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黄志强 发表于2013-03-29 03:11
原文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33/2013/3/29/969619.shtml
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称饵料资源不足是主因 应在豚类保护区全面禁渔2012年4月18日,湖南岳阳渔港码头上江豚保护区界碑,界碑后的水域里停泊着大量采砂船。早报记者 杨深来 图
昨日,《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在武汉发布。报告指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00头,远少于大熊猫,且种群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其中长江干流种群年均下降速率为13.73%,达到2006年时的两倍。报告认为,长江江豚已经站在了灭绝的边缘,再不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行动,短时间内可能重蹈白鱀豚的覆辙,走向野外灭绝。
报告指出,饵料(主要指鱼类)资源不足是影响长江江豚生存的主要因素,应首先尝试推行在各豚类保护区内全年全面禁渔。鄱阳湖拥有近一半的江豚种群,是其最重要的栖息地,建议严格禁止鄱阳湖内渔业活动。
鉴于长江江豚的濒危现状,报告建议立即提升长江江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扩大江豚保护的公众影响,加大政府对江豚保护的投入。同时建议加强现有保护区建设,提升保护区工作人员素质,进一步完善长江豚类保护网络,扩大人工繁殖群体规模,建立长江江豚繁殖中心和精子库。
数量不及大熊猫
《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11-12月期间的干流考察期间,两艘考察船目视发现江豚380头次。经数据分析,初步估算长江干流江豚种群约为500头。
科考人员在2012年10月23日至30日对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及其支流先行考察,初步估算鄱阳湖种群约450头,洞庭湖种群约为90头。
而2006年,国际合作科考发现,长江江豚种群仅存1400头左右,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半多,并仍以每年7%的速度递减,长江干流江豚种群数量减少尤为明显。但那次考察没有覆盖洞庭湖和鄱阳湖区域。
目前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远少于大熊猫,且种群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新的评估报告拟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度濒危”级别。
“通过不同江段种群下降速率的分析,可以看出宜昌至鄂州江段江豚下降速率最高,鄂州至华阳江段居中,华阳至上海江段下降速度相对较低。”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总指挥、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教授指出,“江豚灭绝的速度正在加快。”
在本次考察中,考察队员没有观察到白鱀豚,声学记录仪亦未监测到白鱀豚声信号。
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由农业部领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共同组织发起并实施。长江干流考察从2012年11月11日正式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历时44天,往返航行3400余公里。
生存空间被挤压
科考队员发现长江干流里分布的江豚在码头港口区域集中。比如考察队在安庆渔政码头、镇江海事码头、芜湖滨江公园等地都发现了3-5头相对集中的江豚种群。“江豚冒着危险在码头港口区域进行捕食,这可能和码头区域饵料资源相对丰富有关系。”王丁表示,“但码头港口区域航运非常密集,对江豚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通常认为码头区域人类活动频繁,船只通航密集,长江江豚不会选择在这些区域活动。此次考察结果揭示,长江江豚分布在码头区的驱动力是捕食,它们冒着船舶等人类活动影响的危险进行捕食。
2012年的考察发现江豚分布的区域与2006年大致相同,但呈现分布相对集中、日益斑块化的趋势。报告指出,在流动的水体里孤岛化生存,对江豚种群的繁衍而言十分危险。王丁指出,“航运阻隔造成江豚迁移困难,水利设施建设导致长江中下游水文状况发生变化,江湖阻隔,适合江豚栖息的洲滩区域减少,是造成江豚分布斑块化的几大可能原因。”
声学考察监测到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在武汉以下江段,呈现连续的分布态势,湖口至南京水域集中了发现了总数量的67%的动物。
此外,考察队在没有通航的夹江、汊道里发现了相对集中的江豚种群。
“从此次考察结果可以看出,威胁江豚生存的主要因素是饵料短缺、航运水工等人为因素。”王丁指出,“为了避免江豚重蹈白鱀豚在野外灭绝的覆辙,必须立即综合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双管齐下,减缓江豚灭绝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