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062|回复: 19

[心与自然] 拜自然为师~~来自清水老师的分享

[复制链接]

60

主题

208

回帖

557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557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4-2-23 11: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WNE第00期·爱自然】拜自然为师


【爱自然栏目】主要是分享国内外自然教育实践者对自然的感悟与体会,分享自然爱好者与自然的故事,通过文字与图片让人直观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还会不定期对自然教育的真人书进行专题采访。涉及到的文章和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活动汇栏目文章,需要标明出处来自SWNE网络。

第00期·爱自然 本期主要分享的是来自清水老师的《拜自然为师》,为什么要向自然学?在自然里学什么?


谁人会拜自然为师呢?
拜自然为师的人,会是什么人呢?

     不知看这两条问题时,你脑内有何联想,我眼前则闪过好几种人;印弟安人、玛雅人、中国的古人、还有老实的农民、渔民……前三类都似乎是历史中人,其中的印弟安人虽然未至灭绝,但他们的传统精神已然是苟延残喘,不被重视。后两种则似将成为历史,农民渔民当然仍会有,但真正「老实的」顺应自然规律作耕种补鱼的农夫渔民却越来越少了。
     不禁一叹。
     在自然学校多年,逢人问道:你们的老师是何许人?我都说:我们真正的老师是大自然。
一般人平常口里说的自然,可能是山川百岳,流云日影,阳光雨露,走兽飞禽,树木花草,这无疑是可见可触的外在自然,但还要加上另一不可见不可触之内在自然,才算得上是较完整的自然;此一部份之自然,或可说是中国儒家统称之所谓天,道家之所谓道,一种不能触不能见,却可化为内在精神之意志。
    此一精神意志,透过可见之自然物象来与我们交流、沟通。即是说,花鸟虫鱼,日影流云,其实就是这位老师的语言文字,而她们的生活动态,则显现着老师的道理。人亦是自然之子女,既来自于自然,亦终将回归自然,纵使,我们亦向自然学习,自己亦是自然老师的其中一种语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什么要向自然学?


    在自然物象世界的内外,藏着各种各样的道理。道:可比喻为智慧,理:则是知识。
    道与理不同,智能与知识也很不同。有知识的人掌握物象之理,有智慧的人可穿透物象之理。
     如果反本溯源,人类知识从何而来?从书本?前人?经验?观察?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知识与信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数据丰富的人,不等于有知识,知识丰富,又不代表有智慧。如一个拥有大量书籍的人,不代表他读懂书中知识,掌握了书中知识,又不代表能把书中知识贯通生活。
    如果细心揣想,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知识,智能都是源于自然。如果你相信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则人本身以及人所衍生的一切也都只是自然中一个小系统而已。而人类在自然中的观察、探索、生活、体悟后的经验累积,便成为前面所说的各体系中的知识。
    换句话说,那些都是别人整理的二手知识。而,一手知识,就存在于你自身与自然之间。书本上记载的别人的知识,如果没有一再经过学习者的反思、体验、印证、感悟,只能说:那仍是属于别人的,书本的数据,并不能真正属于你的一部份。所以说道;如果要认真学习,为何不直接向师祖—大自然学呢!

    鲁索说:教育就是人,自然与经验的组成。
    也许,每个人资质根器、学习模式、因缘际遇相异,并非人人会直接听懂师祖的语言,所以,才辅以学长们的学习笔记,只是别忘;勿陷入教条主义,勿失真忘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究竟在自然里可学到什么?


