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溪环保公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871|回复: 0

比防渗工程更令人发指的破坏:圆明园林灌遭受“三光”政策

[复制链接]

9

主题

28

回帖

46

积分

水滴

积分
46
发表于 2005-4-11 17: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防渗工程更令人发指的破坏:圆明园林灌遭受“三光”政策


正当全国各界对圆明园防渗工程提出质疑,而呼吁停止园林修复和改造工程时,我们却痛心地看到,大肆砍伐园中林灌和肆意改造地形地貌的工程仍然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几乎用“三光”的方式,将西部圆明园遗址上的大量灌木和地被,以及足有20cm直径的乡土乔木(包括榆树、柳树,椿树)肆意伐掉,并连根铲除,然后用挖掘机造山、再大面积种植草坪和“观赏花木”。对一个具有极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遗址公园来说,这无疑是具有毁灭性的,其破坏性远远大于湖地防渗工程。本文作者经过对圆明园西部“恢复工程”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所见所闻令我难以自制。呼吁有关部门立即停止造山工程和砍伐林灌的行动。

1.为什么不能进行“三光”
圆明圆自从被烧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之后尽管经历了一些人工干扰,但自然的生态演替过程却在悄然进行着,特别是在西部,已经形成了一个难得的北京地区乡土生物群落,形成了乡土乔木、灌木和地被构成的十分完整近自然群落,丰富的乡土植物为多种鸟类和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同时,良好的乡土植被,对保护原有地形免遭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讲,对于一个遗址公园来说,这些乡土群落对烘托遗址的悲剧气氛和沧桑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对乡土群落的“三光”不但毁灭性地破坏了圆明园近百年来自然演而来的自然遗产;同时,也对圆明园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景观体验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2.为什么不能如此“整型”和“美化”圆明园
对原有乡土乔木、灌木和地被进行 “三光”本身已是大错特错,而“三光”后又进行缺乏根据的地形改造,包括开挖水系和堆山,则是对遗址原貌的破坏,其性质与当年“水洗孔庙”一样,是对历史遗产和文物的破坏;同时,大量铺设人工草坪,不但需要精致的管理,包括大量的灌溉,使本来缺水的北京和圆明园雪上加霜。而更糟糕的是,它将使圆明园“旧貌换新颜”,“遗址”景观不复存在;当然,它也将使圆明园背上沉重的管理负担。

我还是重申我两年前的呼吁,无论从遗址保护、乡土群落保护和经济角度以及景观体验,诸多方面考虑,都希望立即停止砍伐林灌和地形的“整型”、“美化”工程,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宝贵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遗址公园。


另:转发消息: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定于本周三(13日)上午举行听证会。欢迎参加网上调查和讨论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定于4月13日(星期三)上午举行听证会。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中心主办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上开通了此事件的专门页面,有网上投票调查和可以发表意见的BBS。关心铺膜事件的公众非常多,但能参加听证会的将只是很少一部分人。为了能让有关决策者尽可能多地倾听公众的声音,请大家把意见写成书面形式发表在这个官方网站上。请在13日之前发表您的意见,并进行网上投票!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http://www.china-eia.com/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网上调查:http://www.eia.net.cn/phpbb2/viewtopic.php?t=194



另一个网上征集书面证言的正式渠道:http://news.cyol.com/gb/news/2005-04/08/content_sl.htm

2003年8月至今,圆明园启动包括在湖底铺设防渗膜在内的“环境整治工程”,研究者提出在湖底铺设防渗膜会破坏生态环境和遗址原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该项工程违法在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擅自动工而叫停该项目,并于2005年4月5日发布公告:将于4月13日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楼多功能厅公开举行听证会。但是,一个多功能厅能容纳的人很少,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配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在网上征集听证意见,希望大家都来参与,写出你希望提交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听证会的书面证言。我们将把这些书面证言转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并对公众的参与做出分析报告。


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参与意见的机会,并把这个信息转告所有可能需要的人们。




自然之友




作者:
来源: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济溪 ( 京ICP备17053947号-1 )

GMT+8, 2025-7-9 01:44 , Processed in 0.02505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