪会带有悲伤的成分。我们不能一直去接受负能量。
那么自然体验,刚好提供了你在环保路上前进的动力,因为我们都爱自然,在这里我们吸收了正能量,支撑我们继续努力。
鬼鬼:现在很奇怪,如果你说你是一个环保人士,很多人就会给你贴标签:“不能吃肉、不能穿皮草。。。。。。”等等。
当你确实存在这些行为的时候,你就会开始反省自己,就会觉得自己不符合“环保人士”的称呼。
分享一部美国电影《八月迷情》,影片里有个小孩子,在树林里,能听见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在她看来是美妙的音乐,是灵动的。
就像桃子刚刚说看到杀鸡杀鸭的行为,会有怜悯之心一样。
自然体验,可以说是一种“先知先觉”的行为。我们从自己身边的环境做起,感知每天周边的变化。
长期以往,这些感受慢慢地积累,成为一种感动,再开始渐渐地喜欢上。
和我们喜欢一个人怎么会忍心去伤害他是一个道理的。
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家去环保,是不是大家更能接受些?
对于“先知先觉者”来形容自然体验所做的事情,会更喜欢用“预防”来定位。
就像我们小时候打的疫苗一样,如果没有这些疫苗,可想而知,身体会遭到什么样的破坏?
小米:个人觉得,自然体验和环保是包含的关系。
从自然体验来看,做这件事情,除了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外,最终目标是环保。
也有人说二者之间是连结的关系,那是因为人的出发点不同。
有人只是认为自然体验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娱乐方式。
这其实我们做了自然体验之后会发现出现的一种结果。
瓶子补充:作为引导员,我们对公众进行推广自然体验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公众意识觉醒。
但是活动完成后,我们会发现有部分公众还没有产生保护自然的意识,但是他们已经喜欢上这样的方式,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对这样的行为,可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他们喜欢这样的方式,但是没有保护自然的行为产生,这样是不是一种自私呢?
通过和大自然接触,来愉悦、满足自己心理的需求,单方面地索取大自然的赠予。
利用大自然,作为一种工具。
换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人还在路上,虽然还没有自发地去保护自然或者是之类的举动,
但是他们已经开始在和大自然有更紧密的连结,需要的是更多的引导。
受众都会在不同的阶段和层次,所以我们要包容和引导。
桃子:也许对于引导员而言,两者之间的关系更需要界定,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引导员),可能就不需要分那么清楚。
自然体验,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可能更多的会是自身的修养的过程。
然后环保,每个人自身修养过后,那要不要采取行动或者是有什么举动,那就要看个人了。
瓶子:这就要看个人的定位,和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了。
小米:我们组织自然体验活动,成效会如何,是我们没办法把握的。
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在这个活动的意义。
我们也只能在活动当中,尽量地把我们的理念传达出来。
瓶子:参加一些项目式的环保活动后,发现自己会更喜欢自然体验。
总结了一下,自然体验是“因爱而爱”,项目的环保是“因痛而爱”,是一种很悲伤的情绪,促使我去做环保,但是我可能会承受不住。
“因爱而爱”的方式是比较适合我自己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可以持续地做下去。
也是认为二者之间是包含的关系。
关于自然教育,佐为有说过,教育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教知识、技能;第二层是意识、情感;第三是行动。
我们接受的教育一般是第一层和第三层,漏掉了第二层,情感和意识。
就像我们大学生,接受教育之后,直接出来工作。但是很少思考我喜欢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又比如从小我们就有在听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都成了口号式环保。
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环保,环保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没有意识觉醒。
那么自然体验就是弥补了这一层的缺失。还有一点,很感激那些做环保的人。
他们是一线的战士,我们需要这样的人。
我们都应该平等地看待两者所做的事情。
接着就是瓶子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惑,还有大家也都参与讨论。
1. 白菜有提到“我要做环保”和“我在做环保”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引用“信天翁成长小记|http://forum.gsean.org/read-htm-tid-105981.html“
2. “环保不简单”,不是简单粗暴地去干涉,而是尊重大自然规律,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自然体验引导员也是如此;同上引用《信天翁成长小记》
3. 小米提出合理利用资源,怎么样才算是“合理”,如何把握好一个“度”也是需要智慧的;
4. 鬼鬼在分享中有提到一个北京教授作为一个环保人士的生活方式,要求保姆反复多次循环利用水资源等,导致保姆觉得要求苛刻,并且辞职。
教授的严格要求,导致家政公司无法再向他介绍保姆,没人愿意去他家。
关于这样的事例,确实有存在。
瓶子分享:极端的环保方式,一个人来做,是不是很累?
为什么不分担出去呢?比如说一家人一年节省80吨的水容易?还是由10个人一个月来节省80吨水容易?
让一个小群体慢慢地扩大影响,这样是不是会更好呢?为什么要这么苦逼地去做环保?
快乐环保是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和实践?
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结束后,专职人员还分享了培训营的历史,以此说明提高公众意识提高的重要性。
瓶子:关于意识上的提升。公众意识的提高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公众的舆论监督对决策者的正面影响。
向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是五缘大桥建造初期,燕鸥老师了解到建筑方案是对原生的朴树林造成破坏。
于是很着急地找到决策者,并且和决策者据理力争,希望可以要求方案。
好不容易决策者答应修改方案了,老师还要到工地实地考察,担心执行者没有根据修改方案来执行建筑。
执行者也按造修改方案来建筑大桥,绕过那片朴树林。朴树林得到保护。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村民正在砍那片朴树林。
对此老师深有感触,发觉公众的意识真的很重要。
自己那么努力想要保住那片树林,并不是为了自己。那片土地也是村民的,可没想到破坏的正是村民。
建筑方案前前后后修改了6次。而村民为了多赔一些钱,去破坏那片原生树林,破坏自己生活的环境,并且毫无意识。
木头:分享一个想法,关于垃圾分类的问题。看到北京“绿房子”视频,就想到我们生活的环境。
虽然从小大家就知道要垃圾分类,但是没有真正的实行。垃圾分类也就是对垃圾进行一种预处理。
但是大家并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就拿我们小区来说,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垃圾需要处理。
一个小区如此,更何况是整座正在人口增加的城市呢?现在不解决垃圾的问题,那将来呢?
之前去NGO办公室,看到他们和四川农大合作一个社区项目。
他们深入到农村,由农大的学生针对乡村的卫生问题和储水问题研发相关的科技产品,以此帮助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改善生活条件。
这样就是“对症下药”了。村民的意识也提高了,很配合。
即使项目截项以后,村民也依然会继续保持下去。这样的社区项目就很成功。
如果说我们要推广,公众意识的提高真的很重要。
即使公众在行动上给予支持和配合,但是如果他们没有意识觉醒,那么行动也无法持久。
如果公众真的认识到垃圾预处理是不错的措施,那么他们也会自发地进行垃圾分类,也会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
最后一个环节,是专职人员与寒一期筹委关于寒一期筹备的反馈和沟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