    说到学习,我上空忽闪现两个泛黄的生活影象;穿着蓝色小学校服裙的小女孩,与三十多四十个同学一同端坐教室中。那个表面文静乖巧的她,常不自觉的把眼珠儿流向蓝光灿灿的窗外,心上自问:「为何每天都要坐这里上课?」
    她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给自己。
    然后,又闪现另一影象;
    长大了一点,换过一套白色中学校服裙的她,正与两个同学一起,靠在夕阳斜照的海傍栏边,讨论着一个话题,靠近去听,见她向天空惘然的吐出一句:「我们为何要活着?」
    同学们陷入一片沉默,只见各人眼神飘向远处的边岸。良久,三个孤疑的身影,终于,渐渐地隐入灰蓝的暮色当中。
    这两个影象,都是久远年代之后,仍留得下来的深刻印记。
     一个是童稚心灵中的自我内心诘问,一个是少年岁月中结伴的人生探索。
这两个问题;简单,但深刻;普通,却根本。作为教育工作者,或作为一个人,大概都会,也都该问一下。有没有问,或问了有否继续探索下去的能力及意志,对能为「人」之质量大有影响。
     孔子说「人」者,「仁」也。即一颗能感通天地万物的心也。简单来说,即是有感能应,「晓」求知,「懂」感觉的心灵。
     几世纪之前,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由看见一个苹果掉落而引申后来发现的宇宙万有引力,告诉我们;一个似乎平常的自然现象,与整体世界之关联。牛顿从看见>疑问>思巧>探索>实验>归纳>论证的此一过程中,那棵苹果树,那只苹果,虽然都没说一句人类的话,却己向他诉说了一个伟大的道理。
     大自然的教训总是简洁,果实成熟时,就会掉下来。
     百多年前美国的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独居于远离人烟的森林两年,写了一本传颂至今,脍炙人口的生活反思实录<湖滨散记>(Walden)。对身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喊:
「人已变成他工具的工具!」书中记述了他在森林中,如何以借来的斧头,在湖畔森林建屋,种豆,清晨以沐浴于湖水中迎向阳光,开展每天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我希望沉静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了解我是否学得了生活所教给我的东西,以免在临终时,发觉自己根本是白活了,因此,我到林中去。我要谨慎地(注2)过活,以便摒弃一切非生活必须的东西….(梭罗/湖滨散记)
     梭罗在自然中生活两年,便悟得了二百年来现代文明发展中的诟病所在,书里记述的,都是他在自然里的认真生活,如何更贴近生命本身的真相。可惜在梭罗死后百多年后的今天,世人仍盲目的继续「成为他工具的工具」,情况还有恶化趋势。
     其实,中国人老早就是个拜自然为师的民族。
     中国以农立国,我们的祖宗,久远之前,便有从观察自然而得来的知识与智能。古时的历法计算与农耕经验,无不是源自长期与自然一同生活后的经验累积。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中国先民已开始制定以岁纪年的夏历(又称农历,旧历,阴历)因应太阳月亮的周期运转,发现二十四气节的时令变化,而整理出农事的工作时间表。民间有谚语:
立春三日,百草发芽。雨水节,接甘橘。秋分有雨来年丰,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麦

     于是,庄稼不用问,随着时令种。确实,这些前人遗下来的宝贵知识,提供了适时便利可依循的生活技能。
     只是现代人越远离了自然规律的农耕方式与生活;非时种,非时食,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甚至妄自改变物种之基因等,把原本天衣无缝的规律打乱,都是不尊「师」重「道」之为。无怪呼现代文明病层出不穷,世界祥,战事连连。是真有「道」有「理」可寻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的<尚书>与<周易>之五行与阴阳之说,把自然中之原素归纳成金水木火土之相生相克原理,阴阳如何平衡才得以和谐发展等。
金克木—木斗?过斧()
木克土—树木的根固定泥土
土克水—水来土淹,土提防水
水克火—救火现象
火克金—铸铜成器
金生水—铜镜凝结空中水气变成露珠
水生木—草木赖水份生长
木生火—烧木生火
火生土—地震喷火,生成新土地
土生金—金属自土中出

