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杨方义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森林和水资源保护项目主任
周家鼎 博士研究生
2013年3月,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仇和在全国人大期间表示:云南不是没有水,且水资源充沛,但三江春水向南流,多流到国外了。并建议要大中小水库、坝塘、水窖一起蓄水,提高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解决能力。此语引发争议。杨方义、周嘉鼎分析了云南旱情背后的水资源现实,认为仇和的建议仅部分应对了工程性缺水,但忽视了云南旱灾中的生态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而且通过堵水的方式,势必也会影响到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不仅包括国外居民,也包括珠江和长江流域下游的居民。
三月,云南腾冲干涸的梯田。 摄影:邹滔 历史上,云南绝不是一个以旱灾著称的地方,然而今天它成了中国著名的旱地。 从2009开始影响中国西南地区的冬春季节旱灾还在继续,已经开始影响到这个地区脆弱的经济,特别是农业及林业,甘蔗、咖啡等大量经济作物遭受损失,旱灾及水资源危机正在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紧箍咒”。 单纯从降水量这一指标上看,云南很难和“旱灾”二字联系在一起。云南降水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高,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同时受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降水量在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西南部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极值可达3000毫米,而干热河谷则可能在500毫米以下。 天气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地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也就是说,不是没有水,而是在干旱的季节缺水。云南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一直都是调节这种降水季节差异的最主要的手段。不仅是为云南上千万人,而且也造福着流经云南六大河流的下游众多人口,其中包括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下游的人口。 正在折磨云南的持续旱灾,是对这一生态体系受损退化敲响的警钟。
生态退化:干旱成灾的最直接原因 云南有很多森林植被,但能够有效涵养、调节水源的原始森林,却已所剩无几。生态退化是严峻的现实。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3%,天然湿地面积达3400平方公里,但这些看起来很高的数字,却不能掩盖生态退化和保护投入不足的事实。53%的森林中包含了面积很大的橡胶林、桉树林和杉木林等人工纯林,而对涵养水源具有最强能力的原始森林已经很少,在绿色和平2013年发布的报告中,估计云南的原生林面积仅为全省森林面积的9%。 四年来受灾最严重的滇中、滇东北地区,也是森林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高发地带。例如受灾最严重的云南楚雄州元谋,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2.8%下降到1985年的5.2%,而且这些地区多为干热河谷,本来降雨量就相对较少,加之长期以来森林植被破坏形成的特殊气候和植被条件,较易受到干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更特殊的是,干热河谷地区植被一经破坏,极不易恢复,并可能进入持续干旱的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占据云南主要森林面积的次生林,也正在被大量改造成为人工林,而很多被改造的次生林在涵养水源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过去几年,这种次生林被替换成为人工林的趋势却十分明显,核桃,杉木,桉树等大量种植不少都是在对天然林砍伐之后在种植的。这些人工林树种单一,林下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往往是下雨即涝,无雨则旱。 天然林的价值近年来是被忽视了,但在连续几年的旱灾中,我们看到了保护程度较好的自然保护区因为森林植被保护好,旱灾受损相对较小,即便因为水利设施欠缺,通过小规模的饮水管道建设,也解决了这些保护区周边社区的饮水问题。这和森林被严重破坏的地区是有明显的差异的。 此外,森林保护力度不足也是导致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云南是六条河流的上流水源地,其中,澜沧江,怒江,红河和伊洛瓦底江都从云南出境,是重要的国际河流。在这六大流域中,除了长江流域因其重要性对其中的森林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开始,其他流域只有西双版纳在工程实施范围内)。其他流域在自然保护的投入上相对较小,缺乏生态保护的激励,这些森林的主人便更倾向于种植能获得更高经济回报的经济林木。 保护生态、维持生态系统调节水的能力,无疑应当成为云南未来应对旱灾频发的首要任务。有效保护水源林,才不至于饮鸩止渴。
水污染:不可回避的事实 在云南这样降水丰富的地区,水污染的后果长期以来受到忽视。除了滇池,众多湖泊和河流其实也处于被污染的状态,导致干旱来临时,很多地区有水却不能喝。 滇池是一个典型。其水质从30年前的Ⅲ类水变为今天的严重污染,使云南省会昆明市守着滇池没水喝,不得不实施调水工程。滇池治理也成为一个无底洞。在旱灾中,这种因水污染导致的水质性缺水越来越突出,开矿造成的河流污染使河流不可能再作为饮用水源,导致大量人群失去水源供应。 作为澜沧江支流的沘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沘江原本为数十万人供应水源,现在却是云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水质已经成为劣Ⅴ类水。正是大量铅锌矿的开发,让沘江的重金属严重超标。地处沘江下游的云龙县县城,之前可以直接使用沘江水,现在只能从临近的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取水,为了保证县城供水,一些农村社区水源便不能得到保证,进一步出现水资源短缺。 目前,云南六条主要河流中,金沙江,红河,珠江都处于污染状态,在九大高原湖泊中,只有抚仙湖和泸沽湖水质达Ⅰ类,洱海在近年的治理中,水质好转,而其他湖泊都处在污染的状态中。如果不解决水污染的问题,也是不会有足够清洁的水源来满足需求的。 大量生活垃圾也正在影响着云南大大小小的河流,由于缺乏恰当的处理措施,无论在农村还是城镇,人们都习惯把垃圾直接倾倒于河流。笔者曾在怒江保山段的潞江坝,看到漂浮的垃圾随着怒江从主河道中滚滚而来。在这些河流沿岸,垃圾不经分类直接倾入河流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对水源的污染在干旱时显得更加明显。
旱灾还在继续,是否会常态化,现在尚不确定,及早建立应对措施是当务之急。通过建立大型水利工程,截留住水源,进行区域调水,听起来很美,但如果不解决生态破坏和水源污染的问题,截留住的水也依然并不能成为饮用水,也并不能解决旱区生产生活的需要。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保护好仅存的原生植被,减少对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次生林的人工替代,避免更多的生态型缺水。对于当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水电站建设、矿产开发,必须进行更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因水污染而导致有水不能喝的境地。新出现的垃圾污染水源的现象,也亟需寻找解决方案。
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