     阴阳五行既是自然的构成元素,道家以研究自然为重心,于是把五行阴阳支配在一切物质上,阴阳家以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英结合而生,故人实即自然的具体,如;人有毛发,自然有草木,人有双目,自然有日月;呼吸为风,挥泪成雨;骨为山,血脉为河流等谓之天人合一。
     源远流长的中国医学,皆以五行阴阳贯穿人体;五脏属阳,肝属木,贤属水,肺属金,心属火,脾属土等。
     现代阴阳五行已深入民间;「心火」盛则失眠,「肾水」不足则神弱,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甚亦不知其中来源于自然之启迪。更值一提是;近百年前西方所提出的生态学(注1),与东方先祖们遗流下来已逾千年的某部份智慧结晶,正有着微妙的呼应。
     我们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在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中,不都是向我门述说自然所教给他的一切哲思?老子从?同的自然体验里,穿透物象肌理,贯穿宇宙人生之道理。在观水之后,老子有一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能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乎为不争,故无尤。」
    能够在观水之平常当中,悟出透澈人生之经世道理,老子当然智力不凡。亦可就此看见;智慧似乎有个不变的象征,那就是能从平凡之中看见神奇。自然中一切骤眼看着平凡,却都蕴藏着神奇,只待人们一一解读。
     古今中外,从自然直接获得灵感,如恒河沙数的伟人名士多不胜数。
  
如何学?

     首要相信「她」。信心生力量,力量可有刻意的,非刻意的;意识上的,意识下的(或弗洛伊德说的潜意识)。我们若对自然完全的信任,敬仰,自会断咀嚼各种自然「文字语言」背后的意思,这是意识上的探索。又,如果我们确实是里里外外均相信「她」,意识上或下,或似乎不经意间,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获得适当的启廸。自然,会派来善意的精灵,暗暗地帮助你。
从头至脚,从内至外

头:代表思想,象征理性。
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及运用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都在头脑部份进行。有人能以逻辑思维分析自然生态,有人能用判断能力,在森林中反思比较现代文明生活与简朴自然生活的利弊,也有人能综合各种知识去发展可持续的农耕技术等,这都有赖头脑部份发挥功能,世界上从事各种各样研究的科学家、哲学家等等皆是。

脚:代表行为/行动。
无论有怎样伟大的理论,思想,若只停留在想,从未付诸实行验证,那仍是死的理论,要把「她」活出来,便提起双脚,踏出去吧。多回到自然的懐抱中,多亲近自然里的兄弟姊妹,多直接倾听自然的话语,直接体验的学习当然是收获最丰富的。这部份梭罗做得至彻底。

头至脚之间,其实还经过一部位:心。这里说的心,我定义为心灵。

    从头脑中认为应做,该做的事,如果流到「心」这部位不获通过,则力量便无法输送到负责行动的脚。如果说头是属于理性,心则较似属感性,但我认为「她」是既有感性部份,亦非无理性的存在,因为一颗真正极度感性的心灵,同时亦必然存在着极度理性的灵魂在其中。
     若然要转身寻索近几世纪以来之代表,实时想起的便是于1920年发起不合作运动,以和平抵抗帝国主义,领导印度最终于1947年成功独立的印度圣雄甘地(Mohandas K. Gandhi),他曾有名言:「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地珍贵。 我可不愿意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
    如果说头是那个旁观者,评论员,则心就是接收者,体验者。思维的模式,影向心灵的成长,心灵的质素,又决定思维之取向,而脚的能力,则来源于头及心的融和与平衡。就等于;知识的学习在头,智慧的孕育在心,经验的累积在脚。正如,知识有时候是一种财宝,有时侯却是一种障碍(当与智慧及行动脱离时更是危险。)
     如果身体这三部份也一同运用,便可算是从头至脚的整合了。
     接着,说说由内至外。实即是心耳复通。
     把身体的眼、耳、口、鼻、皮肤、感觉重新唤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也要尊重自然给我们的身体。身体上各个感官都是与自然天地沟通的媒介,是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沟通的桥梁。现代人生活匆忙,有时拿着一份报纸在看,耳朶又留意着收音机的报导,口中更正在咀嚼着当日的早餐,这时候,心会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心不在焉。自然里的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无不感人心怀,启人哲思,端视各人是否有真正运用触觉。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款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
     能够真正看见蓝色天空,听到蝉鸣鸟叫,嗅得花草香气,第一重看见,听到,嗅出,是物理生物反应后的理性判断,经过此一重之后,如能到第二重便进入心灵体证后的感性领悟,最后第三重在经过前二重的反刍敲扣后,才又回复生命事物的质朴本然来。
     正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玄奥之旅。
     刚在去年圆寂的韩国崇山大禅师,在证得开悟时,留下的诗偈正是;
     天是蓝色、树是绿色。
      盐是咸的、糖是甜的。
      狗会汪汪叫。
    看似孩子气的诗句,却是一代大师花费多年修行功夫后,オ悟得宇宙人生的结果。又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想起释迦牟尼佛当年准备要传其衣钵予弟子其中一人,对着众弟子座上的佛陀,不发一言,以左手轻拈一朵花,众弟子看去,原来是树上飘落的枯萎花朶,佛陀拈花微笑,仍不语,转看众弟子,众弟子狐疑不解,只见席上唯有迦叶尊者一脸恍然,报以会心微笑,佛陀大笑道:「吾道后继有人矣!」众弟子不解,而佛陀与迦叶却灵犀点点,脉脉相通。
    心有真正敞开,耳有真正张开,或更能接近体悟拈花微笑的真意。

悠闲的灵光

     拜自然为师,切忌怱忙,以悠閒/闲(注3)为上。
     观悠閒/闲二字(閒与闲相通用),先是有心,然后见月见木,恍若如人胸中有月有木,则成有閒/闲之人,而在自然月影幽林之下,自然又会培养出人之优雅闲静之气质。闲暇时光是没有很强之目的性之时段。即是随心的在自然里散步体验,那些忽然而来的月下凝思,黄昏远想,灵光或许随时在上空闪现。
    古时诗人似乎特别多悠闲/闲的时光,所以月下闪现的灵光也特多。
    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有写道: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能在江畔月下溢发对宇宙的时间空间之关系追思与忆想,里头交集情感之寄托,哲思之酝酿,科学之探索,现在看来,这是多元智能发展的启蒙哩!十八世纪的作家舒白香说过悠闲的哲学;他之以为时间之所以宝贵,乃在时间之不被利用:『闲暇之时间如室中空隙。』
    同样理由,我们有了闲暇,オ能感到生活的兴趣。
兴趣带动学习,缺乏兴趣的学习,便只能成为被牵着鼻子走的工具。人类精神文化的进步,实在是把悠闲时光里的灵光捕捉,然后逐一装表成一幅丰富美丽的智慧彩图。
    如果人从小至大皆忙于应付一波接一波的考试测验,为维持生计而奔驰终日,闲暇之灵光当然难于闪现。因为「忙」是代表心之亡。没有心,则一切也不能存在发生。
    据说,中国古代的哲学巨著<周易>及历史杰作<史记>分别都是在周文王,司马迁被关进监狱时所写。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八大山人,不也是在离开仕途,重获自然闲情生活后,才激发出伟大的艺术创作?
    当然,这里说的闲,并非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的鲁莽放逸,更非饶有意图之闲时采掘,而是接近一种不带必然意图,却活在当下,随性的闲情生活。在中国,闲适智慧流传得早又广;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张潮)这种闲,尤其能闲/闲于自然里,转念一想,不也是教育里自主学习的条件与精神所在?!
     尤其当普遍社会价值观念均趋向忙—成就/学位主义,忙于考取各种各样功名利禄,以便在社会上往上爬,以得保竞争优势,反而忽略了人之内在本我需要,反而忘却了人相较于动物最优越之处;便是具有内在精神之培养及自我超越能力。纵使我们已发明了许多工具,得以让我们基本之生存问题解决,我们却仍?断的往身外去追求更多永无止境的欲望,于是,战争、疾病、环保等等的问题层出不穷,可以看见,越远离自然生活的人,制造的污染,冲突越多,这将亦是未来二一世纪共同面临的难题。
     我们的大厦越建越高,越离土地/自然远,越不能脚踏实地。自然就像人类的母亲,人类的源头,人类的本我,掌握如何向自然学习,即学懂怎样与自我沟通,懂得与自我沟通则自能晓得与别人,与世界沟通。这是最根本不过的事。


我的启蒙老师

    回想我个人的成长历程,真正撼动我以整个生命去学习的启蒙老师,就是蓝色的天空。
    二十岁那年,因为终于真正获得了闲暇的时光与心情,秋天的下午,能处身一片藯蓝天空之下,躺在青青绿草之间,用心从头至脚,里里外外的,看见,感受,进入蓝天的蓝,蓝中之蓝,然后有一刻,经历了一阵前所未有、神秘的自由,忽然「叮」的一声,与自己与天空说:我看见了,谢谢!
     蓝天,是我首个有意识地拜的自然老师,「她」引领我进入真正的自然学校,在香港开展及从事「情意自然教育」十多年,尤其在辞掉体制中的工作,全身投入「情意自然教育」服务的六年来,我得以体验从头至脚,从理性至感性,至生活至行为中去探索自然与人之关系,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人生里,从身心灵几方面皆大有成长,生命最饱满的一段。其间,大自然已然予当年对窗痴望,向海长叹的女孩之问题得已满意的逐一解答,并牵引现在的我写完这篇文章。
    但,最重要是;得与您结这一个缘。

     写这文章之前一个月,初入秋的一个早上,我与土豆、发心(我家的狗儿)在树林散步后,回家途上,天空忽尔飘落一阵细雨,自觉地,心上涌现了一首小诗;

<散步秋天>
微微的风  吹过
微微的雨  洒落1
微微的笑  升起
微微的  
美在 其 中...
     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感与连结,除了「美」,我找不出更贴切的词语了。
    也许,这亦算是我拜自然为师多年后的心情写照吧。

    注1:生态学的定义最先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当时生物学的理论和现在的很不同。恩斯特‧赫克尔是最先给生态学下定义的人,他把生态学定义为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而美国生态系研究所则把生态学定义为:一项探讨影响生物分布和数量的过程、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物质的变换与流动和生物间之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资料来源:美国生态系研究所
     注 2: 在<湖滨散记>英文原文中,此一词(deliberately)在?同译本中,也有译者翻译成:从容的,随性的。在<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里则解作:从容而谨慎的。
------------------------------------------------------
SWNE网络微信公众号:N-summerwonder
自然教育信息传播平台,分享最新的自然教育活动
Summer Wonder Nature Education
更多内容请关注自然教育网络论坛:
http://forum.gsean.org/index-htm-m-bbs-cateid-275.htm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收起 理由
龚逸伟 + 2
绿行竹子 + 2
DA_huyang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因为环保,喜欢上自然,现在,带着自然,回归环保 SWNE网络(summer wonder nature education) 请关注SWNE微信公众号:N-summerwonder 我们在做的事情:sharing win-win nature education 寻找那些能够让我感动的少年,一起加入这个征程 一直相信分享,才会双赢 才能够创造下一个自然教育的奇迹!
发表于 2014-2-23 12: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清风拂面,很惬意,很舒服,但也好遥远
曾经自己一直在追寻里面的感觉,可是后来却又似乎把它放在了书架上灰尘的角落里,角落里适合去梦想和追寻而不是生活
文中好多地方有好多的复古味道,让人去追寻,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却追寻不到
有时候会觉得,为什么如此之类的自然学习是否可以和我们的今天结合在一起,不是排斥高楼大厦不是现在所谓的成就和学位主义,不是对如转基因之类的以现在眼光看来推到现在进步的事情说不?我觉得要学习,首先要生活,如果这里的引导只是空谈一种唯心的理论,那要怎样才能在生活里在如我的劳苦大众在千千万万非自然教育的工作者的那里试用,还是这种的理论或者体验只适合一部分小群体?


只是有感而发,不是挑衅,冒犯之处还望见谅。本人对壮壮老师慕名大概四年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曾经很钦佩过,喜欢过,好多好朋友也是壮壮老师的朋友,只是从唯心走到唯心,又落到现实,已经改变了许多看法,所以说话不当之处请原谅。
发表于 2014-2-23 12: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现现在济溪广告好多
1,微信打开每一个站内新网页都会出现,而且它会动好不好,觉得很影响阅读,且需要反复关闭
加之考虑到版面空间和宣传,是不是可以考虑减少出现次数,或者换个地方
2,回帖里面有济溪公益店,或许这个应该不是每次回帖都出现吧,试试

60

主题

208

回帖

557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557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2: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DA_huyang:很清风拂面,很惬意,很舒服,但也好遥远
曾经自己一直在追寻里面的感觉,可是后来却又似乎把它放在了书架上灰尘的角落里,角落里适合去梦想和追寻而不是生活
文中好多地方有好多的复古味道,让人去追寻,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却追寻不到
有时候会觉得,为什么如此之类的自然学习是否 .. (2014-02-23 12:21) 
呵呵,第一次被叫做“老师”,有点受宠若惊
其实很多人看到清水老师这篇文字,和你的想法差不多,我有几个朋友阅读之后,只觉得那是一种“修炼之人”才能够达到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节奏是相当的快,那种慢,那种自然,往往变得遥不可及
不过,自然在身边
拜自然为师,在我理解,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自然不一定是美好的,现在的污水、雾霾也是自然给我们的一种警示
....
因为环保,喜欢上自然,现在,带着自然,回归环保 SWNE网络(summer wonder nature education) 请关注SWNE微信公众号:N-summerwonder 我们在做的事情:sharing win-win nature education 寻找那些能够让我感动的少年,一起加入这个征程 一直相信分享,才会双赢 才能够创造下一个自然教育的奇迹!

60

主题

208

回帖

557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557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2: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DA_huyang:我发现现在济溪广告好多
1,微信打开每一个站内新网页都会出现,而且它会动好不好,觉得很影响阅读,且需要反复关闭
加之考虑到版面空间和宣传,是不是可以考虑减少出现次数,或者换个地方
2,回帖里面有济溪公益店,或许这个应该不是每次回帖都出现吧,试试 (2014-02-23 12:28) 
谢谢提建议~~我会和站内的小编反馈的
因为环保,喜欢上自然,现在,带着自然,回归环保 SWNE网络(summer wonder nature education) 请关注SWNE微信公众号:N-summerwonder 我们在做的事情:sharing win-win nature education 寻找那些能够让我感动的少年,一起加入这个征程 一直相信分享,才会双赢 才能够创造下一个自然教育的奇迹!

5

主题

163

回帖

205

积分

溪流

积分
205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4-2-23 12: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一群人,爱上一座城 是呢~ 一首歌想起一个人,一段回忆牵起一段情

5

主题

163

回帖

205

积分

溪流

积分
205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4-2-23 12: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随便转发么?
因为一群人,爱上一座城 是呢~ 一首歌想起一个人,一段回忆牵起一段情

60

主题

208

回帖

557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557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3 13: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记得注明作者是:清水老师 ;另外文章来源是SWNE网络,即可
如果是在微信上的,建议直接加SWNE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原文。
是网页上的也可以直接在济溪上转载就可以
因为环保,喜欢上自然,现在,带着自然,回归环保 SWNE网络(summer wonder nature education) 请关注SWNE微信公众号:N-summerwonder 我们在做的事情:sharing win-win nature education 寻找那些能够让我感动的少年,一起加入这个征程 一直相信分享,才会双赢 才能够创造下一个自然教育的奇迹!
发表于 2014-2-23 17: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DA_huyang:我发现现在济溪广告好多
1,微信打开每一个站内新网页都会出现,而且它会动好不好,觉得很影响阅读,且需要反复关闭
加之考虑到版面空间和宣传,是不是可以考虑减少出现次数,或者换个地方
2,回帖里面有济溪公益店,或许这个应该不是每次回帖都出现吧,试试 (2014-02-23 12:28) 
微信改为只在列表页出现,公益店关了。
每个人都关心自然环境,理解、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改变世界,爱济溪
发表于 2014-2-23 18: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holywood:微信改为只在列表页出现,公益店关了。 (2014-02-23 17:45)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觉得不要太频繁出现就可以了,公益店本来就可以做,因为我而关了,突然觉得对不起它了。
微信也换个位置就好,不必太占地方就行。
我觉得就动的而言,可以放在左侧,一般济溪网页的左侧东西比较少,浏览帖子就只会有各种id的介绍,而右侧会影响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4-9-27 08:07 , Processed in 0.06